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北斗六星!·百事通·查看新帖·设为首页·手机版

北斗六星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北斗六星网 情感休闲 倾杯小镇 漫谈清代十皇帝书法【陆续更新】
123
返回列表 发新帖 回复
楼主: 榆园书话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漫谈清代十皇帝书法【陆续更新】 [复制链接]

61
发表于 2020-1-12 20:26 |只看该作者
咸丰书法

清代帝王书法,顺康雍乾,都是“帖派”,从嘉庆开始,转向“碑派”,帖派渐渐衰落,经过道光年间的此消彼长,到咸丰已经完全是“碑派”的天下了。

咸丰的书法是欧体风格。

咸丰于书法上的天资不错,但功夫不深厚,盖因十九岁登基,在位十一年焦头烂额,无暇顾及书法,三十岁就英年早逝了。



















附件: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使用道具 举报

62
发表于 2020-1-12 21:18 |只看该作者
出差三天,今晚刚回到家,醉老师这帖得再慢慢补读。

使用道具 举报

63
发表于 2020-1-12 21:19 |只看该作者
书与字,一起品读了。

使用道具 举报

64
发表于 2020-1-12 21:48 |只看该作者
榆园书话 发表于 2020-1-8 23:29
雍正书法所用的印章,值得一提。

得民心者得天下、向天再借五百年。

这两首歌我都很喜欢。

使用道具 举报

65
发表于 2020-1-12 22:22 |只看该作者
  八、同治

  咸丰十一年(1861年)七月,咸丰帝病死在承德避暑山庄行宫。死前一天,咸丰在病榻上召集群臣交代后事,立唯一的儿子爱新觉罗·载淳为皇太子,并命户部尚书肃顺、怡亲王载垣、郑亲王端华、协办大学士及军机大臣穆荫、匡源、杜翰、焦祐瀛赞襄政务,即顾命八大臣。次日咸丰一命呜呼,六岁的载淳继位,拟年号“祺祥”,咸丰皇后钮钴禄氏和载淳生母叶赫那拉氏并称皇太后。

  十月,两宫皇太后携幼帝回京,八大臣扶咸丰灵柩后行,两宫皇太后早已暗中勾结留守京城处理洋夷事务的恭亲王奕䜣密谋宫廷政变,十一月,肃顺等人一到北京即遭革职拿问,改恭亲王奕䜣为议政王,赐端华、载垣自尽,肃顺处死,其余五人褫职戍边。载淳皇帝年号改为“同治”,两宫太后“垂帘听政”。

  自道光帝以后,大清再没用过“秘密建储”制度。咸丰帝就载淳这么一个儿子。而载淳没有后代,之后的两个皇帝是从宗亲中挑选的,直到亡国。

  同治四年(1865年)七月,在两宫太后和议政王奕䜣精心谋划下,重用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胡林翼等汉臣,终于剿灭了太平天国。

  同治十二年,两宫太后退帘,还政于同治帝。同治十三年十二月(1875年1月),同治帝因天花病逝于养心殿,年仅十九岁。

  同治帝短暂的一生,刚亲政一年就死了,在皇帝位置上没有任何作为。在位十三年间,所有功过,都跟他无关。

  要么说咸丰是个倒霉蛋呢,一登基就闹太平天国,他一死,太平天国就灭了,洋人也不怎么捣乱了,有两回小打小闹,都被李鸿章“议和”摆平了。所以从1864年平定太平天国到1894年甲午战争之前,太后垂帘,政局稳定,大清王朝出现了三十年相对安稳的日子,吏治整肃,文化繁荣,奕䜣和李鸿章张之洞、左宗棠等人又开展了“洋务运动”,自强求富,经济有所恢复,史称“同光中兴”。慈禧当然认为这是自己的功劳。

     慈禧书法也很不错的,关于慈禧和她的书法,等写完大清十皇帝,专门写一篇“慈禧书法”。


      


      


      



