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北斗六星!·百事通·查看新帖·设为首页·手机版

北斗六星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北斗六星网 六星文学 三味书屋 《岁月留痕》纪实连载--完(8月15日更新)
楼主: 思安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岁月留痕》纪实连载--完(8月15日更新) [复制链接]

31
发表于 2010-7-21 22:54 |只看该作者
你看,他们自己就是几个烤土豆或红薯就算是一顿早餐了。
====================================
农民很纯朴,当时当地。
唐朝国庆 发表于 2010-7-20 23:11

的却如此,当时当地的农民非常的淳朴,就像是亲人一般,只是后来知青们前途未卜。开始偷鸡摸狗,与农民朋友的关系日益紧张起来,慢慢到了白热化的程度大打出手也有之。

使用道具 举报

32
发表于 2010-7-21 22:59 |只看该作者
如此说来弊大于利。
雪天使君 发表于 2010-7-21 20:42

起初农民是非常欢迎知青们的,给他们带去了知识,带去了希望,慢慢发展成累赘和灾难,所以说农民也不满意!

使用道具 举报

33
发表于 2010-7-22 15:12 |只看该作者
看了这文,第一次知道知青的来历。:lol

使用道具 举报

34
发表于 2010-7-22 15:13 |只看该作者
每个时代都有其英雄人物,邢燕子也属于哪个时代的代表吧。:victory:

使用道具 举报

35
发表于 2010-7-23 16:52 |只看该作者
看了这文,第一次知道知青的来历。:lol
竹林吹箫 发表于 2010-7-22 15:12

谢谢!我写的不好也不是很全面,这方面的书很多,可以找来读读

使用道具 举报

36
发表于 2010-7-23 16:57 |只看该作者
每个时代都有其英雄人物,邢燕子也属于哪个时代的代表吧。:victory:
竹林吹箫 发表于 2010-7-22 15:13

邢燕子可以说是知青的代表,但他们是在1955年由60人组成的垦荒队到黑龙江。是树立的典型代表,有象大庆、大寨一样的社会作用。

使用道具 举报

37
发表于 2010-7-23 16:59 |只看该作者
:handshake写得很好,写小说也应该从自己熟悉的事情写起。那样,才写得真实,可信。:handshake

使用道具 举报

38
发表于 2010-7-23 17:00 |只看该作者
1970年12月16日这天我们正式搬进了新家。真正的知青生活开始了........!
-----------------------------------------------------------------------------
接下来的故事,一定很精彩。:victory::lol

使用道具 举报

39
发表于 2010-7-23 17:00 |只看该作者
七、翻新的猪圈---栖身之所
   原生产队的猪圈成了我们栖身的住所,虽说是简陋的茅屋,但经过翻新,勉强还看得过去,因多年没养猪了,屋里非常潮湿,屋角的苔藓依稀可见,堂屋当中的火炉燃得正旺,屋角堆了约四五百斤煤块,屋内青烟袅袅。生活用品和生产用具井然有序的摆放在着,左侧墙角的三挑粪桶和立放着的三根扁担,让人很快联想到自己的身份。队长在屋后右侧给我们划了一块自留地,并吩咐社员与我们一道平整了土地,适时种上了时令蔬菜。队长说等下半年在给我们盖新房,

   队上有个小煤厂,基本上是自产自用,也外销部分,买主都是附近生产队的,煤太便宜了,论船卖,不用称的。这船是藤条编织的,是专门用来运煤的,一船的重量大约在三百斤左右。五毛钱/一船。农闲的时侯,男劳力基本都在煤厂挖煤,挖煤是非常艰苦的,基本上一丝不挂,最多用一块汗帕围住下身。挖煤是以产量评计工分,另外每天有两毛钱的补贴,多的一天能挣三十分,那时我们的劳动日才0.23/天,啥子概念?也就是说;最多能挣0.69+0.20=0.89/1天。这随时都可能发生的伤亡事故。责任还得自己担着,医药费也得自己负责。扬德兴的胆子大,他经常和社员一起进洞挖煤。记得是我们下乡的第二年,秋收过后,队上的煤厂坍塌。造成两死一伤的重大事故,幸好那次扬德兴刚好出洞,要不他在洞里的话,非死即伤。自从那次事故以后,扬德兴再也不敢去挖煤了。我特胆小,有一次我麻着胆子试过一次,可还没走到一半我就退出来了。不到一米高的通道,整个人几乎是匍匐着前行,木头做的横梁和撑木随时都有坍塌的危险。就那么一次,使我对采煤工人有了一种特殊的敬畏之情。本来生产队给我们的燃煤是免费随便用的,烧完了自己去背。自那以后,我每次去背煤,我都要求他们把钱收下,当然他们无论如何是不会收的,因不合程序又不好做账。后来我就干脆时不时的买点香烟去招待大伙。只有这样做了,我的心才能得到平衡。

