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五回 一波三折上小学 费尽心神育孩子 二零零六年七月中旬,我家的小屁孩儿岩哥从幼儿园大班毕业了,意味着上小学的事情必须提上议事日程。上不上小学,上哪所小学,成为那个夏天我和邻家女孩不得不操心的家庭头等大事。 原本以为简单的事情,没想到却会那么麻烦。 按照当时哈尔滨的规定,上小学一年级,应当年满六周岁,计算时间截止到当年八月三十一日。据说,这是条死规定,想明目张胆地突破,几乎没有可能。 也就是说,哪怕是二零零零年九月一日零点零一分出生的孩子,因为二零零六年八月三十一日二十四时前未满六周岁,按规定等到第二年秋季才能进入小学一年级就读。 岩哥出生于二零零零年十一月下旬,想在二零零六年九月上小学,显然面临一道不太好迈过去的小坎儿。我和邻家女孩四处问了一大圈,得到的回答完全一致:要么再等一年,要么找人通融通融。 我和邻家女孩反复商量,觉得儿子虽然个头到了上小学的标准,但心性似乎还属于幼儿园小朋友水平,再等一年,不到七周岁小上学,似乎也不晚。 于是回家和小屁孩儿商量,不料遭到岩哥的强烈反对。小家伙态度坚决,反对的理由也十分充分:我都上过大班了,再上幼儿园既没意思,更不好意思,我要上小学,我必须上小学。 对于岩哥的这一“过分”要求,邻家女孩竟然十分高兴地同意了,还连连夸奖儿子长大了、懂事了。 邻家女孩这一夸不要紧,我却不得不紧张起来:娘俩的意见如此高度一致,意味着我必须想方设法把年龄不够的问题摆平。 自个儿先到打算就读的小学咨询一下,回答没有半点商量的余地:不满六周岁,坚决不收。没办法,只好找人帮忙。 这也算是东北的特色吧,干啥都要找关系。尤其是一些打擦边球的事,不找关系,半点可能都没有;找找关系,往往水到渠成。 我所在宣传处老干事、任伟东老兄给我出招:省军区政治部秘群处经常与这所小学打交道,找秘群处郭处长帮忙,或许有门。抱着试试的心态,到郭处长办公室说明来意,没想到处长爽快地答应了。 按照约定的时间,郭处长领着我找到那所小学的校长。校长先是打哈哈,讲了一大堆政策规定,说是教育局卡得紧,很不好办。 郭处长真有一套,把校长好一顿表扬。校长终于松口:来可以,但需要作技术处理。 哈哈,技术处理就技术处理吧,别耽误孩子上学就行。从校长办公室出来,悬在心里的石头总算落地了。 没想到这还不算完。刚报上名,邻家女孩就开始操心选班分班的问题。我不当回事儿,坚持顺其自然,也不同意再去找关系。 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我反对什么都给孩子安排好。因为我坚信,孩子的路,最终还要靠自己去走。 和岩哥同期上小学一年级的军人子弟还有几个,他们都提前联系好了同一个班级,说有内幕消息,哪个班的老师好。我不为所动,坚持按兵不动。 邻家女孩有些着急,但见我坚持不跑不找,她也别无它法。 岩哥不在乎去哪个班,更不在乎谁当班主任,他只在乎哪天开学。 在岩哥焦急的等待中,九月一日终于到了。在妈妈的带领下,小屁孩儿背着新买的米老鼠牌书包,屁颠颠地上学去了。 岩哥的运气还真不错。开学第一天,就赶上那所小学搞改革,由一年级新生家长代表公开抽取各班班主任。懒人自有懒人福。经随机抽取,岩哥所在的一年级二班的班主任竟然抽到了学年组组长付老师。 这位付老师的爱人曾经当过兵,算是军属。身为学年组组长,她很有责任心,方法也很灵活,孩子和家长都很喜欢她。 付老师教育我们家岩哥的方式很特别。 可能考虑到岩哥是军人后代,开学没多久,付老师指定小屁孩儿负责管理班级教室钥匙,要求岩哥每天第一个去、最后一个走,全权负责开门锁门。不仅如此,按照付老师的要求,岩哥每天早上打开房门后,还要负责用拖布把教室拖一遍。 小学一年级第一学期,只要不出差,我负责骑自行车送岩哥上学于是,每天都有机会见证岩哥的坚持与成长。 为了不耽误开门,岩哥从不迟到,每天早上他几乎都是第一个到校的学生。见小家伙每天都是第一个来,我也天天送,跟保安混熟了,他们允许我把孩子送进教室。 每天早上,打开教室房门后,岩哥要把一个水桶、两把拖布移动到水房清洗。 刚开始,他力气小,半拖半拉,才能把拖布和水通移到水房,之后逐个把拖把拿到水池里冲洗。过了些时日,小家伙力气见长,经验也越来越丰富,可以很轻松地把拖布和水桶提到水房,之后连水桶和两把拖布,一下子端到水池里。包括拖地,岩哥也从手足无措到有条不紊。 这个过程中,我一直坚持当个“看客”,动嘴,不动手,口头指导,决不动手代劳。 得知这些情况,邻家女孩很心疼,说是要给老师送点礼,不再让岩哥干这个苦差事。我坚决反对。这算什么苦差事?这明明是在锻炼孩子的责任心。 这就样,一直到上完小学二年级转学到沈阳之前,岩哥一直负责掌管教室钥匙和坚持每天早上拖地。 可能跟严格管理有关,岩哥对付老师很有感情。二零零八年九月,岩哥转学到沈阳读三年级,但是对付老师一直念念不忘。二零一零年元旦,我们一家三口回哈尔滨小住,岩哥主动提出要去看看付老师。 对孩子的这种要求,我和邻家女孩自然积极响应,带了一点礼物,费尽周折,总算找到了付老师家。 一年半时间没见,岩哥对付老师依然很亲热。师生相拥的那一刻,我分明看到了一个好老师对一名孩子的巨大影响。 一起装房子,一起开车子,一起养孩子,是年轻夫妇争吵的三大诱因。其中,排在第一位的,就是孩子的教育培养问题。 自打岩哥上了小学一年级,我和邻家女孩生活中的主要话题就是儿子的学习和培养。 儿子岩哥的性格很倔强,犟劲儿一上来,九头牛都拉不回来。这跟我们一直坚持的粗放散养模式有着直接的关系。 三岁就让他自个下楼买东西,再大一些任其独自在小区里自由活动,五岁以后允许他一个人坐公交车出行……凡此种种,不少人觉得不可思议。 等到上小学,我和邻家女孩的散养模式升了级,甚至有些过分:岩哥独立完成作业,家长不陪、不教、不批、不改、不检查,甚至不签字。 刚开始,老师不认可、不同意,数次较真,还要约谈家长。我不为所动,明确告诉岩哥:作业写不写,是你的事;老师高不高兴,也是你的事,你负责给老师一个交代。 怎么交代?考出好成绩。在考试问题上,我们的家规是:月考以上考试,单科成绩必须九十分以上,否则给予相应处罚。 小家伙很争气,小学一到四年级,只得过一次八十九点五分。 在我的育儿经里,作业可以不写,但课外书必须看,并且多多益善。 为了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岩哥很小的时候,我坚持睡觉前看一会儿杂志,《知音》《读者》,小说,报纸,抓到啥看啥。 那时小家伙大字不识一个,但也像模像样地拿起一本书,学我,很认真。 有一次,邻家女孩发现岩哥在看书,正要表扬,仔细一看,当场笑昏:小家伙手里倒拿一本书,“看”得津津有味! 等认识一些方块字,便花钱给岩哥买书。买什么书都行,从不心疼。上小学,开始给岩哥自订各种杂志,林林总总,每年都要花上好几百元。再大一些,岩哥经常要我为其买书,我有求必应。 新到一本书,岩哥不写作业,不吃饭,不看电视,不玩游戏,不睡觉,必须一口气看完。岩哥看书速度奇快,记忆特牢,自称是家里的“小书虫”和“知识分子”。 书看多了,岩哥变得特别能白话,天文地理,古今中外,名人名言,各种典故,各种数字,不管对与不对,张口就说,从不含糊。 于是,一些小女孩对他很是崇拜。 二零零八年九月,马上要上小学三年级的岩哥从哈尔滨转学到沈阳,学校、老师、教材全都发生改变,一时跟不上,自个儿压力很大。尤其是英语,和新同学相比,差距巨大,只能从头学起。 到补习班,谁都比他厉害。每次做完课堂练习,面对大面积的错题,岩哥每次都要大哭一场。小小男子汉,同样有尊严,同样要面子。 邻家女孩很没信心:“能跟上吗?”我回答:“放心吧,睢他那不服输的劲头,准能跟上。” 不到一个月,儿子成为英语补习班上学东西最快、做作业最快、正确率最高的学生! 这一切,全靠他自己。因为老婆不会,我没时间。 进入小学三年级以后,岩哥开始不再耍驴,变得有心计起来。谈判,设圈子,签协议,一步一步让自己的想法变成现实。 做任何事情,首先想到的是能得到些什么。每次考试前,岩哥都要和他老妈商量:考好了有什么奖励? 每次考完没出成绩之前,都要吹牛如何如何。尽管十有八九事与愿违,但那份自信劲儿,值得鼓励。 小时候的岩哥,很有爱心。 忘了是哪一年,反正是小学期间,在我的倡议下,岩哥用自己挣来的奖金,还有过年收的压岁钱,独立资助一名偏远山区的失学儿童复学。 我小妹家的儿子过生日,岩哥主动提出自个儿花给弟弟买一个生日蛋糕,买几瓶蓝莓饮料。 爷爷奶奶第一次坐飞机,在我的提议下,岩哥从自个儿的积蓄中拿出一半,为爷爷、奶奶购飞机票。 没有不开窍的孩子,关键在于引导。 关于教育孩子,有几点体会,和有兴趣的朋友分享。 其一,好孩子是夸出来的,不是打出来的。尽管我也偶尔用点家庭暴力,但该夸的时候,从不吝啬。 其二,相信自己的孩子。我们小时候能做到的,他们同样能做到;农村孩子能做到的,城里孩子同样能做到。不要什么事情都为孩子作主,不要什么事情都不放心。 其三,严格管理很重要。尤其是涉及为人处世等原则性问题,下狠心,放开手,不要什么事情都依着孩子。 其四,把自己的孩子处成朋友和哥们儿。这一点,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很难。但只要努力做,就能做到,效果很好。 其五,正向激励很关键。外国人的教育方式可以借鉴。钱是好东西,小孩也喜欢。让孩子学会挣钱,学会自己养活自己,有什么不好? 其六,给孩子表达和倾诉的机会。哪怕小朋友说错了,哪怕他是在胡搅蛮缠,多点耐心,听他把话说完,不要急于否定,有时甚至不妨顺着孩子的思维和思路跟他“辩论”几句,也许更有利于引导其认识和改正错误。 【桐言无忌】 一波三折终圆学,学校生活无波折。 都说困难如弹簧,你若它就强。解决困难时一种方法不行,就想想其他办法,换个角度,换个思路,也许就会“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春”呢!看看渝夫同志,“没办法,只好找人帮忙。省军区政治部秘群处经常与这所小学打交道,找秘群处郭处长帮忙,或许有门。校长先是打哈哈,讲了一大堆政策规定,说是教育局卡得紧,很不好办。 校长终于松口:来可以,但需要作技术处理。”总感觉在渝夫人生的字典里,根本就没有困难二字的存在,什么老大难的问题,在他那都能迎刃而解。 小岩哥,难怪你那么强烈的要求上学,原来你在爸妈的熏陶下,真的是独立自主,重情重义。难怪付老师喜欢并重用你,你的知恩图报,你的自强自立,你的书读万卷,难怪不登上高等学府! “男儿欲遂平生志,五经勤向窗前读。”读任何书都会有不同的收获,比如读渝夫同志的小说,每个章回都有异样的感悟。今天的育儿经,对于正在因为教育孩子而困惑的家长来说,就是一笔不菲的财富收获。所以桐言提倡大家要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