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北斗六星!·百事通·查看新帖·设为首页·手机版

北斗六星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北斗六星网 六星时事 六星杂谈 【八小时以外】期刊征文启事
楼主: 知音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八小时以外】期刊征文启事 [复制链接]

61
发表于 2010-2-23 14:35 |只看该作者
从你一篇篇悼念亡妻的文章中我相信了这世上还有真情在,还有梦在。。。

使用道具 举报

62
发表于 2010-2-23 14:36 |只看该作者
56# 星卒斋主

以后我再也不气你了:'(

使用道具 举报

63
发表于 2010-2-23 15:34 |只看该作者
好人啊。

使用道具 举报

64
发表于 2010-2-24 00:24 |只看该作者
情深意重,斋主!

使用道具 举报

65
发表于 2010-2-24 08:08 |只看该作者
斋主的文章真感人,学习了!

使用道具 举报

66
发表于 2010-2-24 20:23 |只看该作者
清明是我们的根
清明是我们的魂
清明是孝道的弘扬
清明是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的期盼
清明是一种民俗
清明是一种文化
清明不仅仅是缅怀

是吗?
不知道!
啥叫清明?
清明干啥?
还是需要多想想吧

使用道具 举报

67
发表于 2010-2-24 22:03 |只看该作者
大早晨起来,因为看到楼上哥哥的名字,进来看看,看得心酸:'(

使用道具 举报

68
发表于 2010-2-25 15:03 |只看该作者
有爱无爱都刻骨铭心
文/挽弓射月

  1.
  去年十月一日,我回家办一些琐事,共计七天时间。那时秋天,但在家乡还残留着夏日的暑热。琪儿看到我就跑出来,在我的袋子里到处翻,看我是否带糖果给她吃。我的包里除了几件衣服,别无他物。她五岁的年纪,留着短发,她一伸手,衣袖也短了半截。她会写字了,堂屋里到处留下她白粉笔写下歪斜的12345,连家里的电话本上都留着她用圆珠笔的涂鸦。在那几天的时间里,我的任务之一就是代替妈妈送她去学校,放学了接她回家。

  秋日的阳光有些让人感受到暖和,我牵着她的手,出了家门,走出自己的村子,走一段路到了另一个村子,绿油油的蒿草很高占着土操场。我说,琪儿,过来,让叔叔抱你走,你走得太慢了。我抱起她,小家伙有些沉了。看到同学过来,还歪扭着身子,偏着头。她的牙齿很好看,细碎,白光光,牙肉是小孩儿那样的鲜亮。
  抱着她过了桥,河下面的水清凌凌。翻一个大坡上去就是她的学校,进了她学校后,打开扇铁门,她的班级就在二楼。
  我说,琪儿,你上去啊。她站在板梯间,不肯上去。
  她说,叔叔,老师不让我们上去,现在是午睡时间,老师说我们要是吵他们睡觉,要骂我。
  我拉着她的手往她的教室里去,从窗子里看到很多小孩睡在临时课桌拼起的床上。有些小家伙探头探脑出来看我们。有些人小声地叫:琪儿。
  我下楼了,又有几个小朋友上来,和琪儿一样是走读生。他们和琪儿一起在楼梯的转角处说悄悄话。

  有几次我送她去时,只她一个人站在楼梯间望着我离开,挥着小手,我想,小孩儿也很寂寞呢。

  2.
  差不多五点钟的时候,我去学校接她。铁门里站满了小孩。铁门关着,非有家长来才开门放人。有一个小女孩双手拉着铁门摇着,一边哭,我要出去,我要出去。
  我叫琪儿琪儿。琪儿一下从楼梯上蹿出来,有些喜出望外。小家伙从上边呼地蹿下来后,直奔向铁门,撞倒了哭哭嚷嚷的小女孩。小女孩万分委屈,将气儿全撒在她身上,气呼呼踹她,追着打她一下。琪儿还笑嘻嘻的,说,叔叔,我在这儿呢。我将她从铁门里领出来,有一个小男孩也要一同出来,怯生生拉着铁门。
  琪儿说,他是李刚。哦,我想起来了,她向我提起过,她有两个好朋友,一个叫李娜,一个叫李刚。平时他们三个是一伙儿的。
  于是,我也将李刚一同带出来了。
  小男孩儿问,琪儿,这是谁啊?
  琪儿歪着头,牙齿白灿灿,高兴地说,我叔叔呢。

  3.
  那几天我睡在老屋,有时睡一觉连饭都省略掉。从新屋到老屋是要转一个大弯走过来。我躺在床上听到木门嗡嗡地开了,她拉我的被子叫嚷,吃饭了叔叔,吃饭了。当我转头看她时,鼻涕白汪汪,站在床边笑嘻嘻看着我。

  4.
  办完事我回来,年关将近,天寒地冻。爸爸有一天突然打电话过来,说话的时候就哽咽不止。琪儿掉水里了。没了。
  从两岁开始,琪儿一直由我爸妈带着。哥嫂则在外地谋生,接到噩耗,俩人痛哭,无人能劝。
  妈妈哭着说了一遍又一遍,我一生没有做什么坏事,为什么命却是这个样子?我们谁也劝服不了妈妈。在她看来,她一生清清白白,不曾做过一件有违她良心的事,她可以直面质问鬼神。
  爸爸有一天翻着电话本说,这些字都是琪儿划的。他不禁咒骂些叹息的话。
  又有一天,大概是过了年的某一天,他的眼圈红红的。这个倔强的老头儿,一辈子也绝少有悲伤的神色给我们看到。
  他说:今天我在路上碰到一个小孩子,她给我打招呼,她说,琪儿的爷爷,我认得你。

  5.
  后来我一直很懊悔,甚至有些自责。当碰到放学的小朋友从我身边走过,看到他们明朗的笑脸,没有来头的蹦蹦跳跳,这些情愫无端地就从胸间滋生。
  从前每年回家过年都给她压岁钱,前年偏偏没有给。
  我要是不急着赶回,在家多待一段时间也许事情会错过。
  那次回家,我包里要是带了一串香蕉,哪怕一个苹果,琪儿不至于翻我包包后带着点小小的失望。

  6.
  琪儿,五个月了,让叔叔再抱抱,你是我们永远的天使。

使用道具 举报

69
发表于 2010-2-25 15:05 |只看该作者
看到征文不禁勾起回忆,贴出旧文以兹纪念

使用道具 举报

70
发表于 2010-2-25 15:54 |只看该作者
落泪啊

使用道具 举报

71
发表于 2010-2-25 16:04 |只看该作者
今夜,你会不会来
        文 蹙娥眉

    清明时节雨,纷纷,阴霾的天空,冰凉的水滴,站在窗前,望也望不穿的是自己无尽的思念,抹也抹不去的是自己绵绵的哀伤。不停在问自己,思念是那么长,能不能穿越两个遥不可及的空间;哀伤那么浓,能不能晕染到你所在的那个磁场。初春的小雨,无时无刻不在提醒着我在想你,远在天国,你,还好吗?

