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北斗六星!·百事通·查看新帖·设为首页·手机版

北斗六星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北斗六星网 六星文学 半日闲 【文史笔记】乌台诗案
查看: 1674|回复: 3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文史笔记】乌台诗案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主楼
发表于 2022-5-21 18:40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
搜索本主题
  “乌台诗案”这个话题我早就想写,因顾虑乌台诗案乃众所周知 ,写出来恐怕没啥新意,也蒙不住人,没敢写哈哈哈。
  
  醉笑来半日闲,感遇诸君的热情,拟由“桃花诗案”起,说说历史上那些著名的“文字狱”。今借乌台诗案,了解一下北宋中后期的政治文化,算是文史笔记的一个切入点吧。
       读书写字,更多的是为了自身的学习与提高。每写一篇,都受益匪浅。
  十多年以前,我曾起笔写《穿越宋朝》,意在全面了解宋代历史文化,可惜穿越没多远就跑回来掐架,帖子也如常地烂尾了。
  《穿越宋朝》的意思就是,如果可以穿越,应该去宋朝。 宋代经济文化高度发达,是因为北宋宽松的政治环境,太祖赵匡胤以武将夺得天下,开国后“杯酒释兵权”,下了功臣的兵权,全球首创“军人职业化”,限制武将的权力,施行“文官治国”,并立下了“不杀文士”的规矩。
  
  今天看来,这个观点有失偏颇。北宋文人社会地位的确很高,以至中国历史上仅有北宋的大政治家都是大文豪,但不杀是不杀,不代表不收拾你。文人治国的弊端是容易出现“党争”,特别是宋神宗起,北宋新党旧党互相排斥,残酷打击,文字狱不断,文士命运多舛,仕途坎坷。苏轼的一生境遇就是最具代表性的。

       苏轼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大文豪,我在讲课的时候问学生:中国历史上的“大诗人,大文学家” ,都有谁?答曰:屈原,李白杜甫,苏轼……。王国维曾盛赞苏子:三代以下诗人,无过屈子、渊明、子美、子瞻者。此四子者,若无文学之天才,其人格亦自足千古,故无高尚伟大之人格,而有高尚伟大之文章者,殆未有之也。(《人间词话》)
  
  每个读书人都熟知苏轼流传千古的作品,《念奴娇·赤壁怀古》《赤壁赋》《记承天诗夜游》《定风波》,那么,苏轼为什么能写出这些作品?
  
  苏轼才华冠绝天下,中直豁达,豪放进取,却屡为朋党之争所累,“乌台诗案”险些要了他的命。
3

查看全部评分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分享分享0 收藏收藏0 顶0 踩0

沙发
发表于 2022-5-21 18:42 |只看该作者
您这是饱览群书啊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发表于 2022-5-21 19:31 |只看该作者
宋朝的文人的地位在历朝历代好像是最高的
因此宋朝好像被更多的文人所喜爱
但宋朝的重文轻武政策却在军事上屡遭外族打压
这也是重文轻武政策的弊端
喜欢苏轼,期待你的后续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发表于 2022-5-21 19:37 |只看该作者
乌台诗案我没听过,等看~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22-5-21 19:38 |只看该作者
我现在在背唐诗,还想多看点唐朝历史~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22-5-21 20:04 |只看该作者
醉老师晚上好,我也等后续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22-5-21 20:38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榆园书话 于 2022-6-4 16:49 编辑

  一、王安石变法
  
  苏轼一生命运的波澜起伏,得从王安石变法说起。
  
  北宋熙宁元年(1067年),神宗继位,此时大宋已立国一百多年,官僚机构臃肿,军费开支庞大,国库亏空严重,积贫积弱久矣。为挽救危机,实现国家振兴,神宗多方征求治国方略;此时王安石正在江宁知府任上,(“介甫独负天下大名三十余年,才高而学富”——司马光语)神宗久慕王安石盛名,召王安石进京,两个理想主义者“金风玉露一相逢”,情投意合,神宗决定让王安石操刀,对国家的政治、经济、军事进行全面改革。
  
