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在就是被感知。不能被感知的,就等于没有存在。
不能被读懂的文学作品,没有任何意义。这样的话,谁都可以是皇帝新衣中的主角。
相对论、量子力学这些高深的理论物理学术,或者各学术专业理论,普罗大众看了确实如同看天书,但不等于专业圈人士读不懂,所以最终还是可以为人类理性所理解的。并且,自然科学理论最终还是体现在科技应用和相关发明创造上,让自己得到证实,从而为公众所相信。
但文学作品不能这样做类比。文学作品本身就是精神的创造,这注定了它天生就需要被不同的心灵所感应理解。并且诗歌的艺术审美本性,也天然要求着美的直观呈现而非隐匿。这就是为什么中国古代诗歌传统,一直以自然浑成为审美主流,以“隔”和“不隔”为重要标准。诗歌创作和阅读,不同于科技活动,要是像如今很多人这样,搞得跟编写和破解密电码似的,一头雾水,不知所云,得依靠大量注释和猜谜一样的主观附会去解读,乏味而毫无意义不说,又谈何心灵的交融?审美的感受?不过自欺欺人罢了,跟巫术何异?跟玄学何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