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鸿野鹤 发表于 2022-8-12 00:11
我以为原作更佳。
原作分为四段,是比较自然恰当的,有语气的舒缓停顿和一唱三叹的情感起伏在里面,取消分 ...
其实我只是在原作的基础上动个小手术,基础还是原作的基础,原意也并没多大的改变。经我改写,不但能分段,而且比原作还一唱三叹,不信你看:
1.
谁能在雨夜
点燃一盏灯
照我踽踽独行
谁的心
能开一扇窗
放进我的诗行
2.
一片叶
划过一道黄
飘进我的眼里
化作灰色的忧伤
3.
一次次在梦中
打捞旧月光
梦醒后
将所有的爱
放逐到远方
4.
在雨夜
我不想写诗
只想静静的听
雨敲玻璃窗
“为我”二字为啥要去掉?因为我后面有“照我”二字。点灯干嘛?不就是为我照亮吗?所以,“照我”就包含了“为我”,不去掉就是重复。
“万千”又为啥不要?“我的诗行”是多少诗行?不如留给读者去想象。
不知层主缘何确定作者在室内静思。而从“谁能打一扇心窗”来看,在户外更合适。心就是心房,心房才有心窗。
作者当然不是在房间里踱步,也不是在户外的路上。而是在人生的道路上踽踽独行。这是一段心路历程。灯也不是真实的路灯,更不是房间里的台灯。而是作者心路上的一盏明灯。这盏明灯可以是一个人。一个良师或益友为自己指明人生的方向,不致迷茫。
谁说静思就一定要呆在小黑屋里?呆在小黑屋里那是悔过。走在路上也可以静思,身动而心静。以动衬静的效果更好。
踽踽独行是虚写,而且更能体现作者的孤独感。
“谁能打开一扇心窗”和“谁的心/能开一扇窗”的意思一模一样。只是后者更通顺更流畅。
原作的后四行其实就是画人添尾,纯属多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