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醉月楼主 于 2015-11-13 11:24 编辑
一周前,有小友邀俺去听国家大剧院新制歌剧《这里的黎明静悄悄》,俺找尽理由,几番推脱。直至开演前一晚,电话里对方近乎急赤白脸,因为在她看来,素来抢票霸票的俺这次太过反常。就在其翻脸前一秒,俺突然接受了邀请,心中仿佛被什么呼唤。 早年读过原著,也看过电影,曾被那么深地打动。那感动从未随流光淡化,只是不愿一次次触碰心之最柔软处。因而俺没看前些年上映的同题电视剧,也竭力推脱此番的同题歌剧。 不得不承认,此剧虽是战争题材,却极适宜歌剧表达。在晨雾缭绕的白桦林里,一曲曲咏叹调道出女战士各自心声。她们原是深情的妻子,慈爱的母亲,懂事的女儿,也或是横刀夺爱的情人,她们或诗情飞扬,或满怀憧憬,或耽于幻想……然她们更是俄罗斯的女儿。当祖国成为焦土,亲人命丧沙场,她们放下一切身份,毅然成为战士。 在某一天,五位女战士跟随准尉遭遇了一场16:6的战斗。在战火遍及61个国家和地区,涉及人口20多亿,死伤近1亿的二战背景下,这场战斗小到几乎无法留下任何记录。然它却因艺术而再现,并一次次扣动人心。五个美丽的女人,五条鲜活的生命,五段蓬勃的青春转瞬断送于战争。沼泽残忍地吞噬她们,子弹冷酷地击中她们,并不是每个女人都死的惨烈悲壮,但每个女人的死都让人痛彻心扉。生命瞬间陨落,唯有人性的多姿多彩得以穿过硝烟与时空纷然展现,令人掩泣不已。 散场已近午夜,初冬的北京日渐清冷。长安街虽仍车河奔流,然在夜色里毕竟安详起来。与小友分手后俺未急于乘车,只是沿空落的便道信步朝西单方向而去。俺终于明白昨晚最终应邀时心中隐隐的呼唤——那呼唤来自俄罗斯。从小读着俄罗斯文学长大,后又对其绘画,音乐,电影有所了解,一切都那么深沉厚重,气韵宽广。今夏俺得以踏上那片土地,历时虽短暂,却终于对那份厚重与宽广有了一次现实里的触碰。尽管圣彼得堡的厚重庄严,叶卡宫的穷奢极欲,冬宫的艺术气氛都令俺慨叹,然更吸引俺的还是它的云天壮阔,以及波流深沉的涅瓦河,无边无际的白桦林。俺觉得这些更符合俄罗斯的气质。 俄罗斯是一个苦难的民族,他们从古到今的苦难都随涅瓦河缓缓流淌。俄罗斯更是一个强悍的民族,从古到今他们都在扩张称霸,而今他们仍被称作战斗民族。经历上世纪90年代的重创,时下俄罗斯经济并不如意。但从所接触的俄罗斯人及旅俄华人处了解到,俄罗斯人深爱他们的普京大帝。一个民族能有值得爱戴的领导人,这是民族的幸运。而一个领导人,能够拥有众志成城的人民,则是天大的幸运。 尽管一直被其文化艺术,壮阔山河所吸引,但俺一点也不愿意有俄罗斯这样一个虎狼邻邦。古人言:“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平,忘战必危。”当今世界豺狼当道,远有美国伺机而动,近有俄国虎狼之邦,中国人离安生的日子还远之又远,战争的阴云也从未有片刻消散。忘战必危,忘战必危!唯有众志成城,唯有强兵富国,方有希望使民族血脉得以持久绵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