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某个场合说过,这次比赛有三个作者的作品没有进入决赛圈,多少有点遗憾。
这三个人是:快乐妖、苟新妮、泌水。
这并不说明评委的眼界差,或许是好作品太多的缘故,或许是审美情趣不一样。
其实这样的量,两个评委就够了,但我增加到五个评委的意图,就是增加审美的多样性。
即使是这样,也不可避免有遗珠之憾,这没法避免,只能减少遗漏概率。
农村题材背景的,我个人觉得很有写头,但写深刻了很难。
不像都市言情或战争题材背景的那样可以本色出演。
贾平凹在评价新书《极花》时候说,是城市夺走了本该属于农村的农村姑娘。
这个观点对不对不说,但他至少看见了农村的问题。
在农村问题上,有深入的观察思考就会写出好作品,社会批判的价值就很高。
有一种观点,叫做,大家都是有家但没有家乡的人,我看了很有同感。
当代作家,即使是小小说作家,我觉得有几个模糊的层次
好的,应该是那些观察细微并发出尖锐声音的人,他们有大慈悲心,比如余华,野夫,刘震云,严歌苓
比较好的,应该是那些情感淡泊并温文尔雅的的人,他们有平静淡雅心,比如莫言,苏童,王安忆
一般的,是那些回避现实,只在小宇宙里嗯嗯碎碎念,他们不悲不喜,比如汪曾祺,韩少功,铁凝
差的就是那些歌德派,罔顾现实之痛,只会涂脂抹粉,就不列举例子了。
在现实中,你是怎么样的人,你就会选择读谁的书,就会选择怎样去写自己的小说。
农村苦难之深重,并不会因为有几个华西村就减轻,作家的责任就是写出这种苦难中的粗糙脸面
农村题材任重而道远,并不会像楼主说得那样不被重视,至少我是重视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