  第二年,神宗任命王安石为参政知事,熙宁三年授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这个职务在宋朝相当于宰相,开始了变法革新,施行“熙宁新政”,这就是“王安石变法”。
  
  跟历史上的每一次变法革新一样,王安石变法也遭到了旧官僚的强烈反对。神宗为了支持王安石变法,把“旧党”欧阳修、富弼、文彦博、吕公著等数十位旧臣统统驱离京城。下岗的下岗,外放的外放。又经王安石推荐,启用了吕惠卿、章惇、蔡确、 沈括等一批新人。
  
  本来苏轼在京城做官好好的,突然老爹苏洵去世了,于是苏轼辞官奔丧 并“丁忧”三年,三年后回来一看,京城已经不是三年前的那个京城了,差不多一个人也不认识了。
  
  熙宁四年(1071年),苏轼上书反对王安石变法。王安石本来很赏识苏轼,两人相交甚好,希望苏轼能助自己变法一臂之力,不料他也反对变法。
  
  苏轼是欧阳修的门生,但苏轼反对变法,并不是因为欧阳修被辞退。苏轼发现新政有很多弊病,直接损害了百姓的利益,他忧国忧民,上书朝廷,力陈变法的弊端。
  
  比如“青苗法”。
  
  自唐代中期开始,朝廷为了保护农民利益,防止“米贱伤农”,于是官家粮仓就在米贵的时候低价卖米,米贱的时候高价收米,以平抑物价。
  
  王安石的青苗法,还规定把粮仓的储备粮折换成钱,在青黄不接的时候发放贷款给农民,收取20%的利息,以防止民间高利贷对农民的盘剥,缓解土地兼并,同时增加国家收入。
  
  想法是好的,但在贪官污吏们手里一折腾,青苗法变成了收刮百姓的手段,比如籴粜定价不合理,比如强行把钱贷给农民,收取高额利息。而官家发放给各地用于平抑物价的钱粮,被挪用甚至贪污侵占。司马光也指出,官家放贷,比民间放贷问题更多。
  封建时代,这种“制度设计”本身就不够完善,加上执行过程中的贪腐问题,变法很难真正发挥富国强兵的作用。
  
  但王安石性情刚烈,处事决断,推行新政严厉冷峻,遇佛杀佛,见鬼杀鬼,不听话就滚。
  
  于是苏轼自请外放,初授杭州通判,先后任密州、徐州知州,辗转调任湖州知州。
1

查看全部评分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022-5-21 21:40 |只看该作者
榆园书话 发表于 2022-5-21 20:38
  一、王安石变法
  
  苏轼一生命运的波澜起伏,得从王安石变法说起。

都是一些有文化有思想的人~

使用道具 举报

9
发表于 2022-5-21 22:07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榆园书话 于 2022-5-24 00:39 编辑

  二、 文字狱案发
  
  按宋代官制,官员调到每个新地方,都要写信给皇上谢恩,称“谢上表”,苏轼到了湖州上任,照例写了《湖州谢上表》:
  
  臣轼言:蒙恩就移前件差遣,已于今月二十日到任上讫者。风俗阜安,在东南号为无事;山水清远,本朝廷所以优贤。顾惟何人,亦与兹选。臣轼中谢。伏念臣性资顽鄙,名迹堙微。议论阔疏,文学浅陋。凡人必有一得,而臣独无寸长。荷先帝之误恩,擢置三馆;蒙陛下之过听,付以两州。非不欲痛自激昂,少酬恩造。而才分所局,有过无功;法令具存,虽勤何补。罪固多矣,臣犹知之。夫何越次之名邦,更许借资而显受。顾惟无状,岂不知恩。此盖伏遇皇帝陛下,天覆群生,海涵万族。用人不求其备,嘉善而矜不能。知其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察其老不生事,或能收养小民。而臣顷在钱塘,乐其风土。鱼鸟之性,既能自得于江湖;吴越之人,亦安臣之教令。敢不奉法勤职,息讼平刑。上以广朝廷之仁,下以慰父老之望。臣无任。
  
