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回 勒紧裤带省着花,只为有房有个家
二零零二年,一个很普通的年份。但对于我和邻家女孩而言,因为发生了许多意料之外的事情,所以这一年变得格外有纪念意义。 从我调到哈尔滨、她领着儿子回老家开始,让人意外的事情便一件接着一件的涌现。 时过境迁,回头细想,那些所谓的意外,不过是我们不曾经历过的生活罢了,实在没有必要大惊小怪。但在当时,那些意外,确实就是意外,让人茫然失措、不知该怎么办! 两地分居的日子,真是难熬。相思之苦的煎熬,岂是一个“折磨”就能涵盖得了的? 回到父母身边,邻家女孩过得并不开心。回到老家不过半个月,她开始在电话中表达她的种种不如意。 原本以为亲生父母能够一如既往地宠爱自己,原本以为公婆可以不讲条件地接纳自己。可能是因为已经结婚,可能是因为已经习惯城里生活,在故乡,在老家,邻家女孩丝毫没有找到家的温暖,有的只有说不清、道不明的烦恼。 当然,回头再看,生活中的烦恼,包括当时邻家女孩经历的那些烦恼,其实很大一部分都是自己跟自己过不去。或者不如说,一切烦恼,都是自己想出来的。 你觉得烦得不行的事,在别人眼里可能压根就不是事;你这么看待某人问题,别人其实并不这么看。嗯,人间无烦恼,庸人自扰之,就这么简单。 邻家女孩的那些烦恼,大致属于这个范畴:想出来的烦恼。 都是父母,哪有父母不疼爱儿女的道理?就算是已经出嫁的女儿,在父母眼里,永远都是长不大的孩子。 至于婆媳关系,也没那么复杂。 事实上,对于幺儿媳,我母亲和继父(二叔)是充分认可的。毕竟,这个儿媳是他们看着长大的邻家女孩,彼此熟悉认可,相处起来不会有什么芥蒂。 可邻家女孩不这么想,无论是对自己父母,还是对公婆,当时的她,多多少少都有点小意见。尽管嘴里不说,她开始后悔自己非要回到父母身边的仓促决定。 当然,邻家女孩的感触,也并非全无道理。实际上,父母再好,真的不能陪我们一辈子。 自己成家了,立业了,父母的家其实不再属于我们。成人了,结婚生子了,我们的家,我们的天地,我们生活的舞台,原本就应该在父母的视线之外。 长大了,也就长大了。父母还是我们的父母,只是我们不再是可以随意撒娇耍赖的孩子。 带着儿子在老家生活两个多月后,邻家女孩强烈要求到我身边生活。但是,谈何容易? 当时,我初到省军区机关,什么都要从头开始。从三月到七月,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我终于完成角色转换、可以相对轻松地履职尽责后,我不得不开始琢磨如何在哈尔滨打造我的三口之家。 首先得解决房子问题。没有房子,家就是一个虚无的概念。 那时,我还只是个扛着中尉军衔的副连职干事,按照副营随军才能分配公寓住房的政策规定,差了好几截。 租房子?倒是可以,但省军区附近的房租贵得出奇,一间卧室,在走廊做饭,用公共卫生间,每月租金竟然也要五百元。 五百元?什么概念?那时我的工资不过一千出头,如果每月交掉五百元房租,一家三口的日子还怎么过? 积蓄真的没有,有的只是债务。当时,在我们黑龙江省军区机关,像我这样的年轻干部不少,都在为房子问题发愁。 因为这个,我的一些未婚同事变得现实起来,找对象,把女方家里有没有住房、能不能提供住房当成了一条重要的标准。很现实,却也很无奈。 和邻家女孩商量房子问题,她几乎没什么意见:我对哈尔滨不熟悉,一切你看着办。 哈哈,授权倒是很彻底,我的压力却增大了不少。 钱不是问题,问题是没有钱。没有钱的日子,真正举步维艰。 找双方父母支援?开玩笑一样的事情。那时,二叔已是一个资深尘肺患者,成天药不离身,三天两头住院治疗,家里不但没有可能资助我们,我和邻家女孩还得时不时往家里寄钱供二叔治病,保证对我恩重如山的继父能够活得轻松和有尊严一些。 岳父岳母也没能力支援我们。那时,他们还在为翻修老房子而发愁。左邻右舍的新房子都修起来了,他们的房子还是土墙房子,尽快存钱修房子成为压倒一切的大事情。 如此这般,我和邻家女孩只能自食其力。 二零零二年“五一”放假期间,我闲着没事,在哈尔滨市有名的“军工院”附近瞎逛,在天平桥跟前看到一个新开的楼盘。不过半个小时的考察时间,我决定购房。 这个念头一冒出来,我自己都吓了一跳:手里一分钱也没有,用什么买?给邻家女孩打电话,她一如既往地充分授权:我不管,你看着办。 她倒是洒脱得可以,我却愁得不行。当时,我还属于帮助工作阶段,还没有正式调到省军区机关,典型的八字还缺一撇。 与同期进入省军区机关的年轻兄弟们唠这事,他们都说我疯了:脚根还没扎稳,就要买房子,你小子喝酒喝大了吧? 哈哈,我还算清醒。我考虑的是,与其花钱租房给别人还房贷,不如把租房的钱拿来按揭买房子,自己给自己交房租。 买与不买,于公于私,这都是件大事,得先征求我的直接领、省军区政治部纪检处吴其海处长的意见。 没想到吴处长大力支持:分房子一时半会轮不到你,可以考虑购房。他其实在给我吃定心丸:不用考虑能不能正式调入省军区机关,你尽管买房子就是了。 嗯,吴处长等于在明确告诉我:调进省军区机关,一点问题也没有。于是,买房子的决心进一步坚定。 那时的我,对房子并没有大小好坏的概念,想法简单到不能再简单:一套两居室带小客厅的房子,够一家三口住就行。那时的我,真的不会去考虑楼层、朝向等因素,只有一个标准:花最少的钱,买尽可能大的房子。 邻家女孩没在身边,一切的一切,都需要我用业余时间去忙碌。 忙不是问题,问题是首付和简装房子的钱从何而来? 因为我的购房决定,更加清苦的生活毫不客气地向我们三口之家大踏步地走来。
【桐言无忌】
中国人历来就有房子情结,自古把房子当成安身立命之所. 家的意义不仅仅是一所房子,但是,一所房子绝对是称之为家的先决条件。正所谓“窝不在大小,能落脚就好”。可是世界那么大,竟然没有属于自己的房子,的确是一件很悲催的事情! 房子是唯一一个没有拥有过的人还是会如此乐此不疲讨论的产品,这也是渝夫和邻家女孩每天不可或缺的谈话主题。四处漂泊,居无定所,无房尚可,可是一旦确定工作,总不能寄居篱下,或者占用单位的公寓吧!渝夫的购房心切可想而知!可是无论你是多么迫切的需要,无论你是多么强烈的需求,没有确定的经济基础,何来的购房条件? 当生活行将不属于你时,你才会发现:生活仅仅是一个进程,而这个进程无论如何庞杂,终极结局都是一样的。所以当他们特别在意想要拥有自己房子的时候,却是那么的遥不可及,可当你在不经意时,就在那一瞬间决定了最初的“刚需”——“不过半个小时的考察时间,我决定购房。这个念头一冒出来,我自己都吓了一跳:手里一分钱也没有,用什么买?”这个渝夫真的要“手无寸铁”的去打“买房大战”吗? 唉!不知道他们的“购房之旅”又要经历多少“狂风暴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