    记忆永远是让人无奈的东西,有些事情,越想去忘记却又越发的清晰。老是回忆儿时的自己,从小在姥姥家长大的我对你曾经是那样的恐惧,不知道是因为你那双略微深陷的眼睛还是你敢作敢为的脾气,只是觉得所有人都很怕你。
    对你的记忆是刚刚记事的那年,母亲与父亲的婚姻走到最后一步。最后一次谈判,母亲抱着我哭泣。在父母的争吵中你把满身颤抖的我抱在自己的怀里,不知是对父亲的气愤还是对我和母亲的怜惜,我清楚的看见你眼角流下的泪滴,那一年,我5岁,你,38岁。
    年少的记忆是从姥姥家开始的,自然就不能没有你。那年的冬天特别的冷,我和哥哥放学回家,因为太调皮,不小心掉到了大队对面的水坑里,只记得哥哥在旁边的哭喊惊动了在队里干活的你,把我拉上来时我看到了你只穿了一件红色的秋衣。晚上,躺在床上看着给我缝衣服的你,我说了一句让我后悔一辈子的话,那时候电视里正在演《聊斋》,我对您说您要是死了千万别让我梦见你,我害怕。当时你愣了一下,随即笑了然后说放心吧,傻丫头。忘了以后又说了些什么,只记得昏黄的灯光下你的头上闪出了些许的白发,那一年,我10岁,你,43岁。
    大学毕业那一年,我的工作顺利分配到了北京,上班头几天我回家去看姥姥,因为没赶上车,到家的时候已经晚上九点多了。那时候吵着减肥从来不吃晚饭,加上第二天早晨就要做早车回北京,在你的脸上我看出了有些难为情的情绪,因为农村的风俗就是来人了要好好招待一番的。早晨6:40的车,六点起床,刚一出屋,就发现整个灶膛屋弥漫在一整片白色的蒸气里,坐在灶膛边烧火的舅舅告诉我,你四点就起来欢肉、包饺子,你有点难为情的说下次你来不定什么时候呢,也没啥好吃的。走的时候你执意把我送到村口,望着你满是冻伤裂口的手还有那个渐渐远去的身影,我的眼泪弥漫在眼底,那一年,我22岁,你55岁。
    工作已定,那一年我顺利得认识了自己的那个他,感情突飞猛进的时候,姐姐打来电话告诉了我你的肺癌已经到了晚期,大势将去了。回家看到病床上的你苍白的脸上依旧是那双深陷的眼睛,让我此生都不能忘记,那一年,我23岁,你56岁。


    雨还在眼前不停的滴落,母亲打电话告诉我说梦见了你。舅妈,你是不是还记得年幼时我的那就不懂事的话语,多少次午夜梦回,任凭思念的泪水漫过了枕际,都没有见到过你,你难道还没有原谅我吗?

   又是清明草萋萋。舅妈,今夜,你会不会来……..

使用道具 举报

72
发表于 2010-2-26 12:41 |只看该作者
清明杂说(6):唐清明(下)
本帖最后由 坏菜 于 2010-2-23 21:12 编辑





    唐开元24年,皇帝下诏准许“寒食通清明四日为假”。在这个国家法定的四天长假里,寒食与清明连在了一起,人们有了充足的时间去扫墓、踏青、搞体育活动,于是“风光烟火清明日,歌哭悲欢城市间”(白居易《清明日登老君阁望洛城赠道士》)的奇异景象,成了大唐疆域内的一道风景。
    这里只谈一下清明节大家举行的玩儿的活动。
    踏青。清明节又叫踏青节,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郊游、春游,这个习俗由来已久,就不再细说了,唐代踏青最盛,玩儿的种类也很多,举一个例子。踏青时,各人把自己的酒杯放在流水里,让其自由漂流。酒杯到了谁的面前,谁都可以端起酒杯一饮而尽,但是饮后要马上作诗作赋。这个活动非常浪漫,在唐代非常盛行,也是一个文人们显示自己敏捷才华的一个场所。但是要找到这样一个回返往复的流水处并不容易,于是就又带动了一批园林设计师建造了“曲水”,建造了“流杯亭”,这就是非常著名的“曲水流觞”。
    《秦中岁时记》上说:“唐上巳日,赐宴曲江,都人于江头禊饮,践踏青草。”这个活动太热闹了,是皇帝在与民同乐。于是“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杜甫《丽人行》)这个时候也是一个谈恋爱的季节,大家都知道的那个著名的诗人崔护“人面桃花”的故事,就是发生在唐代的某个清明节。
    《开元天宝遗事》记载了当时踏青春游的一副盛大场景:清明时节,长安城里的妇女都要外出郊游,遇到了名花就在草地上设下一个个的座位,并且把红裙插挂在树枝上,作为野餐时的帷幔。这是一幅很浪漫的场景,它会不断地刺激那些个帅小伙探头探脑的张望,寻找自己的意中人。诗人杜甫所写的“江边踏青罢,回者见旌旗”,就是此时的实录。
    插柳、戴柳。唐高宗(一说唐中宗)每年清明节都在渭阳举行被禊仪式,并且一定要赐给群臣们一人一个柳圈,说这样就可以避免瘟疫与毒虫的侵害。这个问题,另篇细说。
    放鹞。俗称鹞子,又叫纸鸢,也就是现在人们所说的风筝。清明的时候,此项活动在江南尤其盛行。唐高承在其《事物纪原》中说:“纸鸢,其制不一,可以悬灯。又以竹为弦,吹之有声如筝,故又曰‘风筝’。”这段话不但让我们知道了“风筝”的由来,而且让我们看到了那个时候的艺人,制作风筝的技术是多么的高超。江南还有一句谚语,叫做“清明放断鹞”,为什么要“放断鹞”呢?这里有一个说法。古代的人认为“清明后东风谢令乃止”,因此,放风筝的人都在这一天,剪断了风筝线,让鹞子自由地飞,非常的浪漫。
    拔河。生活在玄宗、代宗、德宗时代的封演,写过一本非常有价值的笔记《封氏闻见记》,在这本书的第六卷,有一个条目叫做“拔河”,在里面他详细地说了清明拔河的壮举。他是这样记录的:
    拔河,古代又称为“牵钩”,襄、汉风俗,经常在正月举行这项活动,相传是楚将要伐吴的时候,用这种方法来训练士兵的,梁简文到了雍这个地方的时候,屡次禁止而不起作用。古代的时候是用篾变成缆绳,现在(指唐代)人们用粗大的、长达四、五十丈的麻绳制作,在这只粗大的麻绳的两头,又分别系上小绳子数百条,并且在粗麻绳的中间立一杆大旗。分两拨人,活动开始的时候,两边的人抓住绳子,一声号令,同时用力,锣鼓齐鸣,喊声动地,被拉过去的一方就算输了,所以叫作“拔河”。这种方式一直延续到现在,基本上没有什么变化。
    唐中宗的时候,在一个清明节举行了这项活动,场地是在梨园的毬场,拔河的双方都是帝国重量级的元老。东面是七个宰相两个驸马,西面是三个宰相五个将军,因为东面多一个人,拔河的结果是东面赢了。这让西面很不服气,上告皇帝,认为不公平,要在人数相同的情况下再比赛一次。唐中宗不同意,最好还是判西方输了。在看此时这些个老头子们,早就累得起不来了。仆射韦巨源、少师唐休璟,年级太大了,比赛的时候不是他们拉绳子,而是绳子在拉他们了,只见他们白须飘飘,随着绳子颠来荡去,把个唐中宗笑得都站不起来了,只好让人给扶着。
    唐玄宗更是了得!他在御楼也举办过一次拔河比赛,那场面可就大了去了。他让一千多人同时拔河,但见“喧呼动地,蕃客、士庶观者,莫不震骇。”老隆基真是富有想象力,很会玩儿。当时在场的进士河东人薛胜即兴写出了一篇《拔河赋》,文词非常的优美,当时的人竞相传阅,为拔河文化浓著了一笔。
    还有荡秋千、踢球等丰富的清明活动,这里就不在一一详说了。唐朝,那个浪漫、先进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只留下了鲜活的痕迹映照在历史里。

