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
研究孔子学说,周公是个绕不过去的话题。作为周朝的开创者之一,事功自不必说。周公对中国政治文化的二大主要贡献,一是制作周礼保证了社会运行,二是确立以宗法制度为核心的嫡长制,将政治和伦理融合在一起,在法律上免除了支庶兄弟争夺王位的隐患,从而稳定和巩固统治阶级秩序。确立嫡长制和制作周礼,相当于中国长期的封建社会有了一部宪法,成为确保运行二千多年的稳定器。因此可以说,中国儒学真正的奠基人并非孔子,而是周公。他是公认的至德之人。贾谊说,“文王有大德而功未就,武王有大功而治未成,周公集大德大功大治于一身。孔子之前,黄帝之后,于中国有大关系者,周公一人而已”,所言不虚,所以孔子以周公为例,提出至德建设的人选,“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
“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朱熹解“吝”为吝啬,又李零说,“纵有周公的才华,如果有骄傲和吝啬的毛病,优点再多,也不足观。”似是而非。评论政治人物不从政治品格上讲,而是从个人生性是否吝啬上说,孔子的格局有那么低吗?何况,好大喜功或铺张浪费或甚至于劳民伤财,在历史上是多少帝王级人物的常态,如果周公生性吝啬,自然不会铺张浪费,不也正是符合传统解读认定孔子主张的节俭精神吗?孔子何必要否定呢?
此处之吝,贪求之义,如《后汉书·黄宪传》“鄙吝之萌复存乎心”。
那么如周公般的位高权重之人最为贪求什么?自然是权位,多少人为此甚至付出生命代价。伯夷和泰伯论功绩几乎空白,受到孔子盛赞正是因为不贪恋权位。周公也是一样,“不骄不吝,时乃无敌”(《逸周书·寤儆解》),摄政七年还政于周成王,自己北面就臣之位而受到称颂。所以孔子拿他来假设:“即使才华卓越有如周公,如果傲慢且贪恋权位,其他也就没什么值得看的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