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北斗六星!·百事通·查看新帖·设为首页·手机版

北斗六星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北斗六星网 情感休闲 倾杯小镇 川渝行记
楼主: 兰亭流觞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川渝行记 [复制链接]

31
发表于 2019-5-18 10:30 |只看该作者
三刘中,我只记得刘文彩这个名字,另外两个没啥印象。

使用道具 举报

32
发表于 2019-5-18 15:27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兰亭流觞 于 2019-5-28 16:10 编辑

  03,在刘湘墓园里游览时发现,原来墓园与锦里美食街是相通的(后来得知,刘湘墓园与锦里美食街都是武侯祠景区的一部分,美食街上还开有一个武侯祠侧门)。既来之,则安之。看看天近中午,决定去古街巷里品尝一下美食,免得日后心生遗憾。白天与夜晚观景还是有很大区别的,虽然夜晚灯火辉煌,但一些细节还是容易忽略掉的。我从古街的这一端进去,发现这里比较宽敞,且是有几条小街巷屈曲回旋组成。这里除了卖小吃与土特产、工艺品的店铺,在较宽敞的地方还建有几处假山池塘。塘里游鱼啧萍、睡莲吐艳;假山上天竹摇曳、芭蕉冉冉,倒也别有一番景致。沿池塘边还设有长廊茶座,游客累了可以坐下来品茶观景享受美食。
  我来到一处设有餐棚的小吃店前,买了两份食品,一份是烧牛百叶,另一份是油炸麻辣河蟹。食品用快餐桶盛着,数量不少,价格也不贵,只是吃着有些口重,致使我这个一向很反对浪费的人,也不得不破例偷偷扔掉了一部分。(阿弥陀佛,罪过,罪过!)后来我想明白了,原来四川自贡市盛产井盐,号称千年盐都,成都又离自贡很近,食盐价格一定很便宜的。
1

查看全部评分

使用道具 举报

33
发表于 2019-5-18 15:28 |只看该作者
信以为真 发表于 2019-5-17 19:52
写得好!
高水平的流水账,耐读!

问好!

使用道具 举报

34
发表于 2019-5-18 15:32 |只看该作者
沈眉珊 发表于 2019-5-18 10:30
三刘中,我只记得刘文彩这个名字,另外两个没啥印象。

是啊,记得好像以前的课本上有一节《收租院》,是说他家的事。

使用道具 举报

35
发表于 2019-5-19 16:32 |只看该作者
重庆成直辖市后,已不属于四川管辖。这游记该叫川渝行记了

使用道具 举报

36
发表于 2019-5-19 16:37 |只看该作者
兰亭流觞 发表于 2019-5-18 15:32
是啊,记得好像以前的课本上有一节《收租院》,是说他家的事。

电影也看过。如想进一步了解可以去位于成都西南的大邑县参观地主庄园。

使用道具 举报

37
发表于 2019-5-19 19:27 |只看该作者
云在眉梢 发表于 2019-5-19 16:32
重庆成直辖市后,已不属于四川管辖。这游记该叫川渝行记了

嗯嗯,有道理。

使用道具 举报

38
发表于 2019-5-19 19:29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兰亭流觞 于 2019-5-19 20:03 编辑
云在眉梢 发表于 2019-5-19 16:37
电影也看过。如想进一步了解可以去位于成都西南的大邑县参观地主庄园。

嗯,那得等不久的将来了。

使用道具 举报

39
发表于 2019-5-20 15:16 |只看该作者
重庆已不再四川,就像黄果树已不再顺。
地域虽然没变,所属却早已非昨了。

使用道具 举报

40
发表于 2019-5-20 19:56 |只看该作者
塘里游鱼啧萍、睡莲吐艳;假山上天竹摇曳、芭蕉冉冉,倒也别有一番景致。

使用道具 举报

41
发表于 2019-5-20 19:58 |只看该作者
兰亭流觞 发表于 2019-5-18 15:27
03,在刘湘墓园里游览时发现,原来墓园与锦里美食街是相通的(后来得知,刘湘墓园与锦里美食街都是武侯祠 ...