  (限于篇幅,这篇就不翻译了,“臣无任”是“谢上表”的一句格式化谦辞,表示我不胜任的意思。)

       这篇谢上表,写得骈四俪六,文采飞扬。也照例发几句牢骚,表示对新党排斥异己的不满:“知其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察其老不生事,或能收养小民”。
  按说王安石虽外放了苏轼,但对他不薄,安排的都是挺好的岗位。 当时苏轼已是北宋文坛领袖,影响深远,这种“歪风邪气”必须狠狠打击, 新党对苏轼恨之入骨,于是上书弹劾苏轼,说他这两句话就是攻击朝政,反对新法。苏轼到任湖州四个月后,朝廷下旨免去苏轼的湖州知州,押解回京,交给御史台审讯。
  
  御史台: 中国古代官署,是东汉至元朝设置的中央监察机构和司法机关,称宪台。东汉御史台周边遍地都是柏树,称“柏台”,又因数千乌鸦在树上筑巢,故称“乌台”。
  
     苏轼押到御史台大牢之后,“新党”觉得就这点事,不足以致苏轼于死地,于是开始给苏轼罗织罪名。 终于从苏轼的诗中找出罪证,为诬告苏轼提供重要证据的,是宋代著名科普作家,古代大科学家,《梦溪笔谈》的作者沈括。
  
  苏轼在杭州任职期间,沈括曾去探访。苏轼把自己的诗词作品送给了沈括,沈括回到京城后,鸡蛋里挑骨头,上报说苏轼诽谤朝廷。苏轼被逮捕入狱后,新党从沈括报上来的诗中找出证据:
  
  赢得儿童语音好,一年强半在城中——这是讽刺青苗法的。
  
  读书万卷不读律,致君尧舜知无术——这是讽刺神宗的。
  
  东海若知明主意,应教斥卤变桑田——这是讽刺神宗兴修水利的。
  
  岂是闻韶解忘味,尔来三月食无盐——这是讽刺朝廷禁私盐的。
  
  对此,苏轼在狱中答辩,说“赢得儿童语音好,一年强半在城中”确实是讥讽青苗法,“岂是闻韶解忘味,尔来三月食无盐”也确实是讥讽朝廷禁盐法的。
  
  于是,讥讽朝廷的罪就座实了。苏轼给弟弟写过一首《戏子由》,也因为违抗朝廷颁发的“新兴律”而成为罪状之一。御史出面弹劾苏轼,声称必须因其无礼于朝廷而斩首。
  
  这就是为什么这个案子叫“诗案”。沈括虽不是主谋,但认为他是始作俑者。
  
  沈括诬苏轼的情节,出自南宋王铚编写的《元佑补录》 :熙宁六年,沈括受命巡察两浙地区的农田水利,这时候苏轼在杭州做通判,沈括到了杭州之后,苏轼拿出自己的新作,沈括将其抄录。回京之后,沈括将苏轼新作中自己认为是诽谤的句子都进行详细的注释,然后交给皇帝,指责苏轼在诗文中愚弄朝廷,无君臣之义。苏轼被抓到御史台后,御史何正臣、李定上表,以这些诗中讥讽朝廷藐视君王,弹劾苏轼,乌台诗案就此爆发。
  南宋史学家李焘在剪辑《续资治通鉴长编》的时候引进此事,并提出质疑,认为此事子虚乌有。不过,沈括加入王安石“新党”后,对旧党打击迫害,很卖力气,人品的确不怎么样。


1

查看全部评分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发表于 2022-5-21 22:18 |只看该作者
今天到这里吧,明天还要上课。

感谢诸君跟帖点评,明天下课回来再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
发表于 2022-5-22 00:11 |只看该作者
无忌哥哥,奉旨来撩你

