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北斗六星!·百事通·查看新帖·设为首页·手机版

北斗六星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北斗六星网 六星文学 六星书房 话题:孔子为什么不言怪力乱神?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回复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话题:孔子为什么不言怪力乱神? [复制链接]

31
发表于 2012-7-20 17:28 |只看该作者
醉笑陪君三千场 发表于 2012-7-20 17:25
小玉给介绍一些这方面的东西,关于“子不语”

漫画吗?情节都挺简单的,不值一提。不过夏达长得挺漂亮,我很喜欢。
附件: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使用道具 举报

32
发表于 2012-7-20 17:29 |只看该作者
是吧?这个清纯情的小样子,估计冷醉二笑见了得三月不知肉味。

使用道具 举报

33
发表于 2012-7-20 17:45 |只看该作者
醉笑陪君三千场 发表于 2012-7-20 17:21
恩,挺好。

受到表扬,非常感谢{:soso_e113:}

使用道具 举报

34
发表于 2012-7-20 18:00 |只看该作者
旅途飘絮 发表于 2012-7-20 15:03
也许是仕途不得意的缘故吧~~孔子如果真是仕途得意,也许会是另外一个样子吧~~

正因为孔子一生东奔西走颠沛流离,郁郁不得志才成就了他自己。

使用道具 举报

35
发表于 2012-7-20 19:39 |只看该作者
为了醉笑这个贴子,又大致去看了一遍论语。关于“怪力乱神”,《论语集注》是这么说的:

怪异、勇力、悖乱之事,非理之正,固圣人所不语。鬼神,造化之迹,虽非不正,然非穷理之至,有未易明者,故亦不轻以语人也。谢氏曰:“圣人语常而不语怪,语德而不语力,语治而不语乱,语人而不语神。”

从醉笑原贴子中看,该是这个意思吧。如果是这个意思的话,集注中说的就很明白了。不需要再解释。

但也有人这么理解:“惟恐用力分散影响集中精神”,如果是后一个意思,那么,就只是承接上下行为的一个行为了。不说也罢。

天于鬼神和天命,我查了一下论语,出现这么几个地方(当然可能不全):
《论语•述而》“子疾病,子路请祷。子曰:“有诸?”子路对曰:“有之。《诔》曰:“祷尔于上下神祇””子曰:“丘之祷久矣。”
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与祭,如不祭。”
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
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谄也。见义不为,无勇也。”

子曰:“禹,吾无间然矣。菲饮食而致孝乎鬼神,恶衣服而致美乎黻冕,卑宫室而尽力乎沟洫。禹,吾无间然矣。”

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曰:“敢问死。”曰:“未知生,焉知死?”

子畏于匡,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

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

司马牛忧曰:“人皆有兄弟,我独亡。”子夏曰:“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

从上面这些话能看得出,孔子并不是无神论者。不然,何以知天命畏天命?何以对于祭祀如此之重视?你可以说这是一种礼,但是,为什么对于鬼神和天命,出现的所有的字眼都是敬字?
1

查看全部评分

使用道具 举报

36
发表于 2012-7-20 19:41 |只看该作者
孔子对于鬼神等不可知之事,其实是相当恭敬的。我认为。

使用道具 举报

37
发表于 2012-7-20 19:57 |只看该作者
新解玉玲珑 发表于 2012-7-20 17:18
可我也不懂啥儒家道家啊?就只会乱说啦。

又玩谦虚呢?{:soso_e148:}

使用道具 举报

38
发表于 2012-7-20 20:00 |只看该作者
新解玉玲珑 发表于 2012-7-20 19:39
为了醉笑这个贴子,又大致去看了一遍论语。关于“怪力乱神”,《论语集注》是这么说的:

怪异、勇力、悖 ...

谁也没说孔子是无神论者。

孔子应该是出于这些玄虚,和老百姓不好解释才可以回避吧。

使用道具 举报

39
发表于 2012-7-20 20:01 |只看该作者
新解玉玲珑 发表于 2012-7-20 19:41
孔子对于鬼神等不可知之事,其实是相当恭敬的。我认为。

尽人事,听天命,孔子自然敬畏。

使用道具 举报

40
发表于 2012-7-20 20:09 |只看该作者
新解玉玲珑 发表于 2012-7-20 17:29
是吧?这个清纯情的小样子,估计冷醉二笑见了得三月不知肉味。

笑话。咱就那么美见过美女啊?

