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北斗六星!·百事通·查看新帖·设为首页·手机版

北斗六星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北斗六星网 有壶家园 狐狸窝 读傳佩荣的《解读庄子》
楼主: 岸边居住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读傳佩荣的《解读庄子》 [复制链接]

91
发表于 2025-4-22 16:08 |只看该作者
空灵山人 发表于 2025-4-22 15:55
佛性,菩提,般若,涅槃,如来藏,金刚三昧,等等在不同经文出现的名相,都是一个意思,即法身报身,心体 ...

《金刚三昧经》读过吧。好好读悟,很有受用。

使用道具 举报

92
发表于 2025-4-22 16:28 |只看该作者
凡夫俗子 发表于 2025-4-22 11:52
如果按照空灵山人的说法,般若分为文字般若和实相般若,抽象思维隶属于文字般若?这是其一。
其二,如果般 ...

抽象思维隶属于文字般若?

我认为,抽象思维是心脑作用,思维过程,别人是不可见闻的。所以,思维不是不能算作文字般若。


所谓文字般若,是可见到,可听到的经文法义。

使用道具 举报

93
发表于 2025-4-22 16:32 |只看该作者
空灵山人 发表于 2025-4-22 16:28
抽象思维隶属于文字般若?

我认为,抽象思维是心脑作用,思维过程,别人是不 ...

所以,思维不能算作文字般若。写出来的,说出来的经文法义(如来心智),才可称为文字般若。

使用道具 举报

94
发表于 2025-4-22 16:57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凡夫俗子 于 2025-4-22 17:02 编辑
空灵山人 发表于 2025-4-22 15:35
好的,从修行的角度,你把菩提视为法身,把般若看作报身智慧,也行。
其实,菩提有二义,是包含法身和报 ...

儒释道三大思想体系各有各的语码系统,但它们是有交叉的。  你这么分别,细分的非常规范,顺着这个思路,我有些联想。只是泛泛而谈,我对佛教一点认知,局外人看佛教,难免会有语言的歧义,以你的为准。

使用道具 举报

95
发表于 2025-4-22 17:18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凡夫俗子 于 2025-4-22 19:58 编辑

有几个概念,它们不是佛教术语,也不是道家的,  但是我想引用的
  • 思维导图,光信号传输
  • 弗洛伊德:本我、自我与超我
  • 潜意识,表意识
  • 冰山理论
  • 情感记忆,肌肉记忆
  • 布尔代数
  • deepseek
  • 神经语言学
  • 诗钟 , OSI七层思维模型
  • 终极自由


本着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外来的和尚会念经的精神,引入这些概念并不是为了推翻佛教和道教的思想体系,而是为了更方便理解和记忆。


使用道具 举报

96
发表于 2025-4-22 17:19 |只看该作者
空灵山人 发表于 2025-4-22 16:28
抽象思维隶属于文字般若?

我认为,抽象思维是心脑作用,思维过程,别人是不 ...

如果问,抽象思维是实相般若吗?这么问,有点意思。

世尊说过“善思维”,没有说过“抽象思维”。“善思维”,意思是以清净心去思维。这个清净心,是无我无相的法性心(法身),用这样的心去思维,即是真如自性起用,生清净识智(报身)。

抽象思维,是有心识的思维,是人的心性作用。因为人与人,尤其是无明凡夫和如来觉者的心性(心识)不同,所以抽象思维得出的结果是不同的。



简单说:识是凡夫,智即诸佛。如来觉者的识,是清净识,觉者的思维,是清净智(识)。



使用道具 举报

97
发表于 2025-4-22 18:13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凡夫俗子 于 2025-4-22 20:17 编辑
空灵山人 发表于 2025-4-22 17:19
如果问,抽象思维是实相般若吗?这么问,有点意思。

世尊说过“善思维”,没 ...