使用道具 举报

66
发表于 2020-1-12 22:48 |只看该作者
同治书法

同治帝的老师是咸丰六年状元及第的晚清名臣翁同龢。也是光绪的老师,翁同龢诗书画俱佳,尤以书法闻名。

同治帝在名师指导下,师法苏轼米芾,结合颜体与魏碑,加之同治是幼年皇帝,自然要学一些“清帝体”,,故同治书法善用浓墨,雍容端庄,舒朗奔放,颇有“中兴”气象。

















附件: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使用道具 举报

67
发表于 2020-1-13 01:09 |只看该作者


局部放大:可以看出同治楷书的功夫。




同治帝的印章,一方一圆,一阴一阳。



附件: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使用道具 举报

68
发表于 2020-1-13 01:11 |只看该作者
感谢诸君赏读、留言。

等我写完再一一回复。

晚安。

使用道具 举报

69
发表于 2020-1-13 09:11 |只看该作者
榆园老师这贴很有技术含量啊,胜在系统性。

使用道具 举报

70
发表于 2020-1-13 15:42 |只看该作者
  九、光绪

  同治十三年十二月(1785年1月),同治帝载淳病逝。因同治帝无子且无兄弟,慈禧太后力排众议,指定由道光帝第七子、咸丰的同父异母弟弟奕譞的儿子载湉继位。改明年为“光绪元年”,四岁的载湉就是光绪皇帝。

  为什么是载湉?

  两宫太后召集宗室贝勒和八旗诸王商议遴选同治帝继承人的时候,有人提出给同治帝立嗣,选个“溥”字辈的过继给同治皇帝,再继承帝位,慈禧不同意,说跟同治帝隔的太远。还有人提议让恭亲王奕䜣的长子,十八岁的载澂继位,两宫太后都不同意。很明显,如果让载澂继位,直接亲政,就没有两宫太后什么事了,而且皇权实际上还是落在恭亲王奕䜣手里。
      甚至,慈禧还提出:此后两宫垂帘如何?意思说不用皇帝了。

   军机处诸大臣反对:宗社为重,还是选个继承人,然后肯乞垂帘。

   最后慈禧拍板,由载湉继位,两宫太后听政,没人再敢反对。因为两宫太后垂帘十三年,积威已久,特别是慈禧处理朝政干净利落,杀伐决断的手腕,大家是见识多年了的。
      这是双方的一种妥协。

  载湉是慈禧太后的胞妹叶赫那拉·婉贞所生,是慈禧的亲外甥。而且载湉只有四岁,两宫太后可以名正言顺地继续垂帘听政,而且这张“垂帘订单”,一订就是十几年。

      各让一步,皆大欢喜。唯有光绪帝的亲爹奕譞当场哭昏过去。







使用道具 举报

71
发表于 2020-1-13 17:47 |只看该作者
       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十一月,光绪帝暴亡,终年38岁。

光绪帝这一生,是清代十皇帝中命运最悲惨的。居皇位三十四年,一直想有所作为,变法图强,却一直被慈禧太后的权势与淫威所压制。在被压制与抗争中挣扎,最后失败。

光绪七年,慈安太后病逝,由慈禧太后一人垂帘听政。光绪十三年,光绪开始亲政,慈禧太后“训政”,光绪十五年归政,慈禧搬出紫禁城,搬到颐和园居住,但只是个形式和过场,跟乾隆的“禅位”一样,皇帝并无实权,从皇后朝中重臣,无一不是慈禧的亲信党羽,皇后是慈禧的侄女叶赫那拉氏,朝中重臣是李鸿章左宗棠和一帮守旧的满清贵族,清王朝的实际执政权依然牢牢地掌握在慈禧手里。


比如光绪二十年(1894年)甲午战争,光绪帝对日宣战并诏令李鸿章加紧战备,停止挪用海军军费修缮颐和园,但李鸿章置若罔闻。甲午战败后,光绪二十一年,李鸿章草签《马关条约》,光绪反对议和,请示慈禧太后,以迁都对抗日本,决战到底,被慈禧拒绝。


光绪帝做过唯一一件大事,就是光绪二十四(1898年)的“戊戌变法”,结果被袁世凯出卖,功败垂成。慈禧太后故技重施,再次发动政变,收回光绪的皇权,重新“训政”,把“戊戌六君子”斩杀于菜市口,把光绪囚禁在中南海瀛台。

