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北斗六星!·百事通·查看新帖·设为首页·手机版

北斗六星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北斗六星网 六星文学 三味书屋 一日十谈————吹吹小小说理论
楼主: 令箭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一日十谈————吹吹小小说理论 [复制链接]

31
发表于 2014-3-16 17:17 |只看该作者
习得性无助



   习得性无助”是美国心理学家塞利格曼1967年在研究动物时提出的,他用狗作了一项经典实验,起初把狗关在笼子里,只要蜂音器一响,就给以难受的电击,狗关在笼子里逃避不了电击,多次实验后,蜂音器一响,在给电击前,先把笼门打开,此时狗不但不逃而是不等电击出现就先倒在地开始呻吟和颤抖,本来可以主动地逃避却绝望地等待痛苦的来临,这就是习得性无助。体现在人身上,有一个词汇很直观,“破罐子破摔。”


   困扰小说写作的原因很多,比如投稿失败。这类情况最直接的一个原因可能是小说不是足够好,但这不是唯一的原因。若过于强调其他因素对小说水平提高不利,过于强调写作小说水平低劣则容易陷入习得性无助怪圈。做一个自我的人,写好自己的小说,那不是一件容易事情。

使用道具 举报

32
发表于 2014-3-16 19:37 |只看该作者
说到写作的技巧,施梅茫然无知。看到有关技巧的文字,就想赶紧学学这技巧,以便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这个妙。不直接说技巧,只说各种效用,各自去领会。

使用道具 举报

33
发表于 2014-3-16 21:31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令箭 于 2014-3-16 21:36 编辑
周施梅 发表于 2014-3-16 19:37
说到写作的技巧,施梅茫然无知。看到有关技巧的文字,就想赶紧学学这技巧,以便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这个 ...


交流两句,既然来了
一个是技巧问题,我的路线图是看看别人怎么说,然后想想对不对,更多的是自己揣摩
有一种说法是追求天成,路线图是顺应本心,境由心生,心想即成,这个想法比较高端,但太虚妄
这种说法的唯一可取之处是,任何技巧都是自己的悟道,而不是顺手拿来的模式。当然,本位的东西未必都是坏的。哪怕这些并不坏的东西被弄上红头文件,哪怕含有必须应当的字样,自己有自己的选择就是了。
二个是谦虚的理解,谦虚本就是忘我,而不是自谦自卑放低身段,也不是压缩了的弹簧有强势反弹之需
大凡谦虚了的,在处理来往上,一直会是忘我的,无论口头上是否敬谢,心里是有的
三个是小说家和小说理论家评论家的很多东西差不多都是自言自语,纯粹装逼的文字并不多见
存敬畏之心,取谦虚之道,为我所用固然好,不能赞同的那些理论也可以选择随风飘散

{:soso_e160:}

使用道具 举报

34
发表于 2014-3-17 09:43 |只看该作者
有时间还真想学习学习

使用道具 举报

35
发表于 2014-3-20 10:10 |只看该作者
沈盼盼 发表于 2014-3-17 09:43
有时间还真想学习学习

{:soso_e160:}

使用道具 举报

36
发表于 2014-3-20 10:12 |只看该作者


27,皮格马利翁效应

    皮格马利翁效应也叫罗森塔尔效应,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雅格布森在小学教学上予以验证提出。暗示在本质上,是人的情感和观念,会不同程度地受到别人下意识的影响。人们会不自觉地接受自己喜欢、钦佩、信任和崇拜的人的影响和暗示。这是教育心理学上的“偶”“粉”发现。

   偶粉现象的形成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文学传承。莫言作品早期受肖洛霍夫影响很大,而王小波受赫尔博斯和马尔克斯影响很大,但都自成一家之言。至于文字异化的程度有多深,见仁见智了。每一个人都可以选择自己内心喜欢的作家,成为写作的追求方向。至于能不能脱颖而出,追求偶的光晕而不迷失粉的本真,那就各看各慧根了。




