绝地反击 文/张伟兵 1915年,辜鸿铭的《中国人的精神》出版时欧战正酣,惨烈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将西方的一切社会矛盾暴露无遗。《中国人的精神》为辜鸿铭用英文写成,后来陆续被德、法、日等国引入出版。辜鸿铭的目的很明显,为传播中国传统文化,亦为陷于危机的欧洲文明、甚至整个世界文明指出一条出路。 《中国人的精神》一书的写作目的旨在揭示中国人的精神生活,宣扬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提出了儒家文明救西论。他认为:“真正的中国人具有温和平静、稳重节制、从容练达的内在品质,而且富有同情心,他们或不免于粗,但粗而不臃、粗而不劣;或不免于丑;但丑尔不恶,不至于令人恐怖;或不免于俗,但俗而不嚣,不会斯凌他人;或不免于愚,但愚而不谬,不至于荒唐可笑,或不免于滑,但滑尔不奸,滑尔不毒。” 作者在把中国文明和欧洲现代文明进行比较时得出这样的结论:现代欧洲的宗教,使他们的心灵而不是头脑得到了满足,哲学使他们的头脑而不是心灵得到了满足。西方人认为中国人没有宗教,英国人罗伯特•道格拉斯对于这种现象给出了自己的解释,他认为中国是有宗教的,那就是儒学。中国人认为儒学就是一种哲学伦理体系,是可以代替宗教对人类社会和文明产生影响和教化作用的。再如,辜鸿铭提出的“群氓崇拜”问题,认为是欧洲诸国尤其是英国的群氓崇拜导致了人人遣责的德国军国主义。而德意志民族“痛恨分裂与混乱,迷信强权崇拜是人类解决问题的唯一途径”,指出“作为德意志民族,要想不被毁灭并试图搭救欧洲文明,就必须克服那种对不义所报的狂热、偏激、冷酷,刻毒和无节制的仇恨”,从而预言了德国的失败。 母庸讳言,辜鸿铭的《中国人的精神》也有一定的局限。如书中为中国人缺乏精确习惯的原因辩道:“中国人过着一种心灵生活,你不能指望心也像头脑或智力一样去思考那些死板、精确的东西;正因为真正的中国人太过重心灵与情感的生活,所以对缺乏优美和不甚清洁的生活环境不甚在意。”为中国人的不洁习惯寻求理由。同时,辜鸿铭称“三纲五常”、“三从四德”为中国妇女的“无我精神”。 我们应该看到,在当时,辜鸿铭的《中国人的精神》与其说是用中国人的传统文化拯救西方文明的一种尝试,不如说是对全盘西化思潮的一种绝地反击。在辜鸿铭所处的那个几乎是要全盘否定东方文化的历史条件下,针对一种极端的思潮,或许只有用另外一种极端去予以抵制(他人所放弃者他则拥护――温源宁语),才能达到一种平衡。19世纪末,德皇威廉二世专门画了一幅《黄祸图》送给俄国沙皇尼古拉二世,意为黄种人的崛起将给欧洲带来威胁。为此,辜鸿铭用英文发表《文明与混乱》一文,严正驳斥了强加在中华民族身上的这种无稽论调,并强烈抨击了西方的霸道政治。美国素有“小斗牛士”之称的著名政论家波博·埃文斯特地致函辜鸿铭:“我怀着浓厚的兴趣读了你文中的每一个字,并相信这样做是值得的。最终,我在许多具兴趣的问题上站在了中国人一边”。 有人说,面对几乎所有人全盘否定中国传统文明时,辜鸿铭选择了一个极端的方式奋起反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