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手早。
看过你谈到一二三四,接下来说说自己的想法,不知能不能一一对应,也不知乱到哪里去。
当我说 婚姻三元素时,视角是限定在一个家庭的内部,在家庭内部的矛盾可以通过沟通而发现解决方法。
你提出来沈从文的理想主义不限于家庭之内,而是与他的文学追求有关,也与时代变迁中的社会实践有异。
当自己的理想与现实的大环境有所不同,我觉得一定要妥协。为什么要妥协?理想主义固然可敬可赞,须知,理想的实现手段是实实在在的现实的,永远都必须用非常现实的方法去实现理想。妥协到什么程度?与环境冲突大,则以安身与守家为最基本的事。这种情况,庄子,论语,甚至几乎所有的传统文人都知道,儒业难做便修道啊,理想不成且从俗啊。古代很多著名的人与事,当人文环境不利于自己的理想,那就留得青山在,以时间换空间。
说起以时间换空间,这就有些哲学意味:人,都存在于时间里。中国传统文化讲家庭,总是要讲祖孙三代,要讲传家远。这是一个很好的传统。一个人得意,要想到传家远,不得志,也要想到传家远。家庭,与天下,在"传家远"三个字里得到有机统一。
那么,沈从文在他的理想主义里,"传家远"占几寸面积呢?沈从文的理想一定要在他有生之年内实现么?如果有生之年无法实现自己的理想,至少也要感染身边的人,使他们感佩理解自己的理想主义。"传家远",沈从文的心里恐怕没有这三个字。
"传家远"这三个字,不但是妥协之道,而且也是信念,甚至于信仰。无论信念还是信仰,这都超出"契约"二字远矣。婚姻,可以说是契约,但是,婚约也有超出契约进入信仰的东西。鲁迅先生不与大夫人同居,也不离婚,这里面就可以看出来契约关系之外的东西。
无法伸于理想,不得不屈于现实的大环境,或者屈于不理解自己的对象,仍无愧大丈夫者,就在于安身与安家。小家与天下,于是就不隔,安心与安身于是也不隔,至少隔得不太远,也不太冷。为了理想而离家,我个人不看好。俗话说,一个人赶路,可以走得快,可是要想走得远,那就要一群人慢慢走。一个人独自赶路,理想实现了又有什么意义呢?
临屏忽忽,不知悠悠之言何所往。不敏于当时的复杂,谨就一些事情泛泛而谈,也无意冒犯沈从文及其相关的人,在他们身后议议论论,一是想理解他们与那个时代,也是关切自身与当下。当与不当,思在其中焉。与四手同或不同,乐在其中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