使用道具 举报

37
发表于 2014-3-20 10:13 |只看该作者


28,虚假同感偏差

    虚假同感偏差又叫“虚假一致性偏差”,指的是人们常常会高估或夸大自己的信念、判断及行为的普遍性。当遇到与此相冲突的信息时,这种偏差使人坚持自己的社会知觉。1977年,斯坦福学院社会学教授LeeRoss进行实证研究,证明了虚假同感偏差是如何影响人们的知觉和决策的。人们总是无意间夸大自己意见的普遍性,甚至把自己的特性也赋予他人身上,假定自己与他人是相同的,自己有疑心,就认为社会上的人都是疑心重重;自己好交际也认为别人好交际。这种虚假同感偏差使你通过坚信自己信念和判断的正确性,获得了自尊和自豪感,但同时也给你带来了决策和选择的错误。在中国有个成语很适用这个现象,“刚愎自用”。

    评论家及写手因为自身的文学情感差异和审美感觉的偏好,往往会对自己曾经弃若敝履的文学美学观点有意排斥。会认为自己代表的是伟大正确的方向。这就是文学时代变迁中各个流派你方唱罢我登场的深层次原因。每一个文学情感既有独特的审美因素,同时不可避免会有虚假同感偏差同时存在。这样的话,就要需要宽容来出面了,而不因为我粉而排斥。




使用道具 举报

38
发表于 2014-3-20 10:14 |只看该作者


29,培哥效应

    在有些电视节目中,曾有人做过所谓奇特的记忆表演。一般都是在舞台上立一块黑板,然后随意让观众说出一些词语、数字、节目名称、公式、外语单词等等,并按序写在黑板上。表演者在这一过程中不看黑板,但他却能根据观众的要求准确地讲出其中的任意一项内容,甚至还能把全部内容倒背出来。这种记忆方法叫做培哥效应。


    很早有句话叫做,熟背唐诗三百首,不会诌词也知韵。现代小说写作多有语言逻辑支撑,大白话能懂是个显著特点。但若用典,知识储备就成为一个刚需,总不能一边写一遍翻书或百度。知识储备过程中,诗经汉赋唐诗宋词和各国文化典藏作品对每个人的写作是一次文化再教育。下笔从容,就不难理解了。

使用道具 举报

39
发表于 2014-3-20 10:15 |只看该作者


30,250定律

    250定律,由美国著名推销员乔·吉拉德在商战中总结而来。他认为每一位顾客身后,大体有250名亲朋好友。如果您赢得了一位顾客的好感,就意味着赢得了250个人的好感;反之,如果你得罪了一名顾客,也就意味着得罪了250名顾客。乔·吉拉德是世界上最伟大的销售员,连续12年荣登世界吉斯尼记录大全世界销售第一的宝座,是全球最受欢迎的演说家,曾为众多世界500强企业传授他的宝贵经验,能够在短短三年内爬上世界第一,并被吉尼斯世界纪录称为“世界上最伟大的推销员”,连续15年成为世界上售出新汽车最多的人。


    有一个现象是,很多高端雅致的书卖不出去,有很多粗制滥造的书却卖得火爆。这种现象说明什么问题呢?那就是一个作家的写作方向既定问题。有人寻求只要一个人懂,比如再别康桥;有人寻求大家都来懂,比如哈利波特。传统文人们受儒家影响深重,总会以高贵的士人态度描绘世界,这是没错的,尽管丧失了一人背后250人的阅读。而那些深受外来文化影响的文人则以各种下里巴人的面目入世,赢得一人,也赢得250人。不能说谁的追求是对是错,都有存在基础。





使用道具 举报

40
发表于 2014-3-20 10:16 |只看该作者


31,黑天鹅效应



    在18世纪欧洲人发现澳洲之前,他们一直相信天鹅都是白色的,所以在当时人眼中,天鹅没有可能不是白色的。直到欧洲人发现澳洲,看到当地的黑天鹅后,才发现自己的无知。这一事件证明了人们的认知具有局限性:虽然你是在观察了几百万只天鹅之后才得出了“所有的天鹅都是白色的”结论,但只需要另一个发现就能将它彻底推翻。黑天鹅效应,指不可预测的重大事件。它罕有发生,但一旦出现,就具有很大的影响力。几乎一切重要的事情都逃不过黑天鹅效应的影响。

