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北斗六星!·百事通·查看新帖·设为首页·手机版

北斗六星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北斗六星网 六星时事 六星杂谈 【话题连载】大先生兄弟反目之探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回复
楼主: 闲散之人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话题连载】大先生兄弟反目之探 [复制链接]

31
发表于 2015-8-29 21:07 |只看该作者
至于羽太信子是否铺张那也不是我所说,都有文字表述,但是,大先生的窘迫是事实。有时候连抽烟的钱都没有,这也都有描述

使用道具 举报

32
发表于 2015-8-29 21:08 |只看该作者
至于羽太信子是否铺张那也不是我所说,都有文字表述,但是,大先生的窘迫是事实。有时候连抽烟的钱都没有,这也都有描述

使用道具 举报

33
发表于 2015-8-29 21:19 |只看该作者


                                              大先生兄弟反目之探(6)
  
     【他】我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鲁迅兄弟的猝然反目,有经济的因素,不排除日积月累当事人对过日子的方式的认知不同,再加上一个偶然事件,导致了矛盾爆发?
   
     【我】过日子哪有勺子不碰锅沿的?谁家没有矛盾?大先生家的这件事,所以有话题感,是因为它好像一切突然发生,在这之前,你可以查阅所有当事人的文字材料,你都不会发现任何蛛丝马迹。这就是说,在事件爆发之前,你几乎看不出任何动机和理由。尽管事后的一些当事人对此的只言片语的描述会让你浮想联翩,但是,说实话,想完整还原事件的本来,确实很难。
   
     【他】我感觉整个事件的核心还是与羽太信子这个日本娘们有关。
   
     【我】大先生作为家里经济的顶梁柱,毫无疑问对这个大家口的贡献是有目共睹的。而羽太信子作为家里的持家人,要照顾一大家人的吃喝拉撒,说实话,也是挺不容易的一件事儿。生活习俗上,因为她和妹妹的缘故,以及周家三个儿子都曾经在日本留学,所以,更趋向于日本的饮食住行这也可以理解。但是,有一个事实确实是绕不过去的,那就是,家境出身不太好的羽太信子,在周家持家的时候,很铺张浪费,很排场讲究,这些都是被文字印证了的东西,自不必多说。而大先生我说过,原本就不是一个心胸很宽的人,对弟媳的持家方式,有微词,也不奇怪。想一想也可以理解,一个靠烟来支撑夜里写作的人,窘迫到连买烟的钱都没有,而这个如此寒酸的人,可是每个月赚着数百现大洋啊,他能不抱怨?不牢骚?
   
     【他】现在我们回到事件发生日吧,看看哪天到底发生了什么?
   
     【我】1923年7月19日,“周氏兄弟失和”这一公案正式发生。这天上午,鲁迅回到八道湾胡同的家,弟弟周作人脸色铁青地走过来,递给他写给鲁迅的一封信,然后转身而去。关于周氏兄弟失和的相关文献,最直接、最详尽的就是这封信了:
  
      “鲁迅先生,我昨天才知道——但过去的事不必再说了。我不是基督徒,却幸而尚能担受得起,也不想责难——大家都是可怜的人,我以前的蔷薇的梦原来都是虚幻,现在所见的或者才是真正的人生。我想订正我的思想,重新入新的生活。以后请不要再到后边的院子来,没有别的话。愿你安心、自重。七月十八日,作人。”

        要说明一句,这封信的文字绝非杜撰,有据可查。

      【他】好冰冷啊,兄弟之间,连话都不说,用一封信绝交,有文化真可怕。

      【我】这封言语寥寥的“绝交书”,语言可谓冷到骨髓。通篇你看不出丝毫的骨肉情,连兄长的称谓都不堪提起,周作人称哥哥为“鲁迅先生”,要哥哥以后不要再到自己的住处来,叫哥哥“自重”!如此绝情、伤心和鄙夷的语言,只有在鲁迅犯下了极端令人不齿的罪错才可写出。而“我昨天才知道”,这个简单的表述,背后绝对不简单,周作人到底知道了什么?是什么让他如此出离的“愤怒”?