给个面子上一下√行不行

使用道具 举报

12
发表于 2022-5-22 00:14 |只看该作者
我都不好意思跟人家吹,你是我早就撩到手的人

只不过我撩小哥哥跟熊瞎子拜玉米似的,拜完就跑

给你纠正一下哈,当初你是张无忌,我是四爷

撩你的号是月如,不是翩翩少年郎,好了,我走啦,我继续祸害别人去啦……

使用道具 举报

13
发表于 2022-5-22 00:27 |只看该作者
四爷 发表于 2022-5-22 00:14
我都不好意思跟人家吹,你是我早就撩到手的人

只不过我撩小哥哥跟熊瞎子拜玉米似的,拜完就跑

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


使用道具 举报

14
发表于 2022-5-22 05:52 |只看该作者
榆园书话 发表于 2022-5-21 22:18
今天到这里吧,明天还要上课。

感谢诸君跟帖点评,明天下课回来再回复。

醉老师周末还要上课吗

使用道具 举报

15
发表于 2022-5-22 06:59 |只看该作者
等后续

使用道具 举报

16
发表于 2022-5-22 08:35 |只看该作者
云上 发表于 2022-5-22 05:52
醉老师周末还要上课吗

是啊,要么说有点累呢。

周六周日都只休半天,看来与半日闲结缘是早已注定的。

使用道具 举报

17
发表于 2022-5-22 08:37 |只看该作者


欢迎莅临

使用道具 举报

18
发表于 2022-5-22 09:35 来自手机 |只看该作者
四爷 发表于 2022-5-22 00:14
我都不好意思跟人家吹,你是我早就撩到手的人

只不过我撩小哥哥跟熊瞎子拜玉米似的,拜完就跑

四爷是月如,那同时也是雨蝶友吧?

使用道具 举报

19
发表于 2022-5-22 09:36 来自手机 |只看该作者
跟读榆园老师大作

使用道具 举报

20
发表于 2022-5-22 11:04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榆园书话 于 2022-6-4 16:55 编辑

  三、乌台诗案始末

       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被新党以“文字狱”抓进御史台大牢,这年苏轼四十四岁。随着御史审问力度越来越大,牵涉越来越多,苏轼感觉自己这次是在劫难逃了。
  
  苏轼的弟弟苏辙,字子由,时与父、兄齐名,兄弟俩感情甚笃,苏轼曾写诗云“我年二十无朋俦,当时四海一子由”。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年),二十岁的苏轼和十八岁的苏辙一起参加吏部考试, 双双金榜题名,名动京师。
  
  苏轼入狱后,苏辙想尽办法营救。据传苏轼在御史台牢中,苏辙打点狱卒,并每天给哥哥送饭,苏轼遂与苏辙约定,一旦判了死罪,就送条鱼,这样他好早有思想准备。这天苏辙被派往外地出差,就安排儿子苏迟送饭,但忘了说鱼的约定了。结果苏迟一想,大大曾在杭州任职,一定爱吃西湖醋鱼,就让大厨给做了两条西湖醋鱼,给苏轼送去了(一说送的是熏鱼)。
  苏轼一见醋鱼,如遭雷劈:我命休矣!不禁老泪纵横,当即写下了两首“绝命诗”《狱中寄子由二首》:
  
  其一
  
  圣主如天万物春,小臣愚暗自亡身。
  
  百年未满先偿债,十口无归更累人。
  
  是处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独伤神。
  
  与君世世为兄弟,更结来生未了因。
  
  其二
  
  柏台霜气夜凄凄,风动琅珰月向低。
  
  梦绕云山心似鹿,魂飞汤火命如鸡。
  
  眼中犀角真吾子,身后牛衣愧老妻。
  
  百岁神游定何处,桐乡知葬浙江西。
  
  这两首诗,情真意切,苏轼此时方寸已乱,以为自己必死无疑,后悔嘴欠,惹了杀身之祸。苏轼少年时曾与弟弟一起读书,读到韦应物的“宁知风雨夜,复此对床眠”,兄弟感怀甚深,相约将来功成名就,告老还乡,“风雨对床”一起享受闲居之乐。不料自己要先走一步了,剩下弟弟一个人,会不会独自伤神?只好等待来世再与你做兄弟,以了今世之缘。
  
