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胡乱华之世家---旧时王谢堂前燕
唐代著名诗人刘禹锡写过一篇传颂千古的诗篇:《乌衣巷》
朱雀桥边野草花,
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
飞入寻常百姓家。
其中里面的王谢的王就是指的王衍这个清谈冠军的家族。王衍们生活的那个时代,他的属地叫琅邪国,人称琅邪王氏。一般世家大族都会重视知识和文化的学习,也重视礼仪和规矩制度,在获得文化教育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一般来说,世家大族在某种程度会引领思潮和世俗的方向。占有社会资源较多,垄断权力和经济,维护皇权或和皇权较量具有一定的社会和物质基础。无论我们从感情上多么抵触腐败的贪官和为富不仁的富豪,我们也不得不承认,一般世家大族出现优秀人物的几率还是要远远高于平民百姓的。
很多时候,我们对所谓的名门望族会产生从心底的反感,这个很容易理解,因为他们总是高高在上的模样,如果家族再有不肖之流,祸乱百姓,更是让人恨之入骨。其实,如果我们客观看待这些家族,从里面寻找积极有意义的东西,还是能够看到世族大家在历史和社会中起到的积极作用,毕竟要承认,在那个物质和文化极为匮乏的条件下,世家大族所处的环境,培养出改变社会和局面的能力的人才还是要多些。
《晋书》:衍字夷甫,神情明秀,风姿详雅。总角尝造山涛,涛嗟叹良久,既去,目而送之曰:“何物老妪,生宁馨儿!然误天下苍生者,未必非此人也。”大概意思就是这样:王衍字夷甫,长得很漂亮,有上位者的风度气质优雅。还是小孩子的时候就曾拜访山涛,山涛看到这娃感慨良久,小王衍离开后,山涛看着他远去的身影说:“什么的样老婆子,竟然生了这么一个好娃子!但是耽误国家大事的人,不一定不是这个人。”
《晋书》:从甥王衍尝诣祜陈事,辞甚俊辨,祜不然之,衍拂衣而起。祜顾谓宾客曰:“王夷甫方以盛名处大位,然败俗伤化,必此人也。”王衍曾经去著名的羊祜将军那里汇报事情,语言流利言辞漂亮,但羊祜将军不以为然,认为国事不是表现文采的地方。王衍也不客气起身甩袖子就走了,羊祜将军对众宾客说王衍因为虚名而处在国家重要位置,必定影响官员的风气,一定会坏国家大事。
看来小时了了,大未必佳,还是有一定道理的。
王衍的风度和才学确实冠绝一时。《晋书》:“王衍神姿高彻,如瑶林琼树,自然是风尘表物。圣人忘情,最下不及情;情之所钟,正在我辈。”如果说王衍不是站在执掌国家大事的重臣的角度上,而是作为一名文联乃至文化部长甚至导演,都是一名出色的人物。当一个国家常委级别的重要官员每天不是考虑国家大事,而是炫耀书法、弹琴甚至舞蹈的时候,可以想象会对国家官员起到什么样的负面带头作用。
历史是公正的,在对王衍的相貌和才学肯定的时候,也对其治国无能也进行了如实的记录。但王衍有一点确实是立了大功,无论是为私还是为公,客观上为保有汉族一脉和晋朝延续,都起到了重要作用。《晋书》衍虽居宰辅之重,不以经国为念,而思自全之计。说东海王越曰:“中国已乱,当赖方伯,宜得文武兼资以任之。”乃以弟澄为荆州,族弟敦为青州。因谓澄、敦曰:“荆州有江、汉之固,青州有负海之险,卿二人在外,而吾留此,足以为三窟矣。”
虽然后来王衍的无能导致十数万西晋将士和百姓的死亡,但功过分明,毕竟他还是做了一些有益于人民的事情,对于他的清谈冠军肯定的时候,对他的唯一一次远见也没有必要进行否定。尤其在被石勒俘虏之后临死之时的话语,是真诚的忏悔,从这一点来看,王衍死的时候,还是明白了自己的错误所在。
王衍没有想到的是,琅琊王氏在永嘉南渡后,出现的两个杰出人物王敦和王导,竟然真的能够左右国事,救国图存,成就一番事业,造成事实上的:王与马共天下。我们不敢断言王敦和王导是否吸取了王衍清谈误国的教训,但他们通过西晋大乱,社稷倾覆,肯定明白了一个道理:实干未必兴邦,但清谈扯淡一定会误国。王衍身后,其琅琊王家各方人才辈出,著名的史上第一书圣王羲之,以及书法大家王献之就是他的后代,而且王衍本人也是书法大家。
《古今姓氏书辩证》曰:琅琊王氏自汉谏议大夫王吉以下,更魏晋南北朝,一家正传六十二人,三公令仆五十余人,侍中八十人,吏部尚书二十五人。是真正的做到了“簪缨不替”,“冠冕不替”,“世禄不替”。中国自古有公侯不过三代之说,但琅琊王氏家族打破了这一魔咒。至今很多地方的王氏家谱还能上溯到东、西晋的琅琊王家,这也是民族血脉生生不息,代代相传的见证。
王衍如果地下有知,为王家后代能出如此多的优秀人物,自当含笑九泉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