      【他】显然,这封简单的信确实不简单,因为它其中有太多的信息裹在其中。而老鲁接了这样一封信,也不会“安心”。

      【我】大先生打开二弟这封信看了之后,当时是一种什么样的表情和心情,没有人知道,但终身保持记日记习惯的鲁迅在当天日记写下了几个字:“上午启孟(周作人的字)自持信来,后邀欲问之,不至。”大先生的语言风格一贯简练,他的日记,全是语句简单的记载,连许广平生下周海婴、他四十八岁头一回做了爸爸这样的大事,也只以一句话打发:“广平产一男。”所以,从一个侧面倒也看出大先生对此事也有些想弄清楚的感觉。想找二弟谈谈,无奈人家不谈。七月二十日,也就是二弟周作人送给他“绝交信”的第二天,大先生就开始为自己找一个新的住处而忙活。可以想见这样的一个情况,那就是七月十九日这一晚,大先生一定是会想了很多,是不是彻夜未眠谁知道呢。他做出了一个搬家的决定。两周后,8月2日,他借了八百元钱,携带朱安搬进了砖塔胡同的临时居所。

      【他】家搬的很突然,也很有几分无奈的意思,这就更让这个事件看起来真的不那么简单。

      【我】从前面我们陆续展开的话题上看,显然这次兄弟的“绝交”并非政治因素,也未必全部都是经济因素。而且有很多资料都证明,其实周作人是一个生性很懦弱的人,他后来的人生起起伏伏,一个性格懦弱的人,一个靠着兄长一手拉扯起来的人,敢于和兄长如此反目,这其中当然有重要的事情在其中,或许,最不能排除的因素就是羽太信子。

     【他】你的意思是老鲁和兄弟媳妇之间发生了些什么?

     【我】你问的很“邪恶”啊。

     【他】那么难道不是吗?也许吧……呵呵。你看看周老二那封冷冰冰的只言片语的信,难道传递的不是这样一种信息吗?

使用道具 举报

34
发表于 2015-8-30 07:20 |只看该作者
闲散之人 发表于 2015-8-29 21:06
戈戈,那个地方我写错了,确实是笔误,是他和朱安搬出八道湾胡同,谢谢你的勘误。

闲散,早上好。知道啦。我对事不对人,从来都对文字苛刻的,想来你早该习惯了。但凡值得商榷,值得质疑,我基本都会直言不讳,这才是论坛交流意义,是吧。。。

使用道具 举报

35
发表于 2015-8-31 12:04 |只看该作者
闲散之人 发表于 2015-8-29 21:07
至于羽太信子是否铺张那也不是我所说,都有文字表述,但是,大先生的窘迫是事实。有时候连抽烟的钱都没有, ...

我只是在推断某种可能。不是说,她没有铺张浪费,更不是说鲁迅不窘迫。

我只是不太能理解,一个在外挣钱那么多的主要劳动力,还是对家庭做出卓绝贡献的人,怎么可能对资金使用没有话语权,反要受一个如此品行的非老婆女人的窝囊气?道理上好像很难说得过去啊~~~~

使用道具 举报

36
发表于 2015-8-31 12:06 |只看该作者
闲散之人 发表于 2015-8-29 21:19
大先生兄弟反目之探(6)  [ ...

今儿比较忙,等我忙完了,来阅读看更新部分啊,反正我们两个都没打算跑路,文字就在这里了呗~~~

使用道具 举报

37
发表于 2015-8-31 20:13 |只看该作者

                                                      大先生兄弟反目之探(7)


【他】看起来随着我们话题的深入,好像我们不断的接近这个事件的核心和真相。


【我】我还是那句话,我们这个话题的探讨,不具备任何学术意义,算作茶余饭后的谈资比较合适。当然,我不认为这是属于什么当事人的“隐私”,因为这兄弟二人的特殊身份,决定了这样一次反目是值得一说的。既然不是学术探讨,所以,这个话题的铺展和延伸,所代表的或者体现出来的都是一家之见而已。追寻这样一个事件本身,并非为了寻找当事人人的隐私,而是想梳理出这个发生在二十年代中国文坛上的兄弟失和事件的前后因果和令人思考的东西。亲兄弟之间,一封冷若冰霜的绝交信,寥寥数言却包含着十分重要的信息,只是当事人没有把这个信息明朗化。是什么样的事情能导致亲兄弟就此陌路,老死不相往来?