  绝命诗确实是有的,但苏辙送饭、苏迟送鱼,当属坊间传说,因为“乌台诗案”案发时,苏辙早就因反对变法被外放,在南京做幕僚,未经朝廷允许,苏辙不可能回京城送饭。苏轼在狱中写出如此“绝命诗”,可知他当时的处境。
  
  注:北宋四京:以汴梁(今开封)为东京,首都;河南府(今洛阳)为西京;应天府(今商丘)为南京;大名府(今河北邯郸大名县)为北京。
  
  苏辙曾上书请求用自己的官职换苏轼一条命。
  
  这在历史上是有先例的,唐代大诗人王维曾任给事中, 位高权重。天宝十四载,安禄山叛军攻入长安,王维未及跑路,被俘获,安禄山在洛阳称帝,把王维押到洛阳,逼其就任给事中;待官军收复长安、洛阳后,王维被抓回长安下狱,按律当死,其弟王缙时任刑部侍郎,平叛有功,王缙恳求朝廷以自己的官职和军功为兄长赎罪,王维因此得以从宽处理。
  
  因为苏轼的名望,天下士子展开了一场“大救援”,纷纷上书神宗为苏轼求情。王安石已经在两年前被罢相,出知江宁府,闻苏轼因诗获罪,上书神宗:安有圣世而杀才士乎?
  
  适逢神宗的祖母(仁宗的皇后)曹太后病了,虽然不是亲祖孙,神宗跟这个老祖母感情非常好,神宗想大赦天下为祖母祈福,曹太后对神宗说:当年你爷爷从吏部科举中得到了苏轼苏辙兄弟,回到后宫开心地说:我为子孙物色到两个宰相之才。现在听说苏轼因为诗下狱,会不会是被仇人陷害的?几句诗而已,又不是什么大罪,如果想为我祈福,不必大赦天下,放了苏轼一个人就行。
  
    幸好神宗是个明白人。神宗十分欣赏苏轼的才华,始终不相信苏轼对自己怀有二心。御史台向神宗汇报审案结果时说:苏轼已经认罪了。神宗不信,认为是新党严刑逼供所致,又看了苏轼的“绝命诗”,深受感动。
  
  也不知是哪件事哪个人最终打动了神宗,或者诸事效力,天不灭苏,又或神宗压根没想杀了苏轼。于是在关押审讯了一百三十多天后,苏轼被放了出来。
  
  震惊朝野的“乌台诗案”最终判决如下:“苏轼讥讽政事 ,当徒二年(按罪应判流放两年),会赦当原(赶上赦令,免罪);合追二职,勒停(免职),释放;奉圣旨(神宗御批),特责授检校水部员外郎,充团黄州练副使,本州安置(监视居住),不得签署公事”。


1

查看全部评分

使用道具 举报

21
发表于 2022-5-22 11:10 |只看该作者

这文史笔记,最耗时的是核对资料。

 1、《宋史·卷二百四十二》:苏轼以诗得罪,下御史狱,人以为必死。后违预中闻之,谓帝曰:“尝忆仁宗以制科得轼兄弟,喜曰:‘吾为子孙得两宰相。’今闻轼以作诗系狱,得非仇人中伤之乎?捃至于诗,其过微矣。吾疾势已笃,不可以冤滥致伤中和,宜熟察之。”帝涕泣,轼由此得免。
  
 2、 陈鹄《耆旧续闻》卷二载:“慈圣光献(仁宗曹皇后)大渐,上(神宗)纯孝,欲肆赦。后曰:‘不须赦天下凶恶,但放了苏轼足矣。’时子瞻对吏也。后又言:‘昔仁宗策贤良归,喜甚,曰:“吾今日又为子孙得太平宰相两人。”盖轼、辙也。而杀之,可乎?’上悟,即有黄州之贬。”

这两段资料费了我两个小时的时间。


1

查看全部评分

使用道具 举报

22
发表于 2022-5-22 11:13 |只看该作者
待续。
这是草稿,难免啰嗦。难为诸君跟读
以后整理时可以压缩一下。

也快了,意犹未尽,再写最后一章。

使用道具 举报

23
发表于 2022-5-23 03:39 来自手机 |只看该作者
醉笑真是费心了。我最爱的文人苏轼,没有之一。文,书,政,食,诗词,儒释道…这个是千古第一大全才。

