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北斗六星!·百事通·查看新帖·设为首页·手机版

北斗六星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北斗六星网 六星文学 六星书房 读金庸,六神磊磊说
楼主: 令箭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读金庸,六神磊磊说 [复制链接]

1291
发表于 2016-9-20 17:45 |只看该作者
文/六神磊磊

你以前有想过,这七兄弟会有长大、变老的一天吗?

可是这一天真的悄悄就到了。

1986年,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拍摄了剪纸动画片《葫芦兄弟》,到今年正好30年——连葫芦娃,都要开始奔四了。




就在86年,北京工人体育馆,崔健的《一无所有》响彻全场,使他成为“中国摇滚之父”。

电视剧《红楼梦》,当时也正在紧锣密鼓的拍摄之中。

在国外,大洋对面的墨西哥,马拉多纳靠着连过5人和“上帝之手”,杀进决赛,夺取了世界杯。

那一年,丁玲、聂绀弩、博尔赫斯逝世,出生的人则有杨幂、梅根·福克斯、Lady Gaga,以及我们敬爱的小泽玛利亚,哦对了,还有曹云金。

也就是那年,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当时中国做动画片最牛的地方,要搞一部剪纸动画片,13集。名字暂定是《七兄弟》。

当时,美国和日本的动画连续剧已开始横扫荧屏。上海美影厂打算正面迎战,也想要搞出几部叫座的连续剧来。

厂里组建的班底可以说是强大。

比如导演胡进庆,曾搞过《渔童》《人参娃娃》;周克勤,搞过《猴子捞月》;编剧姚忠礼,后来编过《舒克和贝塔》;形象设计吴云初,搞过《鹬蚌相争》,等等。

还有作曲的吴应炬,就是下面字幕上这一位,这也是个神人。

他作曲的动画片有《大闹天宫》、《天书奇谭》、《小蝌蚪找妈妈》、《草原英雄小姐妹》、《猴子捞月》、《谁唱得最好》、《盲女与狐狸》、《十二生肖》、《阿凡提》等八十多部。



今天,我们都不熟悉这些人的名字了,但他们真的都是精兵强将。

而且,厂里竟然还要发稿费了。以前基本上是不发的,你是集体的人,就应该给集体做贡献。之前《阿凡提》的最后三集,导演才拿到了几百块钱导演费。

而从这部《七兄弟》开始,居然另外发钱了。

当然,条件仍然是很艰苦的。比如这片子的所有音乐,伴奏就只有一把电子琴。

那首人人会唱的歌:“葫芦娃,葫芦娃,一根藤上七朵花”,也就只有这把电子琴伴奏。

更难的是葫芦娃的设计。应该让它长成什么样呢?

如果按照十年前阶级斗争的路子,葫芦娃应该搞成勇斗地主的小农民形象。第一版手稿还真有点这个意思:


使用道具 举报

1292
发表于 2016-9-20 17:46 |只看该作者
(手稿图均来自《江阴日报》杨莎静报道及“鲁豫有约”节目报道)

可以肯定地说,如果是这个思路的话,孩子们不会喜欢的,葫芦娃一定不会那么火。

负责造型的吴云初又改了好几版,土里土气的葫芦娃一点一点变洋气了:



这一稿,葫芦logo设计在了鞋子上,有点生硬。接着吴云初又画了一稿:


这一稿开始把葫芦顶在了脑袋上,取消了鞋子上的葫芦logo了,倒又冒出来两个绣球。

后来吴云初等又调整了想法,干脆不要鞋子了,衣服也放弃了中式年画风,开始大胆想象创造。

渐渐地,葫芦娃终于从小农民娃娃、年画娃娃,变成最后的这个样子了。



最后这一版葫芦娃,抢眼又独特,抓住了孩子们的心。

在现实中,没有中国小孩真的穿这种衣服、顶这种头饰。但它又明明白白一眼就是中国小孩。

葫芦娃的造型成功说明,只会讲“传统”、只会讲民族风,没有想象力和创造力是不行的。

蛇精也改了几版。原来蛇精的造型仍然带着浓浓的地主婆形象,和边上的土版葫芦娃倒挺搭。


截图来自《鲁豫有约》

后来蛇精越弄越洋气,发型、服装都引领了妖怪届的潮流,终于定型:



蛇精,大概是中国荧屏上最早的网红脸。当时能造型成这样,彻底抛弃地主婆的元素,是很不容易的。

有小男孩说,蛇精是他们人生的第一个幻想对象。甚至还有一位女士对我讲,蛇精也是她的幻想对象,小时候就想剥光她,用鞭子打。

这个形象也真是成功。

编故事的时候,制作人员的脑洞也越来越大。

动画片的脚本原来叫“刘家兄弟”,变成了“葫芦兄弟”。故事本来发生在皇宫,也被改到了妖魔出没的深山。

他们还幻想出了千奇百怪的妖怪的洞穴和机关。比如妖怪站的石笋:

使用道具 举报

1293
发表于 2016-9-20 17:47 |只看该作者


关葫芦娃的各种机关:





还有老爷爷住的家,一个特别温馨、宁静的地方:



他们还想出了我们后来最熟悉的台词:“如意如意,随我心意,快快显灵。”“妖精,还有什么招数就都使出来吧!”

