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远去的烟云 于 2021-8-26 10:18 编辑
蚬子面应该是辽东一带的吃食。蚬子,贝类,青岛人叫蛤蜊,生长在海边滩涂地带。退湖时,常有赶海的人拎了小耙子去沙滩上一边搂一边拣。
我老家那里盛产的叫沙蚬子,不消说,沙子很多的。但是个大肉肥,味道鲜美,尤其是便宜,还是很受欢迎的。儿时老家卖蚬子的,多是用载重车或者拖拉机运到市场上,五分、一毛一斤,用大铁锹铲着装进顾客的筐或布袋子里(那时塑料袋还用得不多),颇有山林好汉的豪爽。
这几年沙蚬子慢慢流入沈阳、大连等地,换了一个名字叫“黄蚬子”,先是在烧烤店里用锡纸包了烤了来吃,汁多味美,很受大家喜欢。也有剥出肉来用香葱、香菜、蒜沫凉拌了下酒的,都好吃。关键是商家掌握了去除蚬子里沙子的绝窍。处理过的蚬子,真的吃不出一点沙子来。当然,所售价格不菲。所以,做为原材料的沙蚬子,不,现在应该叫黄蚬子的价格也从一斤三、五元慢慢涨到十元,十五元,而且大的越来越少见了。
昨天早上去早市,看到有卖蚬子的。想着可以回家做蚬子面,就买了二十元钱的。
蚬子面的做法很简单。蚬子先用清水加点盐泡一上午,然后用清水反复清洗3-4遍,为的是除去沙子了,放盐它可以自己吐沙子。再把蚬子放锅里加水煮了。可以开水下蚬子,也可以凉水下,没什么区别。水开了,蚬子也就张开了壳,捞出来沥净水就行了。煮蚬子的汤不能扔,有大用。先盛一碗汤放在一边,余下的汤全部倒入盆中备用。倒的时候慢一些,锅底的沙子就不要了。
蚬子汤放在那里多沉淀一会儿。这边切猪肉丝,葱花,大白菜横着切丝,如果是小白菜切段即可。总之,做海鲜类的东西,如果用到蔬菜,白菜当是绝配,有清热解毒的功效。一些胃肠不好,对海鲜不太服的人吃了更好。
现在可以操作了。放锅于灶上,倒少许油,豆油、花生油都行,没什么说道。油好了放肉丝快炒,肉丝变色后,放五香粉(我一般只放花椒粉和大料粉)、酱油、葱花爆锅,然后放白菜丝,略炒一下,加沉淀好了的砚子汤就行。加多少肯定要看你煮多少面条了。这里有个问题,许多人爆锅会先放葱花,我在家里做菜一般都是如上述操作,因为我比较讨厌葱花煳了的味道。这个属于各施各法,各马各扎,各庙有各的菩萨,无所谓。自己习惯了怎么做都成。
煮面条就不必多说了,我习惯煮得略硬一些。因为面条刚捞出来会热,放久了会坨,所以吃到嘴里还得几分钟了。这个也看个人喜好不提。
就这样,一碗见不到海鲜的海鲜味超浓的砚子面就做好了。碧绿的白菜丝,雪白的面条,是不是很有胃口?
蚬子呢?当然得端上来,先盛出来的那碗蚬子汤也拿来。扒开蚬子肉,得放汤里涮一下,最后清除一下漏网的沙子,再蘸点蒜酱,就一口白酒。哈,所谓神仙日子也不过如此吧?
说明下,刚盛出来的蚬子面挺象样,太好吃了,我没忍住就吃了几口才想起来拍的照片。大家将就看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