【他】从我们的话题里其实可以看出,这个事件的发生,可以说除了当事人,任何局外人都不得其知。而当事人对这个事件的讳如莫深,三缄其口,更证明了这个事件看起来不那么寻常。


【我】是这样,当年刻画高大上,完美无缺的大先生的时候,这个事件居然被有些专家学者认为,这兄弟二人的不和,源于政治因素,也就是兄弟二人的世界观不同,而最终分道扬镳,老死不相往来。现在看,这说法是相当荒唐和可笑的。你不能为了树立一个标杆,而不择手段。大先生是一个人,当然也是一个战士,是一个站在新旧中国社会变革变更前沿的斗士。但是,他从来没完美到不食人间烟火,后来为了美化他强加给他的誉美之词,不说是否名副其实,但是,起码有很大一部分是罔顾事实真相的。大先生在自己的婚姻,在胸襟上,在和对手的争论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种种极端和狭窄都是客观的存在。


【他】现在我们继续话题,这封出自周作人之手的“绝交信”,短小却包含着很大的令人猜想的信息在其中。“我昨天才知道”这短短六个字背后确实有大文章。他周老二知道了什么,能让他如此震怒,以至于非要兄弟断足呢?


【我】显然,周作人的这个表达,是因为他听到了一些事情。而这些事情的来源,只能有一种可能,那就是他夫人羽太信子。那么,羽太信子到底对周作人说了什么?其实,一直以来,有关这个话题的各种说辞也都有。无非是这样几种,第一种说辞是,大先生曾经趴在周作人家的后窗上偷窥过羽太信子洗浴;第二种说辞更甚,说是大先生非礼过羽太信子;更有离奇的说的是,最早大先生东渡求学时,和羽太信子的关系就不一般,不一般到什么程度,几乎像一本言情小说了。这些无法落实的传闻,也许可能存在,但是,没有充足的理由来证明存在。


话题有点纠结。因为无论从哪一个角度上说,这些话题可能都不是空穴来风。所以,我谨慎的表示,我对这些说辞不做任何点评。不过有一点是事实,那就是大先生的婚姻生活丝毫没有幸福感可言,对朱安的厌倦和冰冷贯穿了他的一生。在这样的一种情形之下,会不会有一些情感上的压抑和苦闷,也说不准。从生理的层面上说,一个四十几岁的男人,如狼似虎的要求也不奇怪。


【他】这么说一切皆有可能。


【我】打住,话不是这么说,这么理解的。何况一些当时的知情人在谈及这个事件的时候,对一些说法也做出了自己的澄清和说明,比如“趴窗窥浴”,据当事人对当时周作人住处的描述,窗后面有一个栽种着花草的沟壕,虽不深,但是,想趴窗几乎没有任何可能。另外一种说辞我也比较认同,那就是大先生兄弟等人都是在日本留过学,应当对日本的民俗民风多有了解,日本男女同浴几乎寻常,不算什么大不了的事情。


【他】都有可能,也都没有可能,等于没说。


【我】我当然没说完,你知道我们一直以来在这个话题上一直有一种“致命感”,大凡是在这个话题上被议论,基本是难以讨出清白的。羽太信子对周作人说了什么我们不知道,但可以肯定的是,说的肯定不是什么“好话”。在承受了大先生对她治家的铺张的不满和指责之后,她当然可以找一个理由,把她眼睛里这个讨厌的“大伯子”清理出场,如何清理,如何理由不需要太多,一盆脏水足够了。因为当事人你怎么可能解释清楚,这就是越描越黑。


【他】这倒也是,要是真的弄出这样一个理由,不管真假,当事人都是无法自证清白的。如果真的是这样,只能说这个日本女人很不寻常。


【我】她当然不寻常,你看看她在对待周作人的一生恩怨上就会知道。当然,这种栽赃陷害的说辞也是一种说法。而且在我看来,最让当事人无法出来辩解的说法。大先生是一个何等聪明的人,在接到二弟的“绝交信”之后,他“邀”对方来谈谈,显然是要解释什么,或者说要解开什么,但是,周作人拒绝了这一切,所以成就了这样一段公案。


