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愿言思归 于 2018-7-17 23:47 编辑
皇帝的想法---崇祯的内心世界
袁崇焕他不仅要观察关外的后金力量,度量明朝驻边的武装的战力和忠心程度,更重要的在那个时代,皇帝大于天。《诗经·小雅·北山》:“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而且在三者之间权衡,皇帝对于袁崇焕的命运更起决定作用,袁崇焕不会不知道这一点,后金知道,关外驻军知道,天下人都知道。
历史上,功臣名将为了防止皇帝对自己产生疑虑进而从肉体上消灭的办法想的太多了,战国王翦把秦军的老底全部带出去消灭楚国,换做谁都会不放心。白起血淋淋的例子摆在前面呢,王翦不傻,他想了一招:秦军出征,秦王亲送王翦灞上,这是最高的礼仪。王翦却非常不要脸的要求赏赐良田大宅,秦王都替他脸红了,估计是诺诺的问:将军出征还愁贫穷吗?王翦很厚颜无耻的说作战有功也未必得封侯之赏。趁着现在信任我用我,先为子孙谋些家当。秦王听了哈哈大笑,内心最大的一块石头落了地。
最让人佩服的是王翦把厚黑发挥到了极致,部队还没到武关呢,就派出了5批使者去加要赏赐和当场兑现。千古一帝的秦王傻吗?我相信没人敢这样想,第一次秦王不明白,那么我相信他回宫之后马上就明白了王翦的意图,君臣相知,也就知道了王翦没有野心,从而放手让王翦去打。
至于南北朝名将檀道济被自己人杀害时刻,脱帻投地,曰:“坏汝万里长城。”这样的事情数不胜数,时光过去了一千年,历史在这里给中国留下了最悲愤的一幕,坚持抗金恢复中原的岳飞父子被屈死在风波亭,岳飞悲愤的呐喊:天日昭昭一直回应在历史的天空。
以学富五车的袁崇焕不可能不知道这些典故,我相信他更知道皇帝的一句话就能把他从天上打到地上,也能从地上直上云霄。说到底,袁崇焕还是一个知识分子,韩信、岳飞都是知识分子,他们内心有一种骄傲,也是一种清高,不屑于拍马和顺应社会。比如韩信就自负到看见樊哙下跪都自嘲:竟然和这样的人一起为伍了。而岳飞,军纪森严,自律严格。与韩世忠、张骏等抗金的宋军军纪截然不同。
在一个污浊的官场,你同流合污大家都放心,你黑我黑大家黑,谁也不是好东西,相安无事。一群乌鸦里面落了一只天鹅,是这群乌鸦该死还是你天鹅不识时务?你高洁的品质,出众的才华,本身就是对庸人的一种羞辱,何况你还特立独行,更是没有了在官场存在下去的理由了。本来是皇帝的部队,皇帝发饷,凭什么叫:“岳家军”?
历史上有名的皇帝,秦皇汉武,唐宗宋祖等等。不杀功臣的大概只有唐宗宋祖,而明朝的开国皇帝那个和尚出身的朱元璋,确实具有帝王本事,但杀起功臣,可是比谁都狠。那么他的最后一个子孙朱由检是不是也继承了他的习惯?
朱由检16岁登基,面临的最大威胁就是中国历史最有名的太监之一魏忠贤,在登基很短的时间,他剪除了魏忠贤的羽翼,杀了魏忠贤等一大批太监和官员,显示了他不凡的能力。但是他此刻面对的不仅是太监,还有内乱、外患、地方军阀、文官把持朝政这么一个局面。更可怕的是连年灾荒,再遇上千年一遇的小冰河时期,瘟疫又开始了流行。明帝国这么重的一副烂摊子,压在了这个十几岁少年的瘦弱肩膀上,我们可想而知他的压力是多么的巨大。
崇祯杀魏忠贤的经过堪称一部经典的官场小说,以弱冠之龄,而考虑深远,谋略周到,终于把为害几十年的太太监搬倒了。而恢复东林党的名誉和地位,又给他带来了迷惘,和坏人战斗的不一定就是好人,也许他们打着清流的招牌做出的事情比坏人危害更大,对于一个心智没有完全成熟的少年,面对亦黑亦白的朝廷人士,今天是清官明天可能就有证据他是个大贪官,如此习以为常,他肯定陷入了深深的迷惘,对于一心想中兴国家的他,此刻一定会对所有人失去了发自内心的真正的信任。
《明史·本纪第二十四》描述崇祯:“疆场则将骄卒惰。兵荒四告,流寇蔓延。遂至溃烂而莫可救,可谓不幸也已。然在位十有七年,不迩声色,忧劝惕励,殚心治理。临朝浩叹,慨然思得非常之材,而用匪其人,益以偾事。”这种大形势下,耿直自专的重将袁崇焕,遇到了疑心深重的崇祯皇帝,其结果如何,也就不难得知。
接替明朝的清康熙帝在这个问题上有着一双慧眼:“总由生于深宫、长于阿保之手、不知人情物理故也。”
这不是一个臣子袁崇焕的悲剧,也不是一个皇帝崇祯的悲剧,这是一种历史文化氛围的必然悲剧。只要这种文化存在,这种悲剧就不可避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