慈禧太后还策划了以皇太子以取代光绪的行动。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七月,慈禧宣布,册封载漪的十五岁儿子溥儁为“大阿哥”,入宫读书,计划废黜光绪帝,让载湉禅位给溥儁,连年号都拟定了,改元“宝庆”。史称“乙亥建储”。结果此事因外国公使墙裂反对而被迫取消。

在光绪死后一百年里,关于“光绪之死”一直存疑,虽然史学家怀疑光绪死于非命,但都只是推测,没有证据。大多数情史专家最后认为,光绪帝抑郁之中死于肺病。
由于光绪陵墓多次被盗,出于保护文物的需要,1980年,考古学家挖开了光绪帝陵墓,陵墓内部已经一片狼藉,考古学家只取出了残留的头发、骨头和衣物等,又封闭了墓穴。

2008年,专家宣布从光绪帝头发骨头和衣服上检测出砒霜,且含量比致死量还高很多,确定光绪帝载湉死于砷中毒。

据启功先生的曾祖父爱新觉罗·蒲良回忆,光绪帝死的前一天,慈禧命人给光绪送去一碗酸奶,当晚光绪帝就死了,而第二天慈禧也死了。


这绝不是巧合。慈禧自知大限已到,她怕光绪翻案,所以先毒死了光绪。






使用道具 举报

72
发表于 2020-1-13 18:23 |只看该作者
光绪书法

光绪四岁入宫继位,五岁开始跟着同治帝的老师翁同龢读书习字。

其书法学习的方向也很广,真,草,行,隶都有所涉及。翁同龢评价他的书法:间架布局不凡,笔力苍健刚强。满纸虎气雄风。

醉某看光绪的字,不像翁同龢,倒像他另一个书法老师陆润庠。小楷仿馆阁体,行书则清丽朗润,意近欧、虞(世南)。而点画之间,又有几分颜体的味道。
































附件: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使用道具 举报

73
发表于 2020-1-13 20:29 |只看该作者
“颐和园门额金匾”到底是谁写的?

北京颐和园,正宫门(东门)






门额上有个九龙环绕的金匾






上面写着三个大字:颐和园







这三个字写的端庄丰满,雍容典雅,气势不凡。




匾额上刻有五个印章。这五个印章分别是,








第一行三个,都是慈禧的印章,中间那个是“慈禧皇太后御览之宝”,左右都是慈禧的闲章。


左侧的两个,上面的是“光绪御笔之宝”,下面是“爱日春长”,光绪专门为这个匾额刻的一枚闲章。


关于这个匾额上的字是谁写的,历史上争论不休。


颐和园是乾隆为他的母亲修的,名叫“清漪园”,1860年被英法联军给烧了。对,跟圆明园一起烧了。


其实当年英法联军烧的不止圆明园,而是“三山五园”,圆明园及附近的清漪园、静明园、静宜园、畅春园及海淀镇都被一把火烧了。


然后到了光绪十五年,慈禧太后归政于光绪,光绪帝重修清漪园,改名叫“颐和园”,意思让慈禧太后在此颐养天年。


那这几个字是谁写的呢?如果你去北京旅游,走到颐和园,导游小妹就会给你讲这个故事。


按大清规矩,门匾自然应该由光绪皇帝亲笔题写,于是光绪写了,做好了匾额,挂上去了。


慈禧一看,这几个字写的太磕碜了。给我摘了。


又给摘了。


光绪没办法,重写吧。写了半个月,好几百遍,没信心了,越写越难看。


于是通过师父翁同龢找了一个贵州印江严寅亮的书法家,给写了这三个字,慈禧太后看了很满意,为了给光绪留个面子,盖上了光绪御笔之宝的印章。


现在,贵州印江人都说是他们家乡的大书法家严寅亮写的。
这是第一个说法。


第二个说法,是慈禧自己写的。


慈禧看不上光绪写的字,于是自己动笔写了一个,然后还是为了给光绪留个面子,云云。


这些说法,跟“雍正夺嫡”篡改继位诏书、乾隆是汉人陈阁老的儿子等民间传说一样,子虚乌有,不足为信。

我们看了光绪书法,可以认定。颐和园匾额上的三个字,就是光绪写的。

光绪的水平,完全能写出这几个字。

退一万步说,就算光绪的字写的难看,这个牌匾也不可能让别人来写。

清代皇家宫苑园林,匾额都是当朝皇帝亲笔写的。

御笔亲书,不是字写的好看不好看的问题。是政治意义,对吧?

