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座有兰言 于 2023-3-28 17:20 编辑
应该是区分时,按当时的方言来定的吧。古代音韵比现在细得多。当时平水是分了106韵,广韵是分了206韵。而我们的普通话是39韵,目前保存相对最多的是客家话也只有56韵。所以,按我们现在的读法,是没有办法明白当时的划分标准的。
其实平水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官韵。魏晋唐是《切韵》,宋是《广韵》,然后有了《中华音韵》、十三辙和新韵。《平水》是南宋时私人编写的,到现在连作者存在争议。在宋朝,韵书修改是很严谨的事。不可能如此草率。能查到的比较清晰的是元刊本的《平水韵略》和清康熙的《佩文韵府》。《佩文韵府》其实就是抄了一遍《平水》。入《佩文》大概是平水后来能成为主流的重要原因。不是有过“平生双四等,该死十三元”的说法么。
韵不韵的,一直存在争议。我的态度是,如果没有找到更好的方法创新,那就先老老实实学习。弄明白了,再去谈什么破或者立,当然,也不会去指点别人这些劳什子韵。
那天和一位朋友聊到诗词,那位朋友说了一段话,让我惭愧。他说,如果有人批评你平仄音韵有问题,很有可能是你的诗写得不怎么样。但直接批评你又不好意思,然后就挑点音韵上的问题。反正这个说了不得罪人。我听了突然觉得我格局小了,以前我总觉得在韵律上挑毛病的人挺没劲,现在发现可能人家根本是给你留面子。。汗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