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凡夫俗子 于 2025-8-29 09:29 编辑
曾有一同事,家是河北沧州农村的,哥三,他是老大,他小时学习很好,影响了二个弟弟,三人都考上了大学。读书改变了他们的命运。踏准了时代节奏。现在他在外企,一个弟弟在联想,小弟在新疆,好像是部队的
90年代初,我在中德合资企业上班,德方委派了三十多位技术专家,据我所知,大学毕业生屈指可数,也就5-6个,大部分都是技校生和专科学校毕业的。 全公司除了生产线工人,其它技术部门的大学生占比60%。
我所在的部门是设备安装,其中有个研究生毕业,他从事通信电源的安装,而技术专家是技校毕业生。后来他去了外企,摩托罗拉。有个发小也在我的部门,他初中毕业,动手能力很强,不到半年就胜任工作了。
有个大学毕业的数学老师也来了,我也参与了面试,老外都不理解,为何不做教师,来做设备硬件安装体力活和还要长期外地出差。为了能来,面试完不放心,他还特地送了我一条三五烟。为何要申请此职位,出差食宿补助一天280,交通费报销
后来部门里有七八个大学生,最后他们都转到其他部门了。我所在部门就是他们的跳板,因为录取门槛低。公司解体后,大家各奔东西,现在很多人都是现在企业的技术骨干,全因那时工作沉淀
教育资源浪费,上个世纪就有了。只是没那么明显,和现在形式不一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