使用道具 举报

73
发表于 2010-2-26 12:42 |只看该作者
清明杂说(7):烟柳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每一次走进春天,我感觉最深的就是韩愈送给张籍的这首小诗,里面的风景太熟悉了,正因为它普通,人们反而没想到说它,也只有高手才能说得这样赏心悦目、这样润人心肺。
    “满皇都”的“绝胜”是“烟柳”,作者第一次让“烟柳”压倒了一切,把她排在了皇都之冠(关于这句诗的解读有歧义,我准备写“打倒辞典”系列,将会有自己的论述),这个“美好无比的烟柳”(“绝胜烟柳”)才是作者心中的至爱,才是真正的“最是一年春好处”。
    先来说一下柳与人的关系。柳枝是倒垂下来的,这一点与其它的树木很不相同;她的美丽不是远离人类,而是要与人类接近,就这一点就足以让人类感动。她是那么美丽,裹着一身的新绿,含情脉脉地向人类伸出手来。人们都可以用手去直接接触感受那缕缕青丝,我相信任何人,在这样的时候,都是幸福的,都是心存敬意的。
    当绿柳连成排,当柳条们“万条垂下绿丝绦”,当她们一根一根地在河沿上竞相妩媚,每一个拂柳而行的人,都会感到春天的美丽,都会为之动容、陶醉、留恋忘返。柳其实与人走得最近,近到与你丝鬓相磨,近到你可以走入、穿过。
    每一棵柳树都要吐出万千枝条,这是多么的充满活力呀,生命又是多么的旺盛!因此,在古代传统丧葬习俗中,柳就被赋予了特殊的意义,也因此“折柳”的习俗慢慢就养成了。当柳以“折柳”的表象被赋予了新的意义,那么围护与护送死者灵魂远行的神圣使命便由此诞生。
    在古代中的“杨柳”,多数情况下是单指“柳”。如梁元帝“垂柳复垂杨”中的“杨”也是指“柳”。如乐府古辞《折杨柳行》(嬷嬷施行违)一共说了八件事,有六件都与死别有关,由此而言,柳是人们表达死别之情的象征物,也是寄托生命平安的吉祥物。
    正因为“柳”被赋予了这样的意义,它的走进清明便成为了必然。唐代清明节插柳、戴柳是最盛行的,这一习俗强烈影响了后面的各朝各代,成为清明文化的一个亮点。
    前面讲了,唐中宗每到清明就要赐给大臣们每人一个柳圈,说是可以避免瘟疫和毒虫的侵害。其实这不是他的发明,他只不过是把这一习俗发扬光大了而已。早在北魏的时候,贾思勰在其《齐民要术》里就明确记载:“正月旦,取杨柳枝著户上,白鬼不入家。”这是说大年初一就有这个习俗了,到了唐代这个习俗被移到了清明节。
    先说插柳。通常的做法是折取柳枝插在自家的大门外(直到现在冀鲁豫交界地方,一旦邻居死了人,周围的邻居都要门上绑柳条辟邪),还有一种是插在屋檐下(福建建瓯一带),更有插于寝室、床头、窗户、灶台上的。现在江苏、浙江、陕西、湖北、东北的一些地区还有在亲人坟头上插柳的习惯。还有把柳条插在花瓶里供奉神像的。无锡一带的农民更是有特点,他们在门前的晒场周围、自家农田的田埂上插柳,这就是他们俗语说的“清明插绿柳,稻麦长过头”,这里插柳又成了他们祈求收成的法宝。山西的做法更有趣,大家知道,山西人以面食见长,到了清明节这一天,他们就会用面粉捏成各种造型的面偶,如兔、猪、蛇、羊等等,蒸熟后把它们用柳圈(一定是刚从柳树上折来的柳枝做的)穿起来,悬挂在室内,俗称“寒燕儿”。关于插柳,还有一个说法很有意思,《梦梁录》中提到,把柳条插于门上,可以明目,不知道究竟有什么道理。
    再说戴柳。有的人戴头上,有的挂在脖子上,有的别在衣服上。一定要注意,这个“柳”,不是经过加工过的艺术品,而就是从柳树上折下来的柳枝。无论贫富贵贱,这一点是相同的。当然,为了美观一些,可以把它们编成柳圈、捋成柳球。在辽宁,小孩儿将柳条编成柳圈,戴在头上,唤作“柳树狗”。在浙江,少男少女都会把柳圈戴在头上,所谓“今世戴杨柳,下世有娘舅”。在安慰芜湖,清明“清晨,街市上叫卖杨柳,家家折一只绿柳蘸上清水,插上门梢,妇女则结杨柳球,戴在鬓边。”(丁世良、赵放:《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在广西,是把柳枝别于衣服扣子间。据乾隆时代的《相符县志》记载,那个时候,就连家里的狗、猫也要戴柳。
    清明期间,妇女们尤其喜爱佩戴柳条、或柳球,据说这样可使红颜不老,前文说过的俗语“清明不戴柳,红颜成皓首”、“清明不戴柳,死在黄巢手”就是这个道理。还有的地方把柳条插于门上是为了预报天气,所谓“檐前插柳青,农夫休望晴”(好像河北的什么地方,记不清楚了)。
    一个民俗研究者认为:“寻求永葆青春常驻、生命长久安康的力量,才是在清明节插柳、戴柳的根本动机”。这话很有道理。因为柳树强大的生命力和旺盛的生殖力(一到春天,万条垂下),是非常让人羡慕的。尤其她的生命力实在是太旺盛了,折下柳条,入土即活,插到哪里,活到哪里,人类的繁衍不也是需要这种强大力量吗。这也许才是人们对柳崇拜的一个最根本的原因。

使用道具 举报

74
发表于 2010-2-26 12:43 |只看该作者
清明杂说(8):宋清明(上)
本帖最后由 坏菜 于 2010-2-25 19:45 编辑




    据宋人孟元老《东京梦花录》引《岁时杂记》记载,到了宋代,政府规定,以清明的这一天为界,前后各三天,放假七日。这个假期就包括了清明前两日的寒食节,于是两个假期混到了一起,在这么长的时间内就不只是一个上坟扫墓的问题了,活动的节目非常的繁多,踏青、访友、宴请、体育比赛等等活动,把这个长假搞的是热热闹闹、五彩纷呈。
    这个上篇还是让我们通过宋代诗人的描述走进宋代的清明,我阅读了差不多300首宋人写的清明诗(包括大量的寒食诗,因为它们是一体的),现在撷取一些诗句,让我们感受一下那个时代的清明氛围。
    先说哭。事实上这些大量的清明诗里,说哭的内容很少,更加奇怪的是,说哭的大多都是五言,七言有,但不是太多。这大概是因为,语句越短,抒发感情的力度越大,读起来更容易让听者动情。
    “寒食似杨柳,春风千万条。更倾寒食泪,欲涨冶城潮。”(《壬辰寒食》)这是王安石的清明,当时他在舒州通判任上,不能回家,只好象那些清明在别处的旅人一样,把柳条般的情思泪状倾洒,那思乡的泪水呀,使整个冶城边上的潮水都涨高了呢。“涉水到云林,隔岗闻近哭。沃酒白杨下,悲风何飒飒”(《寒食》)、“呜咽同归橹,悲哀欲问天。泣亲非泣玉,流泪剧流泉。”(《寒食日过荆山》)、“去不避春雨,泣望松柏门。飒然风悲响,如感泉下魂,沃酹向坟上,空湿陈草根。”(《宋次道一百五日望郑拜墓》)这是梅尧臣笔下的清明,已经是涕泪横飞、悲风大骤了。
    “落絮丝丝恨,飞花片片愁。东风似想念,终日倚扁舟。”(《渝南寒食》)诗人贾宗凉身居外地,也是回不了家,于是在他的眼里,美好的风景全都成了愁与恨。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芜自生愁。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侯。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诗人黄庭坚的这首《清明》曾被选入了千家诗,他里面更多了一种对于人生的思考。
    “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日落狐狸眠冢上,夜归儿女笑灯前。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曾到九泉。”(《清明》)诗人高翥以更多、更深入的思考给我们送来了宋代的清明。清明到了,人们各自扫墓,但见纸灰如白蝴蝶般飞扬人们的眼泪如杜鹃啼血般涌出了。在这样的一个场合,诗人开始了对人生的思考,“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曾到九泉”,这也许是一种生存的感悟,是智者的选择。
    再说乐。这样的诗句实在是太多了,佳句纷呈,多的让你不知道如何采摘,诗人的浪漫就如春天的丝丝柳枝,一根根清新地垂立在你的面前,你随意拂去,就是一片琳琅珠玉。
    “饶郭春水满,坡底新柳黄。官池无禁约,野艇得飞扬。浪泛歌声远,花浮酒气香。晚风归棹急,细语湿红妆。”苏轼的《寒食游南湖》三首,首首精彩,篇篇浪漫,这里选出的是其二,不用解释,一副诗情画意,一派大好春光。
    “冠盖连翩陌上来,风光烂漫拥楼台。玉卮贮酒随宜饮,绮席寻花解处开。”(《次韵和韩子华寒食休沐…》)、“竹林近水半边绿,桃树连村一片红。尽日解鞍山店雨,昨晚回首酒旗风。”(《寒辰许昌道中寄幕府诸君》)、“寒食良辰无赏心,杂花烂漫柳成荫。若非独酌酬佳景,一日风光值万斤”(《寒食游南园独饮》),若非我亲自读到,连我也不相信这么优美的诗作,这竟然是那个固执的、被苏东坡称之为“司马牛”的北宋保守派领袖司马光所写,真是让我大开眼界,对这位老司马刮目相看。
    “闭门饮浊醪,秋千系树丫”(《次韵酬文忠公》)、“寻春何处客,映柳阿谁家”(《依韵和三月十四日清明在席呈》),这是梅尧臣眼里的清明,诗情画意、情意浓浓。“笑看人家竞时节,争持新火照清明”、“处处秋千竞男女,年年寒食乱飞花”(《清明日卧病有感》二首)、 “三日熏炉沉葸绿,一星春火迸榆红”(《答友人清明雨思》)、“一雨东郊卷西山,山中坐对寂寥春”(《山中清明》)这是诗人张耒眼里的清明,热闹有热闹的风景,独处有独处的意境。
    在宋代的清明,有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那就是上坟回来的时候,都要放歌而回,歌声都是很低沉、悲凉的那种。因此每到这个时候“日暮人皆醉,夜深歌似啼”(张耒《黄人为寒食…..》)”,更加有意思的是,张耒还描写了南人与北人听到这些歌后的不同反应:“插花饮酒山边市,醉后歌声动邻里。南人闻歌笑相语,北人闻歌泪满襟”(《一百五日歌》),南、北人的性格特点一览无余。因此那位豹林先生感慨地写道:“风尘九陌车逐马,人生万态哭与歌”(《清明阙下寄弟汶》),一语道尽人生百态。
    这就是诗人眼中的宋清明,也是一个文化高度发达、诗人竞相纷出的时代,翻阅一下宋代的历史就会发现,那是的中国无论文化还是科技都是很先进的,只是政治的腐败最后断送了那片大好山河,任下面的人如何折腾,也无回天之力了。

