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北斗六星!·百事通·查看新帖·设为首页·手机版

北斗六星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北斗六星网 六星文学 三味书屋 【玉言在线】存在的家谱与时光的化石 ——赵泽汀诗歌简 ...
查看: 16409|回复: 6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玉言在线】存在的家谱与时光的化石 ——赵泽汀诗歌简论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主楼
发表于 2013-11-11 12:59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
搜索本主题
存在的家谱与时光的化石

——赵泽汀诗歌简论

文/韩玉光


如果不是我,那么另一个人
也会来到这里,试图理解他的时代

——米沃什(C.Milosz) 《诱惑》



      程光炜先生在《中国当代诗歌史》(2003年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第十二章《断裂姿态和先锋趣味》一节论及80年代中期以后的中国诗歌流派群体时指出“……事实证明,恰好是这些诗人坚持写作的时间最久,一直活跃到90年代。有些人还成为90年代诗歌中的‘砥柱’。另外,陕西的‘兰星’、湖北的‘而且’、武汉的‘独语’、浙江的‘无调’……山西的‘超超主义’以及南京大学作家班的‘形式主义小组’等社团,存在时间长短不一,但都没有造成太大影响,多半成为诗坛上的过眼烟云”。一部诗歌史犹如浩瀚大海,其中不乏表面的激流波涛,同时也有无数的奇珍异珠潜藏深水。80年代的中国诗歌运动一直被诗人们视为当代诗歌的白银时代,一大批优秀的诗人陆续浮出水面,继北岛、舒婷、江河、顾城、梁小斌、徐敬亚等人之后,80年代中后期的诗坛受到强烈的冲击,第三代诗人迅速崛起,比如南京的“他们”四川的“整体主义”、“非非主义”等等,韩东、丁当、于坚、宋渠、宋炜、石光华、周伦佑等诗人为诗歌打开了另外的隐秘通道。山西的“超超主义”诗歌小组创办于1986年,早期成员有赵孟天、赵泽汀、雷霆、宋耀珍等人,他们为当时的山西诗歌在中国1990年现代主义诗歌大展中赢得了一席之地。但事实上他们并未象程光炜先生注意到的“成为诗坛上的过眼烟云”,“如今,这批诗人虽然由集体式的广场写作退还为岗位式的个体写作,但他们依然活跃在当代诗坛”(五台山2008,7超超主义诗歌专号)。我认为在这个时候来谈论“超超主义”以及诗人赵泽汀(其他诗人将分别讨论)是有必要,也是必须的。
       在山西乃至中国诗人中,赵泽汀的现象恰恰是众多游离喧嚣之外,潜沉在世界的根部,坚持汉语诗歌探索与写作群体中的个例之一。“对于一个诗人来说,他所经历的一切都是诗,他就是为诗而存在的”(博尔赫斯)。这句话在诗人赵泽汀身上得到了准确的验证,我也曾经概括他的生存是与诗歌的对称存在。这位天性叛逆的诗人不断用他敏锐的视角触及世界的虚弱与准永恒部分,他甚至不惜以自身的孤独去碰撞世界的孤独,并用词语赋予它们坚定的意义。
      1990年在山西一个名为轩岗的小镇上,28岁的诗人正在与一只蝴蝶相遇,那一瞬间诗歌的灵光使他产生飞翔的欲望。仿佛他对前半生的坚守只是为了这只蝴蝶的出现,一种方向感在初春的大地上破土而出,神秘的暗示支配着生命意识,人与自然的抗拒转为相容。

我的前半生就结束在
这只蝴蝶出现之时,
我未来的和平与歌唱,将起始于
这只蝴蝶消失的一瞬。

我十分吃惊,世界用
一只蝴蝶的方式来选择我;
用这只刚从冬天皮肤里
挣脱出来的蝴蝶与我相遇。

是什么力量,让那单薄的
翅膀飞离了沉重的地面?
我无限渴望那黄色的薄片
在空气中展示的风度。

它最终消失在我看不见
但能够感觉到的地方;
我将重新选择羽翼:在午夜
的星光下独自赶路,并歌唱。
(1990《与一只蝴蝶的相遇》)

       这只具有审美价值的蝴蝶,它似乎超越了生命和词语本身,在个人体验的核心成为一种新的真实存在。1991年秋天,赵泽汀的老家石寺村,苍凉的秋风吹动枯黄的杨树叶子,诗人陪我走在给予他丰富童年经验的乡村街道上,印象中好象有溪水,古庙,暮色中的民居安静地排列着,只有炊烟试图挣脱繁琐的大地。整个村落浸没在黑夜里的时候,我再次想起那只蝴蝶,它一定在赵泽汀可能的幻觉中反复消失着,象那些风都吹不走的叶子一样于黑暗中舞蹈着。我始终认为,我理解赵泽汀从理解一只蝴蝶开始,简单而复杂,模糊又清晰,带着这种感觉我陆续阅读了他的《洛阳》、《拯救》、《序诗:诞生地》、《美人》、《冬日,黄昏》、《笼中的蝈蝈》、《死婴》、《雪的葬礼》、《春天,我击毙一只鸟》、《夏天,我钓到一条鱼》、《雪梨》等一批诗作。与早期明显带有个人感觉色彩和过分张扬抵抗姿态的作品相比,这一时期的诗作又呈现出有点不安的青春期过渡情绪,与诗人济慈所言“优秀的诗人是能忍受不安的人。”产生较大的错位,尽管它们已经指向了略显飘移的清晰性。这似乎是诗人的“破冰期”,它考验着一个诗人的天分、文化的准备、经验的积淀、对世界各向度的探测和发现能力。
       赵泽汀在《散落的文本夹》曾提及上述时间段的写作:“我发现我所掌握的抒情技能已越来越难以满足一种表达复杂人生经验的需要,于是,我开始有意识地调整写作的姿态,也就是说,努力将诗歌的抒情性向叙事性转变。”当诗歌文本形式与个人诉求尺度产生矛盾的时候,诗人面临的困惑将决定一首诗的存在价值,也衡量一个诗人的优秀程度。
       这是赵泽汀的第二个转折点。刊载于超超主义民间诗刊《坚定》1994年卷的《月亮的故事》无论从诗歌技巧还是对客观世界的诗性把握都是值得肯定的。

那天晚上
我抱着两岁的女儿经过大街。
灰色的月亮悬挂在
工业烟雾污染的夜空,
犹如一盏60瓦的灯泡。
指着它,我对女儿说;那是月亮。
(1994《月亮的故事》)

       对日常生活的精准提炼,使赵泽汀的叙述淡定、从容,睿智地指认着身外的事物,诗人将复杂变得简约,以细小观照着庞大,他把公众视野中的月亮经过个体内心的过滤,使它“犹如一盏60瓦的灯泡”,独特的体验影响着阅读者既往的审美习惯,这就是诗人自己的月亮。
       从这个时候起,赵泽汀的诗风转向客观、冷静、清澈、隐忍,他对生命中的沉重部分不再施以翅膀的引领,而是纳入内心的异化轨迹,超越,也不再是一物相对于另一物的超越,是通过文本完成其自身的超越,彻底的拯救。1997年创作的《野钓归来》更是体现出对于现实世界秩序认可后的少有的欣喜之情,青春期的烦躁、忧虑已荡然无存。文本的白描手法与唐诗的意境追求暗自吻合,透露出诗人在传统衔接中的自觉意识。

暮色中,我骑着单车,从乡野回原平。
公路两旁的田野,等待着种子,与化肥。
树木用新生的肺叶呼吸。
城市在前方,灯火一片;
广播里,传来国家领导人外访的消息。
载鱼而归,我满心欢喜。
金色的月亮,从焦化厂的烟囱背后冉冉升起。
(1997《野钓归来》)

       赵泽汀在完成诗作《月亮的故事》、《为一条钓到的大鱼所写的悼亡词》、《对一幅古画的注释》、《黑天鹅》、《野钓归来》、《蚂蚁战争》、《再现》、《贫困的黄金》以后,依然过着读书、旅行、钓鱼、写作生活,他的诗歌蛰伏期与1990年代一起过去了。
       等到他将《大地的乐器》、《蝴蝶:1990》、《商鼎的自述》、《灭鼠记》、《蟾蜍》、《家谱附本》、《失传的乐器》、《远夜》、《流氓之歌》等一系列作品纳入大众视野的时候,他成熟的诗风给人游刃有余的感觉,他有意调整着自己的创作倾向,将散文、小说、戏剧、寓言等多种文本形式移植在他探索性的诗歌尝试中。“这种增加现实生活成分和陈述语调进行的‘反抒情反浪漫’的诗歌实践,我认为不仅仅是一个写作的策略问题,可能最终会改变整个当代诗歌的精神格局以及未来的审美走向”(赵泽汀《散落的文本夹》)。可以这样认为,赵泽汀的每一首诗都是一个新的诗学命题,都在迫使他超越着自己以往的高度。他的实验性文本的综合性构建能力在80年代以降的先锋诗歌中可谓另辟蹊径,独具创造力,相信会对未来的汉语诗歌起到有益的引导和借鉴作用。
       写于2004年的《石寺诗简》象是写给多年不见的朋友的书信,整首诗如一道乡野小菜,清淡、自然却回味无穷,技巧在这里显得无足轻重,生活与诗相互重叠,似乎在现实中超越着现实,诗风隐约、透明,是赵泽汀“诗人村”梦的文本表露。

孟,宏,宋;你们好
分别十年来我一直住在乡下。
在云中山下的石寺,盖起了房子,
购置了十亩土地和一座果园。
我把自己名下的田园经营得
和当年写下的诗一样棒。
年年丰收,岁岁有结余。
来,老友,到这儿来瞧瞧,
无论夏天还是秋日,你最好
选择农活清闲的日子来。
我让妻子炒几道好菜,
让女儿把最好的米酒拿来。
我们开怀畅饮,再谈谈诗歌。
(2004《石寺诗简》)

       对世俗的逃避,以及淡泊、宁静的生活向往,使诗人隐于闹市后甘于寂寞,他同大师庞德一起对唐朝心存敬畏,2006年创作的《唐诗的田园》就是对传统的回溯与继承。在诗歌的谱系上,东方、西方、古典、现代,从来不是孤立的,它们都在完成着作为诗人永恒的使命。

我——赵泽亭,你的曾孙。
教过中学;当过报社编辑;
下岗后,做起了古董字画生意;
但我写诗的恶习一直未改:

我的诗——
就是我们家族与这片土地
签订的一份新的契约。
(2006《家谱附本;曾祖父》)

       这首题为《家谱附本;曾祖父》的诗作令我想起诗人西川的《虚构的家谱》。如果西川使我们置身历史语境的深邃之中,那么赵泽汀则唤起我们对遗忘的反抗,给予某种细节的感动。想象的真实与真实的想象构成了西川与赵泽汀两个诗人不同的召唤力。在诗的结尾我看见了作为诗人的赵泽汀与诗歌的宿命般的纠缠,是什么力量让他甘于签下这份需要足够勇气来践行的人生契约呢?他将“家族”这个社会与历史的单行线呈现给读者,勾勒出一册家谱附本,填补着遗忘的空白,他的职责好象就是为了呈现:那些在历史的粗线条上渐渐模糊或消失的图象。“教过中学;当过报社编辑;/下岗后,做起了古董字画生意;/但我写诗的恶习一直未改”,诗人将复杂的人生经历终结在诗行中,一切存在不过是一幕幕土地上曾经闪现的幻象,存在的虚无在诗中变得真实,只有文字的坐标能确认它们的位置。如果史书是历史的粗线条,那诗无疑就是历史的细节,是无数瞬间的显像。一个完整的世界当然是由不同的家族组成的,包括动物的、植物的、人类的、静止的、运动的、庞大的、弱小的,形形总总存在的不断延续,促成了世界的线形流动性存在,历史也正由这一本本家谱演绎着它的脉络。对时间来说,现在不停地成为过去,只有过去是真实的。万物都在涌向存在的家谱流传到未来的眼睛。
      在赵泽汀另一首诗作《大地的乐器》中,我们看到的是一只蝈蝈走向“家谱”的过程,这只童年时代的“猎物”既是“乐手”,又是“乐器”,它令人迷醉的“音乐”引起诗人的关注。象他热爱的诗人希内一样,他诗歌的触角伸向童年的经验,从那里发现世界“天真的纯粹”,在依次放大的细节中,他帮助我们观察着,谛听着大地上原始、自然的律动。时光的缝隙中,一架词语的留声机缓缓转动,还有什么声音比这更具穿透灵魂的力量?当一个人用中年的经验在童年的眼睛中捕捉到的美肯定更接近美的真实和持久。

如此:我们有机会
对一件乐器的发声原理
进行近距离的观察:
短促,脆薄,摩擦的琴片——
清脆的音节,优扬的旋律
从不会飞翔的翅翼上发出;
而它的身躯一动不动,
仿佛被自己演奏的
音乐最先迷醉。

       一个生命的消逝必将有另一个生命的替代,所有的生命其实都象是一个。这种陌生的熟悉就是家谱的长度和厚度。死亡,不再是恐怖和黑暗,反倒象一件蒙尘的乐器被冷落多年后又重新擦拭出光泽,美妙的声音却依然如故。诗人对世界的认识越单纯反倒越深刻,华兹华斯曾说“诗起源于平静中回忆起来的情感。”,诗人赵泽汀做到了这一点,平静、朴素的叙述为我们提供了广阔的诗性空间,对我们的判断不加任何干涉,没有任何附带要求。