使用道具 举报

41
发表于 2012-7-20 20:11 |只看该作者
冷笑 发表于 2012-7-20 20:00
谁也没说孔子是无神论者。

孔子应该是出于这些玄虚,和老百姓不好解释才可以回避吧。

也是一种现实主义精神。

使用道具 举报

42
发表于 2012-7-20 20:12 |只看该作者
新解玉玲珑 发表于 2012-7-20 19:39
为了醉笑这个贴子,又大致去看了一遍论语。关于“怪力乱神”,《论语集注》是这么说的:

怪异、勇力、悖 ...

敬鬼神而远之.
--------------------

这是儒家对鬼神的基本态度。

小玉辛苦了。

使用道具 举报

43
发表于 2012-7-20 20:23 |只看该作者
杜若 发表于 2012-7-20 17:45
受到表扬,非常感谢

这是个学习交流的过程,通过参与这个话题,可以了解很多东西。

博学审问,慎思明辨。{:soso_e185:}


使用道具 举报

44
发表于 2012-7-20 23:56 |只看该作者
新解玉玲珑 发表于 2012-7-20 19:39
为了醉笑这个贴子,又大致去看了一遍论语。关于“怪力乱神”,《论语集注》是这么说的:

怪异、勇力、悖 ...

这书袋掉的,难道把论语倒背如流了?

使用道具 举报

45
发表于 2012-7-21 01:29 |只看该作者
冷笑 发表于 2012-7-20 23:56
这书袋掉的,难道把论语倒背如流了?

百度滴。

使用道具 举报

46
发表于 2012-7-21 06:52 |只看该作者
醉笑陪君三千场 发表于 2012-7-21 01:29
百度滴。

{:soso_e113:}是啊。有百度,方便多了。想看什么就马上可以找出来。出门时拎个笔记本电脑就足够了。不过我还是喜欢带本大学中庸一类的书打个牙祭。

使用道具 举报

47
发表于 2012-7-21 06:56 |只看该作者
醉笑陪君三千场 发表于 2012-7-20 20:12
敬鬼神而远之.
--------------------

{:soso_e113:}也不辛苦。这都不是我的东西,古人说的现成的,没必要我再去发挥。

子曰:“攻乎异端,斯害也已!”论语集注中关于这个说道:范氏曰:“攻,专治也,故治木石金玉之工曰攻。异端,非圣人之道,而别为一端,如杨墨是也。其率天下至于无父无君,专治而欲精之,为害甚矣!”程子曰“佛氏之言,比之杨墨,尤为近理,所以其害为尤甚。学者当如淫声美色以远之,不尔,则骎骎然入于其中矣。”

可见,关于异端,儒家门徒们是把杨墨,佛教等思想都并入了的。或许,在他们眼中,只有孔门言论才是圣人之道吧。

1

查看全部评分

使用道具 举报

48
发表于 2012-7-21 07:07 |只看该作者
子张问:“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
关于这个,论语集注中说道:马氏曰:“所因,谓三纲五常。所损益,谓文质三统。”愚按:三纲,谓: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谓:仁、义、礼、智、信。文质,谓:夏尚忠,商尚质,周尚文。三统,谓:夏正建寅为人统,商正建丑为地统,周正建子为天统。

从这个,也能看出,儒家的思想,其实主要就是三纲五常。他们认为历代统治者只有因循了三纲五常,才能长久,也才能被后人所知。

再比如,关于纪年纪月法的变更,夏正建寅,商正建妞,周正建子,也被冠上了三正,或者三统的名号了。或许,圣人真的有深意吧?我等确实不能见微知著,唯有望洋兴叹的份儿。
1

查看全部评分

使用道具 举报

49
发表于 2012-7-21 07:20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五十学易 于 2012-7-21 07:30 编辑