   寒冬腊月的,社员们除了挖煤,天气好时也出工伺弄田坎,经过一段时间的磨合,我们也熟悉了环境,和社员们混得也比较熟了,没出工时就到张家李家的串串门,不知不觉也到了年关。由于才来不久的原因我和扬德兴准备就地过年,回家也没啥意思,(特别是扬德兴更不想回去),还得花路费。刘永明倒是在腊月二十就走了,那个时候农家的年都过得比较简单,三十多户人家,只有两三家人养了年猪。那时可不兴自己宰杀,必须卖给公社,再由公社宰杀后按规定返还很小一部分给养猪户。在那个年代,社员们的日子过得是非常艰难。有的人家一年到头难得占腥。还好,我们第一年是由国家供应粮油副食,每月有一斤肉的定量,由生产队给我们保管钱,每月给我们十元钱的生活费,第一年我们随社员们一起挑粪犁田,栽秧打谷,除了挖煤,什么脏活累活都积极地参加,尽量地表现自己。第一年的日子就这样不知不觉地度过了,年底决算我挣了近2000个工分,扬德兴挣了有3000多个工分,刘永明1500多个工分。可是2000分才值60来块钱,分口粮还得拿钱出来找补。没办法,国家拨给我们的专款,除了每人还有100元建房费外,其余的也用完。这时我们找到队长和会计,商量是否用建房费来补口粮款?队长和会计也不敢表这个态,只好把我们的欠款暂时挂着。随着时间的推移,日子开始一步一步的艰难,要我们归还欠款也是不可能的了,最后我们还是亏空了全部建房款,所以新房就一直拖着没建,76年招工回城我也是在猪圈和社员们告的别。

使用道具 举报

40
发表于 2010-7-23 17:07 |只看该作者
一天挣两毛三,那时候的工资真低,可那钱也值钱啊。:lol

使用道具 举报

41
发表于 2010-7-23 17:08 |只看该作者
我记得我第一次参加工作时,一斤猪肉七毛钱,可现在排骨十三元一斤,贵死了。:(

使用道具 举报

42
发表于 2010-7-23 17:11 |只看该作者
知青的生活还真的很苦。那76年以后就完了?知青生活结束了?:o

使用道具 举报

43
发表于 2010-7-23 17:16 |只看该作者
[quote]我记得我第一次参加工作时,一斤猪肉七毛钱,可现在排骨十三元一斤,贵死了。:(
竹林吹箫 发表于 2010-7-23 17:08 [/quote
的却如此,记得我们第一次赶场,鸡论只卖,一元钱一只鸡,约3斤重。

使用道具 举报

44
发表于 2010-7-23 17:21 |只看该作者
思安大哥的经历非常丰富,他给我们拉开了一幅曾经多么波澜壮阔的知青画卷。
很新鲜有趣。
八十年代初,肉还好像七毛二一斤吧

使用道具 举报

45
发表于 2010-7-24 19:12 |只看该作者
知青的生活还真的很苦。那76年以后就完了?知青生活结束了?:o
竹林吹箫 发表于 2010-7-23 17:11

那是,我是76年顶替父亲回城的,知青78年开始全面返城!

使用道具 举报

46
发表于 2010-7-24 19:17 |只看该作者
思安大哥的经历非常丰富,他给我们拉开了一幅曾经多么波澜壮阔的知青画卷。
很新鲜有趣。
八十年代初,肉还好像七毛二一斤吧
野妞 发表于 2010-7-23 17:21

对的,记得买个鸭子才一元钱还找补!

使用道具 举报

47
发表于 2010-7-25 10:15 |只看该作者
不过那时候物质生活还是相当艰苦,物价虽然低,但工资也低

使用道具 举报

48
发表于 2010-7-25 11:34 |只看该作者
不过那时候物质生活还是相当艰苦,物价虽然低,但工资也低
马樱花 发表于 2010-7-25 10:15

谢谢马站赏读!