我踏雪回家。发现
它的姿势已经凝固——
长长的触角静止成天线,
袖珍的身躯犹如
收音机拆散的部件。
——半是出于爱怜,
半是出于禁忌,
我把它精致的尸体
当作标本,继续保存在笼里;
直到第二年夏天,另一个
新生的歌星,将它代替。
(2006《大地的乐器》)        
                           
       而《灭鼠记》则让我们发现诗人戏谑的一面,文本充满戏剧化的效果,诗歌与散文的对接增强了叙事的自由、活泼,主观的抒情成分缩减到最低限度,却不影响与读者之间诗的交流“公约数”,相反,诗的现实关怀倾向拉近了彼此的距离,诗,诗人,阅读者轻易地三位一体,诗歌的面具被撕开了。

但这一切都无济于事。你的行为
更加放纵:你咬碎了我的诗稿,
损坏了全家福合影;在存放
旧衣物的纸箱里,你无所顾忌地作爱,
心安理得地生儿育女;甚至
在我刚刚买下的面粉里,饱餐后,
公然留下了令人作呕的粪便。
忍无可忍——我的书生善变成了纳粹恶
(2006《灭鼠记》)

       从《大地的乐器》、《商鼎的自述》、《灭鼠记》、《蟾蜍》等后期作品审视赵泽汀诗歌的魅力在于真实、客观地将个人经验与文本语言的历史、文化底蕴有机地、完美地融合在一起,使最卑微的存在都画上终极意义的符号,又不单纯是为了承担某种责任。而且通过对画面感的强化,叙事结构的调整,多种文本的渗透,从视觉冲击到心灵震撼全方位同阅读者接触中产生戏剧化的立体效果。它们散发着自由的活力,没有丝毫模式化的僵硬、呆板,对于所生活时代的有效“介入”,有一种对时光的瞬间切入感,仿佛一个严肃的证人怀抱时光的化石,陈述一段不容掩盖的事实真相。他没有局限于狭隘的自恋情结,而是唤醒了事物自身的热爱。作为一个以生命的真实涵盖词语的真实的诗歌写作者,他已经和即将获得的荣誉正是诗歌不允许蒙蔽的光华。


                                                             2008,8,20于原平



5

查看全部评分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分享分享0 收藏收藏3 顶0 踩0

沙发
发表于 2013-11-11 13:06 |只看该作者
来学习。问候韩兄。慢慢感言。安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发表于 2013-11-11 13:11 |只看该作者
一个人的描述
——浅读雷霆诗集《大地歌谣》

韩玉光

我到过许多城市,许多国家,但没有养成世界主义的习惯,相反,我保持着一个小地方人的谨慎。
——米沃什




记得有一年秋天,阳光从峰顶拖下来,
田野上静得出奇。我和父亲收土豆。
我看见他的汗水闪着光不停地掉进土里,
在他直起腰的时候,我看见两只鸟,
是灰灰的那种,它们在沟底窃窃私语。
… …

       我反复猜想,那两只窃窃私语的鸟在传递着怎样的乡村秘密呢?多年以后,当诗人雷霆在远离故土的地方想起那些鸟的故乡,“总是抬起头,/眺望一个地方。那一两声鸟鸣,/仿佛早已渗进我的骨头,比季节还凉。”(《秋天忆事》),刻骨铭心的某个片段,总是在不经意间抵达一个人的内心深处,当我们体会到“比季节还凉”的鸟鸣时,或许那只鸟已落下温暖的羽毛,轻轻地覆盖住官道梁的谷子,那种瞬间的幸福感代替了心底的酸楚与孤独。
       我越来越明显地感觉到这个时代抒情性的缺席,而诗人荷尔德林诗意的栖居也越来越成为这个时代新的神话。“那些感动过雷霆的事物,又通过他的诗,感动了我。”(洪烛《归来的诗人,早晨从中年开始》),这样抒情的声音,同样也感动了我们。我们无法避开雷霆诗歌中那种真实、平静的词语下潜藏的如波浪一样的神奇力量,正是一个优秀诗人与生俱来的怀疑和忧伤品性中呈现着另一个与现实世界重叠的精神世界,那是人到中年才能望见的桃花源呵。“每朝前一步就有一片桃林退回泪水。…/我读出的桃花源有失语的文明”。(《桃花源》)“我还要说一些平时不敢说的话,/而一经说出,世俗的伤口就张开/我就是其中最疼痛的一块疤痕。”(《到达桃花源的途中》),诗人记忆中熟悉的玉米、苦艾、土豆、羊群、麦芒、瓢虫、藤本植物…都是一触即痛的“疤痕”,他要替代“失语的文明”发出声音,而这声音在苍茫的北方原野上决不是最后的歌谣,他唤醒了“秋天深处的马车”,那来自大地的歌谣。

这些年我欠你太多。风来雨去
已不再感受到早年的切肤之痛。
我看见炊烟,看不见归来的人

       一个人能承受风雨之轻,却不能放弃对命运的质询。究竟是什么隐秘的力量赋予一个诗人不断重新理解世界的勇气?而且坚定、彻底地剥出痛苦的内核?对雷霆而言,当他由“来到这个世界上/有时觉得很意外”的青年时代进入探究“这流水一定有来龙去脉”的中年写作,他有足够纯熟的诗歌词语和技艺去表达尘世之事物。但显然他站在更高的位置,观察着,判断着,否定着,他在冷静地提炼着新的抒情成分,犹如在语言的丘陵地带开始一个人的描述。



       90年代初期,熟悉雷霆的人都读到过一组《女儿的光芒》与《给潇潇的十四行诗》组诗,在一个别人看来平常的秋天,诗人因女儿的降临觉得“这压倒一切的光明将使不幸明亮”。他在短时间内以近乎狂喜的心情连续写下了大量献给女儿的诗篇,在夜里他听着蝉声,看着蝙蝠掠过屋檐,回想着峪口,陪女儿的哭声直到天明。还有什么幸福甚过这人间至爱?诗人写道:“我是更远处久久眺望故乡的人/此生为你的光芒照耀不再贫困”,“对于这个世界,诗歌有点过份!/记住,不要留恋满眼的黄金,/你透明的双手只为了飞翔!”,这些脱去技艺的纯美诗句打动着阅读者,在众多诗人讨论诗歌与现实的关系时,雷霆的诗歌却做了最好的注脚。一面生活,一面写作,只有在诗人内心活过的诗歌才能长久地存活在读者的心里。

是他们鼓舞我们的生活
叫着你的名字,潇潇,我说你是幸福的
身披阳光,远望一大片墨绿的高粱
那是丰收的景象,你要双手抚摸玉米和谷仓
从种子到果实到燃尽的桔杆
是你一生不能避开的过程
并且注定在某个早晨你要去远方
在时间的通道上拼命奔走
啊!什么使你那样快乐?
啊!什么使你忘情地舞蹈?

       诗人没有局限于平面的抒情,在这里呈现给我们的是一个立体的精神居所,关于生存、命运、存在的描述、反诘、歌唱交织在一起,仿佛一颗质地良好的钻石被一个技艺精湛的工艺师磨刻成光芒四射的稀世精品,一首诗歌有绘画、音乐的精髓,最终令人惊叹的像是一件雕塑作品,它有高度、弧度、深度的多重效果,如同在深邃的夜空被璀璨的群星彻照,那是无法用语言复述的神奇震撼力。在雷霆后期创作的怀念父亲的《时节》、《给娘写首诗》、《写给晓静》、《到那时》等来自情感与灵魂深处的作品中,我们能体悟到生命内部的光焰在慢慢燃烧,又像将一场风暴隐藏在某片叶子上。雷霆诗歌的价值在于他不是单纯让语言服从于情感,也不是让主观经验屈从于语言符号,他所做的是让语言同内心自觉相遇、碰撞,有一种在场的介入力度,他只是一个见证这场邂逅的目击者。我一直想证明一个词语——真相——与诗歌的关系,究竟什么样的真相有助于诗意的充分释放?在雷霆诗歌作品中,我们看到的是个人意义上的,又是普遍意义上的客体和主体真相,他豪不刻意表现,也不着力掩饰,自然的才是永恒的,一切暧昧不明与隔靴瘙痒式的无效表达被细节的真实涵盖了,我们不能简单地归纳他的艺术特色,纯诗的美感,象征的暗示,零度的叙述,抒情的准确,总是交替构成他的诗歌观念,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他的诗歌将陌生与熟悉,简单与复杂,表层与内在完美地结合起来,形成独特的具有中国诗歌质地的光滑却不失尖锐的隐忍力量,有我们难以抗拒的人性光辉闪烁其中,语境敞开而张力弹性十足。“它的两面是健壮的山峰。你会发现花朵和冬雪,/还有一生中仅有的幸福,/只为了空谷的一声鸟鸣。”(《给潇潇的十四行诗之三》)这样的诗句是否会给我们的审美情趣和经验带来不可或缺的积淀呢?山峰的雄健、花朵的柔美,空灵的鸟鸣是否就是我们幸福的肌理呢?雷霆诗歌的层次感构成了语言的骨骼与血肉,并传递出雅致的气韵,外型同内蕴同时获得了整体的提升。



在钟鼓瑟瑟的《诗经》里,我想到痛。
刻骨的痛疼被我晾晒了多少年。
一生的劳顿多么靠近痛疼的岸边。
我展示着风采,也被风采一笔带过,
我内心的欢乐,总是一闪而过。
还有什么比雎鸠的歌吟更接近孤寂?
——《诗意中的《诗经》之一:关雎》

      《诗经》是汉语诗歌的源头,两千年来,在这条诗歌之河的下游,有多少诗人在岸边听见了那一声声关关之音?诗人雷霆在一个夜晚突然发问:还有什么比雎鸠的歌吟更接近孤寂?在他写下《关雎》、《伐檀》、《蒹葭》、《静女》、《采芩》系列组诗后,我发现,他不是试图用现代汉语重述历史,而是要抚慰四十年来感受的冷暖。一个喜欢回忆的诗人是因为不相信时间会带走一切,包括疼痛、泪水、南飞的候鸟,三百亩阡陌,茂密的芦苇,舞蹈的岩羊,窗棂上的剪纸,当他再次问道:谁是那落满尘埃的朴素?这样的诗句令我想起里尔克在《杜伊诺哀歌》起篇的询问,这不仅是对生活的质询,同时包含了对于诗歌的重新理解。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认为 “诗比历史更真实”。那么有没有比诗更真实的存在呢?诗人以《诗经》为题的初衷是显而易见的,他就是要使历史在诗歌中短路,让诗人的真实体验渗透在诗歌的个人化写作中。在当下的文学思潮中,个人经验似乎显得举足轻重。我个人以为所谓个人经验并非世界对自我进行窥视的窗口,而应该是自我对普遍世界的深度挖掘,一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这里的一山与一叶就是个人化的感性认知。一个诗人,特别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诗人,具有穿透性的体验本能,他们总是在欢乐的背面发现对称的苦痛,抑或将痛苦当作幸福来领养。
       80年代就颇负诗名的雷霆属于那种天才型的诗人,他敏锐的发现能力使他的诗保持了鲜活的魅力,而他内在的性格又促使他的诗接近于忧郁的抒情风格。一个真实的自我折射在分行的词语中,导致了诗歌以真实的力量穿越着时间。从雷霆诗歌谱系来看,他的诗歌总是在一致的形式内部进行新的尝试和改变,他在不断的转身中完成诗歌不同时期的突破。他曾说“我一直反对那种重复的诗歌建设和平庸的诗歌制造,与其无法超越自己,难以有新的突破,不如就此打住。”,在90年代后期,面对喧嚣的诗坛,诗人一度沉默,他一边梳理着中国诗歌的脉络,一边积蓄着随时准备喷发的诗情。直到他重新意识到,只有将现实的风声铺展在历史的河面上,只有将地域的图象雕刻在辽阔的荒凉上,传统与现代,个体与世界才能有机地焊接在一块,词语才“回到更加纯净的火焰”。这种思考也体现在《汉宫秋月》、《杜甫》等系列诗作中,“难以嵌入岁月的语言”彰显出“生存的高度”,诗人把对自然的感受,中年经验,以及对生命的冷静审视升华为从容不迫的诗句,娓娓道来。



       雪莱声称:“诗人是这个世界上不被承认的立法者。”(《保卫诗歌》),但奥朋(George Oppen)对这句话做了修正:“诗人是不被承认的世界的立法者。”事实上,诗人倾其一生营建的正是个人化的理想王国,就像海子所设想的“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喂马,劈柴,周游世界”,是一个诗人永远的乌托邦,它只供一颗被理想浸润的心灵长期在那里跳动。