    人类对世界的认知是逐渐提高的,在没有发现新的归类之前,一些结论都是相对正确的。一切天鹅都是白色的这个论断在某个时期是正确的,但不是无限正确的。认识的进化适用于文学观也是一样。没有任何绝对权威的主张是不能改变的,只是相对的正确保持了相对稳定的文学观点和主张。

使用道具 举报

41
发表于 2014-3-21 09:17 |只看该作者


32,贝勃定律
    贝勃定律是一个社会心理学效应,指当人经历强烈的刺激后,之后施予的刺激对他(她)来说也就变得微不足道,就心理感受来说,第一次大刺激能冲淡第二次的小刺激。

    在小说技巧中,有个很重要的对比手法。但明显的对比很可能会造成一种浅薄,但那种比较隐蔽的对比就能让被比较的人容易接受。那就是把一种对比植入习惯的思维中,达到某种写作目的。甚至,对比的某种荒谬性存在合理推断中,是经常用到的幽默或黑色幽默。

使用道具 举报

42
发表于 2014-3-21 09:18 |只看该作者


33,蘑菇管理




    蘑菇定律的说法,是20世纪70年代由国外的一批年轻电脑程序员总结出来的。它的原意是:长在阴暗角落的蘑菇因为得不到阳光又没有肥料,常面临着自生自灭的状况,只有长到足够高、足够壮的时候,才被人们关注,可事实上,此时它们已经能够独自接受阳光雨露了。
    初写小说的人其实也是这样,一张白纸想成为一幅绝妙的书法或画作,坚持是最重要的。但是不是坚持就能写好是很难说的,但在写作初期没人重视没人理会是最常见的一个事情。可能这份努力比稍有名气的写手要来的辛苦,但你喜欢了,就是值得的。充分考虑写作的各种障碍和困难,是要有心里准备的。



使用道具 举报

43
发表于 2014-3-21 09:19 |只看该作者


34,马蝇效应



  再懒惰的马,只要身上有马蝇叮咬,它也会精神抖擞,飞快奔跑,这就是著名的“马蝇效应”。“马蝇”就是企业管理中的激励因素。若企业管理者能找到合适的激励因素,就能让能力突出的员工卖力工作。
  “马蝇效应”来源于美国前总统。1860年大选结束后,有位叫巴恩的大银行家看见参议员萨蒙·蔡思从林肯的办公室走出来,对林肯说:“你不要将此人选入你的内阁,他认为他比你伟大得多。”林肯说,“你还知道有谁认为自己比我要伟大的?”巴恩说,“你为什么这样问?”林肯回答:“因为我要把他们全都收入我的内阁。”事实证明,这位银行家的话是有根据的,蔡思的确是个狂态十足的家伙。不过,蔡思也的确是个大能人,林肯十分器重他,任命他为财政部长,并尽力与他减少磨擦。蔡思狂热地追求最高领导权,而且嫉妒心极重。他本想入主白宫,却被林肯“挤”了,他不得已而求其次,想当国务卿。林肯却任命了西华德,他只好坐第三把交椅,因而怀恨在心,激愤难已。后来,《纽约时报》主编亨利·雷蒙特拜访林肯的时候,特地告诉他蔡思正在狂热地上蹿下跳,谋求总统职位。林肯以他那特有的幽默神情讲道:“雷蒙特,你不是在农村长大的吗?那么你一定知道马蝇了。有一次我和我的兄弟在肯塔基老家的一个农场犁玉米地。这匹马很懒,但有一段时间它却在地里跑得飞快,连我这双长腿都差点跟不上。到了地头,我发现有一只很大的马蝇叮在它身上,于是我就把马蝇打落了。我的兄弟说:“哎呀,正是这家伙才使得马跑起来的嘛!”然后,林肯意味深长地说:“如果现在有一只叫'总统欲'的马蝇正叮着蔡思先生,那么只要它能使蔡思的那个部不停地跑,我就不想去打落它。”


