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现在分析太平天国,有一个问题特别耐人寻味,那就是:为什么西方已经走入工业文明,宗教渐次没落,科学精神蓬勃兴起的时候,我们偏偏打起宗教这杆破旗?
我想,这和我们举行起义的基础——是一群半文盲的、封建帮会思想浓厚的农民有关。
客家人,原本中原的汉人,一千五百年前就因为躲避战乱逐步的南迁,最后远的都迁到马来群岛上去了,你想这一千五百多年他们生存下来靠的是什么?就是要结伙呀!就是要成帮呀!如果有神,他们就共拜于神的旗织下,如果没有神,他们就共拜于一个祖宗的旗帜下,就是这个凝聚力,使他们得以生存繁衍了一千五百多年。有这种思想基础,让他们接受“拜上帝会”可能很容易,一拍即合,洪秀全身在客家,对这一点他透明白。你若整出个“科学救国”的旗帜,农民就会问:“科学是个什么玩艺?几毛钱一斤?”号召不起来的。
实际上,太平天国是有机会走到科学精神的道路上来的,这机会,就来源于洪仁玕。
洪仁玕虽然也是拜上帝会的人,但他在香港呆了多年,他有幸更多的接触了解了外面的世界,他知道西方列强大体是怎么回事,资本主义社会体制、工业富国之理、文艺复兴科学思想,他都是见识了熟悉了,他也明白了只有学习这些,在中华建立类似的国家才能站得住脚。
洪秀全在不装鬼时也信洪仁玕的,他让洪仁玕按这个思路来做,这就有了“资政新篇”。
但若真的倡导科学精神,那首先就要破除迷信,不迷信?那我这“天父之子”还往哪里摆?所以洪秀全走进了一个死结,一会儿觉得要听洪仁玕这一套,一会儿又觉得不能听。
容闳是中国第一届的留学生,他带着改造中国的热忱首先来投太平天国,洪仁玕引见给天王,而天王,压根也没有拿这当回事儿。容闳长叹一声,转身就投了曾国藩,曾国藩倒痛快,“你要干啥?我给你拿钱,咱们干起来!”
国家成败,时也?运也?
洪仁玕那套新政,在太平天国也施行不下去,他没参加天国早期的战争,没打过仗,那些各种王也瞧不上你,洪秀全是靠这些王来打仗的,是新政重要呢?还是打仗重要呢?洪秀全选择了后者。
当太平天国一败涂地时,洪仁玕力保幼主做了文天祥,比文天祥还文天祥,死于凌迟,千刀万剐。
他的剧痛,可能是被剐;也可能是太平天国没能走上一条正确的路,那更是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