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荣解读《庄子.外篇》笔记八
刻意 第十五
要旨:“刻意”为立定心志要做成某些事。凡是设定目的的,人都将有所期待。唯圣人可以做到“德全而形不亏”,他的表现与真人无异,可以恬淡无为,守住精神。
一
天地大道,圣人之德:
不砥砺心志而能高尚,
没讲求仁义而能修身,
没建立功名而能治国,
没置身江海而能闲游,
不练习导引而能长寿。
什么都没有,又什么都有。
淡泊到了极点,而一切的美好都随之而来。
(期许人减少对外在及有形条件的依赖。外表上与常人无异,内心却可抵达各种境界。)
二
恬淡、寂寞、虚无、无为,这是天地的平准,也是道与德的实质。
活着能与自然顺行,死时能与万物俱化。
静止时与阴气同归沉寂,活动时与阳气同步奔波;(静如处子,动如脱兔)
不做幸福的起因,不做祸患的开始;(菩萨畏因,顺其自然)
有所感而后响应,有所迫而后行动,不得已而后兴起。(不敢为天下先)
三
心中无忧无乐,是天赋的最高表现;
(德之至也)
专一而不变化,是清静的最高表现;
(一以贯之)
无所抵触,是空虚的最高表现;
(随顺世缘却能最大地发挥虚空能量)
不与外物交接,是淡泊的最高表现;
(不为外物所转变,简单生活)
无所违逆,是纯粹的最高表现。
(随缘应物,过去不留,不受影响,保持了最初最纯的本真)
纯粹而不混杂,专一而不变化,淡泊而无所作为,行动时顺着自然,这是保养精神的途径。
(今天看到一段话,可以作为参考。北大才子刘震云,语出惊人,他说:“
政治的最高境界是无情,
佛家的最高境界是无我,
道家的最高境界是无为,
儒家的最高境界是无恶,
兵家的最高境界是无敌,
墨家的最高境界是无别,
法家的最高境界是无咎,
幸福的最高境界是无求。
哲学的最高境界是无知,
事业的最高境界是无悔,
处世的最高境界是无名,
人生的最高境界是无欲。
艺术的最高境界是无拘,
音乐的最高境界是无词,
爱情的最高境界是无怨,
友情的最高境界是无私,
亲情的最高境界是无间。”
这一路“无”,追求下来会不会变成“有”了呢?)
傅荣解读《庄子.外篇》笔记九
缮性 第十六
要旨:本篇谈到改善本性,由此而“复其初”,但世俗的方法可能错了。自古及今,步步堕落,从“至一”到“顺而不一”,又到“安而不顺”,再到“不安而乱”,无法回复原状。最后谈到“古之得志者”,让人警惕。
一
用世俗的学问来改善本性,以求回复原始状态;
用世俗的想法来调理欲望,以求获得清明状态;
这种人称为蔽塞愚昧的人。
古代修道的人,以恬淡涵养智慧;智慧生成而不去“利用”,称为以智慧涵养恬淡。智慧与恬淡互相涵养,和顺(德)与条理(道)就会从本性(作用)展现出来。
德没有不包容的,那就是仁;
(德具体是每个人的天性禀赋,仁是每个人天性禀赋发展发挥的正路,每个正路却是德展现的途经)
道没有无条理的,那就是义;
(知道者必达于理)
义明白展现而外物得以亲近,那就是忠;
内心淳朴实在而回归真实情感,那就是乐;
表现于言行举措而合乎节文,那就是礼。
(道德→仁义→忠→礼乐)
只靠礼与乐的推行,天下就大乱了。一混乱则万物必定会丧失自己的本性禀赋。
→每个人努力改正而接受自己的德→回归于自己的本性。
二
天赋本性如何开始堕落的?(莫之为常自然的“至一”是如何被打破的?)
我的答案:阴阳二气的能量流动造成阴阳的分布不均衡,阴阳二气混合成三:“和”气,“阴、阳、和”三生万物,万物之中最关键最重要的是出现了有“神识(意识)”的人。因“意识”的出现,欲望开始出现,从而天性禀赋受欲望的影响开始混乱下衰,……。
→顺而不一→安而不顺→不安而乱。
三
世间不是失去了道,道也不是失去了世间。世间无处不有道,道也存在于世间万物。“世丧道也”,是世间人事与道相悖,“道丧世矣”,是道在世间人事中不显露啊。
隐士,是时机与命运完全不对,就守住根本、安顿源头,耐心等待下去。
乐全谓之得志,是说心中的快乐已无法增加。
不因为高官厚禄而放纵心意,不因为穷困潦倒而迁就世俗。前者与后者的快乐是一样的,只是没有忧愁而已。
在外物中丧失自己,在世俗中迷失本性,就称为本末倒置的人。
(心能转物,即同如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