【他】显然“昨天才知道”的“真相”足以让周作人愤怒,所以,他选择了拒绝。


【我】 到底是什么,使兄弟间产生了近乎不共戴天的怨仇?声称对敌人“一个也不宽恕”的大先生,最后十年以写“骂人”杂文为主,却从不提起一度恨不得要他命的弟弟周作人;而周作人,对此同样避开不谈。


在他向大先生递上绝交信的前两天,即1923年7月17日的日记,还被他用剪刀剪去了十个字左右,显然是与兄弟反目有关的语句。如果这十来个字在,真相也许早就大白。直到1964年,八十岁的周作人才在评价香港友联出版公司出版的赵聪《五四文坛点滴》一书时勉强谈及,他说:“……我当初写字条给他,原是只请他不再进我们的院子里就是了。”照样是不愿提及事情的本意和真相,那就是,他为何拒绝大先生进他的院子,为何言辞冷冰到反目成仇。


使用道具 举报

38
发表于 2015-9-1 05:16 来自手机 |只看该作者
这样的讨论我喜欢!我有一篇字,贴上来和闲散老师。:)

使用道具 举报

39
发表于 2015-9-1 08:40 |只看该作者
                                                         大先生兄弟反目之探(8)

     【他】没有人该把我们的话题当真,闲聊而已。在话唠的聊天闲扯里,天上一脚,地上一脚不奇怪,如果能当真就奇怪了。现在我们继续这个话题,兄弟失和这是不用说的,这件发生在鲁迅43岁这一年的事情,所有的当事人尽管明显的“都不愿提起”,但都无法否认它的存在和发生过。

   
     【我】我一直非常讨厌把大先生们神话,忽而捧上云端,万民膜拜,忽而拽下尘埃,恨不得踏上一万只脚,这不仅仅是变态的文化态度,而更完全是捆绑着政治需要和诉求的无耻和荒诞。大先生是一个人,一个要食人间香火的人,一个有七情六欲的人。是人就可能会有这样或者那样的不足欠缺,这有什么奇怪的?在说这个事件的时候,我们把所有的可能都说出来的,其实,真相是什么,不需要再说的太多,因为谁都会有自己的判断力和解读方式。在持续不断的试图还原这个事件的过程中,我更倾向于让当事人的实际行动来说明一切。试想一下两个不是兄弟,哪怕是最好的朋友,如果反目之前,有一方扔下一句冷冰冰的话,就几个字“我昨天才知道”,另一方,要么心知肚明,要么一头雾水的来解释或者寻求答案。然而,这一切,在今天都已经“查无实证”了。面对哥哥出走,周作人在8月2日的日记里写道:“下午L夫妇移住砖塔胡同。”L自然就是鲁迅,他已连哥哥的名字都不想提。那是一路提携了他的兄长,那是曾经为他遮风挡雨的哥哥,可是周老二冰冷的文字说明了一切。

  
      【他】并非从八卦的角度上看,显然这个失和事件的核心,随着兄弟二人的分道扬镳,老死不相往来,他们谁都不愿再提起。比兄长多活了好几十年的周作人,在其后对这件事几乎就是言语不详。他忘了吗?还是刻意把这一切埋在心里?

   
      【我】一封绝交信并不是这兄弟二人反目这出戏的最高潮,最高潮发生在1924年的6月11日,也就是大先生从八道湾胡同11号搬出差不多一年左右的时间,他回到旧屋,想取回自己留在哪里的一些物品。根据大先生当天日记和在场目击者的讲述,大先生刚进西厢,周作人和妻子羽太信子就从屋里奔出,指着大先生破口大骂,言辞污秽,不堪入耳;羽太信子又立即打电话喊来几位亲友,夫妻俩一唱一和,当众痛骂大先生。骂到酣处,周作人拿起一尺高的狮形铜香炉向周树人头上砸去,幸亏别人接住拦开,才未击中;而忍无可忍的大先生也抓起一个陶瓦枕,掷向周作人。在众人拉架劝解下,大先生才得以拿了自己的东西离开。


      一对亲兄弟,当时中国的两位顶尖文化人,演出了如此一幕闹剧。在场的人为张凤举、徐耀辰、章廷谦和羽太信子的弟弟重九。羽太信子污秽开骂很可能用的是日语,除了章廷谦,在场其他六人都懂日语,但个个对羽太信子的话讳莫如深。其实,羽太信子骂了什么,大概也不难推测,而这种耍泼的背后还有多少东西是我们需要关注的呢?


