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岸边居住 于 2025-4-22 22:20 编辑
《傳佩荣解读庄子》笔记六
大宗师 第六
要旨:大宗师就是“道”。悟道者为真人,真人的表现无异于神人与至人,是庄子笔下的完美典型。本篇对“道”的描述,得自老子真传,尤其“自本自根”一词可谓画龙点睛。中间论及悟道七关,由“外天下”到“不死不生”,值得省思。悟道者相忘乎道术,彼此为友,则相视而笑,莫逆于心。
一
知道自然的作为(本来如此),又知道人的作为(应该怎样就怎样)。不拒绝寡少,不炫耀成就,不从事图谋。呼吸直达脚跟。
嗜好及欲望太深的人,他天赋的领悟力就很浅了。
二
真人,不探问自己的起源,也不寻求自己的归宿;对任何遭遇都欣然接受,无所牵挂而回复本来的状态。(起源归宿于道,道不用探问不用寻求,接受回复而已。我自认还有所问还有所求。)
快乐不与万物相通的,不是圣人;(快乐无挂碍无阻碍,相通者:快乐与万物的量子纠缠。)
有所偏爱的,不是仁人。(如雨露如阳光)
等待时机的,不是贤人。(随时而变随机应变)
无法明辨利害的,不是君子。(君子成熟人也)
为了名声而失去自我的,不是读书人。(读书是为了启明、以明,名声易有损智慧生命)
牺牲生命但失去本性的,不是可以治理别人的人。(治理的根本是以治理者为榜样为本尊,你不失本性别人跟着学不失本性。)
三
看来好象不够(不减)却又无所增益(不增)。(与心经不增不减相通)
坚持又没棱角;开阔又不浮华;舒畅心情紧凑因势行事;振作鼓励人上进;安顿引导人顺服;威严好像泰然自若;豪迈无法加以限制;说话徐缓若隐藏深意;心不在焉忘记要说所说的话。
宇宙万物,你喜欢它,它是合一的;你不喜欢它,它也是合一的。体验到合一时,它是合一的;体验不到合一时,它也是合一的。→对立又统一→主客合一,主客来自于道又归于道。→物质与意识统一为能量态量子态。
从心所欲而不逾矩。既顺从本心又于约束不得已中顺势而为。
四
鱼,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江湖;
水,融于江海,才不会干涸;
人,遨游于万物,而与万物共存。
人无法干预生死,这是万物的实际状况。→归于道。
五
道,自本自根。(无话可说)
六
虽然道对一切万物平等,但体悟道还是要有基础。
体道循序渐进的七个步骤:
1、外天下:遗忘天下;(无我相)
2、外物:遗忘万物;(无众生相)
3、外生:遗忘生命;(无寿者相)
4、朝彻:透彻通达;(转识成智)
5、见独:看见一个整体;(空间浑然一体)
6、无古今:没有古今之分;(时间起点即终点,终点即起点)
7、不死不生:使生命死亡的力量,本身是不会死的;使生命产生的力量,本身是不会生的。(道展现的元创力,只是转化守恒,不生不灭,不增不减,不垢不净)
在一切变化纷扰中保持宁静。
从哪里体悟道:书本→背诵→见理明白→听理清楚→具体实行→咏唱歌谣→悠远寂静→浩渺空虚→似始非始。(这类似楞严经中菩萨修行方式了)
七
有所得,是靠时机;有所失,就要顺应。安于时机并且顺应变化(安时而处顺),情绪就不能影响心境。(本无得无失,所得所失都是转化过程中一时的假象)
天地用形体让我寄托,用生活让我劳苦,用老年让我安逸,用死亡让我体息。(一切都是能量的转化与作用)
哲学说法:死亡是一种变化过程而已。真实过程:中阴身变化。
“造物者(道)”与“造化"的关系:一方面,好象“体”与“用”;另一方面,则是“能”与“所”。有主动之因与被动之果的差别。
八
礼,一般人要用礼这外在的装饰来维系内在的真实(真诚)。
学道、体道、行道,是回归能量态的以道为榜样,无分别只流转。
九
鱼相忘乎江湖,人相忘乎道术。→更恰当的比喻应是:水融于江海而不干枯。人在道中,忘记自己是人,因人即道 道即人。人本在道中,奈何不自知不自明。
十
理,分辨生死而无所得;
事,依循世俗而有所分辨。
接受安排顺应变化,就会进入空虚自然的整体中。
道,遨游的境地没有人为分辨的暴戾与仁慈、美与丑、高与下……等的相对价值观。
十一
坐忘:摆脱肢体,除去聪明;离开形骸,消解知识,同化于万物相通的境界。
能同,就没有什么偏私;能化,就没有什么执著。
先忘仁义,再忘礼乐,然后坐忘。(生因识有,灭从色除。先穿的后脱,后穿的先脱)
十二
认命:“努力”而为也是一种接受安排,顺应变化也是一种“努力”。只要心无挂碍就对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