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北斗六星!·百事通·查看新帖·设为首页·手机版

北斗六星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北斗六星网 有壶家园 狐狸窝 傅佩荣解读《庄子.外篇》笔记
楼主: 岸边居住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傅佩荣解读《庄子.外篇》笔记 [复制链接]

31
发表于 2025-5-9 20:31 来自手机 |只看该作者
空灵山人 发表于 2025-5-9 08:43
善!圣境本来如是。"从心所欲不逾距"。从本心生出的一切念想和愿望,都不会违逆道法规距。

从心所欲不逾矩。
矩,"道法规矩″。不好意思,前面几个"距″,打错了。

使用道具 举报

32
发表于 2025-5-9 20:34 来自手机 |只看该作者
手机打字,屏小字小,没看清楚。

使用道具 举报

33
发表于 2025-5-9 20:44 |只看该作者
岸边居住 发表于 2025-5-8 07:59
我觉得庄子寓言说得好,文字也优美,说理透彻,从本质到作用到表现翻来复去地在讲同一件事,是为了反复叮 ...

浓缩的都是精华。

使用道具 举报

34
发表于 2025-5-9 20:45 |只看该作者
发散思维(扩散状态的思维模式)_百度百科

发散思维(Divergent Thinking),又称辐射思维、放射思维、扩散思维或求异思维,是指大脑在思维时呈现的一种扩散状态的思维模式。它表现为思维视野广阔,思维呈现出多维发散状,如“一题多解”、“一事多写”、“一物多用”等方式,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不少心理学家认为,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最主要的特点,是测定创造力的主要标志之一。

使用道具 举报

35
发表于 2025-5-9 20:47 来自手机 |只看该作者
空灵山人 发表于 2025-5-9 08:43
善!圣境本来如是。"从心所欲不逾距"。从本心生出的一切念想和愿望,都不会违逆道法规距。

从清净心生出的念想和愿望,一定合乎道法规矩。

觉者,心净(法身),智净(报身)。

使用道具 举报

36
发表于 2025-5-9 21:24 来自手机 |只看该作者
凡夫俗子 发表于 2025-5-9 20:45
发散思维(扩散状态的思维模式)_百度百科

发散思维(Divergent Thinking),又称辐射思维、放射思维、 ...

不错,这种思维有益于科技创新,文学创作…然,凡夫思维(依他起性,遍计所执)的妄想攀缘,胡思乱想也是这么来的。
灵觉者的思维,是在本心清净(如来法身)的常态下,由缘而生的清净智慧(如来报身)。

使用道具 举报

37
发表于 2025-5-9 21:35 来自手机 |只看该作者
你说过研究课题常采用"清净归零",再进入发散思维,很有效果。

使用道具 举报

38
发表于 2025-5-9 21:36 来自手机 |只看该作者
记得吧,我当即解释了为何随喜你的这种思维。

使用道具 举报

39
发表于 2025-5-9 22:07 |只看该作者
空灵山人 发表于 2025-5-9 21:35
你说过研究课题常采用"清净归零",再进入发散思维,很有效果。

空杯心态的故事起源:
南隐是一位禅师。一天,一位学者来向他问禅,但自己喋喋不休。南隐则默默无语,以茶相待。他将茶水注入这位客人的杯子,满了也不停下来,而是继续往里面倒。
  眼睁睁看着茶水不停地溢出杯外,客人着急地说:“已经满出来了,不要再倒了! ”
  南隐说:“你就像这只杯子一样,里面装满了自己的看法和成见。如果你不先把杯子空掉,叫我如何对你说禅呢?”

使用道具 举报

40
发表于 2025-5-9 22:07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凡夫俗子 于 2025-5-9 22:11 编辑
空灵山人 发表于 2025-5-9 21:36
记得吧,我当即解释了为何随喜你的这种思维。

高级。

坛友签名:倾听是一种美德!


尽可能了解,尽可能理解

使用道具 举报

41
发表于 2025-5-9 22:38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凡夫俗子 于 2025-5-9 22:47 编辑
空灵山人 发表于 2025-5-9 20:31
从心所欲不逾矩。
矩,"道法规矩″。不好意思,前面几个"距″,打错了。

错别字,不是问题。没有你这个错别字,我也忘了规矩是啥意思

黄胄写过一对联,里面有错别字,是艺术处理, 我忘了对联的内容,在炎黄艺术馆书店有展

使用道具 举报

42
发表于 2025-5-10 00:38 |只看该作者
12个经典的创新思维模型,学会了受益终身


附件: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使用道具 举报

43
发表于 2025-5-10 09:50 |只看该作者
【灵动变化的功夫,虚实转换,虚在当守,实在必冲,逢转必沉的含义】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 ... are_source=copy_web