      【他】你这文字挺有画面感的,两个当时中国翘楚的文人,而且是一奶同胞的骨肉兄弟,用这样一场近乎闹剧的方式,把反目这幕大戏推向了高潮,是该感到可悲,还是感到可叹?!


      【我】真相是什么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我们在闲扯这个发生在中国文坛的事件的时候,会感知一些东西。起码从我的角度上说,每一次在读大先生的文字的时候,或者包括哪些花边野史,都会让心中这个曾经觉得很神圣不可触碰的人,愈发真实可感起来。而一个真实的大先生,才会让我觉得他哪些文字所特有的一面。如果说,所有对此事件的解读都有可能未免笼统,但是,一些最不能排除的因由显然就在那里。所以,判断,不需要我们来做出,而是每一个人的自己感受。

      【他】是啊,我们不是当事人,不是亲历者,充其量算是一个后来的围观者,而围观的也是一些皮毛,怎么可能还原真相?


      【我】我们所以用了一个《大先生兄弟反目之探》这样一个题目,本身也是有这个考虑,一个“探”字,表明我们的一种态度。实在说,我们闲扯的文字,并不想质证谁,或者凭着只言片语,就得出一个结论,那显然是荒唐的。在真相与可能之间,我们反复论证的结果,依旧是可能而已。这就好像一幕影视剧,最后的结尾会被导演刻意设计成多种不一样的结局,一切都有可能,但是,那都是假设,其实真相只有一个。也许随着时间的推移,还会有更多,更直接的文史资料来证明这个事件的因果,至少迄今为止,就是如此。


      兄弟失和事件发生13年之后,也就是1936年的10月19日大先生完了他全部的人生55年,临走的那天他还给这个世界留下了最后的文字,那时候的大先生,体重才八十斤多一点,他一生都在“战斗”,但是,却丢掉了亲情,这未免让人唏嘘不已。


     【他】人生你有多少满足,就可能有多少遗憾,对鲁迅这样的人也是这样。说实话,我和你不一样,我不太喜欢这个在我看来阴郁的人,甚至是冰冷的人,但是,我们的这个话题至少让我从另外的一个角度上再一次去感知这个人。


     【我】接下来,我们延续着关于大先生的话题,是《闲扯鲁迅的诗》,让我们把大先生存留的诗作扒拉一遍。


     (更正,文中大先生的称谓,虽然是陈丹青先生的说辞,但是,这个话题最早的原创是大先生的母亲鲁瑞,她对自己的三个儿子习惯称呼为:大先生,二先生,三先生,由来在这里。)

使用道具 举报

40
发表于 2015-9-1 10:30 来自手机 |只看该作者
呵呵,看来还没码完?周氏兄弟失和原因,我也零零碎碎读过一些文章。闲散老师说的和我印象中的差不多。简单说就是大先生赚钱养家,理财者信子铺张浪费,没有尊重大先生的辛勤劳动,大先生对此颇有微词。后,信子向作人哭诉了大先生的不堪(我读过的资料是窥浴说),作人怒,写决交信,终反目。

使用道具 举报

41
发表于 2015-9-1 10:32 来自手机 |只看该作者
不知闲散老师还探出什么?愿闻其详。

使用道具 举报

42
发表于 2015-9-1 17:29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金戈戈 于 2015-9-1 17:30 编辑