使用道具 举报

24
发表于 2022-5-23 10:20 |只看该作者
昨个把醉老师的这两篇文史给一位喜欢文史的朋友看了,朋友说醉老师的文字稍稍整理一下,出书都没问题
我得意了半天

使用道具 举报

25
发表于 2022-5-23 10:40 |只看该作者
榆园书话 发表于 2022-5-21 20:38
  一、王安石变法
  
  苏轼一生命运的波澜起伏,得从王安石变法说起。


不说封建时代,当下许多制度看似设计完善,但执行起来也是挺曲折的

使用道具 举报

26
发表于 2022-5-23 10:56 |只看该作者
千年文豪,别样人生,虽宦海沉浮,坎坷多舛,但那种超然物外着实令人敬佩
他的才华更是独步天下,粲然了北宋文坛
不愧为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大文豪

使用道具 举报

27
发表于 2022-5-23 22:29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榆园书话 于 2022-6-4 17:00 编辑

四  “乌台诗案”是苏轼人生的一个重大转折点。我们从他的作品中能够感受到苏轼文字风格的重大变化。
  
  乌台诗案前,苏轼天纵奇才,积极进取,即使在外放杭州、徐州、密州等地,也因政绩显著而意气风发,洋洋自得。这个时期的作品多抒发政治豪情,挥洒自如, 苏轼性情放达、为人天真,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江城子·密州出猎》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
  
  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此时苏轼任密州知州,虽然也抱怨新党的排挤, 但仍然一身豪气,满怀报国热情,渴望建功立业,充满自信与狂妄,身为文坛领袖,不断地写诗作文讽刺皇帝亲自推行的变法和掌握朝中大权的新党。说明他毫无政治头脑,对于社会的复杂、人心的险恶一无所知。
  
  乌台诗案,苏轼遭到了社会的毒打。死里逃生之后, 思想上发生了很大的转变。以前的雄心大志,狂放不羁,桀骜不驯都收敛了许多。多了一份对人生的感伤与无助的慨叹。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这首词作于元丰三年,苏轼刚到黄州,连住的地方都没有,寄宿于城东门外的定慧院。
  
  但苏轼毕竟不同凡响,他没有一味沉浸在伤感与失落之中,经过几年的时间,感怀历史,寄情山水,逃离了仕途官场的蝇营狗苟之后,苏轼调整了心态,开始静观⾃然,俯仰天地,最终形成了自己新的人生观价值观。
      乌台诗案后的苏轼变得淡泊旷达,历经沧桑后依然从容淡定,“也无风雨也无晴”,既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又能与众生和谐相处。历朝历代,仕途坎坷命运多舛的政治家文学家比比皆是,能达到融“佛、儒、道”于一身的,苏轼乃第一人尔。
  
  《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欧窝】
1

查看全部评分

使用道具 举报

28
发表于 2022-5-23 22:36 |只看该作者
草草把结尾补上,算完成一篇。

未及一一回复诸君的跟帖。诚惶诚恐。


使用道具 举报

29
发表于 2022-5-23 22:38 |只看该作者
云上 发表于 2022-5-23 10:20
昨个把醉老师的这两篇文史给一位喜欢文史的朋友看了,朋友说醉老师的文字稍稍整理一下,出书都没问题
我得 ...

谢谢云上及半日闲诸君的赏识


使用道具 举报

30
发表于 2022-5-23 22:47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新月如眉 于 2022-5-23 22:48 编辑
榆园书话 发表于 2022-5-22 11:10
这文史笔记,最耗时的是核对资料。

 1、《宋史·卷二百四十二》:苏轼以诗得罪,下御史狱,人以为必 ...

乌台诗案原来是大团圆结局,喜欢这个结局~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北斗六星文学网所有文字仅代表作者个人言论,本站不对其内容承负任何责任。

Copyright ©2011 bdlxbbs.cn All Right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本站信息均由会员发表,不代表本网站立场,如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发帖投诉   

平平安安
TOP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