川味重,与自贡产盐,这联想挺幽默。

使用道具 举报

42
发表于 2019-5-21 21:25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兰亭流觞 于 2019-5-29 21:38 编辑

  04,出锦里古街右拐,来到武侯祠正门外。武侯祠大门上方的匾额上书写的是“汉昭烈庙”四个字,而并非“武侯祠”。原来这里是刘备墓、祭祀刘备的汉昭烈庙和诸葛武乡候的合祀之地,只是人们习惯称之为“武侯祠”。武侯祠的主体建筑坐北朝南,依次是:大门、二门、汉昭烈庙、过厅、武侯祠及刘备墓(惠陵)组成。
  大门内绿树浓荫,松柏森森。院子两侧建有碑廊,碑廊里立着很多碑刻,其中最大的一块是唐代的“蜀汉丞相诸葛武侯祠堂碑”,因文章、书法及刻技皆精,被后人称为“三绝碑”。碑文对诸葛亮的一生做了高度的评价。二门里是“汉昭烈庙”,庙宇为单檐歇山式建筑。大殿正中为刘备贴金泥塑像,左侧陪侍的是他的孙子刘谌。据说原来是他的儿子刘禅陪侍其侧的,因其昏庸无能,不能守业,且投降被迁往内地后,数典忘祖,乐不思蜀,被后人怒而拆毁。刘禅降魏后,他的儿子刘谌来到祖父刘备墓前哭拜,随之杀掉家人后自杀殉国,刘谌的这一壮举,或许能使壮志未酬身先死的汉昭烈帝刘备的英灵在九泉之下得到些许安慰。昭烈庙两侧配殿里,东有关羽父子的塑像,西有张飞子孙三代的塑像。东西厢廊里,文左武右,分别塑着十四尊文臣武将。文臣以庞统为首,武将以赵云领衔。
  武侯祠在昭烈庙后边,地势、建筑略低于昭烈庙,是祭祀诸葛亮的祠堂。诸葛亮生前封“武乡候”,死后谥号“忠武”,故其祠为“武侯祠”。祠堂上方悬有“名垂宇宙”的匾额,两侧有清人赵藩撰书楹联:“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此妙联寓意深刻发人深省。大殿正中为诸葛武侯手执羽扇、头戴纶巾的贴金坐像,两边站立陪侍的是儿子诸葛瞻、孙子诸葛尚。
  诸葛亮在中国传统文化里是智慧的象征、忠臣的楷模,他的智慧见于《隆重对》——未出茅庐,先定三分天下;忠诚见于《出师表》——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然而历史车轮的方向与进程,并不是一两个所谓的智者能左右的了的。“隆中对”策的精要是:连吴拒曹经营巴蜀,然后横跨益荆,待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兵以向宛、洛,然后有刘备亲率益州之兵出秦川,则霸业可成。这个在理论上看似堪称完美的战略构想,实际暗隐了致命缺陷。首先荆州与益州两地相隔千里之遥,加之蜀道难行,一方一旦发生不利战事,另一方很难在短时间内派兵救援。再者即使是一方能及时发兵相救,也会因战线过长,很可能被敌方集中优势兵力,将其各个击破。果然,建安二十四年,未“待天下变”的情况下,关羽急于求成强行攻击曹魏,导致后方空虚,东吴吕蒙白衣渡江乘机偷袭荆州得手,加之与关羽关系紧张的南郡太守糜芳、屯兵公安的将军傅世仁“素皆嫌羽轻自己”,关键时刻率众投吴,关羽在前有强敌,后无援兵的情况下,败走被杀。关羽即死,荆州丢失,蜀汉国力衰减,进取中原的大基地不复存在,隆中决策就此夭亡。