使用道具 举报

49
发表于 2010-7-25 11:51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思安 于 2010-7-25 11:54 编辑

八、锅儿是鉄铸的
   地处四川盆地南缘的叙永是川滇黔三省结合部,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年的平均气温17°左右。矿产资源十分丰富,煤、硫、鉄、石英砂矿遍布全县。林业资源也有川南林乡之美誉。但是在以农耕为主的那个时代,耕地面积少得可怜,特别是水田更少。而且土地十分贫瘠.至今叙永县在全国贫困县的花名册上任然赫赫有名。当然,改革开放后也有部分先知先觉的农民,他们承包了所在的煤厂或搞了其它副业,的却有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了。上面我提到的江来耀的女儿就承包了几个煤厂,现在是后山镇乃至整个叙永县都是数一数二的首富,据说其资产也超过了千万。

   年终决算,我们仨分得谷子580斤,包谷240斤,杂粮80斤,红薯土豆1500斤,其中:谷子、包谷,杂粮一比一折算,红薯土豆一比五折算。合计折算1200斤。我们平均每人一年的口粮400斤。因红薯和土豆要用地窖储存,还得要有一定的经验,我们既没有地窖又无经验,所以我们要求队长给我们换成了300斤谷子。队长和社员们也还通情达理,满足了我们的要求。要知道,农村的口粮是按人头来分的,工分粮占的比例很小。所以说,孩子多的人家往往日子过得还舒坦些,饿饭的往往都是些壮劳力家庭和单身汉。第二年国家也停止了我们的粮食供应,再也没有每月10钱的生活费了,全靠家里接济一点。刘永明的家境比较好,每月有10钱的进账,我每月也有5元钱。老大扬德兴基本没有得到家里的资助。但他在我们这个小家庭中处处都以身作则,家务活基本都是他挑大头,所以我们基本未分彼此,相处得很融洽。一晃到了秋天。田里的稻谷也开始抽穗,估计还有半个月就可以收割了,坡上稀稀拉拉的包谷也基本成型,吐出的须毛粉红粉红的。大概是10月中旬吧,刘永明招工回城去了。这是我们下乡后的第一次招工,也是从68年知青下乡后的第一次招工。时间是197210月。我们公社走了十几个,本大队走了三个,虽然他们招工走了,我们留下来的不能说不羡慕,但绝对不是嫉妒,对于他们的招工回城,起码让我们看到了希望!刘永明虽然走了,但我们相处近两年的感情和友谊还在继续,他走后按理因该和队里作决算,拿走他的劳动所得,可是他把全部家当都留给了我们。这对于即将断粮的我们无疑是又多了一分保障。他回城后几乎每年都要回生产队来看我们,时不时的接济我们一点。直至现在我们仨的友谊都是牢不可破的。自他们那一批回城不久,也可能是林彪叛逃事件给人们心灵上带来的震撼。知青们对政治斗争的残酷性、复杂性和隐蔽性感到十分的茫然,以及现实给他们所带来的郁闷和彷徨。逐渐对参加劳动来表现自己也不再那么积极,开始三个一群,四个一伙的到处流串。打架斗殴,偷鸡摸狗的事常常发生。农民们见了知青既恨又怕。有时也是一种怜悯。大队干部公社干部强奸、诱奸女知青的事也时有发生,知青们对大队干部、公社干部大打出手的事也常常发生。一时间闹得人心惶惶。知青和农民之间几乎到了水火不相容的地步。邓小平同志在1978年曾说:国家花了三百个亿,买了三个不满意。知青不满意,家长不满意,农民也不满意。

    俗话说的好:一根田坎三截烂,老大扬德兴虽说在农村呆了8年,还差点赔上了性命。可奠定了他吃苦耐劳的精神品格。1978年他最后一批回城,拖着一个农村户口的老婆和两个孩子,仅靠那点工资无论如何都是养不活的,所以在单位呆了不到几个月就辞职下海了,虽说他没有文化,可他凭着一股子拼劲及和气待人的品性,在商海中渐渐站稳了脚跟。他就是我在第二章中介绍的我们46人当中最成功的一个,刘永明在03年下岗后。至今还在扬德兴的公司打工镶饭碗。这已应了好人有好报的至理明言

使用道具 举报

50
发表于 2010-7-25 14:41 |只看该作者
当年一批下乡上山的知青,回城后,因各种主,客观原因,人生历程也大多不同了吧!