羊群归来,秋天的教堂粉刷一新,
有蚂蚱凉凉的歌,大雁高高的唱,
我这株深山里的野菊,像走散的风,
也一定会在早晨遇见辽阔的牧场。

       官道梁,在那个叫峪口的村子里静静地存在着,当春、夏、秋、冬四季轮回在上面的时候,一个诗人敏感的内心似乎也寻找到了一生的栖落点。“从官道梁出走那年, 我刚满十八岁/阳光打在坡上 ,秋风往来田间”,或许就是那一片细碎的阳光,一缕针尖般的秋风幻化成一点点诗意潜藏在雷霆的心中,三十年来,用词语的方式完成着一次次灵魂的蜕变,官道梁仿佛一种生命的高度,横亘在每一个星光流转的夜晚,召唤着诗人。“在官道梁上,我占用一小片耕地/用来远望,我看见的不是河流,/而是心中微凉的水波流过。”,“从官道梁到打谷场,一袋烟的工夫!/起伏的沟壑,就走散这么多玉米的兄弟;”,“雨水来到官道梁的时候,/父亲正在歇晌。”,“我发现官道梁上的高粱如旗帜/我知道在这个时候,首领们远走高飞”,“ 一辈子端坐在官道梁尽头的桦树林/是我早年的兄弟。”,“中秋节的前后晌,官道梁的谷子就熟了。/低下头的谷穗再也不想成长的艰辛了。”,“大雪降临,鹰在预谋/官道梁上,草香远去”……诗人默念着官道梁的名字,似乎时光就静止了,似乎就守住了所有大雪中的收成。在《大地歌谣》中,官道梁是诗歌之根,充满灵性的朴素的根。所有生活在梁上的动物、植物,以及飞临过的鸟们、雪们都是诗人的兄弟,他们相依为命,其实多年以来,他一直渴望从纷繁的世俗中回归的或许正是这条可以用来远望的官道梁。

我是你不紧不慢的风尘,久久不散
我高不过群山,低不过官道梁
我阅读的干旱,植物越生长越靠近痛
趁这个词还没有背井离乡,趁生活
还有最后的火焰,我决心不再长大
我忧郁的胡麻花一路蓝到天涯

       守着一个词想念生活,诗人只是建立新的世界,不需要立法,只有生活的火焰在独自燃烧,只有不再长大的自己与痛平行,而那个词还没有背井离乡,它就在诗人的官道梁上,眺望着群山,眺望着忧郁的胡麻花一路蓝到天涯。
    什么是诗歌?我以为是人与自然相互占有的公共部分,当诗人拥有自己的官道梁时,他也同时让官道梁拥有。在雷霆诗歌中,应该有三个官道梁,一个是地理的官道梁,它坚持了泥土原始的质朴;另一个是诗人自我的官道梁,像纤细的血管一样的山梁,传递着他的呼吸与生命气息;还有一个超越了现实,是诗性的官道梁,它延伸于词语中,既是物的,又是我的,也是天籁中的绝响。置身官道梁,有一种辽阔与宁澈弥散开来,它不再仅仅是地域的情愫,而是生命内在的体悟。世界上如果有一个永恒的磁场,那只能属于故乡这个词。对诗人雷霆而言,官道梁就是那破布中的针,让他在贴近心灵的部位感到岁月的砥砺,这枚细小的针尖常常使他隐隐作痛,“是心中微凉的水波流过”。这样的小,无疑又是博大的,大到一个人走一生,却仿佛只是在原地行走。一首好诗具备感动读者的核心元素,一个优秀诗人却首先应该有感动自己的能力。那些无法释怀的一草一木,雨雪风声,胶片一样定格在梦境中的渐行渐远的熟悉的人事,都在感动着诗人脆弱的乡土情怀,这样的真实情感才令词语显得不空洞,不苍白,相反,它激活了词语的能量,在瞬间爆发出不可抵御的无形感染力,产生强烈的共鸣,使诗与物的对称关系转换为诗与物的内在关联,是一种真正的源头性写作,这样的写作也才是有效的及物写作,在这个远离诗歌的年代,雷霆诗歌所呈现的恰恰是当下抒情语言的地平线。



       抒情态度是每一个人潜在的态势:它是人类生存的基本范畴之一。作为一种文学类型,抒情诗已经存在了许多世纪,因为千百年来人类就具有抒情态度的能力。诗人就是它的化身。(《米兰•昆德拉:生活在抒情的时代》)在中国新诗90年的简短历程中,从始至终处于对西方诗歌的盲目吸收状态,这种不加甄别的机械效仿导致了中国诗歌在语言的传统断裂后,又面临着传统审美倾向的断裂。在诗歌的自由度遭遇挑战的时代,抒情的尺度同样经受着考验。

心中的火苗也许再次拨亮
当月光从午夜的窗棂上移开
这夜晚将深得不见了底,在那里
谁输谁赢也一样。我的山河更旧
我呈现给你的生活的苦水也悄悄流开

       这样的诗歌语言给予我们的阅读愉悦是无可替代的,当庞德痴迷于李白东方意境的时候,正是出于对中国古典意象美的敬畏,如同江南有江南的妩媚,塞北有塞北的雄浑,这种自然存在的多样性满足了人类不同的审美需求。其实,艺术总是来源于人的直觉,而直觉就是审美取舍,诗歌是诗人对所见所思的感性描述,从唐诗中我们不难看出: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前两句是日常口语描写,是叙事性切入,后两句是抒情,是比兴。由此发现现代诗歌先锋探索中的口语加叙述手法在唐朝早已存在,它就是诗歌表现形式的基本技巧,情景交融,即是白描与抒情的结合。从当代诗歌体例中我们还能读到众多身体缺失的写作,这里的身体是“我”的在场,不是浅薄的上下半身分类。“因我与生俱来的忧郁,我欠你太多/有时候,我觉得我仅仅是路过/却惊动了娴静的乡下时光”,雷霆诗歌的优势在于他既使中国传统写作一脉相承,又从西方诗歌的理性思维中汲取养分。
       我们从他的作品中不难觅到他所热爱的外国大师帕斯捷尔那克、布罗斯基、里尔克、博尔赫斯、帕斯等人的影踪。“我知道,他会从我的梦中消失/但我绝不会从孤独中退出”。记得90年代初,诗人雷霆从成都参加《星星》诗会回来,一度提倡的“高尚、美丽、歌唱”诗歌观点,正是一种切近内心的写作,理想主义的格调。芝诺有一个著名的悖论,阿基里斯永远追不上一只前进的乌龟。如果分析诗歌与现实的关系,我认为诗歌是那只乌龟,而现实即是长跑健将阿基里斯。诗人永远领先于生活,它揭示的是存在的秘密,是预言家。而里尔克在《哀歌》第二首结尾恰好写道:我们的心超越了我们。更重要的是雷霆先天的悲悯意识又时刻提醒我们事物的两极相生相克,让我们认识一个完整的世界,在张扬与节制中寻找平衡的支点,是雷霆诗歌所渴望抵达的终极重心,我们有理由相信,在未来的雷霆诗歌中,会进一步找到我们所需要的终结关怀与深切力量。“我们像一粒尘埃被命运牢牢抓起/又轻轻放下”。
1

查看全部评分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发表于 2013-11-11 13:12 |只看该作者
先复制过来,等会细读!{:soso_e160:}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13-11-11 13:32 |只看该作者
开始妩媚
——序喙林儿诗集《秋天是我的》

韩玉光

我们配得上更好的事物。
我们枯萎在温情中。
——茨维塔耶娃《我体内的魔鬼》

       这世上,唯有诗人之心配得上美好的事物。
       我喜欢在寂静时分,安静地去读一首诗,让自己的一颗凡心完全沉浸在诗人之心与美好事物相遇时的那一种花蕊般的微颤中,仿佛那瞬间从此在词语中获得了永恒。
       特别是秋天,风凉如水,月光清澈,桂花、菊花、秋海棠等在此处与别处同时绽放了。美确实是一种真理,而我似乎早已皈依了万物之美。多年以前,我读到诗人海子的《秋》,我读到:秋天深了,王在写诗∕在这个世界上秋天深了……我知道,秋天有多深,也挡不住诗人远眺的目光。我也知道,写诗的王一定握住了秋天深处一双诗神的手,那一刻,在这个世界上,诗人成了最幸福的人,他的内心充满了神圣与荣光。多年以后,女诗人喙林儿在凤凰城写下了:秋天是我的。在素有“三代京华,两朝重镇”之称的北中国的大同古城,诗人肯定有一种王的感觉,当她说出“秋天是我的”的时候,一切繁华与苍凉,轻缓与沉重,都像天空一样高远,大地一样无声:

叶的飞舞是我的
落叶上闪动的阳光和珠露是我的
枯黄的草是我的
草尖上跳跃的风是我的
隐忍的雨滴是我的,它述说的江南般的情怀也是我的
河流的和缓是我的
有没有小楫轻舟都是我的
天空的高远是我的,云彩的秘密是我的
大地的无声是我的,宁静的呼吸是我的
我抚摸额头,躯体呼应季节的召唤
整个深秋都成了我的
——《秋天是我的》

       只有诗人才敢于向物的世界揭示虚无,只有诗人才有如此的情怀向四季夺取秋天。我相信,奇迹每天都在发生。诗人喙林儿目睹飞舞的落叶,闪动的阳光,她柔弱的心却如同隐忍的雨滴,无比的清亮,秋天似乎是她血液中的一个词,在她身体的每一个部分静静流淌着。虞姬之躯,一时拥有了霸王之心。每个人都有自己渴望的江山,喙林儿想用毕生换取的,就是自己诗的秋天。秋天真的来了,我与诗人喙林儿隔着200多公里的距离,却在分享着同一个秋天。
       我记起2011年的春天,陪吴思敬先生去大同,与非默、北野、王占斌、子夜、黑牙、喙林儿等诗人欢聚塞上,那一次,是我第一次见到喙林儿。外表极柔极美的一个人,却饮下了满满一杯酒,感觉她是一个至情至性的女诗人。我曾经以为,一个人在四十岁以后开始接近诗歌是一件难事。事实上,喙林儿不仅接近了,而且在短短两年多时间写下了四百多首诗,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但我还以为,喙林儿天生就是一位诗人,她一直没有写诗,就像一个人一直没有说出对故乡的热爱,及至她在需要写的时候写了出来,是一朵花对美的释放,是一滴水对大海的眺望。
      读喙林儿的诗,仿佛一个人走着,走着,就看见了生活的庙堂,不由得想在里面看看诗人祈祷的样子。“此时此刻,人间,绿色,爱,奔跑……∕从你合十的手掌间,一一走出(《此时此刻》)”,仿佛,她祈祷来了一个心尖上的春天。喙林儿的诗平静中隐着浪花般的激情,如同她自己一样,柔媚中不乏坚韧的力量。我无数次想象,当喙林儿某时某刻突然望见诗的故乡,她不惑的目光穿过左右流之的人群,就像琴声找到了琴弦。用喷涌而出描述她厚积薄发的诗情是一种缺乏想象的表达。从喙林儿开始诗歌写作的年代背景来看,她应该是网络诗歌的受惠者,但在她的诗中,又丝毫没有当下网络诗人普遍存在的表面、浮躁、复制、流行性写作痕迹。她更像一个在菩提树下自行觉悟的有慧根的修行者,渐渐感受到了光线的明亮与温暖。她的文字就像不停下落的水滴,滴答,滴答,穿透了体验与超验的石头。“把四月铺成一条路∕顺着这条路去猜测花的心思(《四月的花市》)”她把四月铺成一条路,通向了一个人的秋天,她始终在猜测花们的心思,在喙林儿的诗中,美不仅是一朵花,该开的时候含香绽放了,美更是一只清晨的鸟,轻轻展开了飞翔的翅膀,将我们的爱美之心一点一点带到了高处……

看来,我得向这群麻雀好好学习
更多时候,或许我该放下“人”的字样
把声音鸣翠,飞到窗外成为它们中的一只
——《清晨,一群麻雀在鸣叫》

       诗是一种过程,既不是开始,也不是结局。当诗人用文字为我们揭开遮蔽美好事物的面纱,美好就成了我们灵魂的居所。诗人与自然的相遇,是一场心灵的盛宴。唯有自然值得我们舍身热爱,诗人喙林儿愿意飞到窗外,做一只小小的麻雀。她找到了通往诗的天空的梯子,我相信那高处,真的有在光线中隐身的神灵,一次次让我们抬起尘世中的面庞。自然的馈赠让喙林儿的内心瞬间明亮了,就像维吉尔引领着但丁升到了天国。与一些女性诗人相比较,喙林儿的诗中既没有明显的女权主义印记,也没有拘于小女性的旖旎之情。她的诗自然、开阔、敏于思考,有一种一经写出就醇香如陈酿的味道。其作品题材广泛,意象纷繁,却每每在简约、干净的诗行中让我们看见了辽阔与博爱。喙林儿在诗中反复写到花朵,似乎,她的心中藏着一座缤纷的百花园。她执意要让读者闻香识诗。“是的,我在这高贵的皇家陵园∕看到了不知名的野花∕那么小,如同夜晚天上的星星《我看见了几朵黄色野花》”。只有诗人,才可以无视皇家陵园的高贵、奢华,将目光投向那些不知名的野花,又将野花幻化成天上的点点繁星。我深信喙林儿有一颗不染尘埃的诗心,她将自己的心置于至洁的花蕊之中,淡淡地,散发着芬芳的气息。
       诗人济慈说,美就是真,真就是美。诗人喙林儿喜欢真情写作,喜欢在真实中完成自己的艺术探求。我想,正是这一份人间之真,带来了她诗意之美,构成了她诗歌之魂魄。喙林儿似乎天生具有点俗为诗的才能,简单的日常所见、生活经验从她诗的加速器里出来,就能直拨我们阅读的愉悦神经。她总是心平气静地写出既有自己独特气息又能引发读者共鸣的词句来,那词句里,定然凝结了喙林儿生命的色彩,那是画,也是音乐,更是一种石中求玉的品质。