使用道具 举报

75
发表于 2010-2-27 21:25 |只看该作者
紫荆花开  
                                               
    转过山脚下一块矗立的青石岩,就看见笼罩在晨雾中的村落了。
    早晨的太阳已经爬上山顶,阳光薄薄地铺开,懒洋洋地驱赶着飘来荡去的山岚。此刻的村落,古朴宁静,几声鸟啭凭添了缕缕空幽。山在清明时节刚刚泛青,树木只是轻描淡写地染了一些绿意,其中很大一部分不应该叫做树,它们属于落叶灌木,这就是紫荆,我们也叫它萝筐树。这个时候,紫荆的叶子刚绽芽,还只是如黄豆大小的一团油绿,而紫荆花却都争先恐后地开了。紫红的花在风中摇摆着,把绿色映衬得很逊色,阵阵微香随风飘入鼻息。没有接触过紫荆花的人对它的香也许不以为然,或许还要为它略带的一丝草药味感到厌烦。我却对这种香气情有独钟,它已经在我心中氤氲了许多年。
    沿着青石路一直往里走,村人陌生的目光落满了我一身。毕竟,我已经许多年没有回到故乡,这个叫我魂牵梦绕的地方。
    祖父家的老屋在村的最东侧,再往东就是山根了。离远我就看见了门前的那棵老槐,一些枝丫已经枯萎,象人一样衰老了很多。老屋犹在,只是早已物是人非了。窗子已经看不出颜色,房顶的苇芭呲牙咧嘴,很久没抹过顶了。叫我欣慰的是院西墙边的紫荆还在,花开满枝。我不想惊动已不熟识的房主,也许更主要的是不想把心事在这里划伤。
    今天,我要去看望祖父。
    祖父的坟位于半山腰的一片松林中,附近稀稀落落地布着数十座坟墓。我是循着那簇紫荆找到它的。紫荆丛挂满了紫荆花,显然比五年前茂盛了许多。花朵簇生于枝条或老干上,对生的叶子后面藏着尖尖的长刺。鲜艳的花朵密集地生满全株各枝条,密密层层,满树嫣红。祖父和他的先人就躺在紫荆树下,枯干的松针和残枝落满了坟的四周。坟头的一块砖下压着几枚枯枝,我知道那是紫荆花,是去年父亲留下的,父亲每年都要来祭奠祖父的。此刻,祖父就躺在我的面前,头朝着我。这是本地的一个风俗:头顶村庄,脚登青山。
    风轻轻吹,空气潮湿,和心情一样。面对着祖父,我无以言表,磕头,焚纸钱。
    我来了,您在那边还好吧?
    苍山莽莽,默默无言,和祖父一样静静躺在这里。
    从我站的位置望下去,阳光中的山脉在这里突然急转,如一只手臂把小村抱住,然后又绵延而去。山脉没有环抱的村前则是一条碧波荡漾的河流---大凌河。山称为紫荆山,关于这座山由何发脉而来又游向何处,我不得而知,祖父说是远古的一条青龙因迷恋这里的风水而盘踞在此,大凌河则是为了青龙绕道而来。山脚下轻烟蔼蔼,小村如一堆乱瓦支离破碎,我家的老屋依稀可见。
    我前方的一簇紫荆丛正开得茂盛,阳光下斑斑驳驳的,恍惚如一团紫红的蝴蝶随风纷舞。那就是祖父在我高考那年亲手载下的,寄托着祖父的殷殷情思。
    祖父是我们这儿远近闻名的人物,并不是他有什么特异之处,只因为他曾经读过几年私塾,会念一些之乎者也之类的句子。因为行二,大家都人前人后的呼之为二先生。祖父一年四季着一件黑布青衫,蒜头扣子总是很规整地扣得很整齐。不知何故,祖父对紫荆颇有研究。据他讲,关于紫荆的许多传说是他的厄脉(满人对父亲的称呼)讲给他的。祖父说紫荆山之所以得名紫荆,是缘于祖上将原生长于中原地区的紫荆移植到东北,这里原来的荒山由于祖上的荫庇开满了紫荆花。对于这个问题我无从考证也不想进一步探究,我害怕刺破祖父一生的紫荆梦。我也自然而然地喜欢上了紫荆花,其实它本是很普通甚至有些泛滥的花。
    祖父说祖上属满洲镶黄旗,老祖宗在西墙上,所以他选择了村落的最东侧而居,可以面西朝宗。就连百年之后的方位也要同活着时一样:居东面西,紫荆在他的视野内是不可缺的。
    第一年高考我落榜了。村里有人说,他要是考上大学除非他家祖坟冒青烟。我心灰意冷。祖父把我带到西墙下的紫荆丛前,折下一枝紫荆。八月的紫荆已经谢了花,但叶子却油亮油亮的,微风吹过来,倏倏颤动。
    “风没有根,但永远不会停止奔跑。一旦停下来,风就死了。”祖父根本不看我,仿佛自言自语。“紫荆是条坚强的汉子,虽然朴实但绝不平庸,不会因为贫瘠和寒冷而退缩,有耐力且从不炫耀花期。”祖父把紫荆枝放到我手中。“你要做一株风中的紫荆,孩子。”说完,径直走了。
    我在风中的紫荆丛前站立了很久,回味祖父的话。是啊,即使平庸也要挣扎出自己的个性。
    第二年我准备高考期间,祖父有些寡言少语,有时甚至几天不吱声。我见他总是早晨就扛着锹稿出去,有时很晚才回来,就纳闷地问他去做什么,祖父总是敷衍。
    八月,高考的成绩下来了,我中榜了,成了我们村历史上第一名大学生。我骑着自行车冲进院子,把这一消息告诉祖父时,他兴奋得手颤抖不停,划了好几根火柴才点燃了一颗纸烟。吐了几口烟雾后,说,我就说肯定没错,祖宗高兴了在佑护你。我有些摸不着头绪。祖父说,这回我要叫他们看看,我家的祖坟确实冒青烟了。
    后来父亲告诉我,祖父为了使祖宗护佑我考上大学,整整忙了三个多月。
    由于祖坟附近的树长势茂密,又加上前面的山腰间新盖了一间护林棚,遮挡了祖坟视线。原来从祖坟望去满眼的紫荆花只露出一些疏枝。于是,过了春节,祖父就开始在附近山头转悠,到了冰融时节,他就自己偷偷地从另一个山坡上移植了八棵紫荆苗,精心呵护,施肥浇水。每日必去紫荆树前看一看,松土、除草,实在不需要做什么了,就在旁边坐下,吧嗒起老旱烟。也许这样心中埋有期望的日子能激励人,祖父那一阵子确实精神矍铄。他对我讲,我们家的坟茔地是一块风水宝地,连这里的土质成分我都请人化验过,说安于此地是登高临风,耳听松涛,眼观紫蝶 ,脚踏龙脉,手执双峰,可揽风云万千。
    祖父说的时候目光炯炯,仿佛有火光泛出。
    祖父说的紫蝶就是紫荆花,而手执双峰是说山脉急转之地是块风水宝地,左右有双峰护卫。
    养眼滴翠清明瞩。举目远眺,四月的绿层层叠叠铺向天际,凌河如练,缠绕向远。沉沉中,青山从我身体的两侧站立起来,把我托在空中。我空芜得如同一枚紫荆叶,飘向山下。
    一只苍鹰在谷间桀骜盘旋,影子从我的身上掠过,我这才从回忆中醒过来。咀嚼那些已经印在记忆深处的往事,仿佛闻到有些呛人的又很醇芬的旱烟味道。我知道,祖父并不孤独,有蓝天白云,有松涛鸟啭,四季变换只不过是他弹指的烟云。

