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老剑 于 2021-4-13 01:10 编辑
就你说的三大流派而言,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体验派,在我看来,就是一种让观众沉浸其中的思路。观众在意识中参与到戏剧表演过程中,投入情感,与角色共同入戏,甚至在脑海中把自己代入到某个角色扮演中,与剧中角色共命运。在心理学角度来说,这是一种移情和反射,观众在代入角色扮演中,实现自我理想的满足,并能在剧情发展中塑造理想自我。观众会设身处地地在戏中角色的角度去感受,去想象,去体会。因此就会产生共情作用,也就是产生同理心。这样,台上角色和台下观众在剧情中的主观世界产生交集,产生共鸣。但这种共鸣其实不是对话产生的,而是因为共享。观众其实在主观上已经参与了角色扮演。或者说,观众也把自己当作一个符号,一个能指,投入到戏中。
因此,如你所说,斯坦斯斯拉夫斯基理论的戏剧,讲究真实,讲究真情实感的渲染,讲究让观众身临其境的效果。这其实就是某种程度上对生活真实的模仿。演员在进入角色后,就是在模仿一个他人。生活化、浓缩、再现,贯穿了戏剧创作的全部。这确实是我国大部分戏剧表演的现状,也是延安文艺座谈会以后的我国戏剧创作和表演的主旨。这虽然也是一场对话,但却是一场舞台上主导的对话,是一场共时性对话。也就是说,戏剧的时代性特征很明确。因而,角色的魅力非常重要,在不知不觉中,一种被马克斯.韦伯称之为卡里斯马(charisma)的权威被树立起来,这种权威是魅力型权威,有超凡的魅力和感召力。因此,在需要政治权威、文化权威、道德权威的地方,这种表演理论应该会受到欢迎。以我个人观点,这个理论下的戏剧创作和表演。其优点是:贴近生活;缺点是:在让观众得到心理满足后,忽视了反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