有时候,甚至还有一点污:



最难做到的,是每个角色都要有鲜明的性格。

一集动画片才10分钟,全加起来也就两个多小时,必须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塑造出性格各异的一群主角和配角。

他们做得很成功。我们记住了大娃的热情与傲娇,橙娃的温和与智慧,铁娃的悍勇和霸蛮,六娃的洒脱和浪漫。



还有七娃,一个酱油党,从头到尾都打酱油,没有什么存在感。



可是没有他又不行。他一招鲜吃遍天,关键时刻,还是要靠他发挥关键作用。



《葫芦兄弟》还留给我们无数催泪的画面:

当忠勇的穿山甲殉难的时候。



当爷爷高兴地流着眼泪,抱起第一个葫芦的时候。


使用道具 举报

1294
发表于 2016-9-20 17:48 |只看该作者
当他昂然捧着七子莲心,骄傲地对妖精说:“你们还差一样东西”的时候;当他被杀害,高喊“消灭妖精”的时候。



现在回想起来,看葫芦兄弟的时候,是人生最无忧无虑的时候吧。

那时候,大家不用想什么房子、车子,也没有什么按揭、摇号,只要有一两册《葫芦兄弟》的书、连环画,就很开心了。

能连看上两三集动画片,那简直是像过节。

每个人都有自己喜欢的娃,有的喜欢二娃,有的喜欢六娃,还有喜欢酱油帝七娃的,大家纷纷争论谁战斗力更强。主题歌也随口就能哼出来:

葫芦娃,葫芦娃,

一根藤上七朵花,

风吹雨打,都不怕……

经典,已经不能复制了。



使用道具 举报

1295
发表于 2016-9-20 17:49 |只看该作者
文/六神磊磊

一位年轻的艺人,以少年维特式的方式离去了。留下一群围观的所谓“吃瓜群众”,大谈SM,被批评“不尊重生命”。

这一次,我给围观的群众说几句话。

昨天,他们才刚刚度过了一个充实的夜晚。先是象征性地、甚至是虚伪地几声唏嘘“人生无常”“走得好早”之后,便集中火力,大谈关于性虐的种种。异性朋友之间也借机会大聊性事,增进了双方的理解和认知。

可是聊着聊着,事情又全面反转了,不是 SM , 而是心理疾病。

各路评论手们纷纷出动了,开始棒打庸众们“不知道什么叫生命的尊严”。有的语气严厉的,还像《倚天屠龙》里的空性大师:“他死后清名,岂容你……”

不过这次我却觉得,“漠视生命”的罪名,略微大了一点点。


什么叫漠视生命呢?我觉得突破了底线才叫。

一位小有名气的艺人,在这么年轻的岁数去世,广大群众不把精力用在悼念和追忆上,而一窝蜂地对死因感兴趣,还特别关心所谓的SM的狗血情节。

这种行径高级吗?不高级。好不好?非常不好。他亲人难不难过、生不生气?当然难过、生气。

但是这行为突破了底线吗?是恶得突破了底线、还是傻得突破了底线?我觉得倒也都还没有。

这个事件里,本来就有一些特殊的情节,例如所谓塑料袋套头之类,本身容易导致SM之类的揣测。一位艺人以这样可说比较蹊跷、少见的方式离世,你想大众不去乱猜、不去传播?那是不可能的。

要做到这一点,那要很高的自律性,要很好的教养。社会整体素质要是能到这一步,用李逵的话说,“天下不乱了”。警察可以少一半了。

“SM”热了,你不能说是人心恶毒,也不能说都怪“漠视生命”,而是传播规律如此。在这里,“规律”固然绝不是褒义词,但也不算是贬义词,它是个中性词。

使用道具 举报

1296
发表于 2016-9-20 17:49 |只看该作者

那么,什么才叫突破了底线呢?

比如你造谣:他就是如何如何死的,这叫突破了底线;甚至你还唯恐缺乏细节,搞一点黄色小说里的桥段上去。

比如你去堵死者家属,一脸讨打相,问东问西,先追问死亡细节,再问家人是什么感受,情绪稳不稳定。

比如一窝蜂去微博之类的地方调侃、侮辱他的性伴侣;比如你去做 H5、做娱乐节目,取个题目叫《SM有风险》之类。

就像之前姚贝娜去世,居然有人出来大开脑洞:凭什么悼念她的人,比悼念某位将军的人还多!然后愤怒地慨叹“民族脊梁垮了”。

这就叫傻得突破了底线。评论者的精力是有限的,应该把主要工夫用在挽(chao)救(xiao)这些人身上。


当下,想要安静的离去,对于一些人确实已变成了奢望。

司马迁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现在我们国人有了第三种很无奈的离开世界的方式:变成热点。

阎肃先生、杨绛先生……凡是有名气的,几乎莫不如此。你说什么“人死为大”也没有用。人死不为大,传播规律为大。

这是一种无奈,但这也是一种现实。因为该死的时代发展到这一步了,该死的大众传媒、大众娱乐业发展到这一步了。

何况这是中国。中国人都爱说自己爱静,上一代人在家里挂“宁静致远”,这一代人在签名里写“岁月静好”,其实都是自欺欺人。我怀疑很少有比我们更不喜欢静的民族了,我们总喜欢闹腾。

几十年一大闹,几天一小闹,自己不静,也见不得别人静——不让别人安静地单身,不让别人安静地结婚,不让别人安静地生娃,不让别人安静地择业。对于名人,当然也不让其安静地离世。

呼吁“尊重生命”,很好。但目前想让大伙不去追逐 SM 这类消息,是徒劳的,哪怕以生命的名义。

要说好,原始社会最好,每个人要结束生命了,找块空地一趟,落叶和泥土就悄悄把你吞噬掉了,谁也不会关心。但是历史不能倒回对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97
发表于 2016-9-20 17:50 |只看该作者
还是应该在底线上做文章。

