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北斗六星!·百事通·查看新帖·设为首页·手机版

北斗六星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北斗六星网 六星时事 六星杂谈 读书晬语
楼主: 徐公孰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读书晬语 [复制链接]

31
发表于 2023-6-5 11:45 |只看该作者


























附件: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使用道具 举报

32
发表于 2023-6-5 11:49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徐公孰 于 2023-6-5 16:52 编辑








3,


“许多住在下城旧区里的妇人看见冉阿让在加桑第大路的树底下歇了一回脚,又在那广场尽头的水管里喝了些水。他一定渴极了,因为追着他的那些孩子还看见他在两百步外的那个小菜场的水管下停下来喝了水。”

这一段冉阿让从苦役监狱释放出来的路上风光,是路人们口口相传,最终至于作者笔下。“天地间的怪事莫过于侦察别人的一些和自己绝不相干的事”,即使他在最空旷的荒野,在鸡息狗静的深更黑夜里,不管冉阿让走到哪里路上总有人看得见,沿看不见的渠道迅速传播,发热,发胀,发疯,无远弗届。所以《汉书·艺文志》说:“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途说者之所造也。”


我的阅读视野狭窄,不知道在雨果之前还有谁如此恣肆地使用稗官野史的笔法,雨果之后虽屡见不鲜,可是比雨果用得更巧妙绝伦的也就遇到三人。


流言蜚语,是检验一切世间真理的唯一标准,是鉴定一切世人品格的至高准绳。多少高高在上的法律与理性轰然倒塌在流言里,多少正人君子陷在蜚语里难以自拔,卞福汝主教挺身通过人言可畏的检验和鉴别,冉阿让终其一生奔逃在口舌之阵,芳汀死于流言,其女儿则生于流言,甚至母女之名皆拜流言所赋予……世间美好皆与流言环环相缚,所以这是悲惨世界。


流言,伊于胡厎,止于智者。雨果却书之于纸,出版于世,世人争相阅之而以为美。世事之情,莫非吊诡若此。读小说的最大意义或许是暂时忘记生活中街谈巷议的烦恼而在纸上获得窥视与饶舌的片刻欢愉。













使用道具 举报

33
发表于 2023-6-5 12:36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徐公孰 于 2023-6-5 16:52 编辑










4,

“一八六一年,在五月间一个晴朗的早晨,有一个行人,本故事的叙述者,到了尼维尔,并向拉羽泊走去。”

“有一点得在此说明一下,这对我们即将读到的若干页以及今后还会遇到的若干页都是必要的。本书的作者——很抱歉,不能不谈到他本人——离开巴黎,已经多年。自从他离开以后,巴黎的面貌改变了。作者即将引着读者到某处,说'在某条街上有某所房子',而今天在那里却可能既没有房子也没有街了……请容许我们面对现在谈过去。”

“叙事者”,“作者”,“读者”,“我们”,是这两段文字里的几个关键词。有不少小说里“叙事者”≠“作者”,二者在《悲惨世界》里却如上述段落所示显然是等同一致的。“叙事者”即本书“作者”亲自出面考察滑铁卢古战场和追凶现场,这使本书里的故事获得书外的根据,好像一切都是“正史”。本书于是又有史记史传的真实色彩,不再仅仅是稗史演义。

然而,演义或传说的色彩是很难遮蔽的,它总是在一切角落与缝隙里茁长。这一次 ,“读者”和“我们”二字是不多么明显的盲点,却也是不怎么易躲的沟洫,雨果不免身欲前而足趑趄。

既然作者是亲身出现在滑铁卢古战场和沙威追捕冉阿让的案发现场,而“读者”此时不在场,那为什么要把“读者”硬拽进来呢?作者取媚于读者,毫不见外地称呼“我们”,仿佛“我们”共同在场似的。

“共同在场”,只有一个可能,那就是话本评书,说书人与听众面对面,嘴对耳,书桌对长椅。雨果取媚取容于读者的感情冲动于是意外地扼杀增加史传真实性的努力,忽然之间,正史的语调仍然是评书话本。仿佛在读中国章回体小说,“各位看官……”

似乎是写史,实则在说评书,因此几处作者亲临的章节读起来既有史官之手的真实又有评书之口的拖沓。滑铁卢古战场的絮叨仅仅是铺垫德纳第和彭眉胥二人的出场,巴黎市街道与修道院历史的啰嗦仅仅安排冉阿让隐居于此。这种场面不再一一列举。


读来不免为之气短而神烦,低眉沉吟缓息,复归明净。

















使用道具 举报

34
发表于 2023-6-5 13:28 |只看该作者
“读小说的最大意义或许是暂时忘记生活中街谈巷议的烦恼而在纸上获得窥视与饶舌的片刻欢愉。”赞同这句话

使用道具 举报

35
发表于 2023-6-5 16:59 |只看该作者
我是潜水的 发表于 2023-6-5 13:28
“读小说的最大意义或许是暂时忘记生活中街谈巷议的烦恼而在纸上获得窥视与饶舌的片刻欢愉。”赞同这句话
...





