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余小寒 于 2020-12-18 17:14 编辑
真是马太效应,有者更有。几个著名的ID,获得的点击就是高人一筹。大家都围绕着他们转,十分热闹,正所谓文字好,人缘就好,人缘好,文字就更有吸引力。像我等,甘愿做绿叶的人,惊讶地发现连做绿叶的市场都没有了,万分尴尬。原来这干人都是精英,自己没几把刷子的话,都不好意思发帖。而且,坛子不需要什么绿叶,有本事就直接上阵,久了就是鲜花。
不会写的人,灵感久而不至,但会写的怎么写怎么有。他们嬉笑怒骂,自恋自黑,引经据典,评头论足,把沈从文、余华、伤痕文学,如数家珍的说出的时候,让人知道学海无涯。不是世界变化太快,而是该学习的那阵,没多读几本经典,多背几个人名。看人挥斥方遒,指点文字的江山,就只有临渊羡鱼的份。
当然,鄙人多少也知道几位作家,鲁迅、李敖、王小波、贾平凹、村上春树、这些大家耳熟能详。鄙人知道的,大家都知道,大家知道的,鄙人却未必知道。比如什么南美作家,新写实主义的作家,鄙人就一脸茫然。不知道,知道那么多作家干嘛,难道文字上也讲靠山?背后站的作家越多就越底气十足?就算鄙人认识他们,这些大师却未必认识鄙人。整天把他们挂念着,未必就能立马灵魂附体,变成他们的风格。鲁迅几乎成了所有爱写字人的朋友,都想拉他为一伙。王小波门下也有无数人自称为走狗。可是写成鲁迅和王小波的,有几个?从形式到精髓,超越者鲜有。李敖、贾平凹、村上春树,这些人,只要能超越其中任何一个,在中国当年文学史上,恐怕都会留有一席之地。
作为中国人,鄙人越来越爱看中国作家的书。虽然有的使人失望,有的令人自惭形秽,有的爱不释手,有的相见恨晚。尤其一些受诋毁、恶评的作家,鄙人会亲自去检验。比如余华的兄弟,譬如韩寒的小说,余秋雨的散文。有时候,感觉文学需要亲自鉴赏才有发言权。听别人的评论,只会被误导和影响。个人口味不一样,看到的精彩也会不一样。只要自己有鉴赏力和创造力,读一些二流、三流的作家也无妨,这样就能迅速知道毛病在哪里,学会如何避免。就像喝多了高档茶和低档茶,久了就能加以鉴别。
在论坛读帖也是一样,好的文采可以让人吸收文气,揣摩行文的音韵。写得一般的,可以拿来做比较。写得差的,就思考缺点和缺陷在哪里,怎样避免。鄙人的水平有限,但是眼光却比较好高。看到写得好的人,觉得他们太用心,看到写得一般的人,又觉得他们不走心。自己想站出来指点一番,可是碍于水平,不敢说出意见。所以,最好还是顺其自然,让能者多得。通过这个刺激大家,等大家都做了红花,就会信心百倍,根本不需要人从一边点醒。当然,被点醒了,也不会轻易承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