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兰亭流觞 于 2019-5-31 17:47 编辑
07都江堰风景区距道教圣地青城山大约有二十公里,乘坐区间公交车只需半个小时左右便可到达。当晚在山脚下的一个镇子里住了一夜。大概是得益于青城山的旅游资源,这个镇子的居民看起来都非常富有。他们家家都是三、四层的楼房,房子大多都装修为较为高档的旅馆,以供来此旅游的客人居住。镇上的一条主街上每晚都有夜市,夜市里除了有琳琅满目的各种水果蔬菜、日用品外,还有各种各样美食小吃。
第二天早上,按照事先的约定,旅馆老板开车免费把我送到了山门下。余秋雨先生有句名言“拜水都江堰,问道青城上”,由此可知,青城山是人们寻仙访道的绝佳去处。
青城山位于都江堰市西南,这里植被繁茂,四季常绿,周边有翠峰环绕,远望如城郭,故得“青城”之名,是中国道教的发源地之一。据传东汉末年,汉开国功臣张良的第十世孙张道陵,依据老子《道德经》在蜀郡鹤鸣山创立“五斗米道”(亦称正一道、天师道),随后几经辗转他来到山明水秀,景色清幽的青城山结庐传道。此后的一千多年来,随着时代的变迁天师道在蜀地时有兴衰更替,但在众多善男信女的虔诚维护下至今仍然香火不断。
青城山山门是典型的道家重檐式竹木结构建筑,门虽不大,造型却自然古朴,充分体现了道家崇尚自然的思想意识。山门两侧廊柱上挂有“我爱阴符三百字,诚留清气一山幽”的行书楹联,门内影壁上则是张爱萍将军手书的“青城山幽子规啼”的草书佳句。张将军这幅书法作品文字意境优美贴题,点出了青城山幽邃曲深的特点,其书法也绝非乏古乏今、任笔为体的老干部体书法,而是挥洒自如,翰逸神飞,意趣、气韵颇得孙过庭《书谱》三味,堪为风景区的点睛之笔。
走过山门,拾级而上走不多远是建福宫,过建福宫后上山的路分为左、右两条。右边的山路通往“月沉湖”,月沉湖湖水清澈,湖面平静,周边天光云影、花草树木倒影湖水中,形成了山中有水,水中有山的景色,别有一番趣味。湖的对岸便是登山的索道站,乘船或绕湖岸半周便可到达。左边的山路则供游人徒步登顶,这两条山路殊途同归,都通往山顶的老君阁。我选择了左边的山路登顶。
青城山,不愧为道家胜地,山青境幽名不虚传。早上这里又刚刚下过一场小雨,沿途目之所及,箭竹藤萝青翠欲滴,山道两旁叶片轻柔的蕨类植物如层层翠云轻笼于小溪边。路边合抱粗细的各种不知名的参天大树比比皆是。据说清末民国初期主持青城山的道长道亦高深,山外慕名而来拜访的道众贤达络绎不绝。道长传下话来说,凡来访者必在上山途中植树一株。百年后的今天,当年的掌中枝,都已长成了今天的十丈树。
青城山的登山道路相对比较陡峭,游客徒步上山比较吃力。好在这里空气清新,山风凉爽,加之身旁泉水叮咚,耳边婉转鸟鸣,倒也不觉得特别累了。穿过“天然图画”景点大门后,有一段比较平缓的山路,路的一边是陡峭的崖壁,一边是幽深的山谷。谷底的树木为了争夺阳光,努力地往上生长着。然而由于受处境所限,无论它怎样努力,也不可能高过长在山腰的树木,甚至生在山巅的小草都会对它投来不屑的眼神。正所谓:岩上井,百尺不见泉;山上草,三寸凌云烟。
过了“天然图画”景点,往上攀爬依次通过“五洞天”、“天师洞”、“朝阳洞”、“上清宫”,最后到达“老君阁”。一路走来,道士不过三五个,但见青城一片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