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郭萍 于 2010-12-22 10:06 编辑
历经磨难方能善解人意——《真水无香》赏读 郭萍 此文用倒叙的手法,将一个女人的艰难历程推到读者面前,让人不能不流泪,不能不叹息,也不能不微笑。 在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中,对女人的描写大都是“娇柔”、“柔情似水”等,这些在诗人眼睛最常见:“最是那一低头的娇羞”……然而,谁又敢说女人不倔强不顽强呢?不是有木兰替父从军吗?不也有穆桂英披挂上阵打敌吗? 随着作者的笔触,我看到了一个倔强的小女孩内心的痛楚:母亲因为生她时差点离开人世而对孩子产生厌恶,故在平时生活中对她非打即骂,这些导致了她想远离家庭,宁愿随意嫁作他人妇的做法,而这些做法是有赌气性质的,也导致了她后来家庭的不幸。 对母亲的厌恶也从儿时的记忆展开,母亲对金钱的执着让小女孩彻底改变了看法,使得她对钱的热爱超过了其他,这应该说是她不幸的开始。 事业的成功并不能带来爱情的丰收,丈夫内心的不平衡,家庭生活的重心转移,这些不能不引起文中“她”的思考。有哪个女人不希望丈夫事业有成呢?这似乎是中国传统女性普遍想法,于是乎,拿着自己辛苦赚来的钱,供着丈夫异国求学深造。此时,作者已经把一个历经苦难却又渴望真爱的女人内心灵魂深处的东西展现在读者面前,一个善解人意而又能委曲求全的女人在读者的面前高大起来。 作者是聪明的,能尽力表现出“她”的善解人意而不露痕迹:“女儿六岁了,每当周末从寄宿学校回来,我便一步不离地带着她,她是上天送给我的小洋囡囡。她出生的那天,当我第一次抱着她的时候,我终于知道成为一个母亲要经历怎样的阵痛。而那一刻,对自己母亲的怨怼在刹那间烟消云散。我也终于领悟,她是生我养我的妈妈,没有什么比这更重要。” 如果说,读了前文对母亲的描写让读者感到母亲的过分,那么此时,作者引用主人公生自己女儿时的痛苦来理解母亲,不能不让读者动容。中国有句古语说得好:“不养儿不知父母恩。”恰恰就是这种理解,为后文主人公能及时对父母行孝做了铺垫,也没能让那种“子欲孝而亲不待”的悲剧上演。 此文作者以写小女孩的倔强来突出她的个性,在婚姻战争中更彰显了这一点。明亮的眼里容不得半粒沙子,这是女人的倔强与个性,这也是倔强女人“宁愿玉碎不要瓦全”的做法。痛也痛了,苦也苦也,然而这痛苦还在延续——“离婚时他要去了一半家财”。这在一般守财奴的眼中是宁愿死也做不到的,非打得两败俱伤不能罢休。可主人公用宽容做到了,这表现了主人公的宽容胸怀,所谓的“巾帼不让须眉”也便如此。 艰辛的创业与婚姻的不幸并没有压倒这倔强的女人,而在另一方面,主人公痛定思痛,终于平和地面对生活,找到了自己的位置,懂得了爱与被爱的幸福,这也许是主人公善解人意的回报吧。 此文意在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一个女人能否幸福,重要的不是强悍,而是那种理解与宽容,能摆正好自己的位置,找准方向,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这在后面的叙述中,作者娓娓道来,把一个孝顺父母、疼爱女儿、善待朋友的一个接近完美的女人推上舞台,随着作者的讲述,读者与主人公拉近了距离,做到了情感与情感的碰撞、心与心的交流。 我觉得,倔强的女人如钢,冰冷而强硬,让人望而生畏;娇柔的女人如水,柔软而无形。只有历经磨难才懂得善解人意的女人才是最完美的。文章中的主人公恰恰就是这种人。 本文的语言质朴,无华丽词藻却能震撼读者的心灵,皆在作者用笔的灵活,表现手法的独到。叙述如行云流水,由开篇的回忆引起读者的兴趣,最终完美的结局让读者舒了口气,这是中国传统文学的一种写作手法,也最能引起读者共鸣的写作手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