眼下能奢望的最最好的状态就是:不管你私下如何讨论,如果要公开发言,悠着点,克制着点。

还有,不管传言多么像真的,记住它只是传言,别信得要死要活,还不许人家不信。

此外,对于和你的性癖好、性方式不一样的人,不要那么大成见。我们人类花了上千年才基本达成共识:传教士不比后入高尚,周瑜的水军也不一定比关羽的旱路部队洋气。不要为别人的私事怒火冲天。

我过去不知道乔任梁,眼下,以一种最让人惋惜和遗憾的方式,知道了他。

不管怎样,希望他所在的另一个世界没有喧嚣。

百岁光阴,七十者稀,急急流年,滔滔逝水。

少年维特,愿你走好。




使用道具 举报

1298
发表于 2016-9-20 17:51 |只看该作者
文/六神磊磊

今天再聊一聊《鹿鼎记》。

不知道大家注意没有,在小说里,史可法、岳武穆、关公,三个忠臣义士,待遇却不一样。

话说有一次,康熙派给韦小宝一个差事,让他去扬州给史可法修一个忠烈祠。

什么是“忠烈祠”?康熙怕韦小宝这个猪头不懂,还专门作出了权威解释:“是一座祠堂,供奉忠臣烈士的。”

那么,这位史可法先生到底是不是忠臣烈士?是的,可人家是明朝的忠臣烈士,不是清朝的。对于清朝,他本来是敌对分子、敌对势力,几十年前还带兵在扬州和清军打得你死我活。

当时,清朝给他的待遇是什么呢?“斩于军前”。有的书说得更详细,“尸裂而死”,管杀不管埋。

那时清兵又搞屠城,尸如山积,史可法的遗体根本没法分辨,最后只好在梅花岭上葬了他的衣冠。

韦小宝回忆说,几十年来,扬州当地的老百姓想纪念史可法,但又怕犯错误杀头,于是就改成纪念“九纹龙史进”。连最大的夜总会丽春院里都搞了个史进的牌子,每到初一月半,广大失足妇女和老鸨都要集体向这牌位磕头。

这悲催的史可法,堂堂大臣、兵部尚书、二十七岁的进士,居然变成没文化的水浒草寇了。


谁知道几十年后,历史评价变了。你看《鹿鼎记》里,对史可法的评价天翻地覆,从敌对分子变成史进,又从史进变成了忠臣烈士,还要给他造祠堂。

康熙一本正经地告诉韦小宝:“我褒扬史可法尽忠报国,忠君爱民,是个大大的忠臣,大大的好汉。”

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呢?因为形势变了,吴三桂要造反了!

活的吴三桂要造反,死的史可法立刻就值钱了。清朝开始大张旗鼓,表彰忠义典型。史可法本来做史进都已经做了几十年了,估计本名都忘了,忽然一下就翻了身。康熙说:“我们大清敬重忠臣义士,瞧不起反叛逆贼。”

“反叛逆贼”这词儿是在敲打谁啊?吴三桂啊。

不但史可法翻身了,他过去的部下、子民都跟着翻身了。康熙要求,“把扬州当时守城殉难的忠臣将勇,都在祠堂里供奉。”过去都是敌对分子呀,现在统统供奉了。

不但重新评价,朝廷还要发钱——“再拿三十万两银子去,抚恤救济扬州、嘉定两城的百姓。我再下旨,免这两个地方三年钱粮。”

这政策,真是好。

说起来,史可法是沾了吴三桂的光。如果吴三桂不反呢?有可能史可法还是要继续做史进。

使用道具 举报

1299
发表于 2016-9-20 17:51 |只看该作者

韦小宝一看,史可法都可以被表彰,那么关帝爷爷呢?也是忠臣义士嘛。他便问皇帝:能不能把关羽爷爷的庙也一起修一修?

康熙的反应是什么呢?是兴趣大减:

“修关帝庙,那是很好。”

你瞧这语气,不是“此计大妙”,也不是“此计甚好”,而是“那是很好”。在机关里呆过的就知道,领导说“那是很好”啥意思?就是不怎么好。你的提议,可以搞,也可以不搞,但最好是别搞拉倒。

不过,康熙毕竟还是会做人,有领导艺术,充分给了心腹韦小宝面子,又加了一句话:

“关羽忠心报主,大有义气,我来赐他一个封号。”

待遇比史可法就差多了。史可法是组织纪念、倡导纪念,关羽就变成民间自行纪念了。

不是说要表彰忠臣义士吗?怎么对关公这样的大义士又没兴趣呢?那也不怪康熙,因为表彰你老关,对当前的形势根本没有什么帮助嘛!

对当前形势没帮助的历史冷灶,好端端地烧他做什么呢!

说起来,这也怪关羽自己不争气。在元朝的时候,他是有机会的。我们看《倚天屠龙记》:

“有人道: ‘南方明教造反,今日关帝菩萨游行时眼中大放煞气,反贼定能扑灭。”

“有人道: ‘明教有弥勒菩萨保佑,看来关圣帝君和弥勒佛将有一场大战。’”

你瞧啊关公,你当时明明可以的,为什么让明朝赢了?你为什么没打过弥勒佛?


话说,韦小宝如果只提议尊崇关公,那还罢了。

他居然吃饱了撑的,又来建议:说书先生讲,自来最了不起的忠臣义士,一位是关帝关王爷,一位是岳飞岳爷爷。能不能把岳飞岳爷爷的庙也修上一修?

