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洛阳凯凯 于 2014-3-25 20:17 编辑
同样和二月三十日朋友不多说客气话了,直入主题吧。
++++++++++++++++++++++++++++++++
1.关于第一个问题,这家朝阳饭店是否真的存在?
关于我的年龄是否足以记住一个饭馆、以及只百度出一个朝阳饭店————这些我认为都不重要,我最关注的是一个我和二月三十日朋友在思维方式上的一个差异————
二月三十日朋友说———“洛阳老城里现在也有一家朝阳饭店,但其于1999年4月14日才注册,这显然不是作者童年买牛肉汤的那家,那么前后有没有弄混的可能?”
借用二月三十日朋友这句描红的话,我只想提醒一句————有没有“没”弄混的可能?
我之所以这样去反问而不去解释,因为我感觉到二月三十日朋友的质疑比较投入和负责任————我总觉得这时候扩大一点思维的宽度,也许比我去澄清洛阳市有多少个朝阳饭店要有意义。
我本来想说我认为有人这样去质疑确实有些可爱(以及象孩子一样纯真)————但是我真的有些担心二月三十日朋友认为是我在挖苦和讽刺,其实真的没有。当然,我想规劝一下二月三十日朋友思维方式(斗胆了)的善意,也是真心的。
++++++++++++++++++++++++++++++++
2.关于对文字的尊重
可以说,在我周围的人里面,我对文字是有一些洁癖的,例如的、地、得,电视剧台词总是弄错的的“待”与“呆”,开头必须空两格,章节标题里面尽可能不要出现符号……等等等等。
我文中的象与像,这个确实是拼音打字的错误,并不是我不分————这一点前面虽然感谢过,这里还是要再感谢一次————因为错别字一直是我在电脑上写字的大敌————每次改了几遍,还会有!
++++++++++++++++++++++++++++++++
3.关于是否可以自己去“杜撰”“词”
特别要先澄清的是,我说的是关于是否可以“制造”词,而不是“造字”(所以二月三十日朋友对于自己造字的否定与我也无关,就不提了)。
二月三十日朋友说————“在使用母语的时候,应该遵循母语的文字规范。那么,文字规范中有没有允许杜撰词儿、生造字儿的说法?当然是没有的”
————对于二月三十日朋友的这句话(不包含“是否允许生造字”),我仍然想反问一下————有不允许吗?
词,说得直白一些,只是字的组合,两个字组合在一起,你觉得他是个词,他就是个词,你觉得他不是个词,那只当是文字的组合即可(只要别是错别字)。
二月三十日朋友说————“在漫长的“汉字”创造和积累中,汉字系统已经十分丰富和完善了"
我的看法是————汉语的字词经历几千年的演化才变成如今的样子,使用他的人在变,他要描述的世界在变,怎么可能停止变化的步伐?我们怎么就恰恰处于一个不需要再演变的时代?我们的词典为什么还会隔一段时间在新冒出的无数新词语里面选出一些、增补进来?
文字的天条只是使用,只有因为人们的使用而改版的字典和规范,而没有因为字典和规范去禁锢人演化的语言。
++++++++++++++++++++++++++++++++
4。文学与生活很远吗?文学必须不能和生活掺乎吗?
后来,在关于“是否可以杜撰新词”的部分,看到二月三十日朋友说到————“但人们还是能通过现有的汉字来杜撰一个词儿以表达新概念,不过这件事和文学创作中杜撰词儿风马牛不相及。”
我很想问————生活中可以杜撰“词”(其实就是新的、字与字组合),文学创作中为什么就不可以呢?(我这里有点小脸红,把自己和“文学创作”四个字挂钩了)
就我所经历的一些报社、杂志、刊物来说,对于他们很多“专门性”、甚至是“季节性”和“看人下菜碟性”的要求来说,我真的很难做到————我甚至想过,即使永远不发表,我也不会去腰斩我的帖子、或者把我的破折号大幅地删去。
以下是我长期就有的一些感慨(绝不是今天拿出来针对二月三十日朋友)————
我们老说这个时代不爱文学,可是文学真正的从业者跟上这个时代了吗?
我们老说大家都不爱阅读,可是为什么那么多随意、甚至还有些粗糙和小错误的强帖被人疯狂转发、拿在手机里目不转睛地阅读呢?
我们也常说如今的社会和生活冷落了文学,可是如今的文学是否有过张开双臂拥抱过社会和生活?
需要再次强调的是————错别字、标点符号的规范,语法的错误,这些是必须要纠正的,我也是这种观点的支持者(当然,电脑打字出错别字只是疏忽和错误,不代表着我要去去打破这些我心目中很尊重的”规矩“)
++++++++++++++++++++++++++++++++
5.感谢二月三十日朋友提醒的一个问题
在谈到老编、审稿那一段,我感到,如果真要想着发表和面试,别的不说————改那些隐藏在字里行间的语病和错别字,将是一项非常艰巨的任务。
更不要说————在此之前还要面对关于发表机构对于体裁、字数、篇幅等等的“专门性”、甚至是“季节性”和“看人下菜碟性”的要求。
++++++++++++++++++++++++++++++++
6.我的感受
今天看了这篇回帖,然后我的回帖里(特别是那些成对标红的地方),可能大家也看出来了————我和二月三十日朋友的意见不同之处,我认为不在于一些具体的细节(对于错别字、语病和不规范的语法,我们的态度完全一样),而是一些思维的方式。
在我个人的角度出发,我的每一句话,都是想要对二月三十日朋友非常仔细地回帖和审校的回报————表示我的认真与投入。
对于思维方式上的差异,我认为这样的碰撞,最有可能造成的结果是————分享————看到二人之前的、自己所没有看到的世界————于我是这样,于他也是。
我最希望的是,二月三十日朋友看完这篇回帖,对我不再会担心自己说话“言重了”————咱俩这些来往的话,比多少朋友聊一年的QQ都多吧,呵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