论语集注中,还有一段关于管仲的说辞也很有趣。前几天冷醉二笑刚提过管仲,其事不远,尤可追溯吧:
子曰:“管仲之器小哉!”管仲,齐大夫,名夷吾,相桓公霸诸侯。器小,言其不知圣贤大学之道,故局量褊浅、规模卑狭,不能正身修德以致主于王道。或曰:“管仲俭乎?”曰:“管氏有三归,官事不摄,焉得俭?”或人盖疑器小之为俭。家臣不能具官,一人常兼数事。管仲不然,皆言其侈。“然则管仲知礼乎?”曰:“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或人又疑不俭为知礼。设屏于门,以蔽内外也。好,谓好会。坫,在两楹之间,献酬饮毕,则反爵于其上。此皆诸侯之礼,而管仲僭之,不知礼也。愚谓孔子讥管仲之器小,其旨深矣。或人不知而疑其俭,故斥其奢以明其非俭。或又疑其知礼,故又斥其僭,以明其不知礼。盖虽不复明言小器之所以然,而其所以小者,于此亦可见矣。故程子曰“奢而犯礼,其器之小可知。盖器大,则自知礼而无此失矣。”此言当深味也。苏氏曰:“自修身正家以及于国,则其本深,其及者远,是谓大器。扬雄所谓‘大器犹规矩准绳’,先自治而后治人者是也。管仲三归反坫,桓公内嬖六人,而霸天下,其本固已浅矣。管仲死,桓公薨,天下不复宗齐。”杨氏曰:“夫子大管仲之功而小其器。盖非王佐之才,虽能合诸侯、正天下,其器不足称也。道学不明,而王霸之略混为一途。故闻管仲之器小,则疑其为俭,以不俭告之,则又疑其知礼。盖世方以诡遇为功,而不知为之范,则不悟其小宜矣。”

我个人对于管仲是非常喜欢的。喜欢他不拘小节,但何为小节?从上面看,对于他来说,所有的事情都是小节。孔子最重视的礼,他可以践之,奢,他可以享之。或许正应了那句话,圣人不器吧。但孔子又说管仲之器小。正由于器小,才使齐国一代而衰。

考据一下,周,唐,宋,明,清等朝代,维持的时间都挺长。周是最成功的一个时代。存世约800年,它的制度大致相当于现在的邦联制。宋次之,约700多年。中央集权制。但不尚武,尚文,尚礼。其他几个朝代都是近300年。观其朝代因袭的什么制度,就大致可以推测出其存世时间。
1

查看全部评分

使用道具 举报

50
发表于 2012-7-21 07:31 |只看该作者
{:soso_e113:}不说啦。一提起来就滔滔不绝。说想的,意都在其中,各位自己体会吧。

使用道具 举报

51
发表于 2012-7-21 07:35 |只看该作者
再啰嗦一句,《论语》,为政者不可不读。古人可以半部论语治天下,足见其伟大。所以下面我引一篇钱穆先生的论语读法,各位有学习兴趣的,可以比照来学识。当然啊,我没做到。但你们能做到。