    我用紫荆花枝做了三个花环,端正地摆在祖父坟前,跪拜。
    “紫荆花开了,我来和您一起看紫荆花,还要告诉您,风,此刻正在山水间奔跑。”
    下山的时候,阳光很暖。风吹动紫荆花飒飒作响,一些花瓣颤动着落到我心里。

使用道具 举报

76
发表于 2010-2-27 21:27 |只看该作者
以前写的,字数多了。
向大家学习!

使用道具 举报

77
发表于 2010-2-27 22:01 |只看该作者
斋主的悼亡妻篇,饱含深情,读罢潸然泪下

若非伉俪情深,若非重情重义的真君子,是万万写不出这样的文字的

使用道具 举报

78
发表于 2010-2-28 13:26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天涯 于 2010-2-28 13:31 编辑

爸,您在天堂过的好吗?
                                 文/天涯


    爸,从你离开我们的那一天起,我们就从心底愿意相信,距离我们不远的远方,有一个地方叫天堂。那里没有疾病疼痛,没有苦难忧伤,没有严寒酷暑,没有生离死别......终究有那么一天,至亲至近的一家人,会在那里重续前缘。爸,您在天堂过的好吗?真的到了那一天,我们还做您和妈妈的孩子,您说好吗?

    爸,三年了,您离开我们已经整整三年,三年,一千零九十五个日日夜夜呀,所有的一切,都是那样的清清楚楚,就如同刚刚发生近在昨天。

    大雪过后严寒刺骨的那一天,心比三九还冻还寒。当在外地的我们姐弟三人急切的赶回到您的身边的时候,日夜想见的您已经处于弥留之中。曾经伟岸挺拔的身体无声无息的躺在那里;曾经英俊帅气的面庞,刚毅可亲慈爱安详。把你的手,握在手里,真真切切地感受着您的脉搏一点一点的消失,切切实实的体会到您身体的温度一点一点的降低,实实在在的感受着您正一步一步离开我们远去,妈妈的心和我们的心仿佛都被您一同带走了......

    爸,我们为自己没有本事为您解除病痛而悲哀至极,我们为自己没有能力留下您和我们在一起而痛不欲生。

    爸,您知道吗?当这一切都成事实的时候,当这一切终究无法改变的时候,我们所能做的,就只有把撕心裂肺的悲痛一次一次沉沉的压在心底;就只有把奔涌而出的眼泪一次一次狠狠地逼回眼眶;就只有把深深不舍得眼神一回一回的放在您的脸上您的身上;就只有把虔诚恭敬的佛号一声一声不停顿的念起......我们真心的希望,您能如您所愿,能如妈妈所愿,能如我们大家所愿,去往病痛全无惟有欢乐的西方极乐世界......

    爸,那一天真冷啊。可是,您的灵前那两盆鲜花在零下30度的严寒之下几十个小时,却依然鲜活,依然妩媚。那是您在告诉我们,您已经在去往天堂的路上了吗?

    爸,您知道吗?就在您离开的那一天,您精心养护了多年的那盆滴水观音第一次伸展出嫩嫩的花蕾,绽放了一张圣洁的笑脸。那是您在安慰我们,您在天堂都好,一切都很好是吗?
  
    爸,三年了,您乐观慈祥的音容笑貌时时都会展现在我们的面前,您幽默开朗的笑声常常都会回响在我们的耳边,很多的时候,您亲切熟悉的身影还会悄悄走入我们的梦境,可是暖暖的梦里醒来,却只有满脸清冷的泪......

    爸,您不曾留给我们万贯家财,但是您给予我们的,车装不尽船载不完,你教会我们的是金钱无能为力的,您的谆谆教诲让我们没齿不忘,叫我们受用终生......
   
    爸,我们想您,在您离开我们的每一天.爸爸,我们爱您。您在天堂听的见吗?

    爸,如果可以,我们都愿意再做您和妈妈的孩子,无论是天堂还是在人间......

    爸,来世,再见!                  
                                    
                                                                         女儿

使用道具 举报

79
发表于 2010-3-1 23:50 |只看该作者

爸 您怎么哭了

本帖最后由 我想好了悲剧 于 2010-3-1 23:54 编辑

                                                                           爸 您怎么哭了
                                                                                  文 左右

    晚上,妈忽然打电话来说:“你爸的像框上有两道水迹,正好在眼睛下面,好像流泪似的,咋会有水迹呢?是不是在怪我······”妈的声音苍老而沙哑,又透着一种迟疑和惶惑。我不知妈是否哭过,我不敢问,不知所措的搪塞几句,挂了电话。等自己擦干泪水想好好安慰一下妈妈,她的电话却已经关机。我不清楚妈妈一个人怎么度过这个夜晚,我只能握着手机束手无策。
    爸,您怎么哭了?是像妈说的在怪她吗?爸的遗像被放在不住人的西屋柜子上,是被妈从东屋拿过去,面朝着墙放在那里的,妈说不愿我们一回家看到就难受。
    爸在妈的眼里的地位,远远低于我们姐弟。饭桌上好吃的菜总是摆在我俩这头儿,吃饺子的时候妈总是把煮破了的盛在自己的碗里和父亲碗里。我家吃饭并不像许多作品里描写的,要等爸坐定才动筷儿。恰恰是爸需要料理很多琐事,往往是最后一个坐到饭桌前。妈总是说:“你俩快吃,吃完了上学,别等了。你爸磨蹭,他吃饭慢。”爸总是最后一个吃完,剩饭、冷饭自然也都是父亲吃。我一直以为爸吃饭慢是因为饭量大,而不知道爸是因为曾被爆炸的打麦机碎片打过,捡了条命,牙齿却全都松动了。我们真的以为爸爸把瘦肉留给我们,就只是像他说的那样,是因为瘦肉不香、塞牙,不爱吃!
    爸是两年前一场车祸突然离开的,肇事者至今没有下落,一切都来得太突然。我知道噩耗赶回去,只会哭。倒是妈刹住眼泪,拿她自己劝我说:“别哭了,难道你总让妈陪你哭吗?”妈就这样看似无情的撑着一种坚强,接下来几天我和弟弟辗转在 110 、医院、爸的工作单位,交涉各种事情,还一边发动亲朋寻找目击者。没时间安慰妈,也没时间哭,妈也撑住不哭。爸,您应该知道妈的冷是一种刚强,虽然在您生前总是不肯给您笑容。有您在,妈不会这样孤单,虽然妈从不表露对您的思念。

    爸,您怎么哭了?您流泪是不是因为儿的不孝和所有的那些疏忽?
    我没给您洗过一件衣服,因为那时候妈总是说:“放着吧,你爸的衣服除了泥就是汗,要多泡泡,完了我洗。”我没给您洗过一次脸一次脚啊,即便是尸检后给您装殓的时候,我要给您洗洗脸,还是被人拉开,因为他们不让我看你血肉模糊的脸。爸,我两年前给你买的新衣服,你还没舍得穿呢,你说:“在地里做庄稼活,穿不着。”我的家,你只来过一次,我都不知道你有没有在我的新沙发上坐坐。因为司机师傅临时说有急事,我都没来得及回家,而是在饭店跟您吃了半顿饭,饭后您直接就回老家了,我没能够在我的家里做一顿饭给您吃!妈说回去的路上你总是很满足的叨咕一句话,说:“我的闺女和儿子都住上楼房了!”爸啊,这就是你最大的满足啊,可我为您做了点什么!爸爸去世的前一天晚上,妈给爸说:“今天卖葡萄的钱都算清了,晚上我把钱还给他叔,儿子买房的钱就还清了。他舅家地里的活也忙完了,明儿,你就别赶回来了。”
    父亲这一去真的没再回来!“债还清了,活做完了,他的任务完成了!”庄里人在父亲去世的时候,都这样安慰妈,“他是完成任务后放心的去了——”爸爸,爸爸。您一辈子,没享一天福啊!