这就是要作死了。

康熙的反应,是笑道:“你心眼儿挺灵,就可惜不读书,没学问。”

“不读书”,是含蓄的说法。康熙的真实意思,不是批评他不读书,而是批评他不讲政治。

他告诫韦小宝:你这个猪头,岳飞打的是金兵。咱们大清,本来叫做后金,金就是清,金兵就是清兵。“这岳王庙,就不用理会了。”

你看,忠臣义士和忠臣义士是不一样的。史可法是可以重新评价的,岳飞却无论如何不能重新评价。

韦小宝只好连忙说:“是,是,原来如此。”自讨没趣了吧,多嘴打脸了吧。

这就是韦小宝能力上的短板。你看他在办具体事务、合纵连横的时候,特别能干。但一到思想文化工作上,他就不灵了,一提建议就被打脸。

使用道具 举报

1300
发表于 2016-9-20 17:52 |只看该作者

一个人的命运啊,当然要靠自我奋斗,但是也要考虑历史的行程。

岳爷爷、关王爷、史可法,大家都是忠臣,却一个朝廷倡导纪念,一个民间自行纪念,一个原则上不准纪念。

史可法怎么评价, 要看吴三桂反不反;岳飞怎么评价,要看努尔哈赤争不争气;关公怎么评价, 要看元兵打不打得过张无忌的明教。

毕竟还是张无忌太单纯,没有康熙的政治头脑。

如果换了是我,一定命令杨逍:

去东吴给我修一个忠烈祠堂,表彰吕蒙将军,捉关羽捉得好,是大大的忠臣义士。再把马忠、糜芳、傅士仁、潘璋,还有什么华雄将军、颜良文丑将军、五关六将、庞德将军等等这些忠臣将勇,都在祠堂里供奉!

杨逍那么聪明,一定不会像韦小宝一样问:吕蒙要纪念,那鲁肃纪念不纪念?

否则领导一定大怒:“鲁肃和关羽长期搞在一起,荆州要不回来,又放任他单刀赴会,丧权辱国,纪念个P!”

使用道具 举报

1301
发表于 2016-9-20 17:52 |只看该作者

使用道具 举报

1302
发表于 2016-10-11 14:58 |只看该作者
文/六神磊磊

那一年,郭襄十八,张三丰十六。都是青春懵懂的年纪。

当时他正在少林寺做学徒、当临时工,她忽然来了,是来找杨过的。

那天,她穿着淡黄的衣衫,骑着青色的毛驴,皓齿明眸,像是个松树间的秀丽精灵。

在寺里,她没有打听到杨过的消息,小眼神里的忧伤,不免又多了一层。

郭二小姐的身份多高贵啊,离开的时候,还有寺里的领导在旁陪同。小临时工张三丰默默地跟在后面,不敢和她并肩,但却一直跟着。

宽阔的少室山道上,他们总是隔着五六步远。

“张兄弟,你也来送客下山吗?”她忽然回头笑着问。他脸上一红,应了一声:“是。”

郭襄从怀里摸出一对小小的铁罗汉。那是一个小玩具,上了发条,就可以打一套最简单的少林拳。

然后,展颜一笑,把铁罗汉塞到他手里:这个给你玩。

她上了青驴,飘然去了,只剩小三丰握着罗汉站在那里。山道上,投射着他长长的影子。

嗯,她只当我是小朋友。


几天后,他的人生遭遇了一场大变。

“达摩堂众弟子一齐上前,把这小厮拿下了!”随着寺中首脑一声断喝,十八罗汉同时抢出,向这个少年扑来。

只不过是由于从玩具铁罗汉上学了几招拳法,一些老同志就震怒了,上纲上线,冤枉他偷学武功,要把他挑筋断脉。

天旋地转之中,他冲杀了出去,那只铁罗汉一直揣在怀里。

追杀声远了,世界渐渐宁定了下来。微风吹香气,众山静无声。

在走投无路的时候,他最后一次遇到了郭襄。

她说他可怜,让他去襄阳找自己父母投托安身——不然,你年纪小,武功不强,又没有什么江湖经验,怎么生存呢。

临走时,她留下一句话:

“咱们便此别过,后会有期。”

使用道具 举报

1303
发表于 2016-10-11 14:58 |只看该作者
就在数年前,杨过最后一次和她告别的时候,也留下几乎相同的这样一句话:“咱们就此别过。”

从头到尾,她心里只有杨过,从来没有注意到比自己还小两岁的张三丰。

那时候的杨过,正是人生鼎盛时期,名满江湖。一句话传下来,五湖四海的豪杰都凛遵号令。

而那时候的张三丰呢?是个小小少年,瘦骨棱棱,刚被少林寺开除,连临时工都没得做。所会的武功,也只有一套最简单的少林拳。

接下来呢?去襄阳吗?去她父母手下谋生计吗?

去了,也许就有安稳饭吃,就有好武功学,就没人再敢欺负自己了,而且还能再见到她。

可是,去看她姐姐郭芙的脸色吗?男子汉大丈夫,去一生托庇于人吗?更重要的是,我在那里会有所成就吗?如果庸庸碌碌,你就算天天见到她又怎么样呢?

小张三丰都已经走到了湖北境内了,可就在离襄阳只有两百里的武当山,他停住了脚步。

他没有去找郭靖黄蓉,而是怀揣着铁罗汉,转身上了山,渴饮山泉,饥餐野果,发奋钻研武功。

在那里,他开了一个小小的作坊,挂上了块小小的牌子:“武当”。

就从这一刻起,武学历史的长河来了个急转弯。它偏离了旧路,劈开了一条全新的河道,浩荡奔流。

使用道具 举报

1304
发表于 2016-10-11 14:59 |只看该作者

一百年。

武当山上,孤灯长明,一门又一门神功绝学从张三丰手下诞生:

梯云纵、震山掌、绵掌、神门十三剑、绕指柔剑、真武七截阵……

每一门功夫创新出来,都把世人对武学的认识刷新了一遍:

“长剑一颤,呛啷一声,便有一件兵刃落地。尚未使到一半,三江帮帮众已有十余人手腕中剑,撤下了兵刃。”

这是“神门十三剑”问世时的情景。

“长剑竟似成了一条软带,轻柔曲折,飘忽不定,正是武当派的七十二招 ‘绕指柔剑’。”

“双掌飞舞,有若絮飘雪扬,软绵绵不着力气,正是武当派 ‘绵掌’。”

“身躯微一转折,轻飘飘的落地,使出了当世轻功最著名的 ‘梯云纵’”……

当年的那个小作坊,已慢慢变成了威震天下的门派。提起“武当”两个字,人人都悠然神往。

可是,郭襄呢?