使用道具 举报

44
发表于 2025-5-10 10:29 来自手机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岸边居住 于 2025-5-10 13:51 编辑
空灵山人 发表于 2025-5-9 08:43
善!圣境本来如是。"从心所欲不逾距"。从本心生出的一切念想和愿望,都不会违逆道法规距。

1、虽然从全体一真法界(道)流出的一切都是自然(本自当然如此),又自然归返于法界(道),一切念想愿望与规矩都是显现,本无自性,缘起缘灭罢了。→回归于道。
2、到人,人的本性来源于道(法界),又归于道。人之本性本自具足变化一切的能量,又本来清净、本不生灭、本不动摇、能生万法。→保存本性。
3、而每一个人的禀赋来源于经世累劫阿赖耶识的存贮,每一个人的表现受禀赋的牵引和影响,禀赋向道的途径回归、顺道展现,就叫做修行。
4、人生在社会人世,行为与意识都会受外缘的影响与作用,内在本性不受不间断的外缘影响、不攀外缘不受外缘牵引,就叫做修炼。
傅佩荣先生说,保存=修炼=回归,如是我闻,如是我解。
“从心所欲不逾矩”,说的就是在社会规范下修炼,修行而发挥自己的禀赋,保存本性,从而使本性回归于自由自在的道。

使用道具 举报

45
发表于 2025-5-10 15:01 来自手机 |只看该作者
傅荣解读《庄子.外篇》笔记六

天道 第十三


要旨:本篇谈天道,一并述及帝道与圣道,并且肯定黄帝、尧、舜等人的作为。其中描写的圣人是以道为师、得享“天乐”的,不但享受自然之乐,也能蓄养天下万民,抵达“太平”之境。唯独对于孔子之标举仁义,仍有未安。至于“桓公读书”之喻,则提醒我们要崇本抑末,以求亲自验证悟道之妙。


天道即自然(本自当然如此)之道。明白自然之道,通晓圣人之道,又能兼顾时空条件、把握帝王(领导管理)品性的人,就会在自处时昏昏昧昧(无所计较分别),让一切归于清静。
清净才可无所作为,无所作为才可让官员各尽其责。
虚静恬淡寂寞无为,是万物的本来面貌。
(知其本,随其缘)

静止时成为圣人,活动时成为帝王,(内在)无所作为却受到尊崇,保持原始单纯而天下无人可以比美。“素王”,是指有帝王之德而无帝王之位的人。

“天乐”,与自然和谐相处,与自然同乐。(与自然要乐),自然之乐,就是圣人存心用来养育天下的。
这与孔子的“在春和景明时,与童子二三人,冠者六七人,浴乎沂,风舞雩兮,咏而归…”,天下太平,与自然同乐的精神,完全一致啊!


真正的管理者的品性,要以天地(乾坤,道,本自当然如此的运行规律)作为根本,以道与德(发展发挥本性与禀赋)作为主导,以无为(顺其自然,无特别人为目的顺道而为)作为法则。

在上位的一定要无为才可治理天下,在下位的一定要有为才可被天下所用。
(对一个人来说,“上无为”就是内在的精神要无为,“下有为”就是人在社会人世的修行与修炼要有为。)→心无为,事有为。

外化而内不化。随外物变化而内心保持不变。→安时而处顺。


宗庙推崇的是血亲,朝廷推崇的是位尊,乡党推崇的是年长,办事推崇的是贤能。
这是大道在社会人世中表现出来的顺序,保持内心的自由自在,外在安时而处顺,没必要违逆社会规范,与己与人皆和谐。


如何发挥人的禀赋?:
天(自然)→道与德(本性与禀赋)→仁义(找到各自的正路与适宜的行为)→分守(职责划分)→形名(命名以交流)→材用(运用转化)→审察(设立标准判断)→是非→赏罚→各得其所,各依其实。


善待社会人世的人与事,好固然好,但还不够宏大。应像“天生成而地平静,日月照耀而四季运行,就像昼夜自有常轨,云飘过而雨降下。”,只要像天地就可以了。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老子口中的士成绮,在人世间到处可见,亦即矫揉造作之人不了。他们波称为“窃”(小偷),是因为欺世盗名。


“神未尝有所困”,“至人之心有所定矣”。神(精神意识)不为外物所困(所牵所移),心安定在本性自然处。


世人认为道可贵,是因为书本的记载,书本不过是语言而已,所以语言是可贵的。然而语言可贵之处在于意义(言外之义,不在文字,唯心所现)。
古人与他们不可传授的“心得”都已位消失,其中蕴含的道理、意义,需各自领悟。

使用道具 举报

46
发表于 2025-5-10 15:44 |只看该作者
老庄哲学,老子和庄子齐名

使用道具 举报

47
发表于 2025-5-10 22:34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凡夫俗子 于 2025-5-10 22:45 编辑
岸边居住 发表于 2025-5-10 10:29
1、虽然从全体一真法界(道)流出的一切都是自然(本自当然如此),又自然归返于法界(道),一切念想愿 ...