    爸,您怎么哭了?您是真的放心的去了吗?您不放心妈,是吗?
    在您的坟前,我曾发誓照顾好妈妈。不要再像对您这样有那么多追悔。可是我没做到!
    妈不肯长住在我这里,因为一些老观念,她觉得住女儿家不合规矩,因为女儿那头还有公婆呢。住在弟弟那里,跟弟媳又有很多摩擦。所以她执意一个人住在老家的旧院子里,说自己还能照料自己呢,不给我们添麻烦。
    爸,我不知道母亲选择住在老家是不是也是想陪着您。虽然她不曾说过,但每次我们回家,被搁置在西屋的您的相框却从不曾蒙尘!爸,是不是一辈子都没跟您说多少话的妈妈现在常常跟你说话呢?是不是你看到妈把一大桶泔水分成几小盆去倒是的蹒跚的步子了呢?是不是你看见妈用力去拧被冻住的水龙头了呢?是不是又看见她生炉子时被熏的流泪的眼睛?而这一切,以前都是你做的,现在却要妈自己来做!上一次那场雪,我只能在百里之外打电话嘱咐妈别上房去扫雪了,梯子太陡太滑。她答应着。那边弟弟说,等他下午腾出空来就回家去扫。可是中午妈就打电话去说:“别骑车跑了,路不好走。雪已经扫完了。”大半天啊,濡湿的裤脚,冰凉的开裂的手!她只是怕儿子不安全。就那样硬撑着把雪从房上推下来,然后因为触动风湿,一连病了几天!可是,我不知道,因为电话里妈说,她很好,不用惦念!养儿育女有什么用!给老人多少钱有什么用!她需要的是身边点滴而琐碎的呵护啊!可我却给不了!生女别远嫁啊······

    爸,我知道您为什么哭了。爸,我没有做到!

使用道具 举报

80
发表于 2010-3-1 23:51 |只看该作者
跟楼上天涯的一样······
太长了,并不适合征文。只是收不住笔

使用道具 举报

81
发表于 2010-3-2 00:04 |只看该作者
匆匆跟帖,贡献一点感动吧。

使用道具 举报

82
发表于 2010-3-2 00:08 |只看该作者
我来看征文,有点,流泪,排毒了:'(

使用道具 举报

83
发表于 2010-3-2 02:20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风飘飘 于 2010-3-2 02:30 编辑

没截稿吧?跟一篇。
小城清明

清明时节,天上下小雨,匆匆行路的人,悲切满怀,失魂落魄,一面走一面四处打问,哪儿有酒卖啊?乡下小孩子用手一指,在那,俺们村小卖部。喝点儿吧喝点儿吧,这样的日子,这样的心情,这样的天气。不喝酒那行?酒入愁肠,一醉能解千愁。

这是别处的清明,在我曾经居住过的小城,清明节是这样过的。

这一天,通常是不用去上班的,土生土长的本地人理直气壮:明天要去上坟,有事后天来。第二天,头儿也不见踪影,楼道里街道上,这儿那儿到处都是静悄悄的。我们这样的外来户也趁机偷懒,跑回家里去补觉。

从清晨开始,就陆续有大车小车接连不断出城而去,车的级别由经济条件而定,轿车,面包,卡车,最不济也得弄辆拖拉机,车上装的一应物品,锅盆碗灶,饮食炊具。小城的人们把这一天看的很重要,要买羊,宰鸡,割肉,剥鱼,除了香蜡火烛,还要带上很多家什去城外扫墓。

小城的人们,办丧事不叫办丧事,叫做“过事情”,只要故去的人膝下有儿女,那一定要大大操办的。

小城的习俗,家里有人过世,一定要请道士看日子,说几天下葬就得几天下葬,一般在5、7、9天不等,长的甚至超过半月。

在这么多天里,亲戚朋友、单位同事都来帮忙,在院子里搭了棚子,支起大锅,拉来煤、面、水、盆盆碗碗,垒砌炉灶,开始忙活。白天有做饭的人,晚上有守夜的人,院子的住户那些天里不开伙,全吃大锅饭。

到了吃饭时间,大锅里不间断地煮着汤面条,里面放了肉丁,土豆丁、豆腐、西红柿,香菜,稠稠的,香的不得了。男女老少、帮了忙的没帮忙的都来吃,吃了一碗又一碗,凳子不够坐,碗不够用,有站着吃的,蹲着吃得,等着的吃的。家里有不下楼吃的,还可以拿锅来端。乱哄哄,闹喳喳。

我刚来的时候,挺不习惯,家里死了人,应该悲伤,可根本听不到一句悲声。孩子们在人群中穿梭着追逐着,又跳又叫,帮忙的人一面干活一面笑着闹着。他们说,“白喜”就是要乱、要闹才红火。同事的父亲在乡下病逝后,居然停放了一个月,那一月里,全村的人都在他家吃免费餐。

所以,这里的清明,过的也颇具地方色彩。

这一天除了缅怀故去的亲人,基本上成了家族聚会的好日子,热热闹闹,吃吃饭叙叙旧,拉呱啦挂家常,交流交流感情,大人孩子,老的少的,父母兄弟,姑嫂妯娌。

先给坟头上添把土,摆上几样供品,整羊整鸡的,再放两瓶酒。然后烧香点纸寄钱跪拜,德高望重地讲几句,接下来就开始自己享用了。

男人们挖坑造炉,孩子们拾柴拣牛粪,女人们煮汤下肉,水开了,肉熟了,节目也就开始了,你扯一个鸡腿,我抓一块羊肉,围拢一圈,席地而坐,大人们喝着唠着,孩子们追着闹着。

酒足饭饱后,男人们一个个晕乎乎醉醺醺,女人们收拾收拾、打扫打扫战场,叫着孩子照顾着男人,搬东西的搬东西,上车的上车,扬风飞土,一路颠簸。男人滚一身泥土,女人带一身尘土,浩浩荡荡,凯旋而归。

明年,照旧。

而今,清明又至,不知小城又是怎样一番热闹。

我常想,这也是忘记伤痛的一种形式吧?还真特别呢!

使用道具 举报

84
发表于 2010-3-4 13:13 |只看该作者
爷爷,您为何走的那么急
文/凌云享耳

又是一年清明节,爷爷,你为何走的那么急,您可知道您走后,那春天般万物复苏的清明节在我心中的快乐和轻松却变成了伤悲和沉重?虽然我知道您不论走到哪儿,都希望您的孙女在任何时候都快乐和幸福!

小时候是您总把我扛在肩头串门游逛,是您总把我领到供销社买些好吃的,当我吃了好吃的还跟着别人叫着您的名字的时候,您总是哈哈乐着,仿佛为我会叫您的名字而高兴,您还说,我娃会叫我名字好,到哪谁都知道她是我孙女。可是爷爷,当我现在懂事呼唤您爷爷的时候,您却躺在那里什麽也不知道了......

