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和霸爷聊几句,拖那么久没回复,说声抱歉。
霸爷说螽斯羽与张老三不同,螽斯羽的内容牵涉子孙绵延的大事,不大可能是轻巧的范式来表现,不像张老三那歌,三言诗,拉长调唱出来和一字一字蹦出来,其效果是不一样的,像大长今的一个版本,就是节奏缓慢庄重,且,叠字容易歌唱,容易拉长调。
霸爷说的也有几分道理,但我还是想来探讨一下。
首先,我们需要考虑三言诗配上曲子的歌唱效果。从节奏上说,它就是3/4拍,滴-哒-哒,强-弱-弱。《大长今》主题曲呼啦啦就是3/4拍,张老三那首,也是3/4拍。也就是说,诗经《螽斯羽》配曲的节奏,也应该是3/4拍,才能词曲适配。3/4拍的曲子其实很难表现典雅庄重的。西方的舞曲发展史也能佐证这一点。比如,3/4拍的圆舞曲,节奏就是澎恰恰澎恰恰,原来只是在德国和奥地利的农村流行的民间舞曲,并不登大雅之堂,直到法国大革命之后,才登堂入室,成了时尚的华尔兹舞曲。而16世纪之前的欧洲宫廷舞曲,大多是偶数拍的,2/4拍,4/4拍的舞曲,文艺复兴时期有大量的帕凡舞曲就是这类,这类节奏的舞步就容易表现出高傲,典雅,庄重之类的舞姿,从而突显出贵族的高贵气质。像电影《茜茜公主》里那种慢速的集体舞,就是宫廷帕凡舞。宫廷舞会的舞曲一般是慢速的帕凡舞开头,然后是较快的加亚尔德舞和活泼的萨尔塔雷洛舞,后者就会有3/4拍和6/8拍节奏。 帕凡舞曲: 萨尔塔雷洛舞曲:
加亚尔德舞曲网上没找到,搜索跳出来的是加沃特舞曲,前者3/4拍,后者2/4拍,两者不是一回事。
我们在《诗经》中看到的三言诗并不多,配乐的问题可能也是一个因素。而春秋战国时期的宫廷乐曲,就很在意庄重典雅的贵族范,偶尔活泼一下可以,但不会是主要部分。象国风,小雅之类诗配乐后的歌唱,都是在飨宴上,伴奏乐器主要是钟鼓和琴瑟,打击乐乐器为主,那么,节奏就很重要。而3/拍之类节奏的歌舞曲,在宫廷燕乐场合,就会因活泼而被视为轻佻,因紧凑而被视为局促,被认为不够大方和华贵。这似乎是中外都存在的一种现象。
此外,春秋战国时期的宫廷诗歌,不仅仅是宴乐上的娱乐之用,还被赋予了着政治和外交的功能。《左传》里记载就有“歌诗必类”和“赋诗断章”之说:歌诗必类就是在外交场合两国使者吟唱的诗歌应该对等,类似,相称;赋诗断章就是可以摘取诗经某首诗歌的部分吟诵,取其意而不是按照字面意思解读。歌诗必类在春秋战国时期不是小事,因使者在外交场合歌诗不当而产生的歌诗不类,就会导致国际战争。《左传》记载:襄公八年,晋范宣子来聘,赋《摽有梅》,季武子以《角弓》问对;襄公十六年,晋侯与诸侯宴于温,使诸大夫舞,曰:‘歌诗必类!齐高厚之诗不类。荀偃怒,且曰:‘诸侯有异志矣!使诸大夫盟高厚,高厚逃归,于是,叔孙豹、晋荀偃、宋向戌、卫宁殖、郑公孙虿、小邾之大夫盟曰:‘同讨不庭’“。因歌诗不类导致了战争。那么,在这种国际外交场合歌唱《诗经》,换作是你,是选3/4拍还是2/4拍的呢?
从中国音乐发展史来看,中国的传统音乐似乎不怎么喜欢3/4拍之类的奇数拍节奏,而是钟情2/4和4/4之类的偶数拍节奏。象板眼体系。在中国民族音乐和戏曲中,每小节乐曲中,强拍叫板,弱拍叫眼。强-弱-强-弱就叫一板一眼,强-弱-弱-弱就叫一板三眼。强-弱-弱那种3/4拍的节奏很少见,只在散板(自由节奏)中有所体现,不作为主要的音乐表现形式。
我对音乐的理解还很肤浅,还是没琢磨透中国音乐为什么不太中意3/4拍这类节奏/。想来大概是我们的文化喜欢对称,规矩,方正,,可预期可控制和更多的理性。
如果撇开文化影响因素而从人本身找原因的话,那么,现代神经科学或许会有一些解释。这个说起来有点复杂,我就根据我有限的神经科学知识简单说说:
人的大脑神经元组成了神经网络。举例的话,这就象一个超大城市内的道路系统。是一个全局相关但又有边界模糊的功能分区的结构。它能够同时处理各类信息并同时保持互联互通。所以,这是一个分布并行式网络。音乐本质上是声音在时间上线性运动的一组音响符号,这组音响符号通过声音频率的高低形成高音和低音的组合变化,这就是所谓旋律。而在时间线上的音的强弱,长度的有规律的变化,就形成了节奏。音乐是以声音频率变化引起大脑的神经反应,从而产生记忆,联想,共情等心理活动。
3/4拍节奏循环会产生大脑神经振荡,诱导大脑默认模式网络与听觉皮层形成稳定的θ波(西塔波)-γ波(伽玛波)耦合模式。大脑默认模式网络(DMN)是指在无任务状态下,大脑自发进行内在思维活动的神经网络;听觉皮层分为三级,是大脑中负责处理听觉信息的区域。而脑电波θ波(西塔波)主要存在于精神恍惚和催眠状态下,使人心态放松和开放,有助于激发直觉和创造力;γ波(伽玛波)就和学习,记忆和以及相关信息处理有关,在冥想状态下,γ波就比较活跃。θ波-γ波耦合,就会产生情感共鸣和记忆编码,会让人放松,开放,活跃; 同时,3/4的乐曲韵律会让人产生摇摆感,这种摇摆感的韵律会增强海马体和杏仁核的功能连接。大脑海马体负责短时记忆的转换和存储,也负责人体的定向;杏仁核则负责识别、产生和调节情绪。这两者功能连接,则就促进了多巴胺的释放,使人兴奋和产生浪漫体验的愉悦感。
而2/4拍节奏是一强一弱交替出现,激活的是网状激活网络,它在调节大脑的警觉或唤醒方面发挥作用。因此,产生了警觉性的神经反应,使注意力集中。同时,2/4拍节奏的规律性刺激了伏隔核,伏隔核具有行为调控、镇痛作用,是大脑的快乐中枢,人对某些事物的上瘾与这个区域有关,因为它参与了大脑的奖赏作用。2/4拍的快速节奏激活交感神经,引发了战斗或逃跑反应,这个反应有助语文人们在面对威胁时快速决策,保护自身安全。2/4拍节奏同时也增加了背外侧前额叶对听觉信息的编码能力,提高了对节奏预期的准确性,这是与逻辑思维和认知控制相关,也即,使人更理性。
显然,3/4拍节奏会引发松弛,开放,摇摆体态反应,在心理上产生多虑,浪漫等情绪,比较个性化;而2/4拍节奏则会使人因警惕而收敛,行为上会比较守规矩,使人更理性,使人对此节奏产生上瘾而产生路径依赖,产生从众心理。
写困了,先说这些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