上论坛如读小说~~





使用道具 举报

36
发表于 2023-6-5 17:31 |只看该作者
徐公孰 发表于 2023-6-5 12:36
4,

“一八六一年,在五月间一个晴朗的早晨,有一个行人,本故事的叙述者,到了尼维 ...



又偷着续,还改名。

使用道具 举报

37
发表于 2023-6-6 07:49 |只看该作者







5,

《悲惨世界》里随处可见“议论”,从三五句到七八段,长短不等,各应文法事理与情势。明火执仗地以议论文入小说,我还见过陀思妥耶夫斯基,威廉·福克纳与米兰·昆德拉。

雨果还爱抒情。忽然在某一章节,甚至忽然又某一卷里十多章全在抒情,目的很简单,比如对巴黎人民野孩子抒发整整一卷的感情,煞尾短短一个句子交代某人会在三百页之外上场。

只是不知抒情者誰,复不知情抒为誰。










使用道具 举报

38
发表于 2023-6-6 07:49 |只看该作者
知音 发表于 2023-6-5 17:31
又偷着续,还改名。




惭愧

又更新提上来了




使用道具 举报

39
发表于 2023-6-6 07:50 |只看该作者







6,

小说各成气势,契入需有不同的角度。请以鱼虾蟹喻之。

鱼,浑身软嫩,却敢一味地朝前游。大仲马认为历史不过是墙上的钉钩,用来挂置他的小说,可印证《基督山伯爵》在以现在心写将来事,其势如鱼,前冲不辍,读之宜急如鱼进,逆流而上,水与鱼身相激,文共人心相荡,不住亦无所住,荡胸生层云,满眼接混茫。

虾,头戴两眼如灯,胸抱二螯如剪,却终生退行。“本书作者,在这故事的发展中处于现代史中这一奇怪时期,他不能不走进这个已成陈迹的社会,顺便望一眼,把它的特点叙述几笔。不过他叙述得很快,并无挖苦或奚落的意思。那些往事是些令人怀念应当正视的往事,因为它们和他的母亲有关,使他和过去联系在一起。此外应当指出,那个小小的社会自有它的伟大处。我们不妨报以微笑,但是不能蔑视它,也不能仇视它。那是往日的法兰西。”这段作者自述表明,《悲惨世界》以现在心写过去事,逝者渐远渐退,读之宜缓如虾退,溯洄从之,溯游从之,念天地之幽幽,哀民生之多艰。

《简·爱》与《傲慢与偏见》二部小说以现在心写现在事,主角心身交缚,缓急皆不得其读,最宜如蟹横行。左右采之,识因识缘;左右流之,不疾不徐。读书则横通,自省则横广:不昧因缘,不离世间,烦恼之侧,七步之内,必生幸福。

过去心不可失,现在心不可失,未来心不可失,三心备于同一本书,有誰曾熟读此书?













使用道具 举报

40
发表于 2023-6-6 08:12 |只看该作者
惭愧,法国小说认真读过的只有《红与黑》

使用道具 举报

41
发表于 2023-6-6 10:11 |只看该作者
简爱 和 飘 这两部小说都是我喜欢的。相比之下更喜欢 飘

使用道具 举报

42
发表于 2023-6-6 11:49 |只看该作者
无蕊 发表于 2023-6-6 08:12
惭愧,法国小说认真读过的只有《红与黑》





《鼠疫》你读得很认真啊
难道你不认为是法国小说?




使用道具 举报

43
发表于 2023-6-6 11:51 |只看该作者
云山千叠 发表于 2023-6-6 10:11
简爱 和 飘 这两部小说都是我喜欢的。相比之下更喜欢 飘





《简·爱》与《傲慢与偏见》,初三起在我书包里躺了三年,也没大读明白:-)









使用道具 举报

44
发表于 2023-6-6 12:19 |只看该作者
徐公孰 发表于 2023-6-6 11:49
《鼠疫》你读得很认真啊
难道你不认为是法国小说?

