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泪黑泪黑 于 2013-12-11 17:02 编辑
金花婆婆 发表于 2013-12-10 09:54
泪黑兄,其实我知道静物画和装饰画前人走得太远,仅仅模仿而没创新是不够的,但是抽象画,风俗画,风景 ...
婆婆为这张摘星星的画感动,与其说是画感动了你,不如说是被情节感动了。
如同阅读文学作品,有一个感人的情节,故事,但是如果仅仅是个故事的话,那么我们可以去读《故事会》《知音》那样的杂志,但是读者显然不满足。
在体验了《红楼梦》百科全书式的信息量,以及被书中的诗词曲赋楹联甚至诔文所体现出的斐然文采所感染后,我们所获得的满足感是不一样的,是有回味的,是隽永的。所以《红楼梦》成为了名著。
绘画艺术也是一样的,除了叙事(叙事其实是绘画不太擅长的,不如小说和电影电视剧)读者要获得最大的满足感,必须在视觉这个属于自己本体的范畴里感受文字和声音所缺少的和不及的东西,如同音乐的叙事性也不是其艺术形态最擅长的,要体验音乐的美,必须在节奏和旋律当中去体验。
我们被一个旋律感伤,被一帧画面注目,靠的的是声音的别样性,一种异于常态的声因和节奏;靠的是不同于常态下的视觉感受。画家的眼睛,音乐家的耳朵是要比常人深刻的,犹如品酒师的舌头,美食家的味蕾一样。
语言的尽头是音乐。
文字无法达到的地方便是绘画。
欣赏绘画要求观者对于形象要有敏锐的感受力,通俗的说这个形象包括
一个无意义的点,
一条毛笔勾勒出的线,
一块悦目或刺眼的颜色,
老墙上的一丝裂纹和缝隙,
旧报纸上的一片水渍,
西天的丝丝落霞,
朝阳镶在东山上的一道金边,
光滑明镜的咖啡壶,
翡翠的温润,
紫砂壶的柔涩,
老屋窗户射进来的一道光线,
光影中微 尘弥漫
等等等等
当然也包括
一双深邃的如木心先生的眼睛,
卡夫卡如炬的目光,
梅贻琦的清秀儒雅,
画家赵延年笔下阿Q的猥琐和无赖等等,
梵高神经质的笔触,
培根恐怖扭曲的形象,
安格尔的笔下贵妇人的高贵典雅,
倪云林笔下的萧疏寂寥树木山石等等等等,
( 顺便说一下,我这样排版,其实就是一种视觉的异样感,像诗歌,但又不是,于是你在阅读的时候产生了异样的感觉,这是视觉的力量)
更重要的是这些视觉形象和心理之间构建的关系,以及形象背后的文化。
正所谓“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赏岳”。
当你提升了对于视觉的高度,渐渐的便有的辨别能力。便会欣赏绘画了,呵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