钱穆先生论《论语》读法

      关于读论语 钱穆先生云:
……
读论语可分章读,通一章即有一章之用。遇不懂处在暂时跳过,俟读了一遍再读第二遍,从前不懂的逐渐可懂。如是反复读过十遍八遍以上,一个普通人,应可通其十分之六七。如是也就夠了。
任何人,倘能每天抽出几分钟时间,不论枕上、厕上、舟车上,任何处,可拿出论语,读其一章或二章。整部论语,共四百九十八章;但有重复的。有甚多是一句一章,两句一章的。再把读不懂的暂时跳过,读论语至少每年可一遍。自二十岁起到六十岁,应读论语可四十遍。
若其人生活,和书本文字隔离不太远,能在每星期抽出一小时功夫,应可读论语一篇。整部论语共二十篇,一年以五十一星期计,两年应可读论语五遍。自二十到六十,应可读论语一百遍。
若使中国人,只要有读中学的程度,每人到六十岁,都读过论语四十遍到一百遍,那都成圣人之徒,那时的社会也会徹底变样子。
因此,我认为:今天的中国读书人,应负两大责任。一是自己读论语,一是劝人读论语。
若要深读精读,读了朱注,最好能读何晏所集的古注,然后再读刘宝楠编撰的清儒注。不读何、留两家注,不知朱注错误处,亦将不知朱注之精善处。  
最先应分开读,先读朱注,再读何、刘两家。其次应合读,每一章同时兼读 何、朱、刘三书,分別比较,自然精义显露。
若论语各章各节,一句一字,不去理会求确解,专拈几个重要字面,写出几个大題目,如「孔子论仁」,「孔子论道」之类,随便引申发挥;這只发挥了自己意见,并不会使自己真了解论语,亦不会使自己对论语一书有真实的受用。那是自欺欺人,又何必呢?
我劝人读论语,可以分散读,即一章一章地读;又可以跳著读,即先读自己懂得的,不懂的,且放一旁。你若要精读深读,仍该如此读,把每一章各別分散开来,逐字逐句,用考据、训诂、校勘乃及文章之神理气味、格律声色,面面俱到地逐一分求,会通合求。明得一字是一字,明得一句是一句,明得一章是一章。且莫先橫梗着一番大道理、一项大題目在胸中,认为不值得如此细碎去理会。子贡說:「回也闻一而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颜渊、子贡都是孔门高弟子,但他们也只一件件,一项项,逐一在孔子处听受。现在我们不敢希望自己如颜渊,也不敢希望自己是子贡。我們读论语,也只一章一章地读,能读一章懂一章之义理,已很不差了。即使我们读两章懂一章,读十章懂一章,也已不差。全部论语五百章,我們真懂得五十章,已经够受用。其实照我办法,只要真懂得五十章,其余四百五十章,也就迎刃而解了。
朱子注论语,在卷首序说中,引有史記与何氏语,最后复引程子语四条。日前有数位同学手持我著新解來,求我題字。我多录程子此四条语中一条:
今人不会读书。如读论语,未读时是此等人,读了后又只是此等人,便是不曾读。
此条之前一条为:
读论语,有读了全然无事者,有读了后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者。
最后一条为:
頤自十七八读论语,当时已晓文意,读之愈久,但觉意味深長。
程子四条中以上引三条为更重要。
诸位莫问自己所研究者为何?皆应一读论语,懂得「吃紧为人。即是要在做人一事上扣紧。马君读书不多,却能提出甚多问题[光案:指「圣人是否可学而致?」,「依论语中所讲,似乎孔子论语是一种理想主义。」,「依孔子讲法,似乎无人能达到理想之顶巅。」。],所提出者正是属于「吃紧为人」方面。中国传统义理重要正在讲「人」。此则并非一项理论,成不成系统,合不合逻辑,或仅是一种知识。一部论语,重要教人并不在知识或理论上。如云:
君子上达,小人下达。
若诸位要做君子,论语便会教你一番上达之道,但并非在教诸位去知道上古时之政治、社会、经济等情形。倘使诸位欲知古代之礼,可读左传;欲知古代文学,可读诗经。孔子只讲如何做人,但亦未讲到人性善恶等,亦未讲天是一个什么等,种种大理论。此后如孟荀乃至如宋明理学家,皆爱讲此等大理论,但皆敬佩孔子,认为不可及。其实孔子只是「吃紧为人」。诸位若能从此道路去读论语,所得必会不同。
下学人人可能,只要下学,便已在上达路上了。「学而时习之」并不是定要学到最高境界,而是要不停地学,自然日有进步,此即人生大道。
当知我们每一人之脾气、感情与性格,乃是与我們最亲近者。如知识、学问等,則比较和我们, 要远些。「吃紧为人」,便要懂得从和我们亲近处下手,莫要只注意在疏远处。
現在再进一步说。既然孔子的思想和义理,都扣紧在人事上,因此读论语,也并不能专注意「仁」字、「礼」字等许多字眼。换言之,论语中凡牵涉到具体人和事的,都有义理寓乎其间,都是孔子思想之著精神处。要懂得如此平铺用心,逐章逐句去读论语之全部,才见孔子思想也有线索,有条理,有系统,有组织,只是其线索、条理、系统、组织与西方哲学有不同。
….. 一般人总爱说「儒家思想」或「孔子哲学」,当然论语是关于此方面一部最重要的书。但我常感到中国思想,其从入之途及其表达方法,总与西方的有不同。西方一位大哲学家的思想,总见其有线索,有条理,有系统,有组织。他们提出一问题,关于其所用之名词与观念,必先有一番明确的界说。他们讨论此问题,千迴百折,必有一项明确的结论,不读中国书便不然。即如论语,頗不见孔子有提出问题,反复思辨,而获得结论的痕迹。若我们依著研究西方哲学的心习来向论语中寻求,往往会失望。
注论语讲求义理,特別重要者必先讲求论语原文之「本义」,亦即其「原始义」。如讲「仁」字,应看在论语中此字及有关此字之各句应如何讲法。有了本义,才始有「引申义」及「发挥义」;此皆术语后人之新义,而非孔子之本义。
  (摘自「孔子与论语」)  

使用道具 举报

52
发表于 2012-7-21 07:41 |只看该作者
{:soso_e113:}总的来说,我认为,人一生,如果入世,就读一部《论语》足够了。如果出世,读一部〈金刚经〉也足够了。知一通十,百理可明。

使用道具 举报

53
发表于 2012-7-21 08:01 |只看该作者
冷笑 发表于 2012-7-20 19:57
又玩谦虚呢?