     小说的写作从本质上是内心的欲望驱使,但外因的刺激作用也是不能忽视的,比如奖励、表扬等等。在评论中对好的小说作品予以肯定,不仅仅是懂得小说的意义,更主要是对小说人献身小说创作的一个鼓励,这当然与那些人情作怪的吹捧是有区别的。而一些诚恳的批评意见,在某些人群中也是一种马蝇效应,但不是所有小说人都能接受,只对敏感的人有用。这说明马蝇效应的理解也是因人而异的。



使用道具 举报

44
发表于 2014-3-21 09:19 |只看该作者


35,凡勃伦效应

  商品价格定得越高,越能受到消费者的青睐。商品价格越高消费者反而越愿意购买的消费倾向,最早由美国经济学家凡勃伦注意到,因此被命名为“凡勃伦效应”。


  小说素材里不乏这样的人物典型,只要你注意观察。国人对于奢侈品的消费,并非是一种实在的需要,而是一种喜欢炫耀的心理。大到私人飞机名车,小到珠宝名表,不一而足。一般消费者买不到兰博坚尼百达翡丽,但试一试爱马仕苹果5是有可能的,就算卖肾售处也在所不惜。这在很多时候不是变态,而确实是一种存在的社会心理。

使用道具 举报

45
发表于 2014-3-21 09:20 |只看该作者


36,超限效应

  马克吐温听牧师演讲时,最初感觉牧师讲得好,打算捐款;10分钟后,牧师还没讲完,他不耐烦了,决定只捐些零钱;又过了10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他决定不捐了。在牧师终于结束演讲开始募捐时,过于气愤的马克·吐温不仅分文未捐,还从盘子里偷了2元钱。而这种由于剌激过多强或作用时间过久,而引起逆反心理的现象,就是“超限效应”。

  小说经典作品中有一本书叫金瓶梅,里面的性爱描写段落是很惊人的。对于这种推向极限的性爱描写,从小说的张弛手法上是不可取的。所谓肉多不香就是这个道理。小说的情色源于情感的深度探究,不可或缺,却又适度难控,这个分寸把握在古今中外的作品里都有探索。多少算刚刚好,可能与大多数人的阅读默契有关。而这种默契又是无时无刻在变化的,很难有个既定标准。不像理化试验是有指标的,都只能探索。




使用道具 举报

46
发表于 2014-3-21 10:05 |只看该作者
红粉 发表于 2014-3-21 09:20
36,超限效应

  马克吐温听牧师演讲时,最初感觉牧师讲得好,打算捐款;10分钟后,牧师还没讲完, ...

我感觉《金瓶梅》里面性爱描写并不是很多,只不过大家把目光投入到那部分比较多。

使用道具 举报

47
发表于 2014-3-22 08:08 |只看该作者
北原 发表于 2014-3-21 10:05
我感觉《金瓶梅》里面性爱描写并不是很多,只不过大家把目光投入到那部分比较多。

正式的性描写不是很多,但那些准备工作很丰富,劲儿往一处使,单纯去看那些床没啥意思。

使用道具 举报

48
发表于 2014-3-22 08:27 |只看该作者


37,达维多定律

  达维多定律:英特尔公司副总裁威廉.H.达维多提出。定律内容:一家企业要在市场中总是占据主导地位,就要做到第一个开发出新一代产品,第一个淘汰自己现有的产品。


  这个定律对我印象很深,原因就是怎样认识自己曾经的小说作品。总有个感觉,写小说之前信心满满,写成之后总觉得没有表达出曾经的思考。甚至认为自己写成的小说没有一篇令人满意的,总想写出自己满意的小说作品。若是这样,就要即使淘汰一些不成熟的欠考虑的小说思维。当然,淘汰不是彻底割裂,是扬弃。只有这样的自我修炼,可能才会有更好的小说作品出现。

使用道具 举报

49
发表于 2014-3-22 08:27 |只看该作者

38,自己人效应

  在人际交往中,彼此会相互影响。一方对另一方有意识地施加影响,以便矫正对方某种行为。有意施加影响的技巧很多,其中“自己人效应”便是其中之一。所谓“自己人”,是指对方把你与他归于同一类型的人。“自己人效应”是指对“自己人”所说的话更信赖、更容易接受。

