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知音 于 2025-9-24 15:30 编辑
亲历贫富共学
文/知音
先做一个声明:我的人生圈里没有富豪,也不认识富豪家的孩子,本文所说的贫富之差主要是指城乡之差及乡镇之差。
***************
1.小学
小学同学都是村里的,贫富差距不大,特殊一点的就是家里孩子少的,男生穿一个红色的跨栏背心就算学校里最帅的仔了。但是也没啥嫉妒的,只觉得自己学习好比他们强点儿。
2.初中
初中考上了镇上的尖子班,相当于小升初,就是从全公社小学生选出了两个班去公社中学上课,在那里接触到了“公社干部家的子女”,他们穿着合身的衣服。那位要问什么叫合身?合身就是穿的是专门为自己买的(或做的),不是穿姐姐穿小了的也不是穿哥哥穿小了的,这么说明白了吧?
“公社干部家的子女”会穿军装,里面套白衬衫把领子翻出来的那种,男生女生都有。除了穿戴,倒也没有觉得什么特别的,他们不打架、不霸凌,还很文明,不像我们这些乡下来的那么嬉闹。那时候在学校的风气还是以学习为主,学习好就是王道。
但是初中快毕业的时候我也经历了一次不公,就是年级有一名报考小中专(卫校)的名额,被一个也是乡下来的她爸是大队书记的女生给顶了,其实由于家庭条件的原因我也想上中转早点毕业挣钱,但是老师说考第一的是她不是我我也信了。当时在小学当老师的我四姐知道真相了,去找中学的老师理论,老师哄她说“别争这个,你妹妹是考高中上大学的料,哪能考个卫校就满足了,那个女生如果不上卫校她就考不上高中就毁了”,我四姐也信了。后来那个女生也没考上卫校,但是我考上高中了。
3.高中
高中进了县城,是我经历的贫富差距最大的时期。
高中新生统共招了5个班,三个农村班、两个城里班。三个农村班又分为一个英语班、两个俄语班。我在英语班,属于比俄语班离城里班更近一点的。
城里班的学生都是走读不住校,农村班的学生住学校的宿舍吃食堂。那么差距就明显了,首先还是穿衣,他们会穿着成套的运动服,身材匀称、肤色白皙、头发顺溜,走路昂头挺胸。城里的学生还是文体爱好者,女生去上音乐课的时候手提小提琴,还有女生爱打乒乓球、打羽毛球。再看看我们农村班的,哈哈,穿衣五花八门、走路含胸驼背、头发干枯、面露菜色,一到周末还要赶紧抢汽车票回家,文体更是一窍不通,人家打球咱也不敢看。
农村班去上音乐课就是学唱歌,没有人会乐器也买不起乐器。教音乐的老师是留日回来的,对我们农村的学生丝毫没有轻视,教的也认真,讲故事也有趣儿。这个音乐老师还夸我嗓子好,不过也没有建议我继续在音乐方面深造,因为那是有钱人家孩子才敢想的,我们只是埋头学习。
由于农村班的学生住校,比城里班的学生学习时间更多,高考的时候平均成绩比他们好,但是我们考本地学校的多、他们考外地学校的多,所学的专业也是有点差别,我们农村学生多是选毕业能分配在城里的理工科,农林医师范坚决不报怕毕业回农村。城里的学生没有这个顾虑,所选的专业面更广一点,比如我们班没有学生物、化学的,他们班就有。
高中是见证起跑线差距的开始,好在那时候也顾不上很多,争先恐后先考上大学再说。
4.大学
大学分班已经不考虑城乡贫富了,分数够了就都分在一个班,班级里同样还是没有特别富贵人家出来的孩子,但是城乡差别是有的。
男生里有大城市武汉、北京、广州来的,也有沈阳、重庆、牡丹江这等城市来的,也有很偏僻的(比我家还偏僻)的小山沟里出来的,我记得一个小男生是四川万县县的,据说挺穷的。
女生的情况就好多了,同寝室的8个女生(两个班女生凑在一起)只有我一个是农村来的(父母是农民),还有一个北大荒建三江农场的,但她父母不是农民是干部。重要是还不是经济条件,而是父母的社会地位。有一个女生父亲是华北胜利油田的总工、母亲是大学老师,还有一个女生父亲是搞坦克设计的、母亲是园艺师,条件最差的是那个武汉来的父母是工人阶层。
同学们没有歧视我的意思,反而是对我家充满了好奇,大二的国庆节有两个男生(武汉的、天津的)跟我去考察了我们家,在我家的土炕上住了两晚。第二年春天五一的时候,又有3个女生跟我回家住了几天,我记得很清楚的是我们到家那天我家的猪丢了,大家都出去找猪了,我大姐在家给我们炒了鸡蛋吃的大碴粥。春天是农村青黄不接的季节,但是院子里的杏树开花了,我们在杏树下面拍照留念,背景是身后的墙头上坐了一溜小孩,看热闹的。
这样回忆,真的没有受到任何伤害。
5.毕业后
毕业后本来没啥好说的,只有一条要说一下,被分配到一个工厂住在职工集体宿舍的都是家庭贫困的,经济条件稍好的会在市里租房住找城里的对象。住宿舍的人有一股穷穷相轻的风气,就是农村人不找农村人怕以后负担太重,小伙子们就找家属区的厂老职工的女儿上门当赘婿,姑娘们就千方百计的找城里户口的。要不是碰上警察这么一个慧眼识珠的,我可能要被剩下孤独终老了。
6.后记
既然我们选择不了出身,那就选择自己的人生吧。
能认出来哪个是我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