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竹子最早见于《禹贡》和《诗经》。竹是一种多年的禾本科植物。茎呈明显的节,叶可泡茶,清心火。节间中空,可用来制作乐器,《晋书·孟嘉传》就写道:“丝不如竹,竹不如肉。”丝竹往往作为管弦乐器的代称。古代也常常用来书写文子以纪事,如成语“罄竹难书”。我国竹子面积分布很广,中原及南方大部分地区都有竹子,而且种类也很多。如毛竹、刚竹、慈竹、紫竹、斑竹、淡竹等。由于竹子四季常青,有直而有节,且中间多空,因此常常用来比况人的品德修养。《诗经》中的诗人不仅喜欢竹子,而且常常用以比德。如《小雅·斯干》:“秩秩斯干,幽幽南山。如竹苞矣,如松茂矣。”《斯干》相传是周宣王建造宫室时所唱的诗,“竹苞”、 “松茂”,是说松竹茂盛,用以比喻家族兴盛。后世常常用作新屋落成时的称美赞颂之辞。诗人在这里由眼前的涧水缓缓流动,到抬头远看南山是那么幽深,好像绿竹成丛,又如同青松茂盛。”南山有那么多的景致,诗人为什么偏偏看到的是竹和松呢?因为在诗人的心中,松竹是常青的,又是耐寒的,无论春夏秋冬常年青青,不畏严寒而凋谢,不为霜雪压弯腰。所以诗人特别欣赏南山的松和竹。这里已经有了以松竹暗喻人的品性的深刻涵义了。 《卫风·竹竿》则是以竹喻自己的品节,“籊籊竹竿,以钓于淇。岂不尔思?远莫致之。”“籊籊”,竹长而锐。关于这首诗,朱熹解释为:“卫女嫁于诸侯,思归宁而不可得,故作此诗,言思以竹竿钓于淇水,远而不可致也。”诗人喜欢竹子的有节,感慨自己远嫁他国,竹竿虽然长又尖,但是拿却不能拿它垂钓在淇水边,因为路途遥远难以回转,表达了诗人对祖国的思念之情。以竹竿起兴,暗喻着自己的品节如同竹子,无论贫贱富贵风霜雨雪,自己永远都不会忘记祖国。 《卫风·淇奥》直接将人比竹,予以赞美。 瞻彼淇奥,绿竹猗猗。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僴兮,赫兮咺兮。有匪君子,终不可谖兮。 瞻彼淇奥,绿竹青青。有匪君子,充耳琇莹,会弁如星。瑟兮僴兮。赫兮咺兮,有匪君子,终不可谖兮。 瞻彼淇奥,绿竹如箦。有匪君子,如金如锡,如圭如璧。宽兮绰兮,猗重较兮。善戏谑兮,不为虐兮。 这首诗是赞美卫武公“夙夜不怠,思闻训道”,有才德的著名篇子,它之所以著名,主要是诗歌以竹子来比喻人的品德,有节而高雅。朱熹在《诗经》解中说:“淇上多竹,汉世犹然。所谓淇院之竹是也。‘猗猗’,始生柔弱而美盛也。……治骨角者,既切以刀斧,而复磋以鑢锡。治玉石者,既琢以槌,凿而复磨以沙石,言其德之修饬有进而无已也。……卫人美武公之德,而以绿竹始生之美,盛兴起学问自修之进益也。大学传曰:‘如切如磋者,道学也;如琢如磨者,自修也;瑟兮僩兮者,恂栗也;赫兮喧兮者,威仪也;有斐君子,终不可喧兮者,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朱熹引用《大学》章句来解释《诗经》中“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并把它和治学修身联系起来,解释的是很到位的,其中虽有理学道统教训之过,但也颇为平稳敦厚,见出育人用心之良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