  小说流派的核心人物和拥趸都是自己人,小说偶像和粉们都是自己人。而且偶像和粉也是不管变化的,比如韩寒粉王朔,残雪粉韩寒,王蒙粉郭敬明。粉也会成为偶像,和自己的粉们成为自己人。小说的魅力那样深厚,自己人可能就会越来越多。这确实是好事。至少说,这是百花齐放,彼此争艳吧。


使用道具 举报

50
发表于 2014-3-22 08:30 |只看该作者


39,苛希纳定律

  在管理中,如果实际管理人员比最佳人数多两倍,工作时间就要多两倍,工作成本就多四倍;如果实际管理人员比最佳人数多三倍,工作时间就要多三倍,工作成本就多六倍。
  麦哲伦是近代航海事业的开拓者之一,带领自己的船队成功地完成了环绕地球一周的壮举,向世人证明了地球是圆的。他之所以能够成功,得益于获得了西班牙国王卡洛尔罗斯的帮助。麦哲伦为了获取国王支持采取了了最佳的成本原理。在觐见国王时,他特地邀请了著名的地理学家路易·帕雷伊洛同往。在当时,帕雷伊洛久负盛名,是公认的地理学权威,国王对他也相当尊重。其实,在麦哲伦等人结束航海后,人们发现了帕雷伊洛当时对世界地理的错误认识及他所计算的经度和纬度的诸多偏差。由此可见,劝说的内容无关紧要,卡洛尔罗斯国王只是因为那是“专家的建议”,就认定帕雷伊洛的劝说是值得信赖的。正是国王的美即好心理效应——专家的观点不会有错——成就了麦哲伦的环球航行的伟大成功。

  小说写作也有个路径的技巧问题,这当然并非是说必须走捷径。在冗长的篇幅里和繁琐的对话里,很多人都会有这样的设问,假若我来写会怎么写。可能各种流派的存在给了不同写作者不一样的语感触及,对于路径选择有自己的审美把握。简捷未必就是好的,但对于阅读者而言,怎样才是最舒服的和比较舒服的,那些是比较难受的和不舒服的,这个真的需要警惕。

使用道具 举报

51
发表于 2014-3-22 08:31 |只看该作者


40,华盛顿合作定律

  华盛顿合作定律,就像篓子里的螃蟹,篓子里面放上十几只螃蟹,不必盖上盖子,螃蟹也是爬不出来的。因为只要有一只想往上爬,其他螃蟹便会把它拉下来,最后没有一只能爬出去的。这个小例子说明的就是“华盛顿合作定律”。具体表现有旁观者效应、组织内耗和社会惰化现象。

  小说对社会的观察应有此意。老汉跌倒扶不扶?你当升迁,我为何不能?这些当然没有标准答案,但可以成为写手们观察人性的最佳视角。

使用道具 举报

52
发表于 2014-3-26 20:26 |只看该作者


四十一,蔡加尼克效应

    1927年,心理学家蔡格尼克做了一个实验:将受试者分为甲乙两组,同时演算相同的数学题。其间让甲组顺利演算完毕,而一组演算中途,突然下令停止。然后让两组分别回忆演算的题目,乙组明显优于甲组。这种未完成的不爽深刻的留存于乙组人的记忆中,久搁不下。而那些已完成的人,“完成欲”得到了满足,便轻松地忘记了任务。这种解答未遂的问题,深刻地留存记忆中的心态叫蔡戈尼效应。

    小说创作也是这样,尤其侦探小说是这样。对于剧透或者说一看开头和标题就知道结尾的小说,被人很快忘掉是一定的,原因就是他知道了,脑波也就归零。对于不知道的就会产生浓厚兴趣,甚至对已知的内容反复记忆,完成读者和作者的阅读交流。斯坦尼话剧体系对收场的神秘设定和布莱希特话剧体系对人生百态的陌生化处理,都是对加重记忆的很好样本。小说大概也应该是这样。