这么说起来,《情人》也读得很认真
大概因为这些都不属于十九世纪

使用道具 举报

45
发表于 2023-6-6 13:38 |只看该作者








7

《悲惨世界》充满稗史,正史,论文,以及抒情的篇章,读起来小说味儿颇浅淡:从头到尾阅读时是散文;从尾到头回想时是散文;满篇的典故与注释,眼里心上,随时随处,皆不能不形散。《悲惨世界》是十八世纪最后十年和十九世纪最初二三十年的百科全书,竟有些类似佛经,可以不分首尾,不拘顺逆,随处契入而不生阻滞与迷惑。

《世说新语·文学第四》云:“殷中军被废东阳,始看佛经。初视维摩诘,疑般若波罗密太多;后见小品,恨此语少”,佛经的语言枝蔓,读之不免恨其繁复,就像《悲惨世界》里记史。佛经解倒悬于人心,惊怖之中又忘其短暂,仿佛雨果设悬疑正善恶,刹那间成永恒也。又《四十二章经》有论读经有缓急中庸章。曰:

“沙门夜诵迦叶佛《遗教经》,其声悲紧,思悔欲退。
佛问之曰:"汝昔在家,曾为何业?"
对曰:"爱弹琴。"
佛言:"弦缓如何?"
对曰:"不鸣矣。"
"弦急如何?"
对曰:"声绝矣。"
"急缓得中如何?"
对曰:"诸音普矣。"
佛言:"沙门学道亦然。心若调适,道可得矣:於道若暴,暴即身疲;其身若疲,意即生恼;意若生恼,行即退矣;其行既退,罪必加矣;但清净安乐,道不失矣"。”

雨果写《悲惨世界》,无事处话长,其弦缓也;有事时话短,其弦紧也。吾闻弦歌而知雅意,于其叙事冗繁处缓缓读,于其悬念迭起处速速读。愈缓愈观其徼,愈速愈得其妙。《悲惨世界》虽然篇巨典细,人多事杂,聚讼纷纭,然则吾心无堵,吾眼无碍,随其文势迤逦而从容进退,惬心贵当,读其文,识其史,而见自家堂庑也。













使用道具 举报

46
发表于 2023-6-6 13:40 |只看该作者
无蕊 发表于 2023-6-6 12:19
这么说起来,《情人》也读得很认真
大概因为这些都不属于十九世纪




写一个书评呗



使用道具 举报

47
发表于 2023-6-6 13:42 |只看该作者







8,

“彭眉胥❺躲在一根石柱后面,心惊胆战,唯恐那位姑奶奶❶回转头来,所以不动也不敢呼吸,眼睛盯着那孩子。一个脸上挂着刀痕的铁汉竟能害怕那样一个老姑娘。”

“他究竟是去些什么地方?”那位姑奶奶❷常这样问。

“马吕斯❹每年写两封信给他的父亲,元旦和圣乔治节,那种信也只是为了应应景儿,由他姨母❸不知从什么尺牍里抄来口授的,这是吉诺曼先生唯一肯通融的地方。”


所引所注❶❷❸三处的两个词“姑奶奶”和“姨母”两个汉语词儿在英语里都是“the aunt”。读英文时印象比较深。

所谓“the aunt”,就是少年❹马吕斯的妈妈的亲姐姐,马吕斯当然要喊她“姨母”。所以第三句翻译是完全正确的。

❺彭眉胥是马吕斯的父亲,妻子死后跟他岳父闹得不上门儿,所以他喊她大姨子为“姑奶奶”也合情合理,见第一句。

第二句话里的“姑奶奶”似乎翻译成“姨母”更合适,因为这个语境里是对马吕斯而言的,英语是“his aunt”。

这同一个英语词经常有这两种译法儿,而且“姑奶奶”比“姨母”用得明显多一些,不一一列举分析。我琢磨着,用“姑奶奶”这个词儿一是妹夫彭眉胥的语气,另一个也可能是叙事者的视角,“姨母”只是外甥马吕斯的叫法儿,所以“姑奶奶”二比一胜“姨母”。

同一个英语词儿译出两种不同的汉语意思,对?不对?如果硬卡对与错儿的标准线,这翻译法儿就是硬伤,因为三处都翻译成“姨母”是完全通顺的;但是若论文章的趣味与色彩,“姑奶奶”一词的旁逸斜出则是神来之笔。

