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雲卷雲舒 于 2021-3-30 18:29 编辑
在和公理的有关“偕夫人”/“携夫人”的讨论中,我希望从官媒的行文逻辑说明问题:官媒在使用有关词汇的时候,粗略可以找到使用规律,从而论证这些词汇使用有所本。公理总是会找到反例子,进而否定粗略的规律。这就是分歧:本来就是粗略的规律(样本有限+概率特征),找反例很容易。但是能不能成为大概率的反例,这个公理估计也不愿意做这种筛查。于是就成了各说各话。
那就换个角度看问题。在公理查找的官媒数据库里,有一个时期,“偕夫人”在资料里是单一出现的。那么请问,对社会而言,单一使用“偕夫人”就一定合理么?我们是否一定把早期单一使用“偕夫人”当成判断该类事例的标准样本呢?公理显然认为这是必须的。本人觉得不必要这样。事实上,早期“偕夫人”的单纯使用并不是多么宝贵的样本,相反,后来“携夫人”的大量出现应该是对“偕夫人”单纯使用所造成瑕疵的一种补充和调整。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不管是“偕夫人”或者“携夫人”,这两种语词在古代应该都没有,至少网上搜搜辞海,在很多关于偕/携的古代文本的举例里面,这两组词没有被拿出举例。再加上,“偕夫人”这种带有平等夫妻意涵的词汇在古代应该也很难出现。所以我们可以推估,这两个组词,应该是民国才可能出现。或者说“偕夫人”出现并被较多使用的时间段是在民国及建国后二三十年。
如果是这样的话,“偕夫人”的单纯出现,时间并不长,几十年的时间。这对一种词汇是不是真正的在社会上具有周全意义,在时间而言并不足够。在民国及建国后二三十年里,人们可能认为“夫人”是多么高贵的词,“偕夫人”是合理的。但是经过一定社会实践,人们可能发现“携夫人”也是有必要流通使用。因为在不同的语境下,“偕夫人”/“携夫人”各有必要性。如果有这样的社会需求,“携夫人”大量出现就并不奇怪。毕竟过去贫穷中国和现代相对富裕的中国差别太大了。随社会发展,语言也有丰富使用的需求。实践显然也证明了这一点。
说到这里,我们必须指出一个事实,那就是“携夫人”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是实质意义的表达。逻辑没毛病(从属关系),描述事情也是没毛病(陪同活动)。“偕夫人”的出现则带有一种尊重和赞誉的心态看事件,它附带特定情感和语境。官媒称说,领导偕夫人出访。老百姓就可以说,领导带老婆出国访问。这两种表达的事件完全一样,但是在情感或美誉度上有差别。这也体现了说话的不同语境差别。也就是说语境不同,表达方式不同,不同的表达方式在不同语境下各有胜场。那么,在面对不同的事件,或者不同人的表达,一定一刀切的鼓吹使用“偕夫人”显然会很怪异,也并不合理。 所以若能理解这一层,那么后来社会话语中,“携夫人”的出现就被认为是合理的。这是实践推动语言的丰富化:原来的没有废除,而是后面增加相关词汇予以丰富。这个是很健康的事情。比方有说一个明显的例子,一搜非常多:电影明星携夫人走红毯。是不是很顺耳朵?如果变成,电影明星偕夫人走红毯,是不是就很虚伪,甚至虚伪的恶心。为啥?娱乐明星在人们的心目中没有这么尊贵。犯不着用“偕夫人”,“携夫人”就足够了。照这个角度来理解,“携夫人”的大量出现,这是社会发展对词汇丰富的必然需求。过去单一使用“偕夫人”,大概也体现了在过去贫穷的中国,语汇单乏针对的社会事物也相对贫乏。比如,艺人携夫人走红毯这种事在过去估计也不存在。随着社会的发展,实践催生新词汇,这没毛病。
如果认为这种推理是站得住脚的话。那么从官媒数据库看“偕夫人”/“携夫人”这两种词汇的变化也就合理了。时代需求,要求语汇改变。这个和官媒语文水准的可靠性并不矛盾。总不至于官媒的水准越来越差,这个不合逻辑。具体当下官媒,对于外交新闻里面的,“偕夫人”/“携夫人”交替使用,这个在认可官媒水准的前提下,可以继续找规律,必定会有的。因为这里面有一个大前提,那就是官媒对于外交场合的带夫人出访如何用语,应该有一个大的稳定语境。在这种稳定语境前提下,“偕夫人”/“携夫人”的微妙使用,体现的则是讲究,这个必然是官媒的语文水准所该展现的品格。
最后说一个故事。过年了,一个公司老总要在大街的电子屏幕上打拜年广告。拜年句子是:某董事长携全体员工向全市人民拜年。这个语句发到广告公司去制作。赶巧,这个负责制作的小编有文化。他说,携员工,这是有主次之分,如果变成偕员工,这个就比较是团结一体,有利于公司形象。然后就把这种意见反馈到这个公司。董事长听了他这话说,你这意见貌似有理,显得我们公司多么高大上。但是实际状况是,下面员工就是我的下属,他们必须在我的领导下干活。携员工更符合实际。不改了。结果,最终的拜年词,就是携员工拜年。小编还很郁闷,我他吗就是贱,你们一堆土包子,咋就不懂欣赏“文人高水平”的文雅情怀呢!
这就是莫名其妙的所谓文人才情落脚何方的尴尬。还是看语境吧。土包子在他的语境里玩的挺好,你所谓的高雅其实毫无价值。如果脱离实际,刻意沉溺其中,这未免太迂腐。所谓“偕夫人”/“携夫人”该怎么用,何尝不是如此呢?看语境才是关键,刻意的嘭风所谓文雅,无意义。 最后提一个问题:阿拉伯国家领导人带夫人出访,如何新闻用语?很遗憾没有搜索到任何样本,我估计“偕夫人”在这类新闻里面基本不会出现。因为这种“中式的”一厢情愿的表达,在阿拉伯语境下,人们应该不会接受这种语汇表达。何必热脸贴人凉屁股?所以,不要虚头巴脑,实事求是说事才是第一重要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