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战斗鸡 于 2022-12-4 20:29 编辑
计划内容就不说了,感兴趣的人都知道。
很多人跟罗贯中一样,都是传统儒家文化的信徒,三观颠倒,出于对魏延一种本能的偏见,加之一贯因人废言的传统恶习,自然极力否定甚至诋毁子午谷袭击计划。有的甚至拿出包括一千四百年后高迎祥在内的例子,以此证明该计划可行性基本为零,必败无疑。
这里且不说高迎祥被围兵败的黑水峪,跟子午谷北出口长安县,位置有明显偏差,由此高闯王走的是否真的子午谷,尚待存疑。即便果真如此,高的失败也未必证明魏的计策同样一定不可行。首先孙传庭是一代名将,不是昏庸无能的夏侯楙可比。对敌帅的了解这一点,魏延首先就做到了知彼知己。
而更为简单的道理是,尽管像这样几百里长途跋涉而敌方很可能在出口布下网袋以逸待劳的情况,军事上的确冒险至极,失败几率也肯定极高;但要知道,这种计划本身就是一次性博弈,成功就成功了,失败也就失败了。它只有偶然性,并且人们赌的也正是这种偶然性。谁试图对这种一次性冒险大谈普遍必然的输赢规律,以求大概率的甚至稳操胜券的把握,那才真正是纸上谈兵,白白错失大好战机。
这种军事冒险执行的当然从来都是成王败寇的逻辑。袭击成功了,自然载入史册。难道当初邓艾偷渡阴平,不也一样冒着巨大风险?问题是他偏偏就成功了,于是历史因此加速改写。股市中赚得撑死的,不正是那些胆大而不是畏首畏尾的吗?而对阴平古道地势的险峻以及粮运后勤的无从保障,《三国志》记载得再清楚不过了:“冬十月,艾自阴平道行无人之地七百余里,凿山通道,造作桥阁。山高谷深,至为艰险,又粮运将匮,频於危殆。艾以毡自裹,推转而下。将士皆攀木缘崖,鱼贯而进。”
还有,像二战初期的“曼斯坦因计划“,有多少人不认为那是疯子的计划?然而同样一次性的军事冒险,还真就靠着同样是疯子的希特勒的支持(当然还有伦德斯泰德和古德里安两位名将),竟然一举成功了。这里能有必然失败或成功的逻辑可言吗?没有,除了偶然性,除了胆量、运气、赌注,情报工作,其他什么都没有。如果谁以此作为借鉴,依样画葫芦,试图当作下一次同样成功的必然路径,即使天才,也一下沦为傻子了。
或许很多人觉得,蜀汉国力空虚,诸葛亮兵力有限,承受不起子午谷计划万以破灭的损失。说这种话的基本都是夸大其词。魏延向诸葛请兵,不过区区五千,即便上万,对于诸葛亮当时最多达到三十万的总兵力而言,占比百分之五都不到,这点战损还是消耗得起的。而一旦计划成功,就能在蜀军主力部队策应下迅速正面进攻长安。高风险之下必有高收益,而这个收益要远远大于风险所付出的代价。要知道进攻长安的政治军事和战略意义,实在非同小可。
当然,历史上的确有过几次后人仿照子午谷奔袭而失败的例子。但每一个具体情况或多或少均有各自不同特点。比如王耀武,三天怎么可能走的出三百公里的崇山峻岭呢?更何况现代化战争配备的武器弹药还有重装备,跟冷兵器时代的辎重不太有可比性。至于说山路又长又难走,那么,前面提到的阴平小道,七百里甚至比子午谷还长。主帅邓艾身先士卒翻山越岭,难走程度可想而知。
所以还是前面所说的理由,冒险博弈没有必然性。
历史当然没有假设。我们当然不能假设历史上的魏延真有兵出子午谷一幕。于是这一计划只能变成既不可证实也无法证伪的千古悬案,实在令人遗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