我见过一个关于禅的定义:禅是印度人的抽象思维和中国人以实际出发的结合体(大概意思),是个英国人或日本人发现的,她估计不知道这就是善,善思维。

使用道具 举报

98
发表于 2025-4-22 18:33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凡夫俗子 于 2025-4-22 19:42 编辑

  我还发现一个现象,信奉道教人的眼神和信奉佛教人的眼神有细微区别,信道教的目光比较犀利,佛教的目光比较友善。  我有亲身经历,我和道士与僧人都有过简短的交流,在有争议的时候,他们的眼神明显不一样,有情和无情就写在了脸上。佛是觉有情,和善符合教义。

使用道具 举报

99
发表于 2025-4-22 19:48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凡夫俗子 于 2025-4-22 20:05 编辑

     岸边居住说要融会贯通,这个问题,我也思考过,我给的建议就是学学布尔代数,它是计算机智能设备的底层数理逻辑基础。  如何把二进制计算法则反哺到易经,庄子,道德经这是个难点,桥是谁?不知道

使用道具 举报

100
发表于 2025-4-22 20:08 |只看该作者
凡夫俗子 发表于 2025-4-22 17:18
有几个概念,它们不是佛教术语,也不是道家的,  但是我想引用的
  • 思维导图,光信号传输
  • 弗洛伊德: ...

  • 是吧,方法和途径很多,有助于实修清净心,明心见性,觉证圣智就好。世尊说:“法本法无法,无法法亦法。今付无法时,法法何曾法。”

    使用道具 举报

    101
    发表于 2025-4-22 20:13 |只看该作者
    凡夫俗子 发表于 2025-4-22 18:13
    我见过一个关于禅的定义:禅是印度人的抽象思维和中国人以实际出发的结合体(大概意思),是个英国人发现 ...

    禅宗达摩祖师说:禅是见性。觉了佛心,自心作佛。

    使用道具 举报

    102
    发表于 2025-4-22 20:17 |只看该作者
    空灵山人 发表于 2025-4-22 20:13
    禅宗达摩祖师说:禅是见性。觉了佛心,自心作佛。

    简单说:禅是佛心,是清净心,清净智。

    使用道具 举报

    103
    发表于 2025-4-22 21:52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凡夫俗子 于 2025-4-22 21:56 编辑
    空灵山人 发表于 2025-4-22 20:13
    禅宗达摩祖师说:禅是见性。觉了佛心,自心作佛。

    我对达摩略知一二,他在洞中面壁十年,我在家蜗居的年头超过十年。 发现人类终极自由的心理学家是个犹太人,他在纳粹集中营关押期间悟道的,我个人以为终极自由学说和佛教的真如境界有一曲同工之妙。 我的体悟有了,觉悟有待提高,关键是看慧根了。

    使用道具 举报

    104
    发表于 2025-4-22 22:06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凡夫俗子 于 2025-4-22 22:11 编辑
    空灵山人 发表于 2025-4-22 20:17
    简单说:禅是佛心,是清净心,清净智。

    禅宗,我对临济宗有一点熟悉,临济宗又叫看话禅,所以喜欢在论坛逗嘴玩,参活句,正定的临济寺很著名,我观顾过二次。
    寺庙,是我喜欢逛的地方,北京的大觉寺我去过快十次,逛多了,有时会有一些灵感。喜欢看寺庙的楹联和匾额,喜欢禅宗公案。经文读的少,只看过心经。

    使用道具 举报

    105
    发表于 2025-4-22 22:19 来自手机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岸边居住 于 2025-4-22 22:20 编辑

    《傳佩荣解读庄子》笔记六

      大宗师  第六

    要旨:大宗师就是“道”。悟道者为真人,真人的表现无异于神人与至人,是庄子笔下的完美典型。本篇对“道”的描述,得自老子真传,尤其“自本自根”一词可谓画龙点睛。中间论及悟道七关,由“外天下”到“不死不生”,值得省思。悟道者相忘乎道术,彼此为友,则相视而笑,莫逆于心。


    知道自然的作为(本来如此),又知道人的作为(应该怎样就怎样)。不拒绝寡少,不炫耀成就,不从事图谋。呼吸直达脚跟。

    嗜好及欲望太深的人,他天赋的领悟力就很浅了。


    真人,不探问自己的起源,也不寻求自己的归宿;对任何遭遇都欣然接受,无所牵挂而回复本来的状态。(起源归宿于道,道不用探问不用寻求,接受回复而已。我自认还有所问还有所求。)