我不会忘记妈妈曾告诉我的事,您当年曾领着小小的我到镇上去赶集,当您一转眼发现我不见的时候,您发疯般地喊着我的小名,在镇上横冲直撞地找我,当您找到我的时候,不顾一切一把搂住我,回到家里,您告诉妈妈说:“吓死我了,吓死我了!”妈妈说您说这话的时候,声音嘶哑着,眼圈都红了。爷爷,当年您没失去我,如今您的孙女却永远地失去了您。

小时候每到清明节的时候,您都会带着我和家里人去祖先坟头去祭拜,在去田野坟头的路上,我蹦蹦跳跳,欢呼雀跃,您总是紧赶着我,叮嘱我小心,看到路边有野花开放,您会帮我摘下,当我走累的时候,您蹲下身来,或把我扛在肩头,或将我背在身后,我在您的身上手足舞蹈,您总喊叫:“乖些,乖些!”到了坟头,我们跪下,您让我别出声,我便要喊叫,您脸一沉不出声了,只顾自个拿出家里蒸好的子福鸡蛋白馍摆好献上,点了纸钱,磕了头,您掰下子福白馍最上面的鸡蛋给我,我却不理您了,嫌您那时给我吊脸,为了让我高兴,您蹲下身让我用小拳头在您背上不停地擂着,如今想起这些往事,想到爷爷您长眠在地下,怎不令我泪流满面?

在那个吃不饱的年代,您在生产队搭灶,当我看到大家领饭吃的是那么地香甜,我的嘴唇不由地上下舔着,馋馋地目光盯着那数量有限的菜、汤、馍,爷爷您端着碗过来了,您只吃了几口,就将您的那一份全让我吃光了,如今想着您当时疼惜地看着我狼吞虎咽的眼神,又思量着那一天爷爷您是怎样忍受着饥饿干活的心情,我心如刀割。

那一年我到离家四十多里地的高中上学,您将家里的唯一的代步工具——自行车让给了我,正是那一年,您突然病了,当我回家看到你枯瘦如柴的身体时,我不敢相信那是我的爷爷,没多久的一天,我在学校忽然接到您去世的消息,我的脑海当时没有一点感觉,我跟随来接我的人回到家中,看到家里进来出去来来往往的人,我还梦想我能看到您的身影,可是,我失望了,您躺在那儿,任我怎样呼唤,您理也不理我了。爷爷,你为何走的那么急?我的心在撕裂地喊着。

爷爷,还记得我小时侯要您给咱家栽桑葚树的事吧?您一定记得,咱家自留地里的桑葚树如今年年都结出那酸酸甜甜诱人的桑葚,我知道那是您悄悄栽的,每看到那棵桑葚树,我仿佛能从中体验到一种温馨、留恋和遗憾。

又是一年清明节,爷爷,你为何走的那么急?让我想孝敬您都不知道到哪里去找您。想着您曾给予我的温暖和亲情,我幸福,想着您走的那么急,我伤感。

使用道具 举报

85
发表于 2010-3-5 16:09 |只看该作者
清明杂说(9):宋清明(下)  文/坏菜
本帖最后由 坏菜 于 2010-3-1 22:21 编辑




    现在选取一个视角,说一下宋代京城里的清明节是怎样过的。这部分内容的资料取自《东京梦华录》等宋代史料笔记。
    先介绍一些知识点。通常情况下,京师以冬至后一百零四日为“大寒食”,前一日为“炊食”。炊食又叫“炊熟食”,这个时间一般是在清明后的一百零三日,因为到了一百零四日就是寒食节,就禁火了,不能开火做饭了,而在宋代,这个禁火期是三天。也就是说在“炊熟食”这一天,必需要做好之后三天的熟食。这对一个大户家庭,可是一个很大的工作量,因此这一天做熟食的工作就非常地繁忙。但宋代没有唐代执行的严格,一些官僚之家也会在“密室”做饭,情有可原,有老人在吗,热食会对他们有好处。
    冬至后一百零六日为小寒食。正因为这三天不做饭,所以妇人们都很高兴,可以尽情地玩儿了,俗语所谓“馋妇思寒食”、“懒妇思正月”,就是说的这个道理。
    好了,从皇家开始说。清明节的长假开始时,皇帝下令对老百姓开放皇家园林金明池,老百姓都可以到里面去游玩,非常的热闹。当然,这个园林里的有一些地方是不对老百姓开放的,但对所有的官员们开放,皇帝要亲自去那里与臣下们游宴。
    为此还曾经有一段佳话。早已退休的老宰相、邓国公张士逊在清明节的这一天也来到了金明池,检查身份的官员们不认识他,要他出示身份牌。但见这位张老先生微微一笑,请过纸笔,当即挥毫一首:“闲游灵沼送春回,官吏何须苦见猜。八十衰翁无品秩,昔曾三到凤池来”。官员见状,知道了这是一位退休重臣,就放他进去了。
    这一天,每户人家都要“麪”(读“面”,麦粉)蒸做“枣(食固)飞燕”,然后把它们用柳条穿起来,插在门楣上,叫做“子推燕”,当时的人也不知道,这个称呼究竟与介子推有没有关系,现在更是无从考知了。子女成人的,要在这一天以簪结发,行成人礼。到了清明节的这一天,凡是新坟都必须在此日去拜扫。都城里的人都外出郊游。而皇宫里,由于事务繁多,都会在清明节的前半个月就开始各种祭祀活动了。
    在宫官们有条理地指挥下,宫中的车马按顺序、日期去朝拜王陵。宗室的近亲,也按顺序去朝拜王陵、并且献出他们的祭品,跟从的人全着紫衫,“白绢三角子青行缠”,全部是官府统一供给。到了清明这一天,皇帝下令出宫中车马,派特使去郑门外五里的“道者院”祭祀“诸宫人坟”,但见“金装绀幰,锦额珠簾,绣扇双遮,纱笼前导”,场面很是壮观,以至观者都阻塞了交通。皇城各门的纸马铺,这一天都把纸煞摆在了大街上,他们用纸兖垒成楼阁的形状。四野如市,一些人实在找不到喝酒的地方,就在树下、或者房前屋后罗列杯盘,互相酬劝唱和。都城里的“歌儿舞女”,也倾巢出动,遍满园亭。
    等到晚上归来的时候,人们各自携带者“枣(食固)”、炊饼、黄胖、掉刀、名花、异果、山亭、戏具、鸭卵、鸡雏,这叫做“门外土仪”。轿子都用柳条与各种花朵装饰娇顶,柳条从轿子的四面垂遮下来。寒食这三天,都要出城上坟,但是“一百五日”(寒食节的当天)上坟的人数最多,这一天也最热闹。
    节日期间,大街里的各种店面都很热闹,还有卖稠饧、麦膏、乳酪、乳饼的。寒食这一天还做醴酪(用大粳米或大麦做的,就是麦粥)。还有一种吃法很像现在的肉夹馍,寒食这一天把把煮熟的猪肉与汤汁一起捣成糊状,称作“姜豉”,等冷冻起来后,夹在饼里而食。还有一种有意思的吃法,也是在寒食这一天,用嫩香蒲的叶子裹住糯米蒸熟吃,有的还在里面加上鱼肉、娥、鸭卵,很像现在的粽子的做法。
    一百四日(大寒食)这一天,北人与南人一个明显的不同是,他们都是在这一天上坟扫墓,尽管在这个长假里哪一天都可以做,从这一点上也可以看出北人做事往好里说中规中矩,说的不太好听些,有些古板。
    清明长假期间,京城里还有一个很好玩、很流行的游戏博扇子。就是以扇子做赌具,谁赢了就取走对方的扇子。因为春天就要过去了,夏天马上来临,因此运气好的人,顺便把夏天的乘凉的用具也带回家了。还有卖小秋千的,专门提供给大户的孩子用,非常的精致而华丽。
    《东京梦华录》在“清明节”这个词条的最后这样写道:“缓入都门,斜阳御柳,醉归院落,明月梨花。诸军禁卫,各成队伍,跨马作乐四出,为之摔脚。其旌旗鲜明,军容雄壮,人马精锐,又别为一景也。”这个官方的禁军队伍为京城的清明,又增添了一个新的景点。
    再简单解释几个上面提到的吃的、玩的东西。
    “枣(食固)”,后一个字字库里没有,读“护”,就是枣饼,现在山西、河南、河北、山东的乡俗过年仍然蒸枣饼,有的非常大,与锅一样大,蒸熟了全家人分吃。小点儿的还串亲戚用。
    黄胖,就是用黄土捏制的泥人,这个风俗就起源于金明池。也有一个有意思的故事。宋代的时候有一个权臣宴请下级官员,席间,让官员们抓阄写诗。有一个俞性官员抓到的是咏黄胖诗,他本来就对这位权臣不满意,就借机巧妙地讽刺了一把。他当即赋出了这首诗是:“两脚捎空欲弄春,一人头上又安人。不知终入儿童手,筋骨翻为陌上尘”。
    好了,这个宋代清明先暂时放在这里,有时间的话下一篇再换个视角,还写宋代的清明节,从《清明上河图》说起:走进张择端的街。

