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4》
一、
修止的过程及依据,可参考《杂阿含经》的内容。其他内容或有争论,但四部阿含,南传与大乘都是承认的。
观呼吸,是最广泛的入定修法。
至于入四禅的呼吸停止,参考前面《世界》系列的相关陈述,建议自己体会,不再做更深讲解。
修止,置心一处,或心境合一。
将心置于何处,或与何合一?按教法,有四十种事物可作为合一的对象,其学名叫业处,呼吸(出入息)是其中一种。
将心至于不同的对象之上,能修到不同的禅定境界,有些只能修到近行定,有些能修到初禅,有些能修到四禅,有些能修到无色界的定。
选择的修止对象,与你所能修到的境界直接硬关联,不是由着性子想怎样修就怎样修。
二、
至于修观,所选择的“观”的对象有两种:名业处,色业处。
具体分类依次是:五蕴,十二处,十八界,四圣谛。
上面内容出自阿毗达摩。但是,看这几个名字,是不是有点眼熟?
不错,这正是《心经》的主内容及次序,一模一样。
所以现在应知:《心经》本质上其实是一部指导修观的经;所以,应该从修观的角度来读《心经》。如此才能读懂,至少不至于解读的离谱。整部心经,就是一个修观法门的精简版。
若难以接受这个观点,那是被最流行的玄奘版《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迷惑了。建议:应该去读宋施护版的《圣佛母般若波罗蜜多经》,会发现原文的前后部分各删了一段,导致对经文产生很多歧义。
曾有学佛很久的人,在解读《心经》时,将“舍利子”解读为佛陀遗骨,不同阵营还争论不休。之所以出现这种闹剧,是对不同版本的经文了解不足,简单对比一下,很多问题根本不存在。
“摩诃般若波罗蜜心经”,这个题目直译一下:以智慧(得)解脱的要点。慧即观,该经文全名也可叫“修观概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