而且上面还盖着“皇帝御笔”的大印,儿戏不得。

你去写?你活腻了吧。

再退一万步说,就算要请别人写,也轮不到你名不见经传的严什么亮。

有清一代,文化相对繁荣,特别是书法,在历代帝王的号召鼓励下,人才济济,挤都挤不上去。

光绪一朝,著名书法家数不胜数,除了翁同龢,还有刘林藻、张建勋、付增育,这是有名的,其实历年殿试中榜的,状元啥的,几乎都是大书法家。

再说慈禧,也不可能是慈禧写的。

别的地方我没看到,就颐和园里,至少有几十个慈禧题写的匾额,慈禧的字的确很出色。

但这个匾额,不可能由慈禧自己去写,这是礼数。

何况慈禧的书法这个颐和园三个字不是一个风格。
值得一提的是,这个匾额上的印章,的确有些不同。

所以你看这个匾额慈禧的印章盖上了正中央。


按大清体制,皇帝御笔亲书的匾额,皇帝的印章都要盖在匾额正中央。这个我们从前面展示的大清帝王书法作品上,就能看出来。

而这个颐和园门额金匾,不仅中间的印章不是光绪,而是慈禧,而且上面一排三个印章,都是慈禧的。,


所有慈禧题写的匾额,上面都盖着慈禧的三个印章,中间的是“慈禧皇太后御笔之宝”,两边的跟这俩一样。这叫“慈禧三印”。


光绪贵为天子,却被慈禧压到一边去了。

从这个匾额上,我们可以读出很多信息。

其实这就是慈禧跟光绪帝关系的一个真实写照。

至此,我们应该能够理解,当年慈禧指定载湉为皇位继承人的时候,载湉的父亲为什么会当场哭昏在地了。


























附件: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使用道具 举报

74
发表于 2020-1-14 01:23 |只看该作者
  十、宣统

  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十一月,光绪帝暴亡,终年38岁,无子嗣。慈禧太后对此早有准备。光绪三十四年冬天,光绪病重,慈禧懿旨又把奕譞家的孙子、醇亲王载沣的儿子溥仪抱到宫中,过继给同治帝,兼祧光绪帝。光绪死,次日溥仪继位,时年三岁,醇亲王载沣摄政,尊慈禧为太皇太后,尊光绪帝皇后叶赫那拉氏(隆裕皇后)为皇太后,改年号“宣统”。当天,慈禧太后薨。终年七十三岁。

  溥仪是大清国最后一个皇帝,也是中国漫长的封建时代最后一位帝王。

  溥仪穿着活裆裤,在奶娘的怀抱里当了三年皇帝,1911年(宣统三年),辛亥革命爆发,袁世凯出任清政府内阁总理大臣。手握北洋集团重兵的袁世凯以让清廷和平退位、统一全国,实现共和为条件,与南京国民政府临时大总统孙中山谈判,为防止内战爆发、国家分裂,孙中山让出民国大总统的位置,民国元年(1912年)2月,隆裕皇太后发布《退位诏书》,宣布清帝逊位。

  袁世凯承诺给清廷非常优厚的条件。其中包括允许清朝廷暂居紫禁城、日后迁居颐和园,每年为清廷提供400万两白银生活费,保留宣统年号,北洋政府给清廷以外国君主待遇,特别保护清廷财产等。是为“逊清小朝廷”。

  中华民国成立,大清王朝覆灭,溥仪作为大清朝帝王的历史终结于此。

  后来的溥仪,又经历了许多事情,包括1924年被冯玉祥驱逐紫禁城,1832年逃往东北被日本人扶持建立伪“满洲国,1934年称帝,年号“康德”,日本投降后被苏联关押,1950年引渡回国在抚顺战犯管理所改造十年,被中央政府特赦,1962年再次结婚,等等。

  这一切,都已经跟“大清皇帝”无关了。

  1967年10月溥仪在首都医院去世,终年61岁。溥仪去世时的身份是,政协委员,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

