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满堂花醉三千客 于 2021-9-8 11:12 编辑
一文学的种子
我的童年在七十年代初期。那时的娱乐还很不发达。我们每晚的欢乐时光是读书,还记得最初的读书记忆是《桐柏英雄》,也就是后来刘晓庆主演的电影《小花》,妹妹找哥泪花流。红极一时。每晚我就是在姐姐们的阅读声中,听着听着就睡着了。第二天晚上还要重读没听到的。一本书读了好长时间。在英雄的故事里,我渐渐长大,后来还有关于解放战争的小说《红日》。关于抗美援朝战争的《东方》。后来,《红日》也拍成电影,由杨在葆主演。我在小学期间,就读了这些书。大大丰富了我的精神世界。 七八十年代的文化生活很乏味。我最早接触的的文学是姐姐们的读书。后来就是到部队看露天电影,上学后,就是看小人书。可惜,我的上百本的小人书在经过我借出和我的几个外甥和儿子的摧残后,损失殆尽。不复存在了。但我还是记得有一次,上学时,和老师说谎肚子痛。老师没想到我这好学生说谎。让我回家,我就偷偷跑到南门外的书店,买了一本《孙悟空三打白骨精》,边看边描图玩,花了几分钱。没想到的是,后来,我参加数学竞赛,得的奖品就是这本小人书。令我懊恼不已,很后悔说谎。再就是好像是七十年代末。我记得上小学时。流行由街道大妈开小人书铺。也有个人摆的书摊(我在电影里看过,我们山海关没有)看本小人书2分钱。有许多星期天和寒暑假。我就攒钱去看,一直看到小人书铺的消失。
最早爱上(如下图)这些文艺杂志是在小学阅读课上。阅览室里上阅读课是我的最爱。还记得有个代课的语文老师,上课给我们讲苏联女英雄卓雅的故事。德寇的残暴,女英雄的坚强不屈。娓娓道来,听的我们热血沸腾,恨不能提枪上阵杀德寇。从此,爱上了文学,陶醉在文字的海洋不可自拔。尤其在学校阅览室看到了《少年文艺》,《儿童文学》以及其他杂志,就是更爱不释手,“就像饥饿的人见到面包”以后就成了国父孙中山说的:不可一日无书读。一直到今天。
八十年代我刚上初中,母亲也在五七厂上了班,家里条件好点。我就开始买了《少年文艺》《儿童文学》等等这些杂志。特别是在我生病住院的日子里,书籍给了我巨大的帮助。让我的思想比同龄人成熟。那个懵懂少年成为文学少年。也随着80年代的拨乱反正开始把目光投向更为广阔的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