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新解玉玲珑 于 2012-3-8 08:19 编辑
醉笑陪君三千场 发表于 2012-3-8 04:31 ![]()
春秋笔法,一字寓褒贬,在这一个伯字上体现出来
----------------------------------------------
师父, ...
{:soso_e179:}有两种说法。一种是克。克是对敌人的用字,对自己的兄弟不能用克字。另一种是伯。因为郑庄公按地位应称为公,公候伯子男,为什么改成了郑伯呢,也是有这意思。徒儿很厉害。
复制点资料来探讨一下:
周代,分为公、侯、伯、子、男五等,均世袭罔替,封地均称国,在封国内行使统治权。各诸侯国内,置卿、大夫、士等爵位,楚国等置执圭、执帛等爵。卿、大夫有封邑,对封邑也可以行使统治权、唯受命于诸侯。
《孟子.万章篇》:“天子一位,公一位,侯一位,伯一位,子男同一位,凡五等也。君一位,卿一位,大夫一位,上士一位,中士一位,下士一位,凡六等。天子之制,地方千里。公侯皆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凡四等。不能五十里,不达於天子,附于诸侯曰附庸。天子之卿受地视侯,大夫受地视伯,元士受地视子男。”
战国时期,各诸侯国普遍废除了卿大夫的采邑制度而实行郡县制,出现了有别于之前卿大夫的封爵,如通侯、君等。这些新设的封爵有大小不等的食邑,但不能世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