当黄昏贴近
大地仿佛突然变成了一个摇铃
摇铃里,数以万计的知了
踩着同一节奏摇晃
如果说,知了的叫声是一阕悠长的夜曲
那么,零零碎碎的雨滴,一定是
水乡入夜前例行的沐浴道场
这时候,你只需要跟随空中
成群飞舞的蜻蜓,便可找到一望无际的湖泊
站在高高的堤坝,辽阔是唯一的感觉
尘世是一个绿森林
村落是飞鸟遗失在绿森林的鸟蛋
如果你爱它,就请做一只大鸟
如果你要融入它,就请放开你的歌喉和声
——《尘世是一个绿森林》

       她心中的尘世是一座绿森林,青葱,怡情,有花草,露珠,有风雨,光线,而她就是一只鸟,按自己的方式飞着,尽情歌唱着。这样的尘世,忽略了痛苦与忧伤,没有孤单与喧嚣,仿佛一方净土,在她的文字里净化了世界的白天与黑夜。
在这儿,她成了一只幸福的蜗牛,在天鹅湖的优美旋律中舞蹈着,快乐着。
      在这儿,缝补丁的母亲点亮了夜晚的油灯。
      也是在这儿,她写下给夫君的平静中的绵绵深情:

从今天开始,再不虐待自己
拒绝过期物品,包括变质的
只食用你搬运的新鲜蔬菜、水果
缝合身体的每一处缝隙

把书里的颜如玉和黄金屋
统统锁进大铁门
和你同看一部电视剧,喜欢同一个明星
同喝一碗电话粥
聊医学院的旧事和新闻
母亲的身板又硬朗了,儿子们是小铁牛

停止北方的舞蹈
住进你搭建在山上的竹屋
喝溪水,在时光里沐浴
做回你二十岁的新娘,小鸟依人
在江南的青石板路和雨巷里
遇见一对耄耋情侣
——《与夫书》

       她没有像叶芝一样想象《当你老了》,她只是要在平常的生活之中回答爱的提问。所有的日常细节在她的文字中闪烁着挚爱之光,有了爱,哪儿都是天堂。喙林儿知道,生活这块碧玉,已经被她擦拭的光滑,温润,足以传世。
       是啊,一生总是不断重复着一天的幸福。在古城的街道上,她每一天都在或高或矮的楼群中走过,每一天,她都在或明或隐的月亮下读书、写诗。她看见,红红的灯笼挂在时光的上面,她看见,一日三餐的家就在红灯笼的下面。她在月色中独自说出我也开始妩媚的时候,妩媚是那么的令人恍惚。一个妩媚的女子,早已忘了千古风流,只是,轻轻弹响了生命的琴弦。无论高山流水,还是万里清光,她只是,将自己的脚步放慢,收藏着更美更好的事物,像一粒一粒的盐溶入水中,又从眼角溢出。

一天的脚步最终被放慢,刀光和剑影
唤作历史,收藏于夕阳最后一丝光线
啊,整个南城墙开始变得辉煌
红红的灯笼多么妩媚
我的家就在南城楼下,乘月色归来
我也开始妩媚
不必怀想城头的浮云奔跑有多么急速
不必做百年千年的沙场怀古
我只看到红红的灯笼
红红的灯笼下我的家,我的屋檐
红红的我,一身的妩媚
忘记千古风流,只消清唱一曲《浣溪沙》
步入月光深处
——《乘月色归来》

       诗人喙林儿一直做着纸上登高的努力。作为一个医务工作者,她日益见证着生命的坚强与脆弱;作为一个诗人,她也懂得了灵魂的秘密。她所在的城市,有古风犹存的云冈石窟,有华美端庄的华严寺,她一定从沧桑的封面下,翻阅到了时间的流逝,她一定感悟到了艺术对于存在的记录。高,究竟有多高?北岳恒山在距大同62公里的地方默默耸立着,云雾萦绕其上,永恒不动的天空,在更高处,仿佛一个永恒的故乡。诗人,正是用文字带着我们返乡的永不疲倦的向导,在每一个路口,诗人都插上了永不模糊的路牌。在高不可及的地方,诗人的目光与星星的光芒合在一块流泻。喙林儿纸上登高的理想,也是每一位诗人的梦想,他们让文字因此而崇高,燃起了荣耀的火焰。

在一张纸上画一个你,再画一个我
你我在纸上相逢,就无需涂画无限江山
纸的边缘就是延绵的群山
在登上山峰之前,你我便互为山峰

纸上登高。我们可以先遇到蔚蓝的湖
不为映照,只为见证湖比海高的传闻
山因湖而伟岸,湖因山的存在
越发博大,辽远,包容

纸上登高。我们可以忽略鸟鸣和松涛
把人世的动静交还给人世。在平静里点燃黄色的火焰
每一块岩石的缝隙都是擦亮的火种,迅猛传递,漫山遍野
大碗喝下菊花酒,吟诵凝露为霜的苍茫
——《纸上登高》

       在又一个秋末冬初,雨雪交汇的美丽时刻,我想为诗人喙林儿送上长诗一样的祝福,犹如喙林儿心底每时每刻对尘世的祝福。一个秋天是一座宫殿,祝愿她从此有了自己的宫殿,有了自己“行走一生的爱情、家园”。我相信文字是翅膀,我相信喙林儿会飞翔到想去的地方。
      大约在二三百万年前,大同一带是一片浩瀚的湖水。是什么让大同湖变成了今日的都市,是什么让文字变成了传诵千古的诗行?
       能说出的,我们终将说出。
       正如诗人喙林儿说:秋天是我的。


                                                                       2012年11月



韩玉光,男,1970年生于山西原平市,1980年代后期开始诗歌写作。曾参加《诗刊》社第24届青春诗会,出版诗集《1970年的月亮》、《捕光者》等。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13-11-11 13:38 |只看该作者
心尖上的光

——序杨慧娟诗集《心窗望月》

□ 韩玉光

       我不知道,一位诗人的内心究竟有多辽阔,才放下了那么多歌咏不尽的事物。
       我甚至相信,每个诗人的内心都居住着一位神,就像每一滴水中都暗藏着一个美丽的世界。
       神说,要有光,就有了光。
       神把这些光摆列在天空,普照在地上 。
       事实上,也有光不能轻易照亮的事物,比如黑暗。我知道,让黑暗在光亮中渐渐消失才是光的终极价值,我也知道,光正一直在万物当中不倦努力着。当然,也有光不能轻易抵达的地方,比如一个人的一颗心。世上最神秘的莫过于活在心中的事物了,那些小如恒河之沙,那些重如泰山之石,那些美如人间之爱,那些痛如将熄之火的心头之事,或许正是我们活着或死去的理由。
       十二个世纪以前,诗人李白在花间仰望天空,他清晰地看见了那一轮头顶的明月,宁静、皎洁、素雅,仿佛一面有着魔法的银镜,让诗人更为清晰地看见了心中的故乡。我无数次想象,诗人李白在想到故乡的时候,最先从心头浮现的是母亲的白发,还是月光中的流水,又或是枝头婉转啼鸣的一只鸟儿?
       我一直以为,诗就是诗人心头的秘密,神让她说出来,她就用古老的符咒一样的文字写了出来。我喜欢读那些一经诗人写出便与光融为一体的优美诗作,喜欢读那种让人于瞬间就知晓了万物静默之谜的隽永文字。整个春天,我都被诗人杨慧娟的一颗诗心感染着,在青草又一次回到人间,在花朵又一次回到枝头,在春光如春水中的涟漪一波一波荡漾在心中的每一天,杨慧娟的文字仿佛一条平静却练达的自然小道,令我穿行其间又不忍离去。
       她的诗是有光的,因为神早已在她的心上凿出了一扇又一扇的隐形窗格,那些久居心头的事物全都沐浴在银子一样的月光中,富足而安宁。读杨慧娟的诗作,你会发觉神在造窗子的时候,赋予了窗子各种各样的精美形状,于是,从窗口照进去的光也有了仪态万千的风韵。可以感觉到,诗人在写这诗的时候是幸福的,这种幸福包括了树木、湖水、玉米、蚱蜢、星辰、花朵、亲人、雪、雨水等的幸福,也包含了孤独、痛苦、忧郁、快乐、激动过后诗人所期待的福祉。里面有桃红柳绿,也有江山如画,更多的还有诗人内心的秘密在光的映照下发出的那些足以令人心颤的针尖般细而小的光芒。我知道,是一种光芒带来了另一种光芒,是一个人的心牵动了万物的心。
       诗人杨慧娟说自己把诗歌视为心灵飘逸的红丝带,我相信。正是这样一条红丝带将天上人间,将黑夜与白昼,将自我与无我紧紧地系在了她的心上。一个凡间的女子,也会在目睹皓月当空,银河闪烁的时候,暗自萌生飞翔的念头,尽管这憧憬中依稀带着一丝羞涩。

像花,在春光里静默
似石子丢进湖水
把涟漪放大

羞涩里,一湖春水
满含整个天空
——《羞涩》

       她懂得女人如花,她在将自己视为一朵花的时候是那样的静默。其实,花开花落之间,就是一个人的一生。杨慧娟在羞涩中懂得一湖春水就满含了整个天空,她不是羞于在空中蝴蝶一样飞舞,她的羞涩应该来自这么多年,她还只是在水中的天空中悄悄展开了羽翼,她似乎比涟漪活得更低。她写下:“从来不觉得读几本书∕你就是文人∕也从来不觉得写几首诗∕我就是诗人”(《羞于谈诗》)。她羞于谈诗是因为她已懂得诗是不可谈的,诗只是隐藏在她腋下的一双翅膀,无人的时候偶尔舒展开来,轻轻地,无声地,做一回贴着人间的愉悦飞行。更多的时候,她像一块来不及变圆的石子被丢进水中,悄然挤进生活的人群,她要在这人群中独自分辨什么是美,什么是善,什么是温暖,什么是她不得不活下去的唯一安慰。
       她会在抚摸桦树的时候黯然说出:“我不知道树木,有没有思想∕有没有像人一样艰辛的历程”(《抚摸桦树》),她也会在遍地荒凉中暗自祈祷:“我的上帝∕请容我一颗素心∕去修葺或幽雅那一座修道院”(《西去荒凉》)。她知道,对于爱,重要的不是多与少,而是短暂与恒久。弱水三千,她只取一瓢来饮,那一瓢就是她爱河之水的源头。“亲爱的∕爱我少一点,爱我久一点。”她也知道,一个人应该“像麦苗那样∕追求着自己,小小的幸福(《麻雀》)。”她更知道,“苦其一生,也要像黑夜中∕无数萤火虫那样∕发出微弱的光 ”(《搬新房》)。杨慧娟在诗集的后记中写道:“好多年了,我都像一个哑巴,缄默于一种生命随时没落的盛秋而悲壮的活着。”大音希声,诗人不是无话可说,也不是无法说出。她更像是一口悬挂在时光高处的钟,任凭风来过,雨来过,任凭春夏秋冬接踵而过,任凭月缺月圆,云卷云舒,她始终保持着撞钟人到来之前一口钟应有的缄默。我理解她,像一口钟理解另一口钟。她静静地倾听着,倾听来自自己身体内的声音,唯有倾听,才让她更加坚信,有些话一旦说出来,就有了无数倾听的耳朵,为了那些蒙尘的耳朵,她也要让内心的声音最终流淌出来,像故乡的河流养活故乡的土地,像那些河水中的浪花催开了土地上的花朵。而且似乎不止于此,她还听到了生命的前奏:“我的胎音,在母亲肚子里∕犹如她体内的钟声”(《钟声》)。有时候,诗人沉默的时候,会有这样的感慨:“这一刻∕我也美人如玉,我也江山如画”(《独处华山》)。她觉得一个美人美到极致就是一块温润的玉了,她觉得江山安静的时候就是一幅笔法神妙的画了。我无法想象,神都对温婉如玉的杨慧娟耳语了什么,但我沉浸在诗人波浪一样的诗行中的时候,我就知道,她已经像大海一样,不仅匍匐在了日升月落的大地上,同时也将一座天空纳入了怀中。她在沉默许久之后说出的,恰恰是我们乐于听到的。
       我一直在暗暗思忖,究竟谁是那个神秘的敲钟人?
       以至于,这钟声会如此的绵长,这么的扣人心弦;以至于,那回声会弥漫了窗外的春天,又随着月光飘入屋内,直抵人心最柔软的部分,慢慢结晶成了一颗又一颗蕴含美好的珍珠。
      我想,除了诗歌,没有谁配做杨慧娟这只纯玉之钟的敲钟人了。就如同一个敲钟人终将与一只钟相遇,杨慧娟与诗的相遇,是脚与路、根与泥土的必然相遇。她对自己说,“让诗歌伴着我最痴最深的爱,和最疼的痛”,“悲喜交集抚慰我今生不安的灵魂”。钟声响了。诗人开始一行一行说出自己心中的秘密,带着痴爱,带着疼痛,带着悲喜,她的诗句柔中有刚,小中藏大,自然而然散发着生命本真的气息,在生活的微暗中拨亮了明镜台上的灯盏。她在写下那些诗行的时候,已经将自身写成了一首几近完美的绝句,诗人不仅抚慰了自己不安的灵魂,也让读到这些诗歌的人获得了少有的安慰。
譬如,她的《太湖的荷花》:

我来的时候你没开
走的时候你却开了
昼夜生死轮回
大彻大悟的眼睛
在太阳,月亮里黑白分明
浪花忽高忽低,步履小心翼翼
揣摩不透的水深
单纯亦如我的眼神
倾其一生
只能采一瓣荷花
用一夜湖水中的风
用一支笛子,吹老整个太湖