使用道具 举报

53
发表于 2014-3-26 20:27 |只看该作者


四十二,迁移效应

    迁移效应是指在先行学习对后继学习的影响,用已有知识和经验对解决新问题的影响。


   有一个例子,著名车王舒马赫在滑雪时候出了意外,至今昏迷不醒。对于跑车,舒马赫可能是一流的,但对于滑雪可能是二流的。从一个领域的高度来衡量另一个领域的高度是模糊的迁移观念。诗人写小说能写好吗,很难说。政治家能对农业发展很熟练吗,也很难说。跨领域独立完成一件事情是小说人物关注的对象,值得。

使用道具 举报

54
发表于 2014-3-26 20:28 |只看该作者


四十三,梅菲定律

    人生有很多没有道理的道理,最著名的一个是梅菲定律,是管理专家梅菲提出的。意思是说,你预料之中的事没有发生,而你预料之外的事却发生了。梅菲定律据说是这样发现的:有一天,他伏案写稿,刚刚写了两行,感觉不满意,就一手揉烂,想扔出窗口,但却掷打在窗框上。他于是又捡起来,瞄准窗框一掷,竟然飞出窗口。这一件小事启发了他的灵感,由此归纳出一个人生定律:凡事好像罚点球,平时怎么踢怎么中,但是越有名的球员,在关键的时刻越容易失手。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关键时刻准掉链子。

    小说里的闲笔也是这个道理。普遍的道理之外,总有一些说不清的道理困扰于心。小说应该说的当然要说,但可有可没有的闲笔在很多时候对文章的烘托作用也是不能小看的。至于闲笔的用量和关键位置,当然是各有千秋,没有一定之规。










使用道具 举报

55
发表于 2014-3-26 20:29 |只看该作者


四十四,坐向效应

    在人际交往心理学中,人们把因为坐向而影响交往质量的现象,称之为坐向效应。美国有一个评论型电视节目制片人请教专家,怎样才能把节目办得更叫座。据他介绍,节目中找来的评论者,都是一时之选。可惜的是,总是缺乏论辩高潮,每次都在气势不足中收场。由于是众目睽睽之下的电视节目,制作人希望办得更出色一点。心理学家听后,给他建议:“改变座位的配置方式”。也就是说改变一下每个论辩者的坐向,由以往的横排而坐,改成两人相对而坐。自从接受这个建议后,每次的节目都能掀起热烈的论战。不多久,这个节目就成了众人争看的节目。据说,争论之热烈,使那位心理学家都感到惊讶!这种因坐向所产生的心理效应现象,被称之为“坐向效应”。

    小说的视角选定各有喜好。但有的小说令人喜爱,有的小说令人不忍卒读,可能原因是很多样的。但视角设定会不会和读者形成默契似乎也是一个应该充分考虑的因素。一个大事件,可能会是一个小事件的透析。一个悲剧事件,可能会是喜剧的视角。一个胜仗,可能用人性来观察更入心。实在是个不可忽略的技法。

使用道具 举报

56
发表于 2014-3-26 20:30 |只看该作者


四十五,坏小孩现象

    有时候小孩子为了留住父母的爱会用一些伤害自己的方法,比如坏小孩现象。有的孩子平时得不到父母的关注,当他表现好的时候,父母认为那是他应该做的,而只有在他表现不好的时候才会特别关注他,所以孩子就会不自觉的引导自己变坏来吸引父母的注意。因为只有他表现不好的时候才能感觉到父母的关注和关心,这是很多坏小孩的心理根源。

    坏小孩现象是教育心理学上的现象,体现在小说上,那么就是挑动一般人审美感觉的题材选取方向的惊异举动,比如性倒错。在此类选取上,各种乱伦、变态的社会现象被大力强化成一个写作方向。对纯粹动物性的人性低端状态进行描述,引起读者的好奇。父女、母子、岳母女婿、兄妹、姐夫小姨等违背人伦的文字成为噱头,甚至警察罪犯、老师学生、黑人白人、高官农妇等变态性行为都成为文字工具。澳大利亚去年的一个电影《忘年恋曲》堪称代表。两个邻居姐妹很要好,一直住在一起,结婚后还是邻居。两家儿子长大成人后也是好友,却分别爱上对方的母亲,和对方的母亲做爱。这类性爱可能是存在的,但除了吸引眼球,真的没任何价值。