使用道具 举报

86
发表于 2010-3-5 16:10 |只看该作者
清明杂说(10):走进张择端的街(上) 文/坏菜



    在一个昙花开放的夜晚,一好友不期而至。她是第一次见到昙花,她欢呼着,庆幸着,让我也感染了她的喜悦。
    昙花的幽香弥漫在室内……
    她从桌上拿起画卷,打开一看,是有名的《清明上河图》的印刷品。立即情绪高昂起来,她是善戏谑的,指着画点评道:“一样的房子,何苦画那么长呢?居然从城里画到了城外!”听到她这一奇特有趣的高论,我忍不住笑起来,而且越想越觉得有趣,当时竟没能想出一句反驳的话来。
          ……昙花谢了,活泼的好友走了。一夜繁华,似梦。
    今夜在下雨。雨声为沉沉的夜晚涂抹了几分迷离。不知道是不是为了追忆那个快乐的夜晚,我在灯下展开了《清明上河图》。想到好友的议论,我又找出一个高倍的放大镜,对着那长长的画卷认真的看了一遍。我想看看那么多人是不是有着一样的面貌,在一条绵延不尽的街上绵延着一样的表情。
    一段凝固的时间,或者说是经历了一次梦游。
    我猜想,张择端一定是个非常浪漫的人。我猜想,当他还是个孩子是,就在这条街上来回穿行,追逐阳光和色彩,他会好奇地观看每个角落的人的喜怒哀乐。我猜想他一年年的长大了,走的路越来越长。喜悦、哀愁,这种种充满幻想、美丽又痛苦的情绪开始浸淫他的心灵。我猜想,在这条沉淀光阴的街上,他的脚步放慢了,不再像儿时那样奔跑着、嬉戏着,他走得越来越慢,有时还会在河边发呆。我猜想,他会在夜晚回忆起他遇到的每一个熟悉或陌生的眼神,会偶尔思考见到的哪一个小孩子特像儿时的自己。
他会画画了,会逼真的留住一个形象了。世俗无法永生的,在画笔下可以得到永生。
    我猜想,他一定见过昙花了,一夜的繁华转瞬即逝。我猜想他那颗浪漫的心会不顾一切地让感动自己的一切得到永生。他拿起了画笔。一条长长的、极尽欢笑繁华的街,是他的街。
    走进张择端的街,就仿佛走入了时空隧道。九百多年前的某月某日某时被一只神奇的笔做了一个精彩的、魔术般的定格。人的一生中,一个表情的变换只是四分之一秒的事,我们当中,谁能看到发生在自己身上的这四分之一秒的时间,谁又能看到自己背后的时间呢?张择端把长长的一条街的四分之一秒记录了下来。现在,我能够在九百多年前的四分之一秒中悠闲的从汴梁城里走到城外。我看到人们在爱了,在恨了,在哭了,在笑了。我看到人们在热热闹闹的生活着。张择端用梦想的画笔把一种永恒的美呈现给我们,清明、祥和、温暖,一种家的情调。
    我真是很喜欢张择端的这条街,房子旧有什么关系?样式雷同有什么关系?我突然想对好友说:我们能不能够挽留住那个昙花盛开的夜晚。慢慢的享受那四分之一秒的繁华呢?
    100218

使用道具 举报

87
发表于 2010-3-5 16:11 |只看该作者
清明杂说(11):走进张择端的街(下) 文/坏菜
本帖最后由 坏菜 于 2010-3-4 20:04 编辑




    凌晨,一队挑担的挑夫,担负着满满的生活用品,叩开了宋都汴梁城的大门。
    这是让这个大都市活力起来的诸多血管中最细小的毛细血管之一,它很普通、很平常的律动在大宋国都的每个早晨,于是街道渐渐的饱满起来,城市在慢慢的苏醒。
    城市之内、亭台楼阁之下、街道之上,酒楼茶肆、宅第店铺鳞次栉比,骡马喧嚣、人头攒动,但见一顶一顶的轿子、各色人等在向城外运动,正在汇入清明上河的洪流。一只驼队满载货物正在由里而外穿过城门,一些商家店铺前,正在卸下刚入城运送过来的货物……
    京城里的数百个行业也在街道的两边依次登台亮相,那一望无际的繁华与闲适一收眼底。此时你会感到,在这样的一个时刻,做一个宋代城市里的小市民是幸福的,你可以无忧无虑、兴致勃勃的一日看尽汴梁花。那个九百多年前的张择端就是这样用脚步一次次的丈量着这似梦的繁华吧,那些画面就是那样被岁月沉积着融进了他的记忆,化作了那一幅五米多的长卷:《清明上河图》。
    那个市民们欢乐的天堂———瓦子,已经出现了人影的晃动,一些杂货零卖、酒食正向里流动,啊,多么丰富的表演项目啊:小唱、嘌唱、史书、小说、音乐演奏、杂技、舞蹈、相扑、影戏、杂剧、傀儡、唱赚、踢弄、背商谜、弄虫蚁、诸宫调、叫果子、学乡谈、说浑话……一项一项,与市民们的生活贴的是那么近,融进里面,你就可以感到作为普通人的快乐,就可以逍遥自在的做一次神仙。
    史载,那个时候的东京汴梁,居有上百万人口,是大宋国第一大都市,每天涌上大街的会有上万上十万人,你可以想象这个帝国之都的繁华热闹。汴梁自赵匡胤建都起,就鼓励市民娱乐,想方设法、甚至通过法律手段让它成为一个万民同乐的大舞台。在张择端描绘的这条街上,最精彩的是穿戴各异、各式各样的小市民,他们就那样通过老张的如椽之笔定格在这幅图卷里了,成为一段历史,成为一抹鲜活的符号,留在了大宋的天空下。
    我很想随意走到一个招旗下,走进一家酒铺,讨杯酒喝;很想走入一家茶馆里,看宋朝的茶艺精彩在我的眼前。我很想走到那个姓李的艺妓前,把我最后的一文钱奉献给那轻盈曼妙、美轮美奂之舞;我很想把那诸多小吃、各式果子全部裹入我的肚腹。
    那个壮志未酬的改革家王安石可在某处奋笔疾书他的“墙角数枝梅”,那个东坡先生可在某间小舍里优哉悠哉的烹饪他的特色肘子,那个落寞的林冲是否就这样恨恨的踏过这条大街走向了梁山,那个浪子燕青就是在这里的某个勾栏里表演跤艺吧……
    我就这样走进了张择端的街,消失在茫茫人海里,再也没有回来。
    这是一个清明,一个宋代的清明,我急匆匆的、迫不及待的消融在这幅长卷里了。

使用道具 举报

88
发表于 2010-3-5 16:14 |只看该作者
征稿截止日期已经到了,谢谢以上各位的美文,期待各位的美文都能上榜。

另外,虽然杂志征稿结束了,杂谈依然欢迎各位继续此话题,跟帖或者发新帖都欢迎。

再谢!

使用道具 举报

89
发表于 2010-3-5 16:31 |只看该作者
79# 我想好了悲剧
本来不想看的
因为知道看了就想哭
哭了就收不住
永远是不公平的
我很想他

使用道具 举报

90
发表于 2010-3-7 20:01 |只看该作者
56# 星卒斋主
此恨何时已。滴空阶、寒更雨歇,葬花天气。三载悠悠魂梦杳,是梦久应醒矣。料也觉,人间无味。不及夜台尘土隔,冷清清、一片埋愁地。钗钿约,竟抛弃。     重泉若有双鱼寄。好知他、年来苦乐,与谁相倚。我自中宵成转侧,忍听湘弦重理。待结个、他生知己。还怕两人俱薄命,再缘樫,剩月凌风里。清泪尽,纸灰起。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北斗六星文学网所有文字仅代表作者个人言论,本站不对其内容承负任何责任。

Copyright ©2011 bdlxbbs.cn All Right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本站信息均由会员发表,不代表本网站立场,如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发帖投诉   

平平安安
TOP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