      这首诗仿佛是诗人以太湖为镜,以荷花为菩提所做的本源式的禅悟。来与去,是一场永恒的轮回,除了黑白,一双眼睛不需要再作更多的辨识。浪花的高低,水流的深浅,都不及一支风中的横笛,只一夜,就吹老了整个太湖。可以想象,当诗人来到太湖之畔,荷香惊动了心窗外的月亮,也惊醒了心头寂静中的事物。诗人写下“倾其一生∕只能采一瓣荷花”,那是多么纯美的一生,那又是多么艰难而珍贵的获得,正如美国诗人艾米莉·狄金森所写的“我无法买到,它是非卖品∕世上没有第二个∕我的是独一份”。诗人在执着于眼前之美的同时,也以虚幻的眼神看见了生命最初与最后的幻象。诗人在其另一首诗《心窗望月》中曾动了“去漂洗莲的容颜”的念头,那将是一项多么富有诗意的神圣工作。试想,有谁能够漂洗了一支莲的容颜?日光,月光,雨水,露水?唯有时光。只有时光可以让莲亭亭玉立于湖心,也只有时光可以让一朵洁净莲花含泪凋零。生与死就这样在诗人的文字里得到了尘归尘的统一,就像诗人所生活的华亭县,那座日夜聆听天籁的莲花台。
       诗人杨慧娟将自己的第一本诗集以同名诗作《心窗望月》来命名,一定有她命名的冲动与缘起。实际上,她的笔尖与音调很少触摸到高高在上的月亮。也许,在她的心中,一只月亮只是用来仰望的。当她在静夜漫步庭院,近处或远处的草木传来暗香,汘河与汭河从家乡向异乡安静地流去,她看见月亮在高处千古不变地映照着古丝绸之路上的家园,她的心头豁然明亮起来,她不想写出那一瞬间的秘密经验,她只想让通过心窗抚摸到月光的心头事物说出它们各自的秘密。听到这秘密的人有福了。诗人写下了雨:她写听雨,写清明的雨、六月的雨、相思的细雨,每一滴雨点都仿佛来往于天地之间的信使,传递着天上人间的至情至爱。诗人写下了雪:她写雪花、雪殇、种雪花、雪诗楼、雪域之王、蹲在炕头的雪山,所有的雪都情愿在她诗句中的温暖里融化。在读杨慧娟的雨雪之时,我总是想起阿根廷诗人博尔赫斯的《雨》和美国诗人加里·斯奈德的《库拉卡克山上的雪》。
博尔赫斯在《雨》中如此写道:

下雨
无疑是在过去发生的一件事

谁听见雨落下谁就回想起
那个时候幸福的命运向他呈现了
一朵叫玫瑰的花

      博尔赫斯的雨引来了扑朔迷离的时间与命运的色彩,而加里·斯奈德的《库拉卡克山上的雪》则用不容置疑的口吻向我们布道:

唯一可信赖的
是库拉卡克山上的雪。
田野和树林
解冻,结冰,解冻,
根本不能相信。
今天,山上起了风暴
像一大团模糊的泡沫,
这是真的。
但唯一的一点希望
仍是库拉卡克山上的雪。

       是的,这是真的。所有的诗人都拥有一种消弭时间与空间的强大力量。诗人杨慧娟在《清明的雨》中看见逝去的父亲“正忙着教树木花草∕怎么成长∕怎么发芽”。在杨慧娟的眼中,一场雨就是一个奇迹,她将生死的对立转化为一场雨水的轮回,正如博尔赫斯在《雨》的结尾写道:“我的父亲回来了∕他没有死去。”没有人知道亡灵们在做些什么,连孔子都喟叹:未知生,焉知死。这是一个无数世纪、无数代人都想知晓答案的巨大的秘密,我想,那只每夜都逡巡在空中的月亮应该知道,陪同万物望月的诗人杨慧娟或许正是要从月亮的俯视与自己的仰望中知道这个谜底。她以为“故乡那片羽毛是夜里的灯盏”(《离不开的黑》),她以为“下雪了∕关山一夜变老”(《雪诗楼》),她甚至以为“荒凉的夜喂养星辰”(《喘息的地方》)都是这谜底的一部分。所以,她说:我最想念的是:家乡的雪花(《乡音》)。
       可以这样认为,杨慧娟的诗是她素颜朝向空中时眼睛里偶然捕捉到的一抹闪电,是她无意中邂逅到的一滴朝露上的微弱亮光,也是她俯身人间烟火时心底那一瞬突然悸动。她的诗有一种让自身灵魂显形的神来之力,能够借助一草一木、一山一水、一沙一石而让世界恢复本来的面目。读杨慧娟的诗,仿佛在钟声荡漾中让人找到了心跳的理由,并且在文字的光芒中很容易就脱身于来自黑暗的侵略。作为一个70后女诗人,杨慧娟已经在诗与存在之间建起了属于自己的桥梁,她每天走在甘肃华亭的大街小巷时,隐身于周围世界的光轻易就能找到她,就像她指尖下的琴键轻易就找到了优美的旋律,像她笔下的文字一下就找到了她视为精神图腾的诗歌。
       最后,我还想借用她的《黄河水》中的几行诗来表达内心的祝福,愿她在荆棘中找到花冠,愿她在尘世获得更多源于诗的慰藉。

黄河的水啊,流吧
向东,再向东
向美的极致流去





二O一三年五月于山西原平。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13-11-11 13:39 |只看该作者
老师能不能慢一点发{:soso_e110:}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013-11-11 13:39 |只看该作者
这么多诗人找您写序{:soso_e112:}

使用道具 举报

9
发表于 2013-11-11 13:41 |只看该作者
  神说,要有光,就有了光。
       神把这些光摆列在天空,普照在地上 。{:soso_e163:}诗人是有秘密的,诗歌就是在倾诉这种秘密!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发表于 2013-11-11 13:47 |只看该作者
心中有把水做的琴
——简析丁页诗歌作品

□ 韩玉光

       世上最美的花是心花,它让一个人的生活始终充满了迷人的美丽与芬芳。
       即使偶尔有命运无法绕开的忧伤和痛苦,也因为有了花开瞬间的心跳,使得一生长出了快乐与幸福的翅膀。叙利亚诗人阿多尼斯在其名作《我的孤独是一座花园》中写到:“如果一定要有忧伤,那就告诉你的忧伤:让它永远捧着一束玫瑰。”多么浪漫的忧伤!恰如诗人徐志摩在《沙扬娜拉》中向我们展现的那种“甜蜜的忧愁”。
       诗人丁页的作品中有泪水,却足以穿破石头;有阴影却总向光线敞开;有尘土却封不住记忆的歌喉。尽管她承认自己“一生不敢与蓝天抗衡╱不敢与大山对峙”(《坟墓上的小柳》),但她更加相信“有一颗心就有一颗生命”(《提问土豆》)。读诗人丁页的诗,仿佛能感觉她的心中有一把水做的琴,那些看上去简单的文字就会变成寂静中跳动的音符萦绕在你的心头,流水般经久不绝。
      相比于女人是水做的这样一个传统的比喻,她更愿意理解为自己有一颗水做的心。
      大江东去浪淘尽是一种豪迈,小桥流水人家是一种婉约。无论哪一种,都仿佛是人生的一种活法。诗人丁页似乎愿意将自己的一生始终朝向艺术的领域,就像一棵长在土崖上的酸枣树,有着细碎的花朵和弱小的果实,根却一直向黄土的深处默默寻觅着。我不知道,她是否找到了最终的归宿,但正是这种寻找的过程赋予了丁页生命的厚重与真实,让她在孤独中有了荣耀感,在行走中传递出心底永恒的歌声。
       因为她水做的心里一直放着一把水做的琴。
       因为她要将这内心的琴音轻轻地弹拨出来。
       在诗人丁页的一篇短文《平民眼中的艺术》中,我们可以读到如下的一段文字: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我的一篇小文《育苗》发表在《新忻报》(忻州日报前身)上。我当时一直没有弄明白,为何文章发表在忻州日报上,而县文化馆还要给我奖励。奖品是一个牛皮纸封面的“工作笔记本”。于是我就单人单车往返140华里去到县文化馆(当时没有撤县改市)领取我的奖品。”
       可以想象,一个七十年代的农村女孩,当她独自往返140余里去县城领取来自文学的馈赠,她内心的花园一定是明媚而缤纷的,一定有一只蝴蝶追着另一只蝴蝶,一定有阳光像瀑布一样从天空流泻下来。眼中的世界与内心的世界同时安慰着她青春的心跳。2010年,诗人丁页写下这样的一首短诗:

我害怕疯长,于是
我不想再长了
决定返回头去
重做一棵小草

小草也怕疯长,于是
决定返回头去
重做一粒草籽
——《做一粒草籽》

       我想,她害怕疯长其实就是害怕时光的黯然流逝,就是害怕一颗心有了尘土的无意落下。于是,诗人有了回头的渴望:回到一棵小草。如同她在从乡下去县城的路上看见的遍野青草一样,说绿就绿了,说开花就开花了。也许,正是那样的一个时刻,让诗人拥有了一座属于自己的永不凋谢的花园。与阿多尼斯不同的是,诗人丁页看见的是一座梦想的花园。唯有时光可以照亮一个人的梦想。诗人说:在往后的日子里╱每天晚上,我命令自己做梦(《致诗妹》)。这多么像俄罗斯诗人曼杰尔斯坦姆写下的“黄金在天上舞蹈,命令我歌唱。”啊!有梦想的人是幸福的。我想几十年以后,当诗人回想到那最初的梦,一定有悠长的琴声从水做的琴弦上慢慢地飘出身体,抑或像腾跃不息的浪花从记忆的河水中化为泪水从她的面庞滑下来,滋润着那一粒风中的草籽。
       一粒草籽当然也是草原的母亲。
       诗的意义就是找到生命的本源,以及拒绝遗忘的侵略。诗人丁页无疑是将自己看作了随遇而安的一粒草籽,在春天发芽,在秋天枯黄。但她无疑又是懂得感恩的,感恩风、感恩雨,感恩氧气和光线,感恩一切邂逅的生命。

低下头来,能否沉静在
秋天的记忆中
将满身的尘土拍打成
心底永恒的歌
听与不听,是别人的事
自己永远牢记一些词汇:
简单、平实、真诚
——《我想这样写诗》

       是的,总有一些事物值得去记忆,那记忆之光将使世界变得明亮而温暖。
       简单、平实、真诚。多美的汉字啊!当诗人拥有了这样的翅膀,她定然会飞得更高、更远,她看见的人间将是那样的真实而令人心生热爱。
      她看见的故乡:还是那棵树╱还是父亲的姿势╱——蹲着。(《故乡一隅》);她看见的夜雪:整座江山被一群╱小精灵给唱白了(《夜雪》);她看见的梨树:或立在土坡上╱或站在山坳下╱你都是一样的朴素╱不做作,不化妆(《致梨树》);她看见的寒梅:从春到夏到秋╱你只是一个人独行╱你的爱情来得太迟╱只能把寒风雪花认做知音(《我说寒梅》)……诗人将她看见的说了出来,同时也将别人无法看见的写了出来,世上没有比这更让一个诗人觉得欣慰了。
       诗人丁页从乡村来到县城,她熟悉乡村的风物,那些童年的回忆、青春的唯美、中年的体验都仿佛经过一个词语的过滤器带着无限诗意来到了纸上。她坐在城市的内部感受着乡野的气息:远山的影子╱离我越来越近,我成了夏天的一棵树╱只要摆动叶子,就要想着飞翔(《太阳》),许多年过去了,小河跟姥姥去了很远的地方╱只有想起姥姥,我的瞳孔才能洇出╱小河弯弯扭扭的身影(《关于小河的记忆》),洪水漫过膝盖,大雨继续╱我只能选择在城墙根部避雨╱与那些小动物为伍(《生活》)……
        一切都是那么清晰,一切又仿佛转瞬将逝。
        诗人用文字替我们挽留的正是那偶然的一场雨,即将落下的一片叶子,静夜里的一轮明月,屋顶上的一群雪花。我知道,在诗人丁页水做的心上,总有不请自来的潮涨潮落,总有一些浪花静静地开向永恒。
       那些感动了诗人的事物,又在文字里继续感动着我们。

还没到落叶的时候,但我想到了
其实我很羡慕落叶
一种生命的暴力

我甚至可以理解风的推波助澜
让被季节吞噬后的枯叶
按预期了结自己的归宿
——《还没到落叶的时候》

       诗人羡慕落叶,实际上源于对生命本身的禅悟。叶子总是要落的,因为根在下面。诗人的根永远在朝向美好与永恒。丁页说落叶是一种生命的暴力,但这种暴力并非是恶的,而是一种生与死的轮回,是对自身归宿的一种抵达方式。
诗人丁页有一首诗叫《玻璃上的歌声》:

我坐在窗前
面对一块长方形玻璃发呆
它的上半部分阳光照着
下半部分照壁阴着

一只昆虫就闯进视线
它在窗外与我对视
小家伙总是不喜欢阴影
撑开双翼向上爬行

它的步伐迈的很小
一点一点挪动,有时
一点一点滑下来
它不停地向上,向有阳光的方向前进
却不知何时走出阴影

流动的阳光摩挲着玻璃
阴阳分界已被消融
我的担心多余了
小昆虫幸福地扇动双翼
从明亮的玻璃上
传来我低微的歌声

       相对于充满情趣的大自然,城市显得有点浮华。诗人坐在窗前,却意外地接待了一位来访者:一只昆虫。诗中首先写到一块长方形的玻璃。玻璃是一个极具隐喻色彩的现代文明产物,它看似透明,却隔开了空间的彼与此。“它的上半部分阳光照着╱下半部分照壁阴着”。既是时间的两极,也是内心的两面。在这样特定的空间与时间坐标中,“一只昆虫就闯进视线╱它在窗外与我对视”。这种对视,是外在的,也是内在的。这只昆虫和诗人一样,是来自某个乡村的城市的寄居者。“小家伙总是不喜欢阴影╱撑开双翼向上爬行”。不喜欢阴影就意味着要从玻璃的下半部分走向上半部分,仿佛一个人的灵魂总是喜欢站在高处一样。“它的步伐迈的很小╱一点一点挪动,有时╱一点一点滑下来╱它不停地向上,向有阳光的方向前进”。像一个登山者,从山脚攀向山顶,又像一位泅渡者,从此岸游向彼岸。“流动的阳光摩挲着玻璃╱阴阳分界已被消融”。当光线消除了阴影,“小昆虫幸福地扇动双翼╱从明亮的玻璃上╱传来我低微的歌声”。这时候,自然重返诗人的内心,小昆虫成了一个物我一体的幻象。这是一首包含了时间、空间、自然、文明、物与我的精心之作,诗人通过小昆虫或我对光线的拥有,表现了现代文明给个体生命带来的阴影,同时也呈现给读者一颗消弭时间、空间、自然与人的诗人之心。小昆虫从物象到意象再到幻想,以及最后与我融为一体的一系列行为就像一只月亮从海平面升向了空中,我们仰望到的是人类永恒的故乡,诗人用她水做的竖琴为我们带来了愉悦的琴声。
       为了这琴声,诗人是幸福的。
       而聆听到琴声的人同样是幸福的。
      我相信,诗人丁页已经用她大半生的艺术努力拥有了属于自己的人生光线,当她在乡村的戏台上扮演晋剧的须生,当她在城市的一隅安于诗歌,当她在几尺宣纸上泼墨书写的时候,她是演员、诗人、书法家,但最终她要找到的是那个真实的自我,她仅仅是自己,甚至那个叫丁页的人也不是自己。她只是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空间里弹奏着一把水做的琴,是的,她宁愿相信自己是一位琴师,用娴熟的技艺为每一颗红尘轻染的心慢慢拂去尘埃。
       她已经做到的和即将做到的,都仿佛一条河流的上游和下游,而她在中游的花园中却早已眺望到了大海。她借助《书法》一诗想说出的,正是这样的一个艺术之梦:

半个世纪的笔锋颤颤悠悠
我该拿你写下什么?缘、生命、青春
白皙的宣纸已经这样了
被你揉搓的皱皱巴巴
墨汁将友情蓄谋已久
看看宣纸上洇开的到底是什么

使用道具 举报

11
发表于 2013-11-11 13:56 |只看该作者
韩玉光短诗15首



9月25日仲秋夜
听大鸟先生弹奏古琴《流水》


能把流水送到耳朵里的人
此刻坐在月亮下。
能让流水遇上心跳的人仿佛众星
走下了天空。
我一直艳羡
大地上的两种花卉:
水花,与心花。
只有它们
才能做到不染纤尘;
只有它们才配得上时光的修剪。
那些不腐的高山
那些
高于山岗的行云
远远地,
做了花园的栅栏。

偶寄


我看到的
遍地野花,白色蝴蝶
构成了这个清晨
平静中的喜悦
仿佛光的羽毛
轻拂缓缓的流水。

草木论

人非草木,为何
偏偏多了一颗草木之心,为何
偶尔悲秋
偶尔怀春

其实做一棵草,也好
说绿就绿了
说开花就开花了
其实做一棵树,更好
双木成林
三木为森
就算是独木,也是一座普渡的横桥
人来人往的
也是一个小小人间

送别诗

我要在一首诗中写下
这个双手爬满蚯蚓的老人。
他的右腿因为风湿
瘸了,他在秋风中
慢步将我送出院门。
一个多年不见的乡村旧邻
看我的眼神
仿佛隔了一片时间的海水
我沉默着转身
双手抱紧胸口的浪花。
此情此景
仿佛很多年以前,诗人李白
突然为一个叫汪伦的人
动了千古诗情。

破庙

他住进庙里。
做沙弥,做方丈。
端着一盏青灯,
他曾看遍庙里的佛像真身。
在一场春雪中,
他观察着夭折的梨花。
那一年冷,
他将所有的袈裟披在身上,
依然感觉冷。
那一年,
好像柴、火全部死于寒冷。
他决心做一回佛,
竟把破庙披在了身上。

悬棺

葳蕤之草,活在山上,
也活在山下。
2011年,游山西芦芽山
我用右手
将悬棺指给女儿和儿子看。
倾尽一生
我们要做的事情
包括:
让悬在空中的命运
尘埃落定;
让必死之身各得其所。


三秒钟的祈祷

我越来越爱用三秒钟的祈祷
来开始一天的生活。

常常是——
太阳光爬上窗外的苹果树,

两只鸟
在枝叶间相互致意,

我拉紧书桌和衣柜之间
足够两米长的命运之绳。

——拧开水龙头吧,
这生活的源泉清澈

而充沛。

途中的事物

在《橡皮》中读到:“时间决定一切
不由你做主”。客车就被时间堵在了松庄
收费站的上游,斜坡上
各色车辆中坐着各色的人,我
仔细望了望公路一侧的草木,
它们在秋天的模样多么值得我虚心
学习。

在夜里俯身看了看悬崖

几年前,夜宿绵山
我扶着栏杆俯身看了看悬崖下面。
夜太黑
又没有月亮。
我只是朝悬崖下面看了
一眼。呵
就那样一眼
心突然悬在了上面。

一首童谣

山上
有座庙
庙里有两个和尚。
大和尚对小和尚说
山上有座庙……

这时候
一首童谣
似乎带来了万古不息的江河水。

安魂曲

这里埋着一些人
他们
有的活到了七八十岁
有的
还未及成年。
坟墓之间
长着许多高大的落叶松
和低矮的蒲公英。
我很少去那儿。
但每次去,都会在心里
偷偷带一些未完成的诗章。
我会学蚂蚁的声音
蚂蚱的声音
布谷鸟的声音
念给他们(或他们中的某一位)听。
这些年
我的诗大都与他们有关。
我不断地
删改
那些文字。
以至于有时候
我都害怕
他们嫌我啰嗦。

轮回

在渤海边,看到大海一浪
高于一浪的壮美
有些伤感,我的母亲
念叨了一生的大海
就在我的前面
她却无缘一睹,小时候
趴在母亲的背上
跟着她
从早晨走到黄昏,仿佛
母亲的双脚
等于我的双脚
她能走多远,我就能走多远
在渤海边,我的伤感
恰恰在于,母亲
就藏在我的身体内
而我的眼睛却不能代替
她的眼睛,看一会儿
大海的辽阔
大海的幽深

蒙在鼓中的声音

秋风中,十个红衣女子
列队在街边击鼓。
善舞的短袖旁
被蒙在鼓中的声音
列队从里面鱼跃而出。
梧桐树上的叶子
偶尔被鱼一样的声音击落在马路上。
我不能再继续走下去了。
我站在秋风中
我站在鼓声中
我站在马路的边缘。
我抱了抱那棵正在凋零的梧桐树。
树“哇”地一声哭了
仿佛这哭声刚刚还蒙在鼓中
此刻,突然间被释放了。

天黑

他问我:诗为何物?
秋天的天黑仿佛提前来了。
我指给他看
——石凳上坐着的失明老人,
看,白色衣襟上
落着一只黄色的蝴蝶。
互不理解的两颗心
在落日的余晖中深藏不露。
不能用任何一个词语去搭救眼前的老人
对万物的费解。
我说:七百多年前
我的同乡元好问也曾扪心自问
情为何物?
秋天的苹果仿佛又回到了花开的时节。
我将手缩了回来
似乎害怕那儿
会出现一个轮回的栅栏。
天已经真的黑了。
我看见石凳上坐着一只安静的萤火虫。

荞麦记

他在后山
种下荞麦——

半亩荞麦,在夏天
开了半亩白花

坐在丘陵上,他猛然
产生了一种命名的冲动

给每一朵小白花
找一个美丽的名字

直到秋天,这个想法
都未能如愿

他望着褐色的荞麦籽
在起伏的丘陵上

像一夜间衰老的孩子
他独自在旁边哭

只要想起
蓝天下那种白

黄土上那种白
他就一个人哭

在磨过镰刀的丘陵地里
稻草人露出深深的喉咙

使用道具 举报

12
发表于 2013-11-11 13:58 |只看该作者
《八声同里》
韩玉光



在同里,我终于认出了美
北斗在天上
寂静地闪着微光
那一瞬
好像人间有了足够安居的家园
从此可以承认
我的心一半属于流水
也是水中的菩提
没有一条银鱼比我更懂得浪花的柔曼
在同里,小桥、人家抱水而眠
清风徐如莲步
——四十岁了
我早已不会将湖水看做镜面
只是倾心于那些鱼鳞一样让风吹乱的皱纹
在不朽的流水中,暗示着时光的存在
我慢慢藏下自己
一颗孤独的心
一颗幸福的心
一颗因痛苦而拒绝绝望的心
我宁愿与美成为一对孪生的兄妹



月亮下
同里宛若一把水做的古琴
那些弹琴的人有的不在了,有的
还在运河边体验着爱、恨、忧伤
和我一样
他们也将这儿看成了一片富土
可以安下自己贫穷的一生
可以在小轩窗里
爱上正在梳妆的江南女子
暗自许下诺言
不为做两只凄美的蝴蝶
只求在水中
摘取出淤泥而不染的莲蓬
让一双儿女
就着月色剥出洁白的莲子



为了这些水中的倒影——
高挑红色灯笼的屋檐
鱼肚样白色的石桥
偶尔投下身形的鱼鹰
我在多年前就已经学会了赞美
听见流水的声音
像同里的心跳
像渗入骨缝的音乐——
贝多芬的慢板四重奏
莫扎特舒缓的安魂曲
一个异乡人
瞬间屏住了呼吸
懂得了水一直往低处流
就是流在了不能再低的傲慢之心上



青石板上的弄堂,有不可言说的幽深
偶尔是《春江花月夜》
偶尔是《二泉映月》
趁着月色弥漫在同里的经脉中
“呀呀”的摇橹声
有时越过精雕细刻的窗棂
像一个人久已模糊的童谣顺水而来
顺水而去。几支修竹晃动着瘦瘦的叶子
将绿色送往高处,像夜行人举着内心的旗帜



水面高于天空。水面低于人间
我在运河上
反复练习着如何做好一朵浪花
我拥有四种面具:春、夏、秋、冬
某年某月在风中沉睡片刻
某年某月又在一片落叶上深谙露水的意义
我坐进一只乌篷船
彷佛置身中世纪的教堂
在遥远的威尼斯
理查德•瓦格纳死于一段音乐
“我的使者马可,你在那里安息吧!”
这是圣谕,这是教义
我倚着船舷写到:
河面上的灯火犹如逡巡的夜鸟
这些流水的心脏,在我的周围跃动
似乎是岁月不可多得的恩赐……



我还要写写荷花池上的独步桥
拱形桥孔上两个相拥的情人
他们抱在一起的样子
好像水上人家孤单的晾衣绳
挂着两件褪色的衣服
远远地看
他们静止了一支烟的功夫
一座玲珑小桥
长不满五尺
宽不过三尺
居然搁下了生活不能破解的秘密
我来不及写出
他们的眷恋、伤感、破碎
流水去不了的地方
时光无法停留的地方
他们弯下腰
沉默着
一左一右分头走了



那年在同里
目睹八湖环抱的古镇像一个婴儿
我突然苍老起来
万籁俱寂中
我发觉自己如同一粒寸草不生的尘埃
清洗不净贴身的沧桑
一个瘦诗人
一根白芦苇
将美撇在一旁
同时迷失在雾岚之中
湖面上
除了尘世
还重叠着整个天空



退到一座园子里
好比退回到一滴水的透明之中
桥是石桥
云是眠云
一个人在凉亭中嗅到的水香
浸润着莲荷、香樟、玉兰、紫藤的味道
而一个人内心独守的幸福
来自一场江南的降雪
与腊梅、苍松、翠竹四面环坐
——品茗
——读书
——听琴
四亩大的贴水园中
没有一种美可以省略

使用道具 举报

13
发表于 2013-11-11 14:00 |只看该作者
《九歌:汨罗江》

韩玉光

春兰兮秋菊,长无绝兮终古。
——屈原《九歌》



雨落在汨罗江上……如此深的雾
来自楚国,“闭心自慎,终不失过兮。”
一个人懂得一棵桔树由来已久
在秭归与香溪之间,我抱住一阵抖颤的风
遍目青果……在雨中摇曳
像灯:一盏接一盏伸向细碎的沙滩
两千余年,青——尚不及红透历史的竹简
那个用清水濯缨、浊水濯足的人
小心翼翼地站在沱上,声音沙子一样
“秉德无私,参天地兮。”



雷声滚过暮晚,一个独自惊醒的人
匆匆掩埋了哭声……
一颗过分悲伤的心已化作另一颗心?
石头城的石缝有幸压住一个朝代
跳动的,火苗一样的,温暖……
持续至五月。汨罗江畔的香草,美人
在借用比喻来完成某种美,一个人
看清了结局,他的一生由此变得漫长
渔父的眼中: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三闾大夫的清澈渐渐融入江南的流水