此时忽然心动,想起另一件全不相干的事儿。买过一本历史学名家关于某专题研究的名著,读起来比较枯燥,三四百页的书没有读完就扔在书架上。当时上小学四年级的小老大有一天悄悄地问及那本书上的一个问题,我給出一种见解却不敢确定真伪;小老大说那本书里面也有两种完全不同的说法儿,并找出书指給我看:一种说法儿在前四五十页上,另一处完全相反的论断在二百二三十页上,页面上没有任何记号儿,老大全凭记忆。那种书,那个年级与年龄,那种指瑕,自然叫我惊喜;最心生欢喜的是孩子悄悄拉着我商讨那个问题,自始至终没有说人家写错,也没有自夸发现错误。

文科的学问,创新的意义未必高于保守;我很喜欢孩子那种理解力里的同情心。同情的理解与理解的同情是落实到行动的最终根据,争输赢论是非与亲身实行之间的距离,正好是理解的同情。

天主教的卞福汝主教与散普丽斯姆姆心中有天主,本来终生不撒谎却为冉阿让撒谎,主教撒谎救赎冉阿让的心,姆姆撒谎救出冉阿让的身。撒谎是错的,为了行大义,犯点儿错误也是权宜之策,绝对之善。事理可立之以是与非,世事可权之以曲与直,义也。

上面四段所论的是非对错,是人心上的事,无关乎物理。














使用道具 举报

48
发表于 2023-6-6 13:43 |只看该作者



















附件: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使用道具 举报

49
发表于 2023-6-6 21:29 |只看该作者
闷头一顶,说得比读得还邪乎,幸好内容不错。

使用道具 举报

50
发表于 2023-6-7 07:12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徐公孰 于 2023-6-7 07:29 编辑









9,法律与人性


“一八一五年十月初,距日落前约一点钟,有一个步行的人走进了那小小的迪涅城”,这是在土伦监狱服十九年苦役出狱的冉·阿让。算起来,他是一七九六年督***时期因打碎面包店玻璃窗偷一个面包而入狱的。

法国一七八九年颁布立宪君主制的宪法,一七九三年罗伯斯庇尔政·府制订共和宪法,一七九五年又有共和三年宪法,一七九九年拿破仑成为执政政·府的第一执政,四五年后颁《拿破仑民法典》,冉·阿让出狱不久,波旁王朝复辟。我的疑问是:宪法与政·府走马灯似的换过好几波,为什么冉·阿让能持续服苦役十九年呢?因一个面包判苦役五年,有没有因为政权频繁更迭而引发司法混乱从而错误定罪量刑?冉·阿让出狱后有大量善行与悔过自新,甚至有自首行为,那出狱之初的偷盗与抢劫可不可以依法免于起诉?

《悲惨世界》是大百科全书,独不见对上述法律问题的议论与思考,只給出一个间接的解释,还有一个基于人道主义的说明。一是说:

“王权需要流浪儿。”

为什么需要呢?动用警察的力量抓到港口拉纤。冉·阿让在土伦港服苦役,电影和音乐剧里也都有拉纤的镜头。冉·阿让十九年苦役挣下108法郎工钱。王权需要这种免费的劳动。我猜想资本也需要这种赤裸裸的剥削,所以法国资产阶级掌握执政权并制定法律之后仍然继续判一个面包值五年的苦役。

人道主义,是雨果的基本认识论,自然而然可以用来回答上述设问。雨果的人道主义不是基于法制论而是人性论,小说写的是男人女人与儿童的苦难,没有写出的是各时期政·府的政治责任。说:

“单看到男子的悲惨生活并不算什么,应当看看妇女的悲惨生活;单看到妇女的悲惨生活也不算什么,还得看看孩子的悲惨生活。”

这种递进式的对偶句子固然很有气势也易激发同情心,然则也显然遮蔽某些真相,因为历史不是如此递进的句式,现实生活也能如此工整的对仗。而是容易拐弯,处处拐弯,时时拐弯:

“人生的万事万物都在都在我们眼前随时消失,黑暗光明,交错相替;光辉灿烂之后,忽又天地晦冥;人们望着,忙着,伸出手抓住那些掠过的东西;每件事都是道路的拐角;猝忽之间,人已衰老。”





……空讲人·权,都不过是小说家言。















使用道具 举报

51
发表于 2023-6-7 07:17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徐公孰 于 2023-6-7 07:40 编辑




