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胡乱华恒温-----建功立业之二
中国历史一个有趣的现象,统一中国的进军路线和胜负有着既神秘又有必然性的关系,北伐很少胜利,而南进则一般会取得胜利。比如从金朝进攻宋朝,元朝进攻南宋,清朝进攻明朝,近代的更是有目共睹。但北伐胜利的屈指可数,朱元璋北伐胜利是仅有不多的一次。本章节的主人公恒温三次北伐,均功败垂成。但这不掩盖恒温的赫赫战功。
此时前后,东晋周边的国际国内情况是这样的:永和八年正月乙巳,雨,木冰。是年殷浩北伐,明年军败;历史上最著名的书法作品问世了,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季龙十三子,五人为冉闵所杀,八人自相残害,混至此又死。永和八年,俊送闵既至龙城,斩于遏陉山。可以说国际国内形势一片大好。
恒温北伐之前,给皇帝写了一篇“《出师表》”,臣近亲率所统,欲北扫赵魏,军次武昌,获抚军大将军、会稽王昱书,说风尘纷纭,妄生疑惑,辞旨危急,忧及社稷。省之惋愕,不解所由,形影相顾,陨越无地。臣以暗蔽,忝荷重任,虽才非其人,职在静乱。寇仇不灭,国耻未雪,。。。。此古贤所以叹息于既往,而臣亦大惧于当年也。今横议妄生,成此贝锦,使垂灭之贼复获苏息,所以痛心绝气,悲慨弥深。臣虽所存者公,所务者国;然外难未弭,而内弊交兴,则臣本心陈力之志也。文采飞扬,有理有据,既洗清自己又对政敌进行了攻击,而且壮志昂扬,誓灭蛮夷。皇帝看了很感动,要兵给兵,要钱给钱,要粮给粮。
永和十年,桓温自江陵率四万步骑北伐,取道武关入关。恒温在江陵誓师北伐,砍了几个蛮夷的脑袋祭旗,喝了鸡血酒,带着四万精锐的马步军兵向北开始了北伐。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前秦皇帝也没闲着,苻健派遣太子苻苌、丞相苻雄等人率兵五万在峣柳和恒温准备展开决战。桓温在蓝田县摆开了阵型,苻苌也不示弱,派出苻生这员猛将,一骑绝尘,杀伤晋兵无数,那恒温趁此机会两翼包抄击败了前秦军;桓冲也没有闲着,在白鹿原击败苻雄的部队。两处凯歌齐唱,桓温乘机进军长安,进据灞上。
下面就是史书对这一战斗的描写,《晋书》:健又遣子生、弟雄众数万屯峣柳、愁思塠以距温,遂大战,生亲自陷阵,杀温将应庭、刘泓,死伤千数。温军力战,生众乃散。雄又与将军桓冲战白鹿原,又为冲所破。雄又与将军桓冲战白鹿原,又为冲所破。雄遂驰袭司马勋,勋退次女娲堡。温进至霸上。这个灞上肯定是英雄豪杰的滑铁卢,前面有气拔山兮气盖世的霸王项羽屯军灞上没有杀死刘邦,导致后来的自刎乌江;现在看恒温据有灞上的天时地利人和,看看他能做什么,会不会改变这个魔咒。
当时苻苌带领残军败卒退屯城南,苻健于是尽发精兵三万人,在大司马雷弱儿等人率领下与苻苌会合,只留六千老弱士兵留守长安小城。多么好的机会,胁胜利之师,鼓余勇之气,一举拿下长安,拯救黎民百姓,建不世功业就在眼前。长安城回归的倒计时已经开始了,但就在城门一脚就能提开的时候,时钟停滞了。
后人评说这段关键时刻恒温不进军的理由很多,但根据后来恒温的表现,有理由推测他是拥兵自重。我相信,陈兵长安城下的一刻,恒温半夜睡不着踱步的时候,狡兔死走狗烹的韩信、被逼自杀的白起、李牧都曾闪现他眼前。以东晋小朝廷的气度和格局,恒温不能不长考保住自己的性命最重要。
最后弄了一个和前秦军抢麦子的借口,前秦也不是傻子,就把没有成熟的麦子全部割光,桓温只看见了麦根没看见麦穗,军粮断了,这仗没法打了,只能灰溜溜的退兵。王猛吃虱子的时候,就看出恒温的小心思,不是大气的英主,跟着他早晚啃麦根吃野菜,没有前途。
大概是为了把老母葬在洛阳,或许是对第一次未能克复长安的悔恨,恒温又开始了第二次北伐。桓温这时候又升官征讨大都督,负责督司、冀二州的部队和军事行动。他还是从江陵出兵北伐,并命督护高武据守鲁阳,将军戴施进兵河上,兵锋直指许昌、洛阳。同时,他又给国防部建议,让徐、豫的驻军司令进军淮、泗一带,用兵黄河一线,牵制敌军以配合作战。
《晋书》:进温征讨大都督、督司冀二州诸军事,委以专征之任。温遣督护高武据鲁阳,辅国将军戴施屯河上,勒舟师以逼许洛,以谯梁水道既通,请徐豫兵乘淮泗入河。温自江陵北伐,行经金城,见少为琅邪时所种柳皆已十围,慨然曰:“树犹如此,人何以堪!”