他遭遇了两次流放:汉北;江南
中间相隔二十年。楚歌早已失去
民间的淳朴味道,如果宁愿用琵琶
来演奏十面埋伏,得多少棵树的心脏
一起跳动……才配得上一百七十多次
对上天的探询?中途有几次坐在夕阳里
与江水一样红,风一丝丝吹乱了发髻
他怀抱一片国土,像自己的灵魂
往高处站了一下,风紧随着
藏身于一片碧绿的橘树叶上



玉笥山看见汨水南来;罗水北来
我看见的是河泊潭,汨罗江弯曲的膝部
跪在洞庭湖的东面,一块模糊的石碑旁
草木葳蕤,珠露凝含……鸟鸣
会不会有楚辞的余音?从身后响起
没有风的时候,水面充满宁静
偶尔想起有一个人,在这儿
孤独地徘徊,衣襟上沾满沙砾
他望天的样子像是云朵里有磁石
吸引着他,一点一点抬起高傲的下巴



江面上漂着几朵浪花,一只船
他愿意是其中一物,从什么时候起
他爱上这素雅的鱼腹:远离尘土的喧嚣
再不必回到地上,像从前担心一场霜
降临至黑夜,为冻僵的枝条取暖
他丢弃过几只鞋子。海子说
“看见了吗?那两只白鸽子
它们是屈原遗落在沙滩上的白鞋子”
潮落时分,有许多光脚的孩子
在明亮的光线中找到了它们



几乎没有翅膀。他将石头系在腰际
完成了对死亡的测量:记录
公元前278年,天阴如墨
秦将白起攻破郢都,风大
足以将一个人的名字铺满人间
汨罗江水位上涨一屈子的高度
鱼龙虾蟹皆饱,楚国瘦作几片芦苇叶
散开,有人就着松灯读到《怀沙》
目击者:渔父,鼓枻而去
江畔,旷野无人,船只远去



巫音在下午传来……
顺着天空倾斜在远方的岸堤上
雨点开始扣击葫芦城的前世
我是谁?我忘了某些祭祀的场景
他也一样。来不及复活的前浪在后浪的下面
翻腾,我们的责任是让死亡——死去
让活着的活着。叶子配合着蝉鸣
有些孤单的影子在天气晴朗时
安静地躺在一边,从雨中
花朵突然意识世界的干净



一首诗的结尾,有十二座小山
站在汨罗山顶,像十二个月居住在一年之中,
眼前是:小溪、村舍、青鸟、舒缓的河道
一个在下游汲水的人,深谙楚辞的风韵
他望着上游的风景,看清了时间的消逝
在水中,屈子脚步轻缓地走动
无风的时刻,他的皱纹清晰
像楚国的地图夹杂着破碎的忧伤
如果是深夜,月亮正倚着城墙
为他招魂:月色跑遍几千里沃野



怀念一个人,不再是秘密了
龙舟停在画中,独醒亭落满白色的桂花
我不是刻意来回答你的问题
懂得二字已经让沉重占有,祠庙里
不是你,一个孩子跟着他的母亲步过天井
太阳光落满那儿。我觉得真美
没有人会说出将近三千年来
汨罗江多了什么,或少了什么
一条大江刚好掩埋一个人,合唱
“春兰兮秋菊,长无绝兮终古。”

使用道具 举报

14
发表于 2013-11-11 14:02 |只看该作者
写给黄鹤楼的十首诗

韩玉光

《黄鹤楼记》

仿佛花香与春风的相遇
一只黄鹤与一座楼
相遇了
仿佛一个人
终于找到了自己的灵魂
与碑刻

浪花千里
每一朵都足以是传世的珍珠
每一朵里都刻有黄鹤楼的影子
其实
远去的岂止是一只千年的黄鹤
白云远去
流水远去
一刻千金的时光远去

而一座楼留了下来
它留下来
成了一只黄鹤的故土家园
——用年年相似的花开花落
——用岁岁不同的人面物事
在风霜雪月中
铺设了一条落叶归根的路

天上与人间的路
其实只是一条路
在上面
秋去,春回了
古往,今来了
每个人都走在殊途同归的路上
一只脚踩着美好
一只脚踏着辽阔

来路即是去路
一只黄鹤路过的地方
一座黄鹤楼同样一寸一寸走过了
仿佛一个人
在行李中紧紧包裹着自己的故乡
从来就没有离开过

怎么能分开呢
有天空的地方
有江河湖海的地方
有人烟露珠的地方
黄鹤楼
都不仅是一只黄鹤与楼的简单邂逅
而是一双比翼相飞的翅膀
在无限江山间
飞越了高,或更高

《黄鹤归来》

一只黄鹤
在多年以后回来
会不会
一副白发皓首的样子
当年送别的人
都不在了
只有东去的江水还在
运送着爱恨一生的人们
梅花落了,梅枝犹在
鹤舞没了,玉笛犹陈
一只黄鹤
似乎更换了一颗白鹤之心
比传说更加苍老
没有人认出它少年时的模样
一只黄鹤,是不是
已经飞成了一朵流云
一朵浪花、一粒尘埃
一只黄鹤归来
像星星会化作流星
回来
像云朵会化作雨水
回来
像一个人
将万古凝成了一瞬

《草木论》

人非草木,为何
偏偏多了一颗草木之心,为何
偶尔悲秋
偶尔怀春

其实做一棵草,也好
说绿就绿了
说开花就开花了
其实做一棵树,更好
双木成林
三木为森
就算是独木,也是一座普渡的横桥
人来人往的
也是一个小小人间

《黄》

为什么,一条大河的颜色
成千上万条路的颜色
一群人的颜色
偏偏
也是一只鹤喜欢的颜色
一只黄鹤
飞起来,是一朵黄河中的浪花
落下来,是一粒高原上的黄土
而当它站起来的时候
是一个人的灵魂
在风中
渐渐露出了沧桑的原形

《雪》

雪落下来
人间只剩下洁白
一座楼白了
一只鹤白了
白了的那座楼依然叫黄鹤楼
白了的那只鹤
依然有一颗黄鹤的心

天地间
所有的真相都白了
一个人
站在黄鹤楼上
亲眼看见一只鸟
飞着,飞着,羽毛就白了
亲眼看见一个人
走着,走着,头发就白了

我不知道
一只黄鹤与镜子里的白头翁
像不像一只鸟的童年
和暮年
我不知道
李白、白居易……
是不是住在我隔壁的邻家兄弟

那么多的人
走在雪中
所有的美,在雪中
越来越明、越来越白了……

《怀揣一支茱萸去登高》

今天,我只是一个登高望远的人
一个独立黄鹤楼上
试图极目千里的异乡人
一个将茱萸插在黄鹤楼上
久久不忍离去的人

登高
望远
那站得最高的是自己的眼睛
那走得最远的是一个人的内心

我不是第一个
站在嘹望厅的人
崔颢、李白、王维、白居易来过
又走了
他们每个人都怀抱着自己的一只黄鹤

我也不是最后一个
从高处回到低处的皈依者
漫天游动的星光
随遇而安的月亮
在后面走着
就连风铃上的风
也打着旋儿回到了草丛中

就将一支茱萸插在高处
留在心底吧
让它代替一个人
说出对另一个人的热爱
用一座蛇山
再加上一座黄鹤楼的高度
面对鹦鹉洲上
瘦成一叶叶芳草的背影吧

《前世》

我承认我就是那只黄鹤,一只消瘦、孤独的黄鹤
但没有人能够认出一只黄鹤的今生,没有一个人
问起那些杳无音信的旧日时光
江水昼夜流淌着。巨大的轮渡早已代替了小木船
烟波深处,一座黄鹤楼就是一位月下独坐的母亲
我承认今夜的星辰是挂得最高的灯笼
一只、两只、三只……
既然我数不清母亲的皱纹与白发,又怎能
数的完世上的明灯?时光中,它们明明灭灭
多么像一只疲惫的黄鹤飞过的白天与黑夜
多么像不可测的命运突然间在高处
沐浴了不可多得的光辉

《2010,给崔颢》

崔颢兄弟
一座古诗中的黄鹤楼
一首黄鹤楼上的古诗
是你的前世
和今生

我们素未谋面
却惺惺相惜
每一年
每一天
每一刻
都有人在这儿乘黄鹤远去

但一座黄鹤楼
却从来没有空过
总有人
把这里当做一方明镜台
总有人把自己的心搁在上面

崔颢兄弟
没有尘埃的时候
你就是一粒尘埃
一直
与那些红亮的心挤在一起

多少年了
他们借江水洗缨、濯足
多少年了
他们还是不会懂得
一粒尘埃
怎么能扫去另一粒尘埃呢

崔颢兄弟
有风的时候
我们飞起来,像两只黄鹤
无风的日子
我们沉默,像两座黄鹤楼
来来往往的过江之鲫
仿佛小小的船只
为我们运送着一望无际的浪花

《风景》

只有在风中,景物才可以叫做风景
一生中
究竟会有多少只黄鹤
在心中一去不复返
长风独步长江
一座黄鹤楼就是一座尘世的天堂
凭栏远望
每一只归来的黄鹤都是幸福的天使
看一看楚天辽阔
看一看舟行千里
每一处进入眼中的风景
都仿佛一颗心回到了久别的家园

《2009,雅香记》

黄鹤楼的香,是众香中的雅香
仿佛一首古诗中
不可翻译的庄重、宁静、简洁
吸引了一颗尘世之心

2009年的黄鹤矶头
我目睹长江之水
回到了天上
四周的暗香
跟着风生,水起

在蛇山一带
每一棵花草树木的香
每一处亭、轩、廊、坊的香
都是挥之不去的三月烟花

使用道具 举报

15
发表于 2013-11-11 14:04 |只看该作者
《水晶之心》

韩玉光



爱与热爱之间,多余的不是温度
水与水晶之间,闪亮的是不被遗忘的时光
一个人在尘世之中,用一生
将命里的水晶找出来,并非
每一条河流都能进入大海
并非,每一双眼睛都可以找到泪水
因为含着一粒水晶,一块石头
已沉默了多年,我始终相信
星子一样的水晶是东海之心
金字塔一样的水晶
安放了时间的舍利,我请求:
时光是一条秘密的回家之路
向上的万物
一低头就能看见故乡,一个人
居庙堂之高,处江湖之远
怎么看,都像一颗明亮的水晶
江山如画,没有一寸可以用来浪费
有的人,在泥土中不朽
有的人,在流水中永恒
——有的人,水晶一样
成了辽阔大地上不可省略的美



羽山已摸到天空了,秋风
吹动漫山的草木,一颗心在高处
水晶一样闪烁着,即将
成为星辰了,狮子座
与一枚发晶结成了幸运的连理枝
我静静地坐在沭河的下游
一只蝴蝶
悄悄测量着大地的温度
在东海,每一滴水中都有温暖的往事
2009年秋天,诗人雷平阳在温泉山庄
酒后唱莲花落,他的云南之心
那一刻似乎快要被东海融化了
而诗人霍俊明将一串水晶手链
戴在腕上,他似乎想把东海的光线
经天空带回北京。很多时候
幸福的温度来自于内心的热爱
大海因为浪花活着,一个人
因为爱而摸到了永恒,更多时候
我独自做着用纸包火的游戏,在文字里
吐丝,而生活是最温暖的茧子



海陵湖有丝绸一样的美
月亮落在湖中,大小玉珠落在银盘中
海陵湖之美,安静而清澈
仿佛东海的眸子里映出人间的仙境
在湖畔,我愿意缩身为一个婴儿
用水晶一样的眼睛打量这个世界
湖岸相连,犹如唇齿相依
葡萄熟了,唯有夜光杯可以
将它变为美酒
而紫色的水晶像窖藏多年的佳酿
摆在一张紫檀木桌上,光线
勾勒出它菩提一样的轮廓,我愿意
沉醉其中,愿意与它交换一颗晶莹的心
湖水荡漾,远处的玉米林
举着时间的果实,秋天
如此盛大,仿佛船只在湖边靠岸
福音轻传,看见水晶的人是有福的
从水到水晶
不是三日的行程,是几百万颗星辰
在东海下凡,极目这遍地的美与爱
我只想用汉字留住其中一二



两座钻探井,仿佛一架精准的望远镜
伸入了时间的内部,已经
看见西汉的阡陌了,仿佛一把钥匙
打开了东海的古城门
已经看见大禹紧缩的眉心了
鲧的痛苦,像羽山上的悬崖
要从秋天望见夏日,从夏日望见春天
再从春天望见落雪的冬天
要从石头里,望见水晶
一样的心,一个人
还要从异乡一直望到故乡
故乡真大,我可以装下整片国土
而她却装下了我的生死和爱恨
仿佛一粒水晶
藏下了一粒沙子的前世和今生

使用道具 举报

16
发表于 2013-11-11 14:05 |只看该作者
《十一节诗:内心的黄金》

韩玉光



黄河向云朵之间流去,仿佛做早课的僧侣
朝着明镜台疾行,长风吹拂暗黄的袈裟
最后落在塬上的一群沙枣树上
“喳喳、喳喳”,两只花喜鹊
一直代替凤凰叫着,它们深谙一条大河的来历
深知每一朵浪花中从不破碎的光线
黄河黄的夺目,银川有银子般的华美与宁静
深夜醒来,听见涛声
在月光中起伏,仿佛列车鸣着汽笛
经过众湖生息的城市,人间之美
不需要放大,就足以让人一咏三叹