10,共和国和帝国

《悲惨世界》的历史背景是战乱:对内是保障人民人·权的资产阶级对波旁王朝与路易十六的革命;对外是保卫法兰西主权的抵抗三国反法同盟的数次战争。内战,产生法兰西共和国;对外战争,产生拿破仑帝国。

若忽略资产阶级革命性质而单从战争本身观察这时候的法兰西,它像中国的战国或者民国:与战国比较,拿破仑比不上秦始皇;与民国比,反法同盟比不上中国面对的西方列强对中国的分裂与掠夺。

在此背景下,法兰西面临内外双重压力,即对内维持共和国的地位,对外保护帝国的势力。共和国需要自由,以发挥资本主义的市场;帝国需要独裁,以高效地作战于战场。


帝国遭遇滑铁卢之战,惨败,拿破仑皇帝囚于科西嘉。帝国既倒,共和国也随即倾塌,代之以波旁王朝复辟。这就是那时候的历史,其中的逻辑很简单,帝国是共和国的盾与甲,帝国之皮不存,共和国之毛尽秃。


法兰西内战,唱民主,争自由,保人·权,这是人类历史上大书特书的辉煌。雨果下笔书于小说,却是悲惨世界:“贫穷使男子潦倒,饥饿使妇女堕落,黑暗使儿童贏弱。”


读小说使人悲而哭,读历史催人歌而泣。民主,自由,人·权,岂是嚼舌头得其味哉。当下之中国,若果如某些民主术士所愿,普选,普世价值,则全世界的大金融资本家即刻成为反法同盟绞杀中国,中华帝国倾于前,民主共和国塌于后,民主术士之愿望随即成空,化作烟,化作灰。此,易知也。

或许有人会说,法兰西牺牲冉·阿让和芳汀一代人,换来百世民主。恕吾愚钝:法国百世民主,是因为殖民全球。全球人民包括中华民族以自己百年屈辱与贫穷供养法兰西之人·权。卢浮宫至今摆着中华文物与经卷。《悲惨世界》成书于工业革命百年之后,当时的法国纺织品依然竞争不过中国的家庭手工织造,巴黎街上依然流行南京布与南京纸,陶瓷技术直到1860年以后欧洲才偷走中国的工业技术资料。


吾哀而矜之。







使用道具 举报

52
发表于 2023-6-7 08:42 |只看该作者
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任重道远,至简至难

使用道具 举报

53
发表于 2023-6-7 13:27 |只看该作者
无蕊 发表于 2023-6-7 08:42
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任重道远,至简至难







民主术士应多体会9/10两段儿





使用道具 举报

54
发表于 2023-6-7 13:31 |只看该作者
三十多度,太阳一出来就像下了火,连阴天都这么闷热。

看来马上要下大雨,空气有点浮躁,先记号一下。

使用道具 举报

55
发表于 2023-6-8 07:27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徐公孰 于 2023-6-8 07:54 编辑





11,撕毁契约的自由与契约里的自由



《悲惨世界》里的旅社老板德纳第非常类似《基督山伯爵》里的酒馆老板卡德鲁斯。德纳第在戈尔博老屋里约见冉·阿让的场景和气氛神似卡德鲁斯夜会化妆成布沙尼长老的基督山伯爵。读这两场戏,呼吸一声声微细渐至于无喘息,贴肤汗毛一根根地从梢弹起以至直竖的声音越来越脆而密,脚掌搓地渐急,腿肚子扭转生疼,心在喉咙与肚脐眼之间冒上来降下去,书页捏合得越来越紧又随时一点点揭开,眼睛盯在簌簌响的页隙间就像窥视门缝或者偷听墙根……最终脊梁发凉地发现,他们都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或实现自己的权利而随时撕毁契约的人。诸如此类行为,现在我称之为撕毁契约的自由。

德纳第一生在不断地单方面撕毁契约。芳汀把孩子寄养在德纳第的旅社,开始双方约定每月付6法郎,后来德纳第随时单方面涨价,甚至以孩子编造各种借口讹诈芳汀;芳汀借债,卖金发,卖门牙,直至卖身为公娼;冉·阿让从德纳第手里收养芳汀的女儿,德纳第的要价一眨眼爬升一截,一沉吟上浮一截,一搓手又暴涨一截,踩着不断撕毁的契约攀天要新价;到1832年街垒战里再敲诈走马吕斯的戒指……几经欺讹,得了马吕斯给的两万法郎去美国贩卖黑奴。老欧洲瞧不起新大陆,或许仿佛雨果写德纳第吧,美国是欧洲迁移去的盗贼。