“从心所欲不逾矩”      心指人性,行守法律,装着道德走人生。破坏了法律,承担后果不就完了吗? 只要敢于承担后果,好像就没有规矩所言了吧? 法性本空。

使用道具 举报

48
发表于 2025-5-11 07:15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凡夫俗子 于 2025-5-11 07:24 编辑

     女人大多对时间产生焦虑,男人大多对空间有产生焦虑。  这就是人的自然属性。 道德观念是个变量,谁固守谁倒霉,守人性才是正根

使用道具 举报

49
发表于 2025-5-11 07:21 来自手机 |只看该作者
凡夫俗子 发表于 2025-5-10 22:34
“从心所欲不逾矩”      心指人性,行守法律,装着道德走人生。破坏了法律,承担后果不就完了吗? 只要 ...

您这就是自以为理解了、把握了“空性”就可以了,好像很有道理,实质是对空性的执著,最容易产生的流弊就是:一切都无所谓的后果。
推高境界的结果,就是理与事的分离。坐而论道可以,作为修行修炼的参考不行。

使用道具 举报

50
发表于 2025-5-11 07:30 |只看该作者
推高境界的结果,就是理与事的分离。坐而论道可以,作为修行修炼的参考不行。


~~~~~~~~~~~~~~~~~
这个我打包了,人总是要慢慢学着长大

使用道具 举报

51
发表于 2025-5-11 07:41 来自手机 |只看该作者
1、虽然从全体一真法界(道)流出的一切都是自然(本自当然如此),又自然归返于法界(道),一切念想愿望与规矩都是显现,本无自性,缘起缘灭罢了。→回归于道。
2、到人,人的本性来源于道(法界),又归于道。人之本性本自具足变化一切的能量,又本来清净、本不生灭、本不动摇、能生万法。→保存本性。
3、而每一个人的禀赋来源于经世累劫阿赖耶识的存贮,每一个人的表现受禀赋的牵引和影响,禀赋向道的途径回归、顺道展现,就叫做修行。
4、人生在社会人世,行为与意识都会受外缘的影响与作用,内在本性不受不间断的外缘影响、不攀外缘不受外缘牵引,就叫做修炼。
“从心所欲不逾矩”,说的就是在社会规范下修炼,修行而发挥自己的禀赋,保存本性,从而使本性回归于自由自在的道。
…………
我小结的这一段,从全体法界缘起到个人的如来缘起再到阿赖耶缘起最后到外缘缘起,简洁说了一遍。法界与如来缘起可以说“不假(凭借)修证”,但更重点是后面禀赋与外缘的修行与修炼。
事实就是,每个人的禀赋各不相同有所谓的“好与坏”,禀赋是种子,顺道自然展现就是实现个人成长的价值,而不是受外缘的影响违法违规随欲乱为。
所谓的“随缘不变”的不修不证,一般人根本无法真正理解也把握不住,随缘变化就成了随波逐流。
哎,言不尽意,非文字可以讲清楚了。

使用道具 举报

52
发表于 2025-5-11 07:57 来自手机 |只看该作者
凡夫俗子 发表于 2025-5-11 07:15
女人大多对时间产生焦虑,男人大多对空间有产生焦虑。  这就是人的自然属性。 道德观念是个变量,谁固 ...

这就是每个人的禀赋各不相同的表现,禀赋来源经世累劫的沉积,它的发展发挥又与时空境遇等等的外缘相关,这些穿在“本性”外面的衣服要脱去很不容易,实际是阻碍本性无牵挂回归道或佛性的累赘,不假修证的大根大器凤毛麟角,艰苦修行修炼才是一般人正常人的必经之路,但是你必定有信心,因为每个人的根本佛性本自具足、清静、不动摇、不生灭。只是在“能生万法”的迷雾中穿行,别迷路别迷惑尽快走出来吧。

使用道具 举报

53
发表于 2025-5-11 08:27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凡夫俗子 于 2025-5-11 08:31 编辑
岸边居住 发表于 2025-5-11 07:57
这就是每个人的禀赋各不相同的表现,禀赋来源经世累劫的沉积,它的发展发挥又与时空境遇等等的外缘相关, ...

兵分两路:  把哲学和物理捆绑在一起,把儒学和人学捆绑在一起。  庄子批判儒学那他就要找到另一个心理支点。
那个支点我理解就是西方的哲学和物理,但他无为而治根本解决不了人学的所有问题,佛学应运而生。

使用道具 举报

54
发表于 2025-5-11 08:49 来自手机 |只看该作者
凡夫俗子 发表于 2025-5-11 08:27
兵分两路:  把哲学和物理捆绑在一起,把儒学和人学捆绑在一起。  庄子批判儒学那他就要找到另一个心理支 ...