在贺兰山岩画上看见日、月、星、辰
和神秘的西夏文字。这些需要仰视的光芒
和黄河之水一样,不会放弃大地上的流淌
不会在人间消失。浪花是河流的心花
在奔涌中绽放或在绽放中奔涌
仿佛一个人的生死找见了永恒
仿佛,贺兰山的峰峦成了高处的莲蓬
烽火已歇,而烽火台犹在
西望大漠,那些昔日的水滴已涅槃成沙
那里一粒沙抱紧了时间的舍利,一株甘草
摇曳在风中,让尘世的甘甜有了庞大的根系



风吹宁夏,黄河两岸的滩羊抬起头来
这些云朵一样的蒙古羊的后裔
有着秋日的从容与宁静
一只羊在河滩卧着,犹如玉石在山中
流云在天上。咩——咩——咩
另一只羊唱着对马兰花与狗尾巴草的热爱
——咩——咩——咩——
它们赞美着自己的白色绒毛,仿佛河水
赞美着黄金般的肤色
呵,人间天堂!浩大的秋天犹如一座宫殿
万物在这儿安居,月亮从槐树上静静升起



七十二连湖,每一处湖面都有黑鹳
优雅的倒影,犹如蝴蝶活在了琥珀中
我喜欢它们散发出青铜的光辉
喜欢看它们在湖畔漫步、嬉戏、喂养幼鸟
喜欢听见“嗒嗒嗒”的声音越过水面
露珠一样挂在草尖上
而大天鹅在湖水中,梳理着两万多根羽毛
像孩子坐在庭院里数着闪烁的星座
薄雾缓慢滑过湖心,《天鹅湖》
帷幕轻启,哦,天使之美
与宝石之美,构成了油画一样的美



西夏王陵已经归于宁静,像一滴水回到了眼睛里
时光太漫长了,前浪已进入大海了
后浪刚刚告别雪山
日落贺兰山,大漠再一次将金色纳入怀中
我肯定不是最后一位歌颂黄河的诗人
常常在暮晚时分,看黑暗渐渐沉入河水
流水的声音渐行渐远,西夏王陵埋下了
九位帝王,二百余位陪葬的王侯公卿
仿佛冬日的沙枣叶,早已让风吹离了枝头
我沿着陵园慢慢走着,经过西夏砖瓦窑的时候
我似乎看见了整座陵寝的前世



登上西塔,就好像站在了西夏的秒针上
可以听见古城的心跳了
风吹塔铃,犹如百鸟来仪
禅院幽静,雨点仿佛诵经声
我在一棵松树下安坐,我认定它
就是心中的菩提,每一颗松果
都是高悬的善果。叮当、叮当
铃声与雨声抱在一起
我和一座寺院抱在一起
天与地抱在了一起,此刻
前浪与后浪在河面上将古今连在了一起



涛声中,光线组成了无边的岸
我像一株枸杞一样,懂得了
岸上的春迟夏短,秋早冬长
懂得了
一朵花的世界与一粒沙的世界
——与我一模一样
黄河远去,枸杞开出淡紫色的花儿
黄河远去,枸杞结出红色的浆果
那是秋天,天空一日比一日高远
我一日比一日孤独
我知道,我的孤独也是一粒枸杞的孤独



月上贺兰,有时候
我会迷醉于月亮在高处的舞蹈
想一想,古丝绸之路上的驼队
沙子一般的坚韧
想想大漠深处的爱情,一滴水
与另一滴水瞬间的相融
我也会在贺兰山下黯然落泪
都是传说了,连传说都在星夜东渡黄河
仿佛欢乐和痛苦越过了我的心
快紧紧握住一枝苦水玫瑰吧
像贺兰山那样,握住从天而降的月光



清真寺有迷人的尖顶,总是有光
在上面闪烁着,主麻日
聚礼的人们静静地走出大殿
仿佛五谷酿成了美酒
对他们而言,福音就是一部读不完的书
喜悦像波浪,从上游赶往下游
请记住:一共有两条河
一条是过去,一条是未来
时光将散落的沙子聚在了一起
我可以从里面看见童年、少年和老年
我能在一片钟声里分辨出寒冷与温暖



浪花拍打着浪花,根缠绕着根
把马牵回马厩
把羊赶回栅栏
把爱当做今夜最亮的灯盏
母亲在唱:宁夏川,两头子尖……
孩子在听:凤凰朝宁夏飞来……
她是一朵浪花,他同样是一朵浪花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
——原来天堂也有飞流直下的泪水
“黄河远上白云间”,原来
人间的泪水竟也可以一直抵达天堂

十一

我坐在黄河的一边,我与一条大河
互为彼岸,万物
欣然向上的样子令我激动不已
一艘船沿河而下了,生活
将是他们最后的目的地
浪花簇拥着浪花,落日在河水中央
仿佛一艘黄金打造的船只
我终将看见奇迹,长河
不停地流淌,在我的内心
沉默即是汹涌,我站在黄河的一边
我想让那艘黄金之船停在我的身体里

使用道具 举报

17
发表于 2013-11-11 14:12 |只看该作者
在上官军乐诗歌奖的两次发言

尊敬的上官军乐先生、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诗人:

      非常感谢大家在荣誉的潘多拉盒子里再次掷下了误解的骰子。此刻,我最想说的两个重要词语:一个是诗,另一个是诗人。
       我说月亮是诗。从未有一种东西如此持久地保持着寂静中的力量,从未有一种力量如此迷人地抓紧了一只钟的灵魂。我时刻感受到的绵绵不绝的力量正来自于这种寂静的钟声,就像时间本身。月亮在高处注视着我们,似乎要找出那个能够聆听到这种接近于无声的钟声的人,它将要找到并加以热爱的那个人就是诗人。
       我从来没有梦见过一只月亮,所以,在我的世界中,它永远是如此真实,仿佛我一抬头,它就永远挂在我的视线中。
       对诗而言,那只月亮是薄的,薄到了灵魂的尺度。
       我相信,诗是万物灵魂之和。月亮像一只巨大的容器,为这些灵魂的舞蹈提供了永不窘迫的空间。一个诗人,总是沐浴在永生的灵魂之光中,但他不像严肃的上帝,总想着严肃的拯救。他仅仅是要说出,说出这些灵魂所看见的,所听到的,所想到的。永恒的可能性就这样来临了。庄子,与蝴蝶,是摈弃了庙宇的神。
       仿佛一只月亮,坐在心上,就像海水的魂,坐在波浪上。
       对世界而言,人心是一个最令人困惑的十字路口。在这儿,你终将面临悲欢离合与生离死别的选择;在这儿,唯有诗是通向永恒的神秘之路。它几乎唤醒了诗人表达不朽的愿望。
       一项无限虚无的事业,却是不容荒废的事业。
       今天,我们坐在这儿的;今天,那些坐在别处的,诗人们,我用一只月亮向你们表达敬意!月亮非物,就像词语非诗。
“我从来没有想过取悦于多数,我更愿有一副哲学家的心灵,睡在稻草上,也不愿有一种悲哀的心灵,睡在金子做的床上。”,然而,努力成为一个诗人的野心,有时候,也会放弃取悦于少数人的机会。在某条线段内拒绝读者,并不代表一首诗在一条直线或曲线上会从此摆脱读者的纠缠。事实上,我们总是缺乏抵御诱惑的勇气,总是想在一根稻草搭成的床上酣然入睡,在放弃黄金床以后,在将大多数读者用偏执的筛子筛掉以后。
       歌德在《浮士德》中写下:

漫漫千万年,归于无垠,
我尘世的存在,已踪迹难寻。

       而我始终相信无中会生有。始终相信,一只月亮,看见了存在的无限。
       我最后想说的话是:
       感谢上官军乐先生为我们带来了中秋的葡萄,感谢各位评委将这葡萄酿成了美酒,感谢各位被月亮照耀着的诗人与我一起饮下了这夜光杯中的佳酿!
       谢谢诗,谢谢诗人!

       2012年9月

尊敬的上官军乐先生、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尊敬的各位因诗结缘的朋友:

       大家上午好!
       这真是一个无比愉悦的时刻,是啊,还有什么比得上与诗在一起的幸福与快乐呢?
       有时候,我想自己为什么会写诗,为什么不是去数沙子,一个人,去数数恒河的沙子,那该是一件多么神圣而庄严的工作。
       艺术是神奇的。
       我喜欢音乐,它让我感觉到耳朵的存在;我喜欢绘画,它让我感觉到眼睛的存在;说实话,我更喜欢诗歌,是诗歌让我感知心的存在。
       我以为数沙子也是一种艺术,从来没有人踏入这一艺术领域,是一件憾事,特别是在泥沙俱下的时代。
       我从来不觉得是诗人创造了一首又一首精美隽永的诗作。如同风带来了风声,是诗找到了诗人。我为有幸在某一时刻让诗选中我而常怀忐忑之心。我害怕有一天诗会抱怨我,她会说,这个人,我曾慎重地选择了他,但他没有做好一个诗人。我想,那肯定是一种无法获得救赎的罪过。在印度,人们以为一生中至少要在恒河中沐浴一次以洗清罪业。那么,我只能永居恒河之中,一粒一粒地去数沙子,或许,那才是世上最完美的艺术,它将让你拥有空前的自由,而不必去考虑先数哪一粒沙子。
       因为那样我将会与无数沙子的心活在一起。
       因为这世上唯有心才是时间的真身,其余,都是幻象。
       只要心在,瞬间与永恒都不重要。就像只要诗意长存,什么样的文字并不重要。我相信,山峰、河流、树木、飞鸟,甚至月亮,都有属于自己的诗篇,它们,与我们,一起构成了这个充满诗意的大同世界。
       我们寄居在这个世界上,努力做着这一刻的幸存者,我觉得这世界就是一首题为《幸存者》的长篇史诗。
       我们活着,就是想在这首史诗中做一个准确的、去除了任何修饰的词根。但这几乎是个神话,我们不断被时间和空间控制着,越来越回不到无形的自我中。
       有时候,我比我本身更老,仿佛是一座寺庙的废墟;有时候,我比我本身更年轻,仿佛一棵青草的种子。
       我写下一首又一首接近于无的诗,我清楚,我只是在借诗还魂。
       没有两个日子是相同的,我为拥有这么多相互不同的时刻而感谢生命;但似乎所有的日子又都是相同的,我为永远活在同一天而不觉得时光漫长。
       我不知道明天会有什么奇迹降临这世上,但至少我见证了今天或今天之前发生的奇迹。比如此刻,我们在这儿,共同看见了诗的光芒,这自然是一个奇迹!
       向创造今天奇迹的上官军乐诗歌奖致意!
      谢谢各位在场的与不在场的热爱诗歌的朋友!

      2013年5月

使用道具 举报

18
发表于 2013-11-11 16:42 |只看该作者
真的需慢慢细读,慢慢体味。{:soso_e160:}

使用道具 举报

19
发表于 2013-11-11 18:55 |只看该作者
好东西,细嚼慢咽

使用道具 举报

20
发表于 2013-11-11 19:39 |只看该作者
桂子 发表于 2013-11-11 14:24
问候玉光,欢迎来六星!

问候诗人桂子。。。

使用道具 举报

21
发表于 2013-11-11 19:40 |只看该作者
逍遥侠 发表于 2013-11-11 16:42
真的需慢慢细读,慢慢体味。

逍遥即诗意,问好!

使用道具 举报

22
发表于 2013-11-11 19:42 |只看该作者
月下听禅 发表于 2013-11-11 18:55
好东西,细嚼慢咽

月光与禅,构成了我们的生命庙堂。问好月下听禅的诗人。。。

使用道具 举报

23
发表于 2013-11-11 19:46 |只看该作者
韩老师辛苦,一下给这么多美玉,怎不叫人大块朵颐!多谢!慢慢品,,,,,,,

使用道具 举报

24
发表于 2013-11-11 20:47 |只看该作者
韩玉光 发表于 2013-11-11 19:42
月光与禅,构成了我们的生命庙堂。问好月下听禅的诗人。。。

{:soso_e100:}{:soso_e160:}说话都带诗意。绝对诗人!

使用道具 举报

25
发表于 2013-11-11 20:49 |只看该作者
在气势恢宏里,哲理人生!不简单的!佩服!!!

使用道具 举报

26
发表于 2013-11-11 21:24 |只看该作者
梦影含心 发表于 2013-11-11 19:46
韩老师辛苦,一下给这么多美玉,怎不叫人大块朵颐!多谢!慢慢品,,,,,,,

是啊,心即是诗。。。问好梦影。。。

使用道具 举报

27
发表于 2013-11-11 21:26 |只看该作者
韩玉光 发表于 2013-11-11 21:24
是啊,心即是诗。。。问好梦影。。。

{:soso_e121:}谢谢韩老师!同好!{:soso_e160:}

使用道具 举报

28
发表于 2013-11-11 21:41 |只看该作者
请大家发帖在这儿交流。

使用道具 举报

29
发表于 2013-11-12 10:01 |只看该作者
请六星的诗人们把最拿手的佳作贴上来奏成一幅完美的秋晚。{:soso_e160:}

使用道具 举报

30
发表于 2013-11-12 10:11 |只看该作者
韩玉光 发表于 2013-11-11 19:40
逍遥即诗意,问好!

韩老师辛苦了。拜读了老师的诗评已受益匪浅,让逍遥仿佛掀开了诗的面纱一角。{:soso_e16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北斗六星文学网所有文字仅代表作者个人言论,本站不对其内容承负任何责任。

Copyright ©2011 bdlxbbs.cn All Right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本站信息均由会员发表,不代表本网站立场,如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发帖投诉   

平平安安
TOP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