  当时总理明确指示:溥仪的骨灰,由爱新觉罗家族处理或由家属处理,放在革命公墓,也可以安葬在任何地方。最后溥仪家人决定,火化后骨灰寄存在八宝山革命公墓。

  1980年,全国政协给溥仪开追悼会,骨灰正式安放在八宝山。1994年,政府支持一个海外华人在河北易县清西陵附近兴建华龙皇家陵园,为了提高陵园知名度,说服了溥仪的妻子李淑贤,把溥仪的骨灰迁往皇家陵园。
   

使用道具 举报

75
发表于 2020-1-14 01:57 |只看该作者
溥仪书法

把溥仪书法列入清帝书法,是个悖论,至少与我的历史观是矛盾的。

溥仪做皇帝的时候,只有3岁,6岁就退位了。所以,后来写字的溥仪,已经不再是宣统皇帝。

只是他仍然用宣统御笔落款,依然用“宣统御笔”的印章。

退位后,隆裕太后为他聘请晚清遗老遗少教他读书,前期是光绪的老师陆润庠,后期是梁鼎芬和曾任北大校长的朱益藩,都是清末民初大书法家。




































附件: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使用道具 举报

76
发表于 2020-1-14 09:58 |只看该作者
附录:慈禧太后书法。
慈禧太后,无须介绍了。我知道的慈禧那点事,中国人都知道。

只说说对慈禧书法的印象。

我在北京生活了十多年,经常去故宫长城颐和园,主要是以这种方式招待外地来的朋友,请他们吃烤鸭爆肚涮羊肉等北京特色小吃,然后陪他们去旅游景点去转转。

某一次在颐和园的长廊看一个匾额,长廊里有很多匾额,具体哪一个我忘了,觉得写的不错。上面还有印章,我仔细辨认,很意外地发现,居然是“慈禧皇太后御笔之宝”。

真的很意外。然后我就留心看,发现颐和园里的匾额大部分都是慈禧写的。

有图为证。


































附件: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使用道具 举报

77
发表于 2020-1-14 11:06 |只看该作者
慈禧还有很多绘画作品,技艺精湛,我对书法一知半解,绘画就更是一窍不通,所以咱还是说书法。

后世很多人以为,慈禧的书画作品都是找人代笔,然后盖上慈禧御笔大印的。

而慈禧本人的字很烂,并且举出两个例证,如下:




第一个,说这是故宫博物院保存的,慈禧手谕裁撤恭亲王奕䜣“议政王”的原件,说这才是真实的慈禧书法真迹。

这个图片在网上传来传去,以此证明慈禧的字很烂,可是都不看一眼文字内容,就人云亦云,以讹传讹。

“谕在廷三大臣等同看,朕奉两宫皇太后懿旨,本月初五日......”

自称朕,还提到“两宫皇太后”,这是特么慈禧的手谕?







第二个说是慈禧手抄的《心经》。但上面的印章,只有闲章:如是观,欢喜园是慈禧的。

观音像头顶上的“乐自在”则不是慈禧的。慈禧一共157方印章,无此一枚。

所以这个也无法证明是慈禧亲手所书。
醉某更愿意相信,颐和园里印着“慈禧皇太后御笔之宝”印鉴的匾额,是慈禧所写。

在匾额上题字,是专门的一种书法,称“榜书”,又叫“”。

写书法的人都知道,匾额上的大字,绝不是写了小字再放大,那会很难看。而一尺以上的书法,没经过专门训练,是写不了的。

有清一代,“榜书”十分兴盛,大清十帝和慈禧太后,都是专门练过的。

所以,清代帝王匾额有个特点,从顺治帝的“正大光明”到慈禧太后的“万寿无疆”,字体都差不多,如果不看落款和印章,一般分不清是谁写的。

我以为这就是他们专门练习的一种字体,叫做“清帝体”或者“清廷体”。


近代研究清帝、后书法的人士比较统一的看法:清代帝王帝包括慈禧太后的书法,水平并不高,从中国书法发展历史上看,均达不到书法家的水平,但他们跟普通书画家的作品又不同,有独特的风格,别人也无法替代。



附件: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使用道具 举报

78
发表于 2020-1-14 11:36 |只看该作者
以上是醉某关于清代帝王的书法漫谈。

醉某一生耽于吃喝玩乐,于正经事上从不肯用功,受环境熏陶,年轻的时候写过几个字,读过几本书,喜欢舞文弄墨,不过附庸风雅。

醉笑好为人师,滔滔不绝,厚颜无耻,博君一笑尔。

诸君看完败白看,跟个帖留个言,说说:

清代十帝加上慈禧的书法,谁写的最好?