在凶悍残暴的人,不是对谁都残忍无情,内心深处总有一处柔软。恒温不杀谢安和王坦之不完全是出于形式,还是念旧有情。出兵路上,见到小时候种的柳树都很粗很粗了,不由伤感的吟咏出庾信《枯树赋》:昔年种柳,依依汉南。今看摇落,凄怆江潭.树犹如此,人何以堪。通过恒温:“攀枝执条,泫然流涕。”这一点可以看出恒温是性情中人,一般来说这样的人成就不了大业,这一点王猛看的很准。比起那个和项羽挣着要烹煮自己老子分一杯羹的刘邦,比起那个杀自己兄弟如割草的李世民,恒温太弱了。
《晋书》:师次伊水,姚襄屯水北,距水而战。温结阵而前,亲被甲督弟冲及诸将奋击,襄大败,自相杀死者数千人,越北芒而西走,追之不及,遂奔平阳。温屯故太极殿前,徙入金墉城,谒先帝诸陵,陵被侵毁者皆缮复之,兼置陵令。恒温虽然缺乏帝王的铁血和冷酷,但他带兵打仗还是非常有一套的,部队到了伊水河边,敌军的姚襄屯驻河的北面,恒温穿上铠甲,把他的弟弟恒冲派到最前面,哥俩个带头向敌军杀去,下面的官兵一看,热血沸腾,老大的命比我们值钱多了,人家都不怕死,我们在后面与其羞臊而死,还不如冲到前面和敌人拼了呢。吃苦在前享受在后,恒温的这种精神肯定延续到了陕北某窑洞。恒温的部队收复了洛阳首都,修缮了司马懿等西晋前领导人被蛮夷破坏偷盗的纪念馆。
《晋书》:太和四年,又上疏悉众北伐。平北将军郗愔以疾解职,又以温领平北将军、徐兖二州刺史,率弟南中郎冲、西中郎袁真步骑五万北伐。。。。垂以八千骑追之,战于襄邑,温军败绩,死者三万人。温甚耻之,归罪于真,表废为庶人。
恒温的第三次北伐又开始了,前期恒温战斗非常顺利,后期遇到了慕容垂这个鲜卑战将,而且前秦在王猛的建议下,出兵和慕容一起,合兵攻击恒温,恒温第三次北伐失败了。当时有人看出了战争的前景,郗超就曾建议桓温尽率全军直击前燕国都邺城,或者坚守运粮的河道,储备足够的粮食。无论是速胜还是持久战,如果这样都会赢得胜利,但桓温这会大概是脑子进水了,一概不采纳。刚愎自用的结果就是败回了江南。
恒温北伐前胜后败,有其偶然也有其必然之处,有个明白人就看的很准,这个人是申胤,他曾说:“以温今日声势,似能有为,然在吾观之,必无成功。何则?晋室衰微,温专制其国,晋之朝臣未必皆与之同心。故温之得志,众所不愿也,必将乖阻以败其事”。
恒温弥留之际,把权力没有给他的后代,而是给了和他政见不同的兄弟恒冲,才有了西府兵和谢玄的北府兵合作打败前秦苻坚的百万大军的结果,让江南一带保有半壁江山。从这个角度看,恒温最后做了一件有功于国家和人的好事。
恒温曾言:寇仇不灭,国耻未雪,外难未弭,而内弊交兴,使垂灭之贼复获苏息,痛心绝气,悲慨弥深!他还曾在北伐中登楼远望,慨然曰:遂使神州陆沉,百年丘虚,王夷甫诸人不得不任其责!
“木犹如此,人何以堪?”当恒温看到沦陷于北方蛮夷之地的情景,泪流满面,我们看到了一个铁血英雄背后的侠骨柔肠,谁言大丈夫无情?
忧国忧民,痛斥清谈误国,恒温是英雄,即使曾经失败,但他的意志和决心,仍然值得我们后生小子尊重和敬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