过去那个瘦弱的小三丰,已经成了一代武学奇才,他的成就、他所创新的武学,都已经不输给杨过了,她又知道吗?

也许是知道的。但这个故事的结局,仍没有改变。

“郭女侠走遍天下,找不到杨大侠,在四十岁那年忽然大彻大悟,便出家为尼,后来开创了峨嵋一派。”

她和张三丰再也没有重逢——这是金庸借他的弟子俞莲舟之口告诉我们的:“恩师与郭女侠在少室山下分手之后,此后没再见过面。”

使用道具 举报

1305
发表于 2016-10-11 14:59 |只看该作者
金庸还故意安排了这样一段对话:

殷素素问:“这一位郭襄郭女侠,怎地又不嫁给张真人?”

她的丈夫张翠山笑斥道:“你又来胡说八道了。”

可出人意料地,一贯严肃古板的俞莲舟,居然认真回答了这个八卦问题:

“恩师说,郭女侠心中念念不忘于一个人,那便是在襄阳城外飞石击死蒙古大汗的神雕大侠。”

十六岁那年遇到杨过之后,她的人生就此定格。她心里仍然只有风陵渡口,没有那只铁罗汉。

我现扬名天下,你已青灯古佛。

有一首歌,叫做《暗涌》。

害怕悲剧重演,我的命中命中,
越美丽的东西,我越不可碰。

历史在重演,这么烦嚣城中,
没理由相恋可以没有暗涌。

他作出了一个安排:武当弟子,永远不得与峨眉弟子动手。

使用道具 举报

1306
发表于 2016-10-11 14:59 |只看该作者

后来,就在武当派创立一百年之际,他闭关了。

人们很不理解:难道武当过去的辉煌还不够吗?还要证明什么呢?

张三丰却觉得不够。他要“自开一派武学,与世间所传的各门武功全然不同。”

他闭关的地方,充满跨时代的现代简约风:板桌上一把茶壶,一只茶杯,地下一个蒲团,壁上挂着一柄木剑,此外一无所有。桌上地下,积满灰尘。

这一闭关就是一年多,直到有一天,“‘呀’的一声,竹门推开,张三丰缓步而出。”

当年那个青涩少年,如今已经须眉俱白。而此刻,世间已多了一套崭新的武功,叫做“太极拳”。

这是一门继往开来的功夫,是为下一个一百年创造的。

步入小院之后,张三丰做了一件事:从身边摸出一对铁罗汉来,交给了徒弟俞岱岩。

漫长的岁月里,他一直把铁罗汉带在身边,哪怕闭关的时候也是一样。

终于,这么多年来,他第一次放下了它。

此刻,他的语气平淡而又温柔:

“这对铁罗汉,是百年前郭襄郭女侠赠送与我的。”

“你日后送还少林传人。就盼从这对铁罗汉身上,留传少林派的一项绝艺。”

语毕,金庸写了十个字:

“说着,大袖一挥,走出门去。”

那个小小的少年,终于走出门去了。

从十六岁到四十岁,郭襄看破风陵渡,用了二十四年;而他放下铁罗汉,用了一百年。

一百年,小小的爱,成就了对武学的大爱。

从铁罗汉到太极拳,锻造技艺,攀登巅峰,作出一个又一个的创新。

其实,每一个时代,都有这样的故事。

使用道具 举报

1307
发表于 2016-10-11 15:00 |只看该作者

使用道具 举报

1308
发表于 2016-10-11 15:00 |只看该作者
文/六神磊磊

《鹿鼎记》,可以算是一本清朝的官场小说。里面有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那就是清朝宫廷里官员、干部们的信仰问题。

在那个班子里,最有名的红人是韦小宝。这个货的精神世界很简单,一片空白,没有信仰,无所畏惧。所以他坑蒙拐骗、见风使舵,肆无忌惮地做了很多坏事。

这很符合我们平时的预期——一个人没有信仰,在世上很少有什么敬畏的东西,就容易干坏事。

不过,韦小宝的那些同事、上下级们,很多都是有信仰、有敬畏的。他们又都干些什么事呢?干不坏事?干的时候害怕吗?研究起来有趣的很。

比如有一个人,是韦小宝的上级,就大大的有信仰,那就是“假太后”——被韦小宝叫做“老婊子”的毛东珠。

“老婊子”最爱念佛。康熙介绍太后的兴趣,一开口就是:“她老人家爱念佛经。”

太后不但礼佛,连平时说话时也是开口闭口阿弥陀佛:

“太后叹了口气,说道: ‘原来这样,阿弥陀佛,她没死,自己走了,那倒好得很。’”

