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又称东风航天城,是中国最早建成的运载火箭发射试验基地,这里是测试及发射长征系列运载火箭、中低轨道的各种试验卫星、应用卫星、载人飞船和火箭导弹的主要基地。基地亦肩负残骸回收、航天员应急救生等任务。截至2016年10月1日,中国发射了约280颗人造卫星,其中82颗在酒泉发射。以酒泉为名,还有一个历史原因,文革期间,内蒙古的区划曾经调整,其中额济纳被划归甘肃酒泉市,直至1979年重新划归内蒙古。因此,发射中心确实曾有一段时间是属于酒泉的。不过,毕竟当初额济纳旗的1000多牧民为基地做了迁徙的巨大牺牲,有必要进行补偿,在内蒙古方的争取下,基地的税收归额济纳旗收取。其他的公用服务则大多仍由酒泉方面提供。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建在戈壁沙漠的绿洲上,西依山,东临河,是当年聂荣臻元帅亲自挑选的一块风水宝地。建于1958年10月20日的酒泉东风航天城是中国最早、规模最大的综合性火箭和卫星发射中心。它位于荒无人烟的额济纳巴丹吉林沙漠西北边缘,距离这里最近的酒泉市区240公里。当时以"酒泉"命名,一是因为当时各国导弹卫星发射场起名时均避开真实地址,二是发射场地处茫漠戈壁,很难选一个有知名度的地名,而酒泉是与发射中心距离最近,且在历史上是有名的城市。另外,1969年阿拉善盟曾划离内蒙古自治区辖区,其中额济纳旗划归甘肃省酒泉市辖区,到1979年阿拉善盟包括额济纳旗又恢复为内蒙古辖区。1966年10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军委副主席、国防科委主任聂荣臻元帅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指挥导弹核武器试验时,曾饱含深情地说过:"额济纳旗各族人民为祖国的国防建设做出了巨大的牺牲,我们一定要在适当的时候回报他们。"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海拔1000米,始建于1958年10月,占地面积约2800平方公里。该地区地势平坦,人烟稀少,属内陆及沙漠性气候,年平均气温8.7℃,相对湿度为35%-55%,常年干燥少雨,春秋两季较短,冬夏两季较长,一年四季多晴天,云量小,日照时间长,生活环境艰苦,但可为航天发射提供良好的自然环境条件。每年约有300天可进行发射试验。
1961年4月12日,前苏联把宇航员加加林成功地送上了太空,探索宇宙这一极具挑战性的航天高科技领域,成为世界各国争逐的焦点。为此,我国制定了进行跟踪战略性高科技发展的"863计划","载人航天"工程就是"863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航天在任计划被批准正式上马是在1992年9月21日,因此工程命名"921",发射场定在了创造了无数辉煌战绩的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此前41天,江泽民总书记前来中心视察,为中心题名"东风航天城"。 现在的"东风航天城"是在原卫星发射中心和空军两个试验基地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921工程"从选址到竣工,前后不到四年时间。据不完全统计,发射场建设挖土石方60万立方米,钢材用量达两万三千多吨,涉及建筑企业公司9千多家,万余名建设者汗洒戈壁。发射场由技术区、发射区、试验指挥区、首区测量区、试验协作区以及航天员区组成。它综合了世界先进科学技术,采用垂直总装、垂直测试、直转运的"三垂"模式及远距离测试发控,具备同时测试一发、装配一发的功能。 1997年底,921工程发射场顺利竣工。在经历了1998年3月发射演练的考验后正式投入使用。10月20日,921工程零高度逃逸试验首次顺利点火,中国载人航天的发射迈出了成功的第一步。1999年7月25日,随着921工程首发任务专列的进场,中国科学家苦战了7年的心血第一次付诸了现实。全体官兵经过一百多个日夜的艰苦奋战,1999年11月20日6点30分,长征2F火箭点火起飞,12秒程序转弯,120秒抛逃逸塔,200秒整流罩分离,586秒船箭分离,飞船准确入轨。"神舟"1号飞船的圆满成功。
在一个荒漠的地方,硬是用双手建起一个城,是中国人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一个缩影。记住那一代人吧,没有他们的付出和牺牲,我们就不会有现在大国的地位,也许,我们还在别人歧视的目光下,过着忍气吞声的日子。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是除了国家的独立之外,还有经济上、科技上的巨大进步,这才是今天我们说起话来硬气、腰杆子硬起来的原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