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现在的做法叫做“过度检查”,原因是医药改革以来,药费的改革方法让医院依赖药物赚钱的路越走越窄。特别是医生通过开药赚取外快的办法被禁止(当然没有完全禁止)。你如果去医院你会发现,很多诊室的门上都贴着(禁止医药代表)的纸条。这些“医药代表”就是各大药厂的销售员,他们通过给医生回扣让医生开他们厂家的药品。关于这点我以前介绍过,假定一种药生产商最后的成品价格是30元,到了患者手里几乎就要翻至少十倍。药厂没赚那么多钱,他们的利润就在那30元的价格里,让药品到达最后价格的是流通过程。医院的利润,医生的回扣,业务员的提成等等,这都是患者买单的。
在医院里药厂是通过所谓“医药代表”,在药店里厂商则直接派驻销售员进驻药店销售自己的产品。这些人有些是厂家的销售员,有些是雇来的打工人员。
药店赚取租用柜台的租金,药被提高价格以后卖出去药店可以提成。如果药店的人员参与了销售他们也提成。药店对这种药品有一句行话叫“高毛”,所谓“高毛”就是毛利很高的意思。
一管消炎膏原价1.4元,在药店变成“高毛”以后就卖到14元。不仅如此,这些人还销售一些没有准入资格也就是没有“卫”字头的药品,其危害性是可想而知的。
既然药品由于政府监督这条财路不通了,医院挣什么钱呢?那就是加大检查项目。因为药费虽然部分降价了,但是治疗费,检查费,住院费等等不但没有降价相反还有上涨的趋势。这就是为什么你去了医院,即便是长脚气也要做CT的原因。
最能说明问题的是,我老娘因为年岁大了腰疼,检查以后判定是腰椎变形。这个检查本来只要一张简单的X光片就可以解决的,但是医院给我老娘照了27张片子,腰部以下直到脚趾都照了。并且做了验血,验尿,等等其他的检查项目。
老太太最后放弃了治疗,不是不想治病是折腾不起。她还是有医保的,大部分可以报销。试想如果是一个农民或者没有医保的,他们看得起病吗?
所以我以前说过,把医疗、教育、养老作为拉动内需的产业这个办法是值得商榷的。
(好像又牵涉到了违禁话题,不要紧的,管理员可以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