瞧,多么慈祥虔敬的一位太太。

使用道具 举报

1309
发表于 2016-10-11 15:00 |只看该作者

可是这个老婊子做事,有时候一点不像个拜佛的人,一边念阿弥陀佛,一边练“化骨绵掌”,左右互搏,两不耽误。

杀端敬皇后、杀孝康皇后、杀贞妃、杀荣亲王,创造了宫中杀人的“大四喜”记录。

而且她杀人杀出了艺术。荣亲王之死,“经脉俱断,脏腑破裂”;贞妃之死,“全身骨骼寸断,连头盖骨也都成为碎片”。

有一次,韦小宝对她胡诌说:北京天桥上有个卖冰糖葫芦的,是俺的线人,你要敢害我,他就会告发。

结果天桥上所有卖冰糖葫芦的都遭殃了,老婊子一声令下,全部逮走,“不分青红皂白,自然是统统砍了。”

幸亏韦小宝没说是天桥上说相声的。不然搞不好就没有德云社了。

举手之间,干掉这么多无辜的小生意人,也不知道老婊子拜佛拜到哪里去了。

她念“阿弥陀佛”,又是在什么语境之下呢?那是她的师兄(疑似奸夫)死在寝宫之中,要毁尸灭迹,一边命令宫女连夜沉尸塘底,一边逼问宫女:你都看见什么了?

宫女吓得差点没小便失禁,手里拖着尸袋,一边编谎话说:我看见这人没死,是自己走出去的……

老婊子口宣佛号:阿弥陀佛,原来没死,真好,真好。


除了老婊子,我们再来看一个有信仰的清朝大干部——索额图。

他是顾命大臣索尼的儿子。鳌拜当权的时候,他长期被打压。后来鳌拜倒台,索额图就咸鱼翻身,被康熙重用。

这也是个有信仰的人。金庸特地写到,他们这些官员普遍“崇信佛教,府中设有佛堂”。

这位索额图大人要拉拢巴结韦小宝,结为兄弟,本来磕头拜把子就行了,他非要到佛堂里去拜,非常虔诚郑重,“点着了香,拉韦小宝一同在佛像前跪下,拜了几拜。”

在佛像面前,他口称“弟子”,一开口就是“弟子索额图”。还巴巴地催促韦小宝立誓,并特意提到要拜佛:“兄弟,你也拜佛立誓罢!”

可在这之后,他风风火火地做了件什么事情呢?立刻贪污了一百万两银子。

其中四十五万两分给韦小宝,又拿十万两替二人打点上下,封住别人的嘴,最后四十五万两落进自己腰包。

和没有信仰的韦小宝比,这个有信仰的索额图大人好像一毛钱都没有更高尚啊?

使用道具 举报

1310
发表于 2016-10-11 15:01 |只看该作者

有人会说,太后“老婊子”们拜神佛,不是真心的,不叫真有信仰,是假装的。

这不对。说个真人你就懂了——慈禧太后拜佛,你能说是假装的么?

人家大修佛寺馆阁,手抄心经,寝室里遍设佛堂佛龛,早晚烧香,动不动把自己打扮成观世音,连网名昵称都要叫“老佛爷”。

这是假装的么?明明是真爱好不好。

只不过,他们拜神佛时是真心的,做坏事时也是真心的而已。这是一种头脑分裂、左右互搏式的信仰。

就像慈禧抄心经的时候是真心的,把儿媳妇推到井里去也是真心的;每月两天一本正经地斋戒,隆重其事,是真心的;平时一顿饭宰大批鸡鸭猪羊,杀生无数,也是真心的。

我们再看《鹿鼎记》里一个人——顺治老皇爷,算是没什么争议的真有信仰吧?他可谓最最最虔诚了,皇帝都不当了,要到五台山上当和尚。

可是他做起坏事来一样不含糊,为了调查老婆的死因,就纵容手下残害无辜:

“一个月之中,奴才接连在五个宫女身上,截断了她们的阴维、阴桥两处经脉。这五个宫女死时的症状、模样,和端敬皇后临终之时一般模样。主子就确信不疑了。”

老皇爷的信仰,是真诚的;但允许手下把大活人当小白鼠,也是真诚的。

使用道具 举报

1311
发表于 2016-10-11 15:01 |只看该作者

更有趣的是,在《鹿鼎记》中,宫廷里的“老婊子”有信仰、拜神佛,宫外的“真婊子”也有信仰、拜神佛。

韦小宝说,在扬州丽春院里就立了“九纹龙史进”的牌位,每逢初一月半,老鸨都要率领全体失足妇女,以及龟公、大茶壶们来磕头。

不只一家妓院是这样。在河南少室山下潭头镇的妓院,老鸨教训阿珂的时候,都不失对神佛的敬畏:“二郎神保佑,雌老虎绝子绝孙!”

宫里的老婊子拜神佛,一点不影响她杀人;同样地,外面的真婊子老鸨拜神佛,也一点不影响她操纵奴役妇女,敲诈嫖客,败坏大清朝的社会风气。

说到底,她们不是要神佛教育,只要神佛洗地。做坏事的时候是用不着神佛的,等坏事做完,便来拜神佛、求平安了,而且有奶就是娘,佛祖、二郎神、关二爷、梁山好汉统统都拜,从《西游记》拜到《三国》《水浒传》,几乎拜遍了四大名著。

《红楼梦》早晚也逃不脱,丽春院要是多开几十年,绛珠林黛玉仙子、芙蓉晴雯仙姑也可能都要被老鸨们拜将起来。


最后,《鹿鼎记》里的信仰,除了“老婊子”式的,还有一种,叫“小疯子”式的。

老婊子式的,是精致利己;小疯子式的,是大管鸡血。神龙岛上的少男少女,高喊着“洪教主寿与天齐”,举着刀枪向清廷的大炮冲锋,这就是小疯子式的。

现在,有人特别爱拿信仰说事,张口就来:“有的国人坏,是因为没有信仰!”我对这个从来不信。没信仰的才可怕?有信仰的就安全?反正我读书少,从《鹿鼎记》里是看不出来。

神龙岛上的小疯子成堆。有的人叶公好龙,远远观之,说不定还觉得他们精神很有寄托,活得很充实,很让人羡慕。

但真要把你扔在神龙岛上,在一言不合就被打成反贼,动不动被小疯子扔进蛇窟的地方,你愿意和岛上的谁呆在一起?多半是没有信仰的韦小宝,看来看去,还是这个家伙最正常!