道理都是相通的,只要方向(无为法)一致,差别的只是程度而已。庄子和孔子的立场不同,但如果去了解孔子研究易经的论述,程度上都没什么差别了。
表现可以千变万化,作用也是方方面面,本质其实为一。

使用道具 举报

55
发表于 2025-5-11 08:51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凡夫俗子 于 2025-5-11 08:53 编辑
岸边居住 发表于 2025-5-11 08:49
道理都是相通的,只要方向(无为法)一致,差别的只是程度而已。庄子和孔子的立场不同,但如果去了解孔子 ...

真善美表述的侧重不一样,儒学表对错,道学表真假,佛学表善恶。

使用道具 举报

56
发表于 2025-5-11 09:02 来自手机 |只看该作者
这话题看不懂,只是进来问个好,哈哈哈

使用道具 举报

57
发表于 2025-5-11 11:12 来自手机 |只看该作者
凡夫俗子 发表于 2025-5-11 08:51
真善美表述的侧重不一样,儒学表对错,道学表真假,佛学表善恶。

能总结出“对错、真假、善恶”这三个词已经是有自己的认知了,但是还是流于表相。我结合傅先生所说,提出三家各两个字:儒家讲“真诚”,道家讲“真实”,释家讲“真如”,相通的是都有一个“真”字,而立场与所侧重有不同,儒家以社会人世为相对立场,道家以自然世界为绝对立场,释家以(大而无外小而无内)的一真法界为绝对立场。道家、释家既能出也能入,有说“离世觅菩提,如龟毛兔角”。

使用道具 举报

58
发表于 2025-5-11 11:15 来自手机 |只看该作者
杀手 发表于 2025-5-11 09:02
这话题看不懂,只是进来问个好,哈哈哈

坐而论道,言不及义。如果能有参考作用,那我是要合十祈愿了。

使用道具 举报

59
发表于 2025-5-11 11:31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凡夫俗子 于 2025-5-11 11:39 编辑
岸边居住 发表于 2025-5-11 11:12
能总结出“对错、真假、善恶”这三个词已经是有自己的认知了,但是还是流于表相。我结合傅先生所说,提出 ...

有一个说法,我比较认同,前人留题,后人解题。 老庄哲学只是道教的切入点,只是回望初心,如果画个家族传承图谱,就把表相问题逐级深入讨论了。就有系统性了

使用道具 举报

60
发表于 2025-5-11 11:52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凡夫俗子 于 2025-5-11 11:53 编辑

傅佩荣_百度百科

1950年生,祖籍上海。台湾大学哲学系硕士,美国耶鲁大学哲学博士,曾师从哲学大师方东美先生和余英时教授。现任台湾大学哲学系教授。曾任台湾大学哲学系主任兼哲学研究所所长,比利时鲁汶大学与荷兰莱顿大学讲座教授。
在教学、研究、写作、演讲、翻译各方面皆有成就。近五十年都在研究哲学,近四十年都在研究国学。由于家庭的原因,西方的传统从小对他影响很大,所以他先学习了西方哲学二十三四岁开始学中国的哲学,进入台大哲学研究所,师从哲学大师方东美先生,了解了中国的哲学独特的价值,才真正开始对中国哲学的研究。40岁以前接触的都是儒家的思想,40岁以后开始潜心研究道家思想,50岁以后致力于研究《易经》。五十岁以后,专心注解传统经典,已重新译解《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老子》《庄子》《易经》等。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北斗六星文学网所有文字仅代表作者个人言论,本站不对其内容承负任何责任。

Copyright ©2011 bdlxbbs.cn All Right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本站信息均由会员发表,不代表本网站立场,如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发帖投诉   

平平安安
TOP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