使用道具 举报

51
发表于 2010-7-25 14:42 |只看该作者
记得那个写《绿化树》的张贤亮,也是个知青呢。

使用道具 举报

52
发表于 2010-7-26 11:44 |只看该作者
当年一批下乡上山的知青,回城后,因各种主,客观原因,人生历程也大多不同了吧!
云飞扬 发表于 2010-7-25 14:41

那是当然,读大学的,当兵的。回父母单位的多,龙生龙,凤生凤吗!

使用道具 举报

53
发表于 2010-7-26 11:54 |只看该作者
记得那个写《绿化树》的张贤亮,也是个知青呢。
云飞扬 发表于 2010-7-25 14:42

张贤亮不是知青, 张贤亮,男,江苏盱眙县人,1936年12月生于南京。1955年中学毕业后至宁夏银川干部文化学校任教。1957年因在《延河》文学月刊上发表长诗《大风歌》而被列为右派,遂遭受劳教、管制、监禁达十几年,其间曾外逃流浪,讨饭度日。1979年9月获平反,1980年调至宁夏《朔方》文学杂志社任编辑,同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1981年开始专业文学创作。曾任宁夏回族自治区文联副主席、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宁夏分会主席等职,并任六届政协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作协主席团委员。受家庭影响,从小深受中国古典文学熏陶,中学时代开始广泛接触俄罗斯文学和法国文学作品,并尝试文学创作,曾写作发表了60余首诗歌。1979年重新执笔创作后,先后发表了短篇小说《邢老汉和狗的故事》、《灵与肉》、《肖尔布拉克》、《初吻》等;中篇小说《土牢情话》、《龙种》、《河的子孙》、《绿化树》、《浪漫的黑炮》、《男人的一半是女人》;长篇小说《男人的风格》、《习惯死亡》、《我的菩提树》。先后结集出版的选集有中短篇集《灵与肉》、《感情的历程》(又称“唯物论者的启示录”,是以章永麟这一“右派”知识分子为主人公的一系列小说,其中包括《初吻》、《绿化树》、《男人的一半是女人》、《我的菩提树》等)及中篇选集《张贤亮集》。其中《灵与肉》、《肖尔布拉克》分别获1980年及1983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绿化树》获第三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

使用道具 举报

54
发表于 2010-7-26 12:40 |只看该作者
:o没想到这个张贤亮的人生比知青还苦,可人家最终成了大作家,佩服!

使用道具 举报

55
发表于 2010-7-26 21:30 |只看该作者
1978年他最后一批回城,拖着一个农村户口的老婆和两个孩子,仅靠那点工资无论如何都是养不活的,所以在单位呆了不到几个月就辞职下海了,虽说他没有文化,可他凭着一股子拼劲及和气待人的品性,在商海中渐渐站稳了脚跟。他就是我在第二章中介绍的我们46人当中最成功的一个,刘永明在03年下岗后。至今还在扬德兴的公司打工镶饭碗。这已应了“好人有好报”的至理明言
-----
基本上这一章就是知青返程浪潮的一个缩影
有时候,逆境成就传奇,艰辛炼出能人。一个挟着农村老婆进城的男人,他的成功完全是逼出来的

使用道具 举报

56
发表于 2010-7-27 09:35 |只看该作者
想起一句话: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大概就是这个理吧

使用道具 举报

57
发表于 2010-7-27 13:31 |只看该作者
:o没想到这个张贤亮的人生比知青还苦,可人家最终成了大作家,佩服!
竹林吹箫 发表于 2010-7-26 12:40

这就是时势造英雄!

使用道具 举报

58
发表于 2010-7-27 13:33 |只看该作者
1978年他最后一批回城,拖着一个农村户口的老婆和两个孩子,仅靠那点工资无论如何都是养不活的,所以在单位呆了不到几个月就辞职下海了,虽说他没有文化,可他凭着一股子拼劲及和气待人的品性,在商海中渐渐站稳了脚 ...
野妞 发表于 2010-7-26 21:30

就是这个道理!

