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归隐宋朝 于 2016-3-24 21:17 编辑
年前给朋友许下的《长恨歌》,终于抄完。1000多字,整整六片。自恋一下先。。
其实一周前就抄完了,但那些日子手上事多,无法静下心来给这六片字字配点随笔。我的习惯,一般发字都要配随笔,不然便有纯卖弄之嫌,于是放到今天才发。
长恨歌,我七岁时就能背下全文。因为诗里那些叙写男女爱情山盟海誓的句子,在最为多愁善感的年纪里也曾对这诗爱不释手。然而随着年龄渐长,对它的喜欢和认同感一年年淡了下来。
据说马嵬坡之变后,关于杨贵妃的诗层出不穷。而这首长恨歌之所以长唱不衰,则是因为它不同于其他诗作都是在谈政治与兴替,它的着眼点,放在了爱情上。——纯粹的爱情。
这也是我不再喜欢它的最大原因。
在我看来,古往今来,帝王都是不懂爱的。其一因为他从小接受的教育都是如何去驾驭和管理别人,没有人告诉他如何去爱别人,不学,当然不会。其二,他的婚姻与他的江山密切相关,每一次嫁娶,都被赋予了浓浓的政治意义。他无论娶哪一个女人,娶的都是这个女人背后的家族,而非女人本身,如此复杂的婚姻,如何能发展出纯粹的爱情?其三,他的女人只有取悦他的义务,而没有向他要爱的权利,且众多女人的生活质量乃至家族荣华全都取决于他满意与否,在这种严重不对等的情况下,加上巨大的压力,何来闺阁之乐?
当然,有人能够举出海量的例子:多少多少帝王都为了女人不理政事,严重一点的造成外戚干政甚至亡了国,那不是为了爱吗?我只能说法海你不懂爱,那不叫爱,那叫宠。那些因为女人亡了国的君王也不是为爱情献身,而是宠的太没样子,导致局面失控。
具体到长恨歌的男一号唐明皇,就更是这样。
诗中说杨贵妃“三千宠爱在一身”。这句话的含金量有多少,有件事很能说明问题:
杨贵妃回宫不久,把自己的表姐——妖冶的虢国夫人接进宫里陪伴自己。当时正是唐明皇和杨贵妃爱的如胶似漆难舍难分的时候,按说爱情是排他的,热恋时恋人的眼里是只见对方的,然而让人大跌眼镜的是虢国夫人进宫没几天就和唐明皇搞到了一张床上,两人旁若无人的调情,以至于被杨贵妃发现。
可见,所谓“三千宠爱在一身”,不过是诗人的美好想象而已。
杨贵妃勃然大怒,悍然出宫。
如果说唐明皇和虢国夫人的事情可以解释为情不自禁偶尔出轨,那后面的事就更值得玩味了:杨贵妃出宫后满以为唐明皇会慌不择路点头哈腰来请她回宫。然而她真是想多了,十几天过去了,皇帝没有任何明示与暗示。可笑杨贵妃嫁过一次的人了还犯如此小女儿脾气,可惜现实很残酷,唐明皇根本不怕失去她。最后是杨贵妃慌的不行,怕就此失宠于君王,厚着脸皮上竿子托高力士给明皇带去一绺自己的头发,表示永不变心,这才半推半就回了宫。
明明是唐明皇出了轨,可最后却是杨贵妃痛哭流涕表忠诚,这就是唐明皇的所谓深情。到底有多深,不言而喻。
这点从后期杨贵妃为了保住皇帝恩宠而不断的与宫里新进嫔妃斗智斗力也看得出来。
而马嵬坡之变中,面对军变,唐明皇毅然决然的选择牺牲陪伴自己十年的杨贵妃,无异于狠狠抽了那海誓山盟的“爱情”一耳光。不过若是不苛求爱情,倒也无可厚非:女人有的是,而王位只有一个,用女人去换王位,很值。我以为此时36岁的杨贵妃其实已经看透了帝王的感情,所以她没有如十年前那般哭闹,而是从容就死。也许她明白只有得不到的和永远失去了的东西才是最好的道理,在色衰爱驰之前死去,也许是美人迟暮最好的归宿,而且她是为君王而死,这一点足够让这个男人永远记住她。
杨贵妃得偿所愿,唐明皇此后的生命中确实只剩下了对她的怀念和追忆。但原因,我以为不仅仅是两人感情深厚。
如果仅仅是因为感情深厚的原因,那么唐明皇换回王位后,就当清心寡欲、再不近女色。而想象一下,假如他回到长安还是皇帝,他会因为杨贵妃死了就亏待自己吗?不会。相反,他还会招妃纳嫔,最多在心里给杨贵妃留一小块位置,时不时的为自己的深情感动一下。
我一直以为,失去了杨贵妃的唐明皇其实并没有心死,因为皇位还在。而当唐明皇望眼欲穿的迎来长安来使,跪拜并称他“太上皇”时,他才是瞬间心死。原以为牺牲杨贵妃能够换回王位,如今却一切成空了。他内心真正的打击该在这里。
也是因为这个,他觉得白白牺牲了杨贵妃,他的内疚更甚。而且,失去了王位的他,决不能也不敢表现出一点点对王位的眷恋,于是,他所有的寄托,他对王位的不舍与对现实的不满,便只能全部放在对杨贵妃的哀思上了。而并非诗中所提:他对杨贵妃“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其实我倒真想马嵬坡之变中,杨贵妃没有就死,苟活了下来,看看唐明皇在失去皇位后能不能与杨贵妃过着只羡鸳鸯不羡仙的生活?恐怕只会日日怨恨是杨贵妃致他失去王位吧?或者我也想历史上不曾有过马嵬坡之变,杨贵妃渐渐地人老珠黄,想看看唐明皇和杨贵妃的爱情,能否支撑他陪着她慢慢变老?
|
-
4
查看全部评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