到时候,你就不嫌弃他没信仰了,一定像索尔图一样拉住他:“我和你结为兄弟!我不管心多伤,不管爱多慌,不管别人怎么想,爱是一种信仰,把我,带到你的身旁!”

使用道具 举报

1312
发表于 2016-10-11 15:01 |只看该作者

使用道具 举报

1313
发表于 2016-10-11 15:02 |只看该作者
文/六神磊磊

“只见她约莫四十四五岁年纪,容貌算得甚美。但两条眉毛斜斜下垂,一副面相变得极是诡异。”

这个“甚美”的女人,就是灭绝师太。

一提到这个名字,我们总会联想起老辣、霸道、格力,但很多人都不会注意到,她的岁数其实并不很大。

更少有人会注意到,她其实是个美女。

在最老版本的金庸小说里,她是有过爱情的。在少女时代,她曾有过一个爱慕者,叫做方评,曾经为了她砍断了自己的手臂;她还有过一个男朋友,是师兄孤鸿尊者,据说也一度谈婚论嫁。

后来金庸改了小说,把她的过往都一笔抹掉了,只留下一句淡淡的话:“一生潜心武学。”

她很“宅”,极少下山,绝大多数时间都在峨眉度过。金庸说,江湖上连见过她的人都很少。外界的一切,似乎她都不感兴趣。

但其实,曾经有过那么一个短暂的瞬间,她的心也曾经“野”过,她也忽然很想去远方。


那一次,她正在审问徒弟。跪在面前受审的,是她平时最宠爱的女弟子纪晓芙。

在她威严的目光下,纪晓芙含着泪、哽咽着,讲述了自己失身生子的经过。

对方是个英俊的男子,来自遥远的西域,武功很高很高,对纪晓芙也是百般撩拨引诱。

灭绝师太默默地听着,一直没有表态。纪晓芙一句句转述着他们之间的对话:

“不要欺负我,我们峨眉派不是好惹的!”她愤怒地对他说。

那男子却笑了起来:

“一个人的武功分了派别,已自落了下乘。”

“姑娘若是跟着我去,包你一新耳目,教你得知武学中别有天地。”

听了这两句话,灭绝师太竟双眼一亮,悠然神往,脱口而出:

“那你便跟他去瞧瞧……”

这是灭绝师太一生中,最不讲政治的一句话,也是最性情的一句话。

女徒弟都听懵逼了,当场红了脸:你不是认真的吧师父……

那一瞬间,我觉得灭绝师太真的是认真的。

在她的心里,其实藏着一个远方。她渴望去窥探武学中的新天地,期待有一个水平相当、能共同探讨武功的知音。

可惜,这个“远方”的念头只存在了一秒,立即察觉不对,“登时醒悟”,改口说道:“啊,你叫他快滚得远远的!”

她退缩了。她不能超越身份,不敢突破门户之见,不愿违反政治正确。

还是宅在家里装大V吧。去远方,是需要勇气的。灭绝师太没有这份破壁的勇气。

使用道具 举报

1314
发表于 2016-10-11 15:02 |只看该作者

我们再来看一个门派,少林。

《倚天屠龙记》里面的少林派,那几大神僧的骄傲和封闭,比峨眉更夸张。

他们天天躲在山上刷数据,装大V:我们有七十二绝技!多得练不完!从来没有人能练到十二门以上,blabla……

别的门派都是巴不得学到好武功,他少林派却天天发愁自家的好武功太多了,想起来就烦。

比如张三丰曾主动提出,要拿一门神功和少林交换,你听听少林方丈说的回答:

“敝派只觉上代列位祖师传下来的武功太多,便是只学十分之一,也已极难……”

意思是:张真人啊,你拿再多武功来,对我们都是多余,只能徒然增加我们的痛苦。你瞧他们这心态。

结果怎么样呢?少林真是那么牛、那么无敌么?

事实上是,西域来了一个少林当年分出去的野路子公司“金刚门”,就把不可一世的总公司打得落花流水。

如同潮水退下露出底裤,假大V刷的七十二绝技一点用都没有。那个空智神僧,号称“七十二绝技得其十一”,结果乖乖做了俘虏,被赵敏抓到六和塔去。

还有空性神僧,居然被击毙。听听人家胜利者——金刚门的阿三说的话吧:

“小人最近也没做过甚么事,只是在西北道上……指力对指力,破了他的龙爪手,随即割下了他的首级。”

这位罹难的空性大师,为人倒是很直率,但是一贯暴躁浮浅。他和张无忌打架输了,“左手抓住右手的五根手指,一施劲力,正要将之折断”。

打输了就发狠掰折自己手指头,这样的人怎么能成大事。你看今天被曝光刷数据的,都还强忍着开水烫呢。

想要到达远方,不但要勇气,还需要谦逊、包容。少林诸神僧,没一个有这份胸襟。

使用道具 举报

1315
发表于 2016-10-11 15:02 |只看该作者

少林神僧、灭绝师太,都没能窥看到武学中的新天地。

那么那些本来就在西域的门派呢?他们近水楼台,能不能在武学世界里看到什么别样的风景呢?