《悲惨世界》里的秘密组织ABC社团,在安灼拉和公白飞等人的领导下像火一样发热像日月一样发光,用光和热照亮黑暗的世界,温暖世间的凉薄。世间发热并发光最快的是子弹,他们选择子弹的光与热焚烧旧契约……最终全部壮烈牺牲。

不管是革命的ABC还是亦贼盗亦奸商的德纳第,都在争取撕毁契约的自由,这是当时整个法兰西的缩影与隐喻:自1789年吉伦特派废除法兰西国王,雅各宾派清洗吉伦特派,督政*府消灭雅各宾派,拿破仑推翻督政*府,拿破仑再称帝,波旁王朝复辟……此后近100年里的法兰西不断地在王国,共和国与帝国之间动荡,撕毁的契约碎片与之共飘摇。

西方国家于是形成一种撕毁契约的传统:王权,皇权,甚至共和国民权,老百姓都随时随地随手撕,撕成碎片,撕成虚无,再重新立契约,然后每隔四年撕碎一次……西方政治里的契约精神,实际上异化为撕毁契约的自由。

与撕毁契约的自由对应的是契约里的自由。西方也有契约里的自由,不过只有极小值的契约内自由,顶多为期四年。

中国现在注重契约内自由,注重稳定。这个应该是主流。

中国也有不少自由主义者言语之间主张“撕毁契约的自由”。吾读《悲惨世界》而知其不可为也。“撕毁契约的自由”,本质上是人人以自己为人质去讹诈一份自以为是的新约,满足自我膨胀的欲望。欲望之火能烧毁旧契,欲望之无明却难以发出丝毫照亮新约的光。卡普鲁斯与德纳第,名义上是酒店老板,实质上是贼,是盗,他们撕毁契约的自由之后是贩卖黑奴。

请当心那些撕毁契约的自由主义分子,你和我,他以及她,说不定哪天就是他们手里的黑奴。




使用道具 举报

56
发表于 2023-6-8 07:30 |只看该作者





看不起一些聒噪自由的所谓自由主义者,因为他们仅仅争撕毁契约的自由,而不知如何实行契约内自由

他们若得逞,世上不知贩卖多少黑奴





使用道具 举报

57
发表于 2023-6-8 13:11 |只看该作者
徐公孰 发表于 2023-6-8 07:30
看不起一些聒噪自由的所谓自由主义者,因为他们仅仅争撕毁契约的自由,而不知如何实行契约内自由 ...

蛮好个帖子,知道你就要拐这么一个弯子抽下冷箭。
我认为自由主义者们不是在争取什么撕毁契约的自由,而是在争取获得一份公正并且有效的契约。
连公正、有效的契约都不存在,拿什么去撕?
昨天说只生一个好,正负来养老。多怀的都给我杀掉;今天说多生多育子宫爱国,不生的还要处罚。
你说说,这样的“契约”公正、有效吗?
连基本的人伦都不给自由,没有契约精神,好意思反过来批评别人?

使用道具 举报

58
发表于 2023-6-8 13:12 |只看该作者
学识修养没话说,就是离人太远,心大啊。

使用道具 举报

59
发表于 2023-6-8 13:21 |只看该作者







12


紧张,激动,惊心。


这种阅读体验在西方小说里常遇到。仔细想想相关场景也不多么惊险。而且,文笔也不多么精妙。为什么气氛营造得如此夺人心魄呢?至今没有想明白。


中文小说,读《尘埃落定》时自己有这种感觉。給孩子读《聊斋志异》时他们直朝被窝里缩。


西方小说与汉语小说的用笔肯定有区别,能感觉到,却看不出,说不清。

















使用道具 举报

60
发表于 2023-6-8 13:37 |只看该作者
按倒就亲 发表于 2023-6-8 13:11
蛮好个帖子,知道你就要拐这么一个弯子抽下冷箭。
我认为自由主义者们不是在争取什么撕毁契约的自由,而 ...






不跟你扯这个哈

政治与经济,历史与现实,中西对比……方方面面,我自己不能言简意赅地说清,所以不说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北斗六星文学网所有文字仅代表作者个人言论,本站不对其内容承负任何责任。

Copyright ©2011 bdlxbbs.cn All Right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本站信息均由会员发表,不代表本网站立场,如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发帖投诉   

平平安安
TOP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