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泌水 于 2016-12-4 21:35 编辑
和孔布探讨一下诸葛亮的事
《三国志》算是正史吧,它的成书年代在晋初,离三国时代才几十年时间,所以它的叙述比较可信。作者陈寿又是蜀人,他和父亲又都在蜀汉政权里供过职。对诸葛亮最为了解,也最有发言权。
据做《三国志》注的裴松之说,《三国志》的作者陈寿的父亲曾受过诸葛亮的责罚,陈寿本人在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手下也受过羞辱。可是,陈寿笔下的诸葛亮依然熠熠生辉。这一来可见史学家的良心,二来有史实为证,不是任何人能任意扭曲贬抑的。
1. 刘备屯新野,徐庶去见他,求贤若渴的刘备很器重徐庶。徐庶对刘备说,隆中有个诸葛亮,是个隐居的高人,将军愿见他么?刘备说,让他和你一起来吧。徐庶说,这个人只能去请,不可委屈他来,将军宜枉驾顾之。于是,刘备就去拜见诸葛亮,去了三次才得见到。这是《先主传》里说的。
诸葛亮在出师表里也说起这回事,“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可见刘备确实是去请了三趟。
当时的徐庶也是有名的智谋之士,在他的举荐下,诸葛亮终于来和他一起辅佐刘备。当阳溃乱时,徐庶的母亲被曹操俘虏了,徐庶无奈才去了曹操那里。俗话说,一个槽里栓不住俩叫驴。诸葛亮的谋略如果不是高出徐庶,徐庶是不会向刘备推荐的。
曹操横扫荆襄,追击甚急,刘备弃妻子,与诸葛亮、张飞、赵云等数十骑逃往江夏。刘备委派诸葛亮前往东吴说服孙权结盟抗曹。这时的孙权在柴桑,正隔岸观火,以窥成败。诸葛亮费了很大的口舌,促成孙刘联盟,终于在赤壁大败曹操。假设没有诸葛亮赴吴力劝孙权,恐怕刘备在江夏也待不下去。他曾说与苍梧吴巨有旧,事急可往投之。如果去了湖南,安全是有保障了,恢复汉室还能重新谈起么?
我得歇歇再往下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