    快乐不与万物相通的,不是圣人;(快乐无挂碍无阻碍,相通者:快乐与万物的量子纠缠。)
    有所偏爱的,不是仁人。(如雨露如阳光)
    等待时机的,不是贤人。(随时而变随机应变)
    无法明辨利害的,不是君子。(君子成熟人也)
    为了名声而失去自我的,不是读书人。(读书是为了启明、以明,名声易有损智慧生命)
    牺牲生命但失去本性的,不是可以治理别人的人。(治理的根本是以治理者为榜样为本尊,你不失本性别人跟着学不失本性。)


    看来好象不够(不减)却又无所增益(不增)。(与心经不增不减相通)

    坚持又没棱角;开阔又不浮华;舒畅心情紧凑因势行事;振作鼓励人上进;安顿引导人顺服;威严好像泰然自若;豪迈无法加以限制;说话徐缓若隐藏深意;心不在焉忘记要说所说的话。

    宇宙万物,你喜欢它,它是合一的;你不喜欢它,它也是合一的。体验到合一时,它是合一的;体验不到合一时,它也是合一的。→对立又统一→主客合一,主客来自于道又归于道。→物质与意识统一为能量态量子态。
    从心所欲而不逾矩。既顺从本心又于约束不得已中顺势而为。


    鱼,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江湖;
    水,融于江海,才不会干涸;
    人,遨游于万物,而与万物共存。
    人无法干预生死,这是万物的实际状况。→归于道。


    道,自本自根。(无话可说)


    虽然道对一切万物平等,但体悟道还是要有基础。
    体道循序渐进的七个步骤:
    1、外天下:遗忘天下;(无我相)
    2、外物:遗忘万物;(无众生相)
    3、外生:遗忘生命;(无寿者相)
    4、朝彻:透彻通达;(转识成智)
    5、见独:看见一个整体;(空间浑然一体)
    6、无古今:没有古今之分;(时间起点即终点,终点即起点)
    7、不死不生:使生命死亡的力量,本身是不会死的;使生命产生的力量,本身是不会生的。(道展现的元创力,只是转化守恒,不生不灭,不增不减,不垢不净)

    在一切变化纷扰中保持宁静。

    从哪里体悟道:书本→背诵→见理明白→听理清楚→具体实行→咏唱歌谣→悠远寂静→浩渺空虚→似始非始。(这类似楞严经中菩萨修行方式了)


    有所得,是靠时机;有所失,就要顺应。安于时机并且顺应变化(安时而处顺),情绪就不能影响心境。(本无得无失,所得所失都是转化过程中一时的假象)

    天地用形体让我寄托,用生活让我劳苦,用老年让我安逸,用死亡让我体息。(一切都是能量的转化与作用)

    哲学说法:死亡是一种变化过程而已。真实过程:中阴身变化。

    “造物者(道)”与“造化"的关系:一方面,好象“体”与“用”;另一方面,则是“能”与“所”。有主动之因与被动之果的差别。


    礼,一般人要用礼这外在的装饰来维系内在的真实(真诚)。

    学道、体道、行道,是回归能量态的以道为榜样,无分别只流转。


    鱼相忘乎江湖,人相忘乎道术。→更恰当的比喻应是:水融于江海而不干枯。人在道中,忘记自己是人,因人即道 道即人。人本在道中,奈何不自知不自明。


    理,分辨生死而无所得;
    事,依循世俗而有所分辨。
    接受安排顺应变化,就会进入空虚自然的整体中。

    道,遨游的境地没有人为分辨的暴戾与仁慈、美与丑、高与下……等的相对价值观。

    十一
    坐忘:摆脱肢体,除去聪明;离开形骸,消解知识,同化于万物相通的境界。
    能同,就没有什么偏私;能化,就没有什么执著。

    先忘仁义,再忘礼乐,然后坐忘。(生因识有,灭从色除。先穿的后脱,后穿的先脱)

    十二
    认命:“努力”而为也是一种接受安排,顺应变化也是一种“努力”。只要心无挂碍就对了。

    使用道具 举报

    106
    发表于 2025-4-22 22:35 |只看该作者
    凡夫俗子 发表于 2025-4-22 21:52
    我对达摩略知一二,他在洞中面壁十年,我在家蜗居的年头超过十年。 发现人类终极自由的心理学家是个犹太 ...

