仓颉造字,有鬼夜哭。
不仅有鬼夜哭,一部分辜负了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傻缺,理当同哭。一哭父母老师三方面的拳拳栽培之心,二哭国家为了教育普及连字体都简化了的初衷。
即便是这样,义务教育也不会因为谁是大聪明谁是大傻缺厚此薄比,一视同仁的义务,雨露均沾的教育。法律,亦同此理。注意,中国的法律可以因为精神异常的人犯错而容情,绝对不会歧视弱智族群白纸黑字的规定:侵犯虐待拐卖的对象是精神异常者从轻从宽。
那样,太操蛋,而且毫无人性。
甲骨文时期只有“买”没有“卖”。
以物换物的时代,通俗直白的举个例子:我有一枚鸡蛋,你有一个苹果,我想要吃你的苹果,鸡蛋换之。《说文·贝部》有曰:買,市也。从网、贝。我需要找你换,买,就是市场。卖,是平衡市场的供需。
到了西周金文,才有了明明白白的卖字,虽然孤例起码有据可考。母鸡下蛋没有季节限制,苹果成长周期需要季节更换。鸡蛋累积多了,除了苹果我还想吃梨子吃葡萄,那还得遇到有梨子葡萄的主愿意换我的鸡蛋呢!所以,一个巴掌拍不响,关键是我先伸出了手掌。
可能又会有傻缺抠字眼,买卖买为市,供需还供为先呢!
用数学公式例举供需模式:
dP/P=dm/m-dQ/Q
P市场价格,m需求,Q供给量。能看懂需求决定价格需求主宰供给么?不指望傻缺能看懂,只是证明老子和傻缺尿不到一壶,而已。
2006年感动河北十大年度人物郜艳敏是《嫁给大山的女人》主人公的原型,1994年18岁在河北打工的郜艳敏买票回河南老家看望父母,被两个女性人贩子以工厂招工为由拐至唐县。郜艳敏意识到受骗后几次试图逃脱未果,被转手给3名男性人贩子,并遭到其中一人强奸。随后,人贩子将她以2700元的价格卖给河北曲阳县灵山镇下岸村一个比她大六岁的羊倌。多次逃跑未遂,郜艳敏三次自杀未遂。被拐一年后,她回到河南,家人和她分析利弊:留在家里也无法再嫁好人家,认命吧。
因为下岸村的落后,初中文化的郜艳敏成了代课老师,有机会离开大山的她因为担心孩子们就此中断教育,子子孙孙陷入买妻的愚昧,做了留下的决定。
《嫁给大山的女人》在2009年上映,在法律意识日益增长的2015年被批的体无完肤。影片虽然记录了拐卖和强奸的事实,却也篡改了买方的犯罪事实,购买囚禁侵犯郜艳敏的夫家在电影变成女主角的救命恩人,几次自杀被迫认命的郜艳敏在片中变成自愿报恩留在大山。
购买美化成了救命之恩,村民的愚昧美化成了纯朴,囚禁美化成了为报恩以身相许,甚至人设的冠上一顶感动中国的桂冠,官方认证。擎着宝葫芦呼唤你的名,就问拿下之前你敢不想后果么?
感动人的不是各方不遗余力的美化,感动人的是郜艳敏自己在囚禁的牢笼还闪耀的人性光辉,担心孩子不受教育会成为下一个羊倌,担心还有像她一样的被拐卖妇女。
以郜杨敏为例,哪怕她最终选择的是留下,也不代表可以抹去被拐卖被囚禁的事实。再以小花梅为例,即便她有神经异常即便没有铁链+锁还敲掉了牙齿,依然不能代表董某人买卖人口的犯罪就不成立。
比漠视犯罪更可怕的,是貌似合理的美化犯罪。因为穷,因为傻,因为这因为那。
如此这般操作下,犯罪生生不息永远有繁殖的土壤。犯罪就是犯罪本身。
——这是我拍杨逍逍的,贴这了
你们愿意辩就辩吧,这个代表我的观点。主贴也不扒拉了,免得红杂首版说我欺负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