  诸葛孔明真能像传说的那样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甚至呼风唤雨、撒豆成兵吗?有道是事实胜于雄辩,只须看一看蜀军第一、二次北伐的战况如何就很清楚了。章武二年刘备征吴兵败夷陵,于次年白帝城托孤,诸葛亮相国。经过几年的全面准备,于蜀建兴六年,诸葛亮率军第一次北伐曹魏。这次伐魏在战术上诸葛亮是这样安排的,令赵云、邓芝设疑兵,以吸引曹真重兵,自己则亲率主力以马谡为先锋进攻岐山。结果是马谡的先锋部队被曹魏大将张郃大败于街亭,第一次北伐以失败告终。后人分析街亭战败的三个主要责任中,除马谡不应布置兵力于绝地南山外(舍水上山),其他两个责任应由诸葛亮来承担。第一,用人不当。在出兵之前选先锋(前军司令)的时候,大家都认为很有作战经验的将领魏延、吴懿是最合适的人选,而诸葛亮却力排众议鬼使神差地选择了没有实战经验的军事理论家马谡。第二,诸葛亮进军迟缓。据说街亭的地形并不适合打阻击战,诸葛亮原来选择的阻击地点其实是陇山口的陇坻险隘,但由于诸葛亮初次进入魏地作战,不知魏兵虚实,再加上他一向谨小慎微,“初出迟重,屯营重复”导致进兵迟缓,不能使自己的部队及时赶往阻击点,因而贻误了战机。曹魏援军大将张郃却抓住时机,率五万精兵快速越过陇山口,直扑街亭,致使行军途中的马谡仓促结营,与数倍于己的曹魏虎狼之师打了一场遭遇战,如此情形,纵然孙武子再生,蜀军也必败无疑。至于传说中的空城计,只不过是小说家用他的生花妙笔信手编造的精美桥段,应该没有几个人会相信。
  蜀军败归后,诸葛亮鉴于因自己的失误给国家造成如此大的损失,上书自降三等,又挥泪把个替罪羊马谡斩了,恐怕他的泪里有着很多是自责的成分吧。
  就在第一次北伐失败的同年冬天,诸葛亮得到消息,东吴陆逊大败曹休,魏军东下,关中空虚,他认为机会来了。于是,他发动了对曹魏的第二次北伐。
  这年十二月,诸葛亮率数万大军出散关,包围陈仓。谁知陈仓方面早有准备,陈仓城池以坚固著称,守陈仓的又是魏国名将郝昭,这令诸葛亮很是吃惊。
  诸葛亮素闻郝昭威名,考虑到陈仓强攻难下,便派郝昭的同乡对他劝降,未料郝昭面对数十倍于己的强敌毫无畏惧,对劝降者更是以严词拒绝。无奈,诸葛亮只得命令自己的几万部队对守城的一千多魏兵昼夜轮番进攻。先是借助云梯攻城,云梯被烧毁后,继而造百尺井字形木栏向城内射箭,再用冲车冲城,挖地道等,能用的攻城办法都用上了,如此相持二十多天,陈仓城依然固若金汤,这时曹魏援军已到,蜀军的粮草也已告罄,诸葛亮对着近在咫尺的陈仓城长叹一声下令撤军,第二次北伐失败。
  事实上,诸葛亮五次北伐均以失败告终。蜀汉国最终灭亡,究其原因除了如陈寿评价诸葛亮“然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外,还有诸多其他因素,如蜀国地方偏远,国家弱小,兵力不足“智不出敌,力少于寇”;连年征战,劳民伤财“益州疲敝”,“经其野民皆菜色”,失去民心;不注重培养政治、军事人才,导致蜀汉后期内无治国贤臣,外无统军良将,出现了宦官黄皓祸国,廖化做先锋的尴尬局面。
    暗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争鸣。随着时间的推移,无论诸葛亮的军、政才能是否如世间传说的那样神乎其神已不重要,甚至一千七百年前,那场发生在中国大地上的魏、蜀、吴三国大规模争战有无意义,如今也成了史学家探讨研究的课题。但有一点无可置疑——诸葛武侯对蜀汉是绝对忠诚的。他廉洁奉公,事必亲为,为实践托孤之诺,祖孙三代都牺牲在匡扶汉室的战场上,如此也算报答了昭烈帝刘备茅庐三顾的知遇之恩了。
1

