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榆园书话 于 2019-1-20 07:03 编辑
定都天京,这是从起义以来,太平天国政权建设的第四件大事:金田开国,东乡登基,永安建制,江宁定都。
历史上的改朝换代,这几步,一般都在天下基本大局已定的时候,一次性完成。
比如汉高祖刘邦,秦灭之后,刘邦顶着西楚霸王项羽分封的“汉王”名头,跟项羽打了四年,直到击败项羽之后,才称帝、定都,分封诸侯。而且刘邦这个人朴实,国号就叫“汉”。也不嫌弃这“汉”是项羽给起的。
中原最大的民族最终冠名“汉族”,不知我们应该感谢刘邦还是感谢项羽。
再说洪秀全刚刚拜过的朱元璋。朱元璋1356年就攻克“集庆路”,改名顺天府,就是现在的南京。朱元璋听从学士朱升的建议,“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坊传这三条计策是刘伯温提出来的,其实不然),先平定天下,十二年后,1368年正月才登基称帝,立国号“明”。
洪秀全定都南京这件事,史上褒贬不一,众说纷纭。
首先,定都南京是对的。南京乃江南首镇,鱼米之乡,水陆通衢,富庶繁华,而且南京这个地方风水好,“龙盘虎踞帝王州,帝子金陵访古丘”(李白诗),钟山如龙盘,石城似虎踞,乃帝王之气。六朝古都之外,明代朱元璋,近现代孙中山、蒋介石都定都在南京。
但什么时候“称帝”什么时候“定都”,却关乎国运成败,大有讲究。
洪秀全一向是沉不住气的,或者说,洪秀全似乎并没有统一天下的雄心。刚被清兵从金田撵出来,仓皇之间,就在广西的东乡,一个穷乡僻壤荒凉地,房屋一间、地无一垄,连一件像样的衣服都没有,脚下还穿着草鞋呢,就登基称帝了。
先当了皇帝再说。
先也有先的好处,这叫捷足先登。先把声势造出去了。
定都南京也是当时的形式所迫。
太平军从广西金田村出发,两年多的时间,说一路北上、势如破竹也好,说被清军一路围追堵截,仓皇流窜也好,总之是一直在路上。没有个立足之地。
太平军打下江宁的时候,已经达到五十万人了。当然至少有一半是家属和“难民”,就说“吃饭”这一件事,这五十万人,每人每天吃一斤粮食,一天就是五十万斤。一路走一路抢都抢不过来。总这样流动作战,后勤补给成了大问题。部队修整、练兵,就更无从谈起。
太平天国急需要一个大后方,安顿家属难民,筹措粮草物资,休整部队。
定都天京,建立一个稳固的根据地,进可攻退可守,有利于稳定军心民心,不失为一个长久之计。
再说都当了皇帝封了诸王,也不能天天跑路啊,得有个皇宫吧。
但过早的称帝定都,也有不利的一面。
此后十一年时间,前两年太平军“北伐西征”,受挫之后,就一直在“保卫天京”。清军湘军先后六次围困天京,太平军忙于解围,陷入被动挨打的局面,直到城破国亡。
洪秀全身为农民起义的领袖,从来没参加过任何一次战役,没打过仗,甚至可能一辈子没摸过刀把子。真是个甩手掌柜的。
金田起义后,太平军一直是东王杨秀清总指挥,萧朝贵和冯云山冲锋陷阵,不然两个人也不会那么早就牺牲。
西王、南王战死,依然是杨秀清总指挥,石达开和韦昌辉在前方作战,江宁城就是石达开打下来的。
洪秀全定都天京,把原来的两江总督府改造一番,设为天王府,一住十一年,到死都没有再踏出“天京”一步。
一入江宁深似海,从此天王是路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