    所言达摩面壁十年,是比喻说法,意思是时时处于禅定,入金刚三昧。
    若有空闲,可读读《达摩祖师论集》,对理解佛心,了悟自心很有益处。



    使用道具 举报

    107
    发表于 2025-4-22 22:37 |只看该作者
    空灵山人 发表于 2025-4-22 22:35
    所言达摩面壁十年,是比喻说法,意思是时时处于禅定,入金刚三昧。
    若有空闲,可读读《达摩祖师论集》, ...

    谢谢你的启示。

    我对佛教的游戏三味,情有独钟。

    使用道具 举报

    108
    发表于 2025-4-22 22:48 |只看该作者
    凡夫俗子 发表于 2025-4-22 22:06
    禅宗,我对临济宗有一点熟悉,临济宗又叫看话禅,所以喜欢在论坛逗嘴玩,参活句,正定的临济寺很著名,我 ...

    净心即佛。自心作佛。佛是觉了清净心,清净智的人。

    使用道具 举报

    109
    发表于 2025-4-22 22:52 |只看该作者
    凡夫俗子 发表于 2025-4-22 22:37
    谢谢你的启示。

    我对佛教的游戏三味,情有独钟。

    随喜了,三昧之义,是正定正觉。能游戏三昧的人,不简单。

    使用道具 举报

    110
    发表于 2025-4-22 22:55 |只看该作者
    岸边居住 发表于 2025-4-22 22:19
    《傳佩荣解读庄子》笔记六

      大宗师  第六

    好的,谢谢分享。有空再聊

    使用道具 举报

    111
    发表于 2025-4-22 23:03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凡夫俗子 于 2025-4-22 23:04 编辑
    空灵山人 发表于 2025-4-22 22:52
    随喜了,三昧之义,是正定正觉。能游戏三昧的人,不简单。

    通透做不到,只要情绪受控就知足。  我把主要精力放在佛教的五明上了,尤其工巧明。

    工巧明 - 百度百科


    工巧明为五明之一,比如今天的建筑学即是工巧明之一。拿今天的话讲,学五明即是学科学技术。指通达有关技术、工艺音乐美术、书术、占相、咒术等之艺能学问。
    据《西藏王统记》《朵堆》等典籍记载:幸饶弥沃如来佛祖首先创造了象雄文字,并传授了“五明学科”:工巧明(工艺学)、声明学(语言学)、医方明、外明学(天文学)和内明学(佛学)。 五明学科是中国古象雄文明 的精髓。

    使用道具 举报

    112
    发表于 2025-4-22 23:23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凡夫俗子 于 2025-4-23 01:58 编辑

    随喜的口头禅,让我想起了一位国学应用大师翟鸿燊,他 说: 随喜,学乐。

    使用道具 举报

    113
    发表于 2025-4-23 08:54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凡夫俗子 于 2025-4-23 09:16 编辑
    空灵山人 发表于 2025-4-22 16:08
    《金刚三昧经》读过吧。好好读悟,很有受用。

    每个人的原始积累不同,对经文的感悟会有不同。另外你是文科生,理科生,工科生,觉悟也不一样,这是惯性思维所决定的。佛教要求实证,工科生思维占便宜。你是在文字中解读经文,还是在生活中解读经文,路径是不一样的。
    总体说,修行有二大流派,神秀派和慧能派,渐悟和顿悟,没有高低,只是路径不同,殊途同归。

    使用道具 举报

    114
    发表于 2025-4-23 09:54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凡夫俗子 于 2025-4-23 09:56 编辑
    空灵山人 发表于 2025-4-22 22:52
    随喜了,三昧之义,是正定正觉。能游戏三昧的人,不简单。

    老了,看谁都像孩子,你说是岁月的功劳,还是游戏的功劳?