查看全部评分

使用道具 举报

43
发表于 2019-5-21 21:43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兰亭流觞 于 2019-5-21 21:46 编辑
沈眉珊 发表于 2019-5-20 19:56
塘里游鱼啧萍、睡莲吐艳;假山上天竹摇曳、芭蕉冉冉,倒也别有一番景致。


使用道具 举报

44
发表于 2019-5-21 21:46 |只看该作者
读游记,重温诸葛亮的生平。

使用道具 举报

45
发表于 2019-5-22 21:25 来自手机 |只看该作者
读帖明史。

使用道具 举报

46
发表于 2019-5-25 15:26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兰亭流觞 于 2019-5-25 16:25 编辑

  05自武侯祠打车,来到杜甫草堂。杜甫草堂位于成都浣花溪畔。这里虽名草堂,实际却是一座典型的江南园林建筑。园内亭台楼榭,茂林修竹,当然必定会有一处茅屋草舍来做东的。不过此草堂绝非是杜工部当年居住的那座了,因为大家都知道,那座寒酸的茅草屋早为秋风所破,有诗为证。
  杜甫,字子美,祖籍湖北襄阳,出生在河南巩县。据说他远祖杜预曾在晋朝官位显赫,进士出身的祖父杜审言是唐代“近体诗”的奠基人之一,曾被后人誉为初唐五律第一人,缘此,杜甫曾经不无骄傲地说“诗是吾家事”。
  杜甫自幼聪慧、勤奋好学,且有远大政治抱负,很想成就一番事业。然而天不佑良才,开元年间应试不第。人生不得意,信马走江湖。于是,他背起行囊遍游大江南北。直到三十岁时他才回到了洛阳。
  天宝三年,三十三岁的杜甫与“赐金放还”的李白相识于东都洛阳。记得闻一多先生曾经用诗一样的语言描述他们这段奇遇:我们该当品三通画角,发三通擂鼓,然后提起笔来蘸饱金墨,大书而特书。譬如说,晴天里太阳和月亮走对了头,尘世间不知要有多少人焚起香案望天遥拜,庆祝这上天的吉祥。如今李白与杜甫这诗坛的两耀劈面走来,不同样值得庆贺吗?
  其实,称李白与杜甫是诗坛双子星,那是多年以后的事情,因为此时曾为翰林学士的李太白早已是诗名满天下的耀眼明星了,而杜甫还默默无闻。杜甫比李白小十一岁,他对仙风道骨的李青莲无论是气质相貌还是诗歌才华都非常崇拜。他第一次见到李白时与贺知章感觉一样,惊若谪仙人。这年秋天,李白与杜甫一起漫游梁、宋间,第二年他们又携手同游齐、鲁(醉眠秋共被,携手同日游),关系相当密切。这次齐鲁之行,杜甫还应北海太守李邕之邀与诸多名士雅集于济南大明湖历下亭,并写下了“海右此亭古,济南名士多”的佳句。
  寒来暑往,忽而已是金风送爽的秋天,李白与杜甫这两位被后人誉为“诗仙”、“诗圣”的奇人,举杯互敬,相揖而别,杜甫西上长安继续求取功名,李白则独自南下游历。从此两人动若参商,再也没有相遇过。
  天宝五年,杜甫在京都曾经参加过一次有宰相李林甫操纵的“零录取”科举考试,落入骗局,结果可想而知。此后,他在长安盘桓近十年之久,几经努力,最终也没能进入官场。
  “安史之乱”爆发后,杜甫经历九死一生,追随唐朝政府逃往凤翔。皇帝感其忠心,授他为左拾遗。官军收复长安后,杜甫随肃宗还京,后来因故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不久后杜甫辞官携家自陇右入蜀,之后在朋友严武的资助下,于成都西郊浣花溪畔建茅屋居住。在此期间杜甫曾在朋友的推荐下任过剑南节度使参军、检校工部员外郎等官职,后人常称其“杜工部”。
  杜甫在成都草堂居住的几年里,生活应该还是相对安逸的,从他的诗歌《客至》里,可以约略了解一些: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
  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
  此时杜甫的住所,茅舍遍绕春水,鸥鹭日日盘旋;花径屈曲,蓬门半开,俨然一派环境清幽僻静的田园风光。与陶县令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有异曲同工之妙。然而这里又比五柳先生独自寂然对菊多了些欢快的成分,因为草堂有客来访——花径虽未扫,蓬门为君开。
  诗的后半部分实写待客,诗人虽然因家贫市远,席间只能备些粗疏淡酒待客,但客人一定能感受到主人已经竭诚尽意了,更有趣味的是诗人还隔篱呼来邻家老翁饮酒作陪,此诗的字里行间都充满了温馨朴实的生活情趣。
  不过这种闲适的田园诗式的生活,杜甫只享受了短暂的四年时间,随着好友严武的去世,失去了经济来源的杜甫只得携家告别成都,经水路出蜀,在奉节一代滞留两年,然后出三峡,沿长江顺流而下,以舟为家,漂泊于荆、湘间。最后这位一生创作了一千四百多首优秀诗歌的“诗圣”,在贫病交加中,逝世于去岳州的途中。
  现今的杜甫草堂,有正门、南门、北门三个各具特色的大门。从正门进去依次是大廨、史诗堂、柴门、工部祠、少陵草堂碑亭、茅屋故居等景点组成。草堂公园内建筑古朴典雅,院落幽深静谧,随处流水潆洄,举目小桥勾连;假山水塘锦鲤,芭蕉翠竹杜鹃。分明是“大观园”之第二,特别是故居草堂,很有一些“稻香村”的影子。我曾想过,假如晚年穷困潦倒的杜少陵,能在这天堂般的园子里住上个一年半载的,那么他写的一定不是令后来读者唏嘘不已的“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而是充满诗情画意的“一畦春韭绿,十里稻花香”了。