使用道具 举报

59
发表于 2010-7-27 13:36 |只看该作者
想起一句话: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大概就是这个理吧
竹林吹箫 发表于 2010-7-27 09:35

竹林兄弟说得极是,正是这个理!

使用道具 举报

60
发表于 2010-7-27 14:03 |只看该作者
九、9.13事件后
    林彪9.13叛逃事件后,阶级斗争的那根弦也没绷得那么紧,天天读、早请示、晚汇报的例行功课也自然取消。就连毛老人家最亲密的战友,他自己钦定的接班人都等不得了,要抢班夺他的权.....

    由于这一事件的突然,犹如给国人当头泼了一瓢冷水,从此人们对政治也失去了原有的那种狂热。这对当时的人们来说:还是敢想而不敢言的事情。贫下中农们也不例外,在批斗地、富、反、坏、右时也不再那么凶神恶煞,上边的指示来了充其量也就走走过场,敷衍了事。形式一过照样该干嘛干嘛。紧接着以江青为首的“四人帮”反党集团的活动开始猖獗,批林批孔运动甚嚣尘上,老百姓们也只好迫于无奈而随波逐流。阶级斗争和政治斗争的错综复杂让人们理性的认识到自己被人玩弄于股掌间的无奈和渺小。
    广大的知青们从经受文革动乱的历练一直到现在才慢慢地悟出了一点道道。招工和当兵回城是知青们唯一的企盼,但往往事与愿违,要知道,那时的招工指标基本上是由用人单位指名点姓的,只要你没有特别的劣迹都能如愿以偿,根本就不存在什么政治表现好与不好之说。当兵也是如此。这当然是一场权力,金钱、和智慧的较量。但凡有点背景的知青则大多数时间都溜回城市,寻找机会以逸待劳。更有甚者,下乡来镀一层金,混上三五个月就当兵或招工走了。但凡有点文化又苦于没有背景的老知青们,开始担忧起自己的命运和前途。有点抱负的群体开始集中在一起研讨人生,设计自己的未来。一部分人则破罐子破摔。
   先知先觉者们开始重新捧起丢弃多年的书本。1973年高校开始招收工农兵学员,尽管是社来社去,可这一丝曙光,也让多少有点文化又苦于没有其它门路的老三届们欣喜若狂。要不是(也可能是阴谋家杜撰的)张铁生交白卷,可能恢复高考不至于延迟到1977年。我们本大队有两个是68年来的老三届,我也常有意识的到他们那儿去伙倒耍,有意识的向他们借一些书来看。哈哈!自己都好笑,一个小本生哪里看得懂什么三角函数,我连等式和不等式都搞不懂,更不要说“一元一次,一元二次方程”了。总的一句话,除了能把一本小说基本读得完以外,其他的什么都看不懂,呵呵!我这不是自讨没趣,一点“自知之明”都没有吗?
   像我和扬德兴等这些没有文化没有背景的人。只好庸庸碌碌的顺其自然,听天由命了。该出工时照样出工,毕竟要靠挣工分分口粮过日子。闲暇时看看小说书。而更多的时候是三五成群的到处串溜。伙倒干一些偷鸡摸狗的事,虽说我不是主谋,但至少是胁从者。知青之间的打架斗殴也时常发生。我们公社有四拨知青、成都的,重庆的、泸州的、叙永本地的和回乡知青。自然而然地就分成了几大派。多数人整日里游手好闲,无所事事,东游西荡,到处惹是生非,早也没有了刚来那两年、踏踏实实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单纯和质朴,拼着命干活挣表现的——那种火一样的热情早也荡然无存!有词曰:
(仿)沁园春/知青

茅屋青灯,蚊虫伴身,篱笆墙影。一弯新月明,饥肠辘辘,悄悄出门,蹒跚前行。

谦谦君子,邪念陡升,溜进支书的羊群。惶恐乎,看肚闹革命,振臂高呤。

八年戊边修行,一代枭雄嗟叹无声。朗朗读书梦,却成烟云 ;面朝黄土,埋头躬耕。

回望故乡,黯然伤神 ,远眺西山空悲鸣。长遗恨,漫漫思归路,诉与谁听。
1

查看全部评分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北斗六星文学网所有文字仅代表作者个人言论,本站不对其内容承负任何责任。

Copyright ©2011 bdlxbbs.cn All Right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本站信息均由会员发表,不代表本网站立场,如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发帖投诉   

平平安安
TOP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