{:soso_e112:}真不是谦虚。我觉得我其实于儒家道家佛教,都只是在门外徘徊,不得其门而入。故其言就不成体系,零零散散,只能是乱说。

使用道具 举报

54
发表于 2012-7-21 12:04 |只看该作者
五十学易 发表于 2012-7-21 07:20
论语集注中,还有一段关于管仲的说辞也很有趣。前几天冷醉二笑刚提过管仲,其事不远,尤可追溯吧:
子曰: ...

宋次之,约700多年。
-------------------------
何来七百年?

秦以后,封建王朝最长的应该是汉,西东汉前后420多年。

北南宋加一起不到320年。

使用道具 举报

55
发表于 2012-7-21 12:05 |只看该作者
五十学易 发表于 2012-7-21 07:35
再啰嗦一句,《论语》,为政者不可不读。古人可以半部论语治天下,足见其伟大。所以下面我引一篇钱穆先生的 ...

多谢了。


使用道具 举报

56
发表于 2012-7-21 12:29 |只看该作者
醉笑陪君三千场 发表于 2012-7-21 12:04
宋次之,约700多年。
-------------------------
何来七百年?

{:soso_e106:}呵呵。打错了。我脑子常犯糊涂。多谢指正哈。

使用道具 举报

57
发表于 2012-7-21 12:32 |只看该作者
醉笑陪君三千场 发表于 2012-7-21 12:04
宋次之,约700多年。
-------------------------
何来七百年?

对。汉享祚是比宋时间久。我记错了。汉也是因为重儒术,但汉采用的却是武力扩张。老虎读这段历史时,写过这么一段,也比较有趣。我引来给你看看哈。
利害是非:汉武帝击匈奴,伐大宛,定南粤,抚东越,威服四夷,拓地千里。当时以为穷兵黩武,为天下害。然其所定,永为中国疆域,后世皆食其利。隋炀帝荒淫无道,开运河实为南巡之便,曾不思为国兴利,国以是虚,隋以是亡;然运河漕运之便,实为盛唐之基,为千余年中华南北一统之主因。
韩信早有不顺之心:君臣之际,贵在同心同德。韩信被诛人皆冤之,考诸《史》、《汉》,信早有不顺之心:汉王至固陵,彭越、韩信兵不至,用张良策分地王之,遂皆会兵;信下齐请假王之,汉王怒而无可奈何,遂王之。观此,信之终被诛,宜哉!而汉王之心胸、气象亦了然可见,卒取天下,宜哉!



使用道具 举报

58
发表于 2012-7-21 12:34 |只看该作者
{:soso_e112:}研究每个朝代的兴衰更替,寻出其享祚长短之因,也实在是一件有趣的事儿。但所有这一切,归根到底,我认为人力是一方面,天命也是重要的一方面吧。

使用道具 举报

59
发表于 2012-7-21 13:24 |只看该作者
新解玉玲珑 发表于 2012-7-21 12:32
对。汉享祚是比宋时间久。我记错了。汉也是因为重儒术,但汉采用的却是武力扩张。老虎读这段历史时,写过 ...

现代人写文言,最大的问题是用现代语法。呵呵。

使用道具 举报

60
发表于 2012-7-21 13:29 |只看该作者
新解玉玲珑 发表于 2012-7-21 12:34
研究每个朝代的兴衰更替,寻出其享祚长短之因,也实在是一件有趣的事儿。但所有这一切,归根到 ...

我最反对天命说。

天命是什么?是冥冥中早有安排,无论人怎样努力,事情也该怎样怎样?

比如说宋,两宋有国320年是天命乎?那赵匡胤什么都不用谋划,天命一至,自然就是皇帝。

按此逻辑,李嘉诚天天在家躺着,也是亚洲首富。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北斗六星文学网所有文字仅代表作者个人言论,本站不对其内容承负任何责任。

Copyright ©2011 bdlxbbs.cn All Right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本站信息均由会员发表,不代表本网站立场,如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发帖投诉   

平平安安
TOP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