1

查看全部评分

使用道具 举报

47
发表于 2019-5-25 15:47 |只看该作者
哈保奎诊所 发表于 2019-5-20 15:16
重庆已不再四川,就像黄果树已不再顺。
地域虽然没变,所属却早已非昨了。


使用道具 举报

48
发表于 2019-5-25 15:47 |只看该作者

使用道具 举报

49
发表于 2019-5-25 15:48 |只看该作者
沈眉珊 发表于 2019-5-21 21:46
读游记,重温诸葛亮的生平。


使用道具 举报

50
发表于 2019-5-25 22:06 |只看该作者
才知道这两位诗人的相遇详情。
生活的年代有别,直接导致了两个人的作品主题风格不一样。

使用道具 举报

51
发表于 2019-5-25 22:06 |只看该作者
才知道这两位诗人的相遇详情。
生活的年代有别,直接导致了两个人的作品主题风格不一样。

使用道具 举报

52
发表于 2019-5-27 17:31 |只看该作者
重庆已不属川啦

使用道具 举报

53
发表于 2019-5-27 17:39 |只看该作者
虽不是成都人,也算是新成都人了,在这儿生活了差不多10年,成都除了慵懒的生活节奏让人向往
像宽窄巷锦里这些带地方特色而遐迩闻名的古街,其实真没什么看头,去了第一次不会想再去第二次
所谓的古街差不多都变成了步行商业街了吧,虽然那些建筑还都古着,但是早已不是游客所想的那样了

使用道具 举报

54
发表于 2019-5-27 20:12 |只看该作者
笑。 发表于 2019-5-27 17:39
虽不是成都人,也算是新成都人了,在这儿生活了差不多10年,成都除了慵懒的生活节奏让人向往
像宽窄巷锦里 ...

似曾相识的名字,欢迎醉心笑。

使用道具 举报

55
发表于 2019-5-28 12:52 |只看该作者
沈眉珊 发表于 2019-5-27 20:12
似曾相识的名字,欢迎醉心笑。

眉眉好

使用道具 举报

56
发表于 2019-5-28 20:27 |只看该作者
很佩服能把游记写得这么引人入胜的写手。我常常是游览时,没时间写。清闲时又没及时补上。到期职今都成了一片空白。

使用道具 举报

57
发表于 2019-5-28 20:30 |只看该作者
笑。 发表于 2019-5-27 17:39
虽不是成都人,也算是新成都人了,在这儿生活了差不多10年,成都除了慵懒的生活节奏让人向往
像宽窄巷锦里 ...

哈哈。转个街角,又看到了。

使用道具 举报

58
发表于 2019-5-28 21:00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兰亭流觞 于 2019-5-29 21:52 编辑