使用道具 举报

57
发表于 2014-3-26 20:45 |只看该作者


四十六,无限猴子定律

    有无限只猴子用无限的时间会产生特定的文章。其实不必要出现了两件无限的事物,一只猴子打字无限次已经足够打出任何文章,而无限只猴子则能即时产生所有可能的文章。无限猴子定理是来自波莱尔一本书籍,当中介绍了“打字的猴子”的概念。这个定理是零一律的其中一个命题的例子。不过,当波莱尔在书中提出零一律的这个特例时,柯尔莫哥洛夫的一般叙述并未给出结论。零一律是概率论中的一个定律,它是安德雷·柯尔莫哥洛夫发现的,因此有时也叫柯尔莫哥洛夫零一律。其内容是:有些事件发生的概率不是一(肯定发生),就是零(肯定不发生)。这样的事件被称为“尾事件”。尾事件是由无限多的随机变量的序列来定义的。比如它不是与X1的值无关。比如假如我们扔无限多次银币,则连续100次数字面向上的事件是一个尾事件。

    其实已经证明,用科学来证明人文现象是很荒谬的事情,比如方舟子用科学来判断韩寒的小说作假就很可笑。但科学的某些理论能给小说很多启发是有道理的。比如无限猴子定律,尽管那对猴子来说是不可能的,但它的概念设定给了小说人无限的时间和空间想象。像那些著名的实验,如电车难题、空地上的奶牛、定时炸弹、爱因斯坦的光线、特修斯之船、薛定谔的猫、缸中之脑等等若仅仅是无限猴子定律的延伸思想实验,那么小说人从中找出什么是最完美小小说的概念判断是不是也很有趣呢。由此倒逼追寻小小说的各种思维生态可能会更有趣。

使用道具 举报

58
发表于 2014-3-26 20:47 |只看该作者


四十七,小鞋效应



    现代社会的“穿小鞋”现象往往体现在工作环境中的上下级关系中。当下级给上级提负面意见或给上级以负面情绪刺激时,往往会导致上级对下级实施程度不同的报复与惩处,这种社会效应即小鞋效应。北宋时,有个名叫巧玉的姑娘,长得很美丽且善良。后娘要将她许配给一个又丑又哑的有钱人,巧玉坚决不从。后娘怀恨在心,便暗地里找机会整治她。恰巧这时有位媒婆,把巧玉说给了一位秀才,巧玉很中意。后母就背地里剪了一双很小的鞋样子,让媒婆带给男方。巧玉出嫁那天,男方送来的鞋怎么也穿不上,害得她上不了轿。当着众人的面,巧玉又急又恼,一气之下上吊自尽。后来,人们便将这种背地里打击报复或是利用权势让人难堪的做法,叫做“穿小鞋”。


    小说素材里不乏这样的小鞋事例,如何能把耳熟能详的素材演绎出从没有过的作品,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使用道具 举报

59
发表于 2014-3-26 20:48 |只看该作者


四十八,零一效应



    即无限猴子定律中的零一定律,要么不可能发生,要么有可能发生。

    在数学概念里,零一率是概率定律,但在小说里有一个现象就是,你不可能遇到懂得你小说的人,也可能会遇到懂得你的人。


使用道具 举报

60
发表于 2014-3-26 20:55 |只看该作者


四十九,白德巴定律



    白德巴定理是指,能管住自己的舌头是最好的美德。由古印度哲学家白德巴提出。


    其实这个道理,子曾经曰过,就是那个失言和失人的教谕。这套用在小说评论里,说你该说的话,不说不该说的话。这里并非是指单纯的批评或赞扬,而是对每个作品和作者本人的判断。从修身养性的角度看无疑是最佳选择。颓废地观察结论是,没人会在意你怎么说。高调的参与结果是,没人真的会去对作品细细揣摩。管住舌头本身就是修身,这很重要。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北斗六星文学网所有文字仅代表作者个人言论,本站不对其内容承负任何责任。

Copyright ©2011 bdlxbbs.cn All Right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本站信息均由会员发表,不代表本网站立场,如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发帖投诉   

平平安安
TOP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