大先生家的这件事,所以有话题感,是因为它好像一切突然发生,在这之前,你可以查阅所有当事人的文字材料,你都不会发现任何蛛丝马迹。这就是说,在事件爆发之前,你几乎看不出任何动机和理由。尽管事后的一些当事人对此的只言片语的描述会让你浮想联翩,但是,说实话,想完整还原事件的本来,确实很难。
=============
以我的推测来看,之所以没有蛛丝马迹,缘于文人装蛋的本能,他们喜欢粉饰太平,明明已经千疮百孔了,还要批一件华衣,加点脂粉~~~这就好像乡野村夫村妇,他们天天吵架甚至打架,看着险象环生的,实则他们并不会撕裂,倒是那些所谓的体面人,维持着人前的所谓恩爱,实则早已同床异梦~~~

使用道具 举报

43
发表于 2015-9-1 17:35 |只看该作者
大先生打开二弟这封信看了之后,当时是一种什么样的表情和心情,没有人知道,但终身保持记日记习惯的鲁迅在当天日记写下了几个字:“上午启孟(周作人的字)自持信来,后邀欲问之,不至。”
==============
这可见,鲁迅本人也是惊愕的。设若真作了苟且之事,能腆着脸邀对方面谈么?

使用道具 举报

44
发表于 2015-9-1 17:36 |只看该作者
【他】你的意思是老鲁和兄弟媳妇之间发生了些什么?
     【我】你问的很“邪恶”啊。
【他】那么难道不是吗?也许吧……呵呵。你看看周老二那封冷冰冰的只言片语的信,难道传递的不是这样一种信息吗?
==============
我从来不相信一面之词~~

使用道具 举报

45
发表于 2015-9-1 17:41 |只看该作者
但是,他从来没完美到不食人间烟火,后来为了美化他强加给他的誉美之词,不说是否名副其实,但是,起码有很大一部分是罔顾事实真相的。大先生在自己的婚姻,在胸襟上,在和对手的争论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种种极端和狭窄都是客观的存在。
============
我们四川有句俗话,打断骨头连着筋,鲁迅对外人可能尖酸刻薄狭隘极端,但对亲情是不会如此的,否则何至于买那个大宅院?何至于自己搬家离开,而不是喊周作人夫妇滚蛋?你最后这句话,表述不够明朗,或者说,有点半截子话~~

使用道具 举报

46
发表于 2015-9-1 17:45 |只看该作者
在承受了大先生对她治家的铺张的不满和指责之后,她当然可以找一个理由,把她眼睛里这个讨厌的“大伯子”清理出场,如何清理,如何理由不需要太多,一盆脏水足够了。因为当事人你怎么可能解释清楚,这就是越描越黑。
==============
我个人比较认同这种说法。

使用道具 举报

47
发表于 2015-9-1 17:48 |只看该作者
直到1964年,八十岁的周作人才在评价香港友联出版公司出版的赵聪《五四文坛点滴》一书时勉强谈及,他说:“……我当初写字条给他,原是只请他不再进我们的院子里就是了。”
================
以先生的脾性,或者说,任何男人的脾性,在那种情况下,估计都会搬家的——自私点的,或者直接哄走别人~~总而言之,是不可能在一个屋檐下了~~

使用道具 举报

48
发表于 2015-9-2 13:54 |只看该作者
     【我】接下来,我们延续着关于大先生的话题,是《闲扯鲁迅的诗》,让我们把大先生存留的诗作扒拉一遍。

===================
静等这个话题~~~~我很少关注他的诗文,我就喜欢他的杂文和小说~~~

使用道具 举报

49
发表于 2015-9-2 21:26 |只看该作者
色妞妞 发表于 2015-9-2 21:01
原来谈鲁迅的源头在这里呀。

才知道?诗文侦探社早就给你送了鸡毛信,你没收到?

使用道具 举报

50
发表于 2015-9-2 22:08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金戈戈 于 2015-9-2 22:13 编辑
色妞妞 发表于 2015-9-2 21:01
原来谈鲁迅的源头在这里呀。

源头是柳二转帖,链接给你看:    缘起帖:朱安,一生欠安

使用道具 举报

51
发表于 2015-9-5 19:31 |只看该作者
闲散,不是说,继续聊诗的么?脖子等酸了,我就去砸你家玻璃。。。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北斗六星文学网所有文字仅代表作者个人言论,本站不对其内容承负任何责任。

Copyright ©2011 bdlxbbs.cn All Right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本站信息均由会员发表,不代表本网站立场,如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发帖投诉   

平平安安
TOP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