  06告别了成都杜甫草堂,当天下午五六点钟来到了都江堰市。都江堰,一座花园一样的城市。出客运站南行过马路,在一条南北街上,有很多私营旅馆,旅馆客房内干净整洁,住宿价格也便宜。在这里选了一家住下,稍作休息后,下楼经旅馆老板指点,来到一条沿街多是餐馆的街上。一般来说,一个城市的特色美食,往往藏身于深街小巷的小馆子中。而且这种馆子不是专为外来游客开设的,平时大多是以里弄里的当地人光顾为主,因此,在这种地方用餐挨宰的几率很小。
  我走进一家火锅店里,点了一条活鲤鱼,鲤鱼每斤十六元,锅底免费。店家点火上火锅,不多时片好的鲤鱼肉也端上来了。作为北方人,对于四川火锅是有些畏惧的,主要畏惧火锅里面那层厚厚的辣椒红油。不过真正吃起来,也没有感觉到特别辣,倒是鱼肉的麻辣鲜香,令我胃口大开。
  第二天早上准备就近吃早饭的时候,误入了一家藏族饭馆。其实藏民开的饭馆里的面食与汉民的几乎没有区别,开饭馆的藏民老板虽然长的五大三粗,但待人却很热情,我吃完面起身走时,他见我携带的手杯里水少,还主动提来暖水瓶,给我杯子里续满了水。
  自市区乘公交车,来到都江堰风景区。都江堰市以山、水、林、堰、桥浑然一体著称,走进风景区,更是令人有步入仙境一般的感觉。但见喷泉溪流间,各种苍翠的奇树嘉木,以巨型盆景式的形式展现在你的面前,其中树龄几百年的“紫薇花瓶”、“张松银杏”最是造型优美,巧夺天工。堰功道两侧相对而立着十二尊包括诸葛亮在内的历代曾经治理过都江堰的官员铜像。一尊尊铜像铸造的气定神闲,栩栩如生。虽然他们因朝代不同而衣着各异,但在他们身上同样都散发着浩然正气,大有凛凛不可侵犯之感。从这一尊尊令人崇敬的铜像身上可以使人得到这样的启示:无论是朝臣还是君王,也无论朝代多么久远,只要你做了一些有益于人民的事情,人民都不会忘记你。而那些为了一己之利,不惜祸国殃民的奸佞宵小,无论你如何掩饰和自我标榜,终究都会遭到人民的唾弃。
  堰功道尽头是高大巍峨的“伏龙观”,观内供奉着汉代李冰石像。观的左侧是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关键所在“宝瓶口”。此处是岷江水进入“内江”的入口。距今两千二百多年前的战国后期,秦蜀郡太守李冰率领当地百姓用火烧水激的办法,用了八年的时间,在玉垒山余脉上硬硬地凿开了一个宽二十米,高四十米,长八十米的山口。最初引水通江主要是便于运送军用物资,即把从岷山上采伐的大量木材,通过水路运往成都平原,以供秦兵统一六国的征伐之用。后来李冰父子,在此基础上又增建了鱼嘴分水堤、飞沙堰溢洪道,人字堤等设施,人为控制内、外江的水流量,形成了灌溉防洪为一体的水利工程。把旱涝难控的成都平原,改造成了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国。
  宝瓶口水道狭窄,水流湍急。岷江洁净的雪水咆哮而下,水色青白如玉。鱼嘴是修建在江心的分水堤,他把岷江水一分为二,内江用于灌溉,外江排洪。现在的鱼嘴是用水泥与砾石混合浇筑而成的,看起来坚固美观,但就在几十年前还是用编织的竹笼装满鹅卵石堆砌而成。由于竹笼不耐腐,在汹涌而下的江水的冲击下,很容易损坏,所以每年都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进行整治,是为“岁修”。
  自“鱼嘴”北行不远处的江面上有安澜索桥,索桥连接东西两岸,东岸上方筑有祭祀李冰父子的“二王庙”,庙宇斗拱飞檐,非常壮观,前后殿分别塑有李冰父子的神像。除此之外,还有诸如神龙殿、祈子宫、丁公祠等众多庙宇殿阁,这些与都江堰水利工程或有搭或无搭的高大建筑密密麻麻占满了整面山坡,让游人不得要领,或说对于山下的水利工程有喧宾夺主之嫌。假设李冰父子穿越两千的历史隧道,来到当年他们历尽艰辛修筑的都江堰,站在汹涌的岷江西岸,望着对岸满山遍野的庙宇观阁以及里面正襟危坐的各路神仙,会做何感想?是不是会眉头紧锁,无言以对?

1

查看全部评分

使用道具 举报

59
发表于 2019-5-28 21:09 |只看该作者
沈眉珊 发表于 2019-5-25 22:06
才知道这两位诗人的相遇详情。
生活的年代有别,直接导致了两个人的作品主题风格不一样。

是啊,李白的诗歌浪漫一些,杜诗则偏于现实。

使用道具 举报

60
发表于 2019-5-28 21:10 |只看该作者
笑。 发表于 2019-5-27 17:39
虽不是成都人,也算是新成都人了,在这儿生活了差不多10年,成都除了慵懒的生活节奏让人向往
像宽窄巷锦里 ...

嗯嗯,看景不如听景。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北斗六星文学网所有文字仅代表作者个人言论,本站不对其内容承负任何责任。

Copyright ©2011 bdlxbbs.cn All Right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本站信息均由会员发表,不代表本网站立场,如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发帖投诉   

平平安安
TOP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