使用道具 举报

79
发表于 2020-1-15 15:22 |只看该作者
  我是没想到慈禧的字写得这么好!

使用道具 举报

80
发表于 2020-1-15 22:11 |只看该作者
年末事多。今晚有点时间,把榆园老师这帖从头看了一遍。
费心之帖!

使用道具 举报

81
发表于 2020-1-15 22:13 |只看该作者
无论是帝皇家,或是民间。说到教育(当然也包括书法教育),现在是倒退了。

使用道具 举报

82
发表于 2020-1-15 22:15 |只看该作者
榆园书话 发表于 2020-1-6 11:00
签名有两只蝴蝶。

大美。

无论是庄周之蝶,或是梁祝之蝶,都很美。

使用道具 举报

83
发表于 2020-1-15 22:46 来自手机 |只看该作者
清帝书法康熙、雍正、乾隆三人的书法造诣最深。正好是盛世君主。都说雍正最高。可能是最崇敬康熙的缘故吧?老虎觉得康熙的字最好。

使用道具 举报

84
发表于 2020-1-16 14:59 |只看该作者
榆园书话 发表于 2020-1-14 01:57
溥仪书法

把溥仪书法列入清帝书法,是个悖论,至少与我的历史观是矛盾的。

很小的时候,就看到爸爸的书架上有一本《我的前半生》。
还有一本沈醉的《我这三十年》。

使用道具 举报

85
发表于 2020-1-16 17:57 |只看该作者
抱雪而歌 发表于 2020-1-15 22:13
无论是帝皇家,或是民间。说到教育(当然也包括书法教育),现在是倒退了。

书法从日常交流实用工具中脱离出去。成为一门独立的艺术形式,

使用道具 举报

86
发表于 2020-1-16 20:14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张典 于 2020-1-16 20:19 编辑
榆园书话 发表于 2020-1-14 01:57
溥仪书法

把溥仪书法列入清帝书法,是个悖论,至少与我的历史观是矛盾的。
应该算是满洲国皇帝 。

使用道具 举报

87
发表于 2020-1-16 20:56 |只看该作者
张典 发表于 2020-1-16 20:14
应该算是满洲国皇帝 。

满洲国是日本扶持的“伪”政权,中国政府不予承认。

这是个敏感问题。溥仪在伪满洲国的年号叫“康德”,中国只承认溥仪是“宣统”皇帝,绝对不承认“康德”。

使用道具 举报

88
发表于 2020-1-16 21:01 |只看该作者
东北虎 发表于 2020-1-15 22:46
清帝书法康熙、雍正、乾隆三人的书法造诣最深。正好是盛世君主。都说雍正最高。可能是最崇敬康熙的缘故吧? ...

是的,近现代书家评价历代帝王书法,无论哪个版本,“清三代”都在榜上。
都说有清一代,雍正书法水平最高。



使用道具 举报

89
发表于 2020-1-16 21:20 |只看该作者
榆园书话 发表于 2020-1-16 20:56
满洲国是日本扶持的“伪”政权,中国政府不予承认。

这是个敏感问题。溥仪在伪满洲国的年号叫“康德” ...

对。称之为伪满洲国。

使用道具 举报

90
发表于 2020-1-17 17:08 |只看该作者
更新完了呀,是顿大餐,醉笑老师辛苦了!
看着都好,现代人对书法比之以前太单薄了。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北斗六星文学网所有文字仅代表作者个人言论,本站不对其内容承负任何责任。

Copyright ©2011 bdlxbbs.cn All Right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本站信息均由会员发表,不代表本网站立场,如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发帖投诉   

平平安安
TOP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