结果是统统不能。因为他们的生活太优渥了,没有前行的动力。

比如昆仑派,掌门人何太冲光是妻妾就娶了五个,哪里还有什么心思对外交流、研究武功。

还有西域的朱武连环庄,就是有一个小姐叫朱九真,曾经把张无忌狠狠骗过的那个地方。

他们把主要精力都用在盖房子上了,“广厦华宅,连绵里许”,一代代盖下去,讲究奢侈享受,根本提不起精神搞实业、钻研武功。

偶尔想起来要江湖争霸,就做暴发户的梦,妄想一把搞到屠龙刀,平地起高楼,君临天下;平日多数时间里,则浑浑噩噩,享受人生,坐吃等死,这怎么行呢。

这说明,要到达远方,还需要充足的动力。


所以最后成功的是张无忌。

整部小说里,为什么偏偏他能成功地远赴西域,取到真经《乾坤大挪移》?

他有足够的勇气。十四岁的小孩子,就敢带着小姑娘杨不悔跋山涉水,从安徽去到千里之外的昆仑山,送她去找父亲。

他能够包容,从来不自居“武当武功天下第一”,而是有什么学什么,医术他学,毒术他学,少林派的内力、西域的武功他都学。

他还有充足的动力。他是一个有使命感的人,去西域,是为了君子一诺,完成纪晓芙的托付;学乾坤大挪移,是为了闯出地道,化解六大门派和西方明教的纷争。

张无忌,成了全书中走得最远、视野最开阔的人。

他的西域之行,是武林世界中如同张骞一般的“凿空”壮举。他到了当地明教人的拥戴,做了教主,还勾连了武学的两大板块,让西域和中土的武功大融合。

他还修补了和波斯总教的关系,培植了小昭这样的文明使者,把中华武学的影响力远播到中亚地区。

使用道具 举报

1316
发表于 2016-10-11 15:03 |只看该作者

使用道具 举报

1317
发表于 2016-10-11 15:03 |只看该作者
文/六神磊磊

有一个朋友是个土豪,属于实现了小目标的那一种。时不时有人找他借钱,借多的少的都有。

这货以前穷过,和曹云金自诉的一样在地下室里长过毛,知道缺钱的滋味,所以比较大方,愿意借钱。

前两天遇到他,一起喝茶。他偶尔说起来,有个亲戚——大致是他爸的弟媳的堂兄的儿子之类,借了他 2 万块钱买车,不准备还了。

他问过两次,对方开始说要还,后来就不回信息了。春节回家,那人也躲着他。到现在已经一年多,这笔钱朋友也不打算再问了。

我喝着他的茶,当然要替他表示不平,便说这样真要不得云云。

朋友只是微微摇头,唏嘘说:我只是替他不值。

“本来他以后可以找我借十万、五十万的啊。”

这句话突然让我很感慨。那一瞬间,觉得那人真的好亏。


说难听些,越是这样的钱,你越应该马上还。

一个普通人,箪食瓢饮,能有一个愿意借钱、还愿意借大钱给你的亲戚朋友,很难得。

你还掉这2万,以后遇上更大的事了,就有机会找人借10万、50万。关键时刻的一笔50万,搞不好就是人生转机,也许你的创业项目就可以启动了,也许你的公司就挺过难关了。

这么珍贵的人生资源,你为了区区2万块钱,就一把挥霍掉了,把人情用绝了,值不值?是不是太短视了一点?

可能你们心里,觉得眼前这两万块,就是天大的便宜。

你们大概从没想过,日后自己还要办更大的事,需要更多的资金,更多的支持。

能赖到2万块,已经特别满足了。说不定你还会嘬着烟头,对朋友吹嘘:他是个土豪,借他两万块算什么!

使用道具 举报

1318
发表于 2016-10-11 15:03 |只看该作者

一个人就算不懂感情,但是至少要会算帐。

可问题是,越是不懂感情的人,往往也就越不懂算帐。

我们身边经常看见这样的“2万元党人”。

好不容易认识了有能力、愿帮忙的朋友,却找人办些无比琐碎的小事。

好不容易结识了外地的友人,却管人家要淘宝上到处都是的几十块钱一箱还包邮的土特产。

我想起以前有个熟人,已经不记得怎么认识他的了,多次给我打电话,要些莫名其妙的邮票、首日封之类。

我说买不到。他就教育我:笨啊你,你不是记者吗?去认识一下什么邮局、邮政公司的老总啊!到时候不就可以搞点邮票什么的了吗?

听了他的高见,我瞬间醍醐灌顶,好生后悔:自己怎么就没想到去找机会认识金庸老爷子?

认识了金庸,我买《金庸全集》就可以找老爷子给我打八折了。省好几百块钱啊!


记得《神雕侠侣》里面,杨过给了郭襄三根金针:

无论多大的事,只要见了金针,我就一定给你办到。

结果郭襄小孩子气,一分钟就现场用了两根:

第一根,我要看看你的脸;第二根,我要你陪我过生日,说一会子话。

杨过当时心里怎么想的?是“微微摇头: ‘我杨过岂是轻易许人的?小姑娘不知轻重,将我的许诺视作玩意。’”

你看,就算是郭襄,这样搞法,杨过也要不爽,要替她不值的。

现在,你拿三根金针,换了二两银子,欢喜鼓舞而去。

你以为你是郭襄啊。

使用道具 举报

1319
发表于 2016-10-11 15:03 |只看该作者

使用道具 举报

1320
发表于 2016-10-11 15:04 |只看该作者
文/六神磊磊

在很多名著里,爱吃的人都讨嫌。

《西游记》里,猪八戒最好吃,就讨嫌;《红楼梦》里,李嬷嬷最好吃,和宝玉的丫头们抢枫露茶吃、抢酥酪吃,也讨嫌。

《三国》里,袁术好吃,打