    慈悲心肯定和年纪有关

    使用道具 举报

    115
    发表于 2025-4-23 19:36 |只看该作者
    凡夫俗子 发表于 2025-4-23 08:54
    每个人的原始积累不同,对经文的感悟会有不同。另外你是文科生,理科生,工科生,觉悟也不一样,这是惯性 ...

    善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种子起现,因缘和合。

    使用道具 举报

    116
    发表于 2025-4-23 19:44 |只看该作者
    空灵山人 发表于 2025-4-23 19:36
    善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种子起现,因缘和合。

    唯识说种子:种子是因,种子是果,因果合一,种子玄妙。

    使用道具 举报

    117
    发表于 2025-4-23 19:49 |只看该作者
    空灵山人 发表于 2025-4-23 19:44
    唯识说种子:种子是因,种子是果,因果合一,种子玄妙。

    读经析道。融会贯通。因缘和合。种子起现。

    使用道具 举报

    118
    发表于 2025-4-23 19:53 |只看该作者
    空灵山人 发表于 2025-4-23 19:49
    读经析道。融会贯通。因缘和合。种子起现。

    佛说四句偈:诸法因缘生,我说是因缘。因缘尽故灭。我作如是说。

    使用道具 举报

    119
    发表于 2025-4-23 20:26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凡夫俗子 于 2025-4-23 20:36 编辑
    空灵山人 发表于 2025-4-23 19:49
    读经析道。融会贯通。因缘和合。种子起现。

      经者,径也,入道之通途也;  我理解的道是方法,思路或载体,自来水管道的四通阀门,光纤都是道的概念,




    以终为始,或以目标为导向,是要点。

    使用道具 举报

    120
    发表于 2025-4-23 21:04 来自手机 |只看该作者
    《傳佩荣解读庄子》笔记七

      应帝王  第七

    要旨:人不能脱离世间而生活,那么应该采取什么态度呢?庄子的立场是:无心而为与用心若镜。“无心而为”是指:顺物自然而无容私焉,任何作为都不必怀有刻意的目的。若非如此,连看相算命的人都可以眩惑我们。“用心若镜”则可以胜物而不伤。这是两不相伤,天人相洽。浑沌之喻提醒人守住本性与禀赋,便可一切具足。


    失去人性,是指人性失去了独立与自由,本性与禀赋被迷惑遮蔽。(人性是独立、自由的能量体)

    圣人之治:
    管人。自己端正为榜样,以身作则(约束);引导他人发挥,不作干涉(激励)。

    理事。先让自己心思安静下来,让精神无动于衷(定力,自己先不瞎折腾),然后顺着万物本来的样子,不去妄自作为,这样天下就治理好了。

    功成身退天之道。明王治理时,功劳广被天下,却好象与自己无关;教化普施万物,而百姓不觉得有所依赖;拥有一切但不能描述,使万物可以自得而喜;立足于神妙不测的地位,遨游于虚空无有之境。

    (治天下大处着手,治国先丰而谦大不称霸。治人治事易,治己难。)


    占卜之事并非全属虚妄,但因吉凶祸福全依“世俗价值观”来决定,就使占卜与人的心灵修养之间,产生对立关系。(心灵修养常常与世俗观念不同)
    因为你以表面的虚文与世人周旋,一定会想要凸显自己,这样就让人有机会算出你的命运。外貌或神情可以千变万化,而内在真我不动如山。随顺世缘无挂碍,是无需占卜也占卜不出结果来的。

    顺其自然就是道,平常心是道。


    体会无穷无尽的变化,遨游于无迹无象的境界。完全活出自然赋予自己的本性,而忘记有所见与有所得,只是让自己空虚而己。
    “至人之用心若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故能胜物而不伤(能够承受万物变化而没有任何损伤)。”   
    若镜,人心必须平静而觉悟才如镜。
    胜物而不伤→心能转物。(承受到转化)

    倏与忽的积极有为,把浑沌的混同状态打破。修行与觉悟是有可能回归浑沌之心。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北斗六星文学网所有文字仅代表作者个人言论,本站不对其内容承负任何责任。

    Copyright ©2011 bdlxbbs.cn All Right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本站信息均由会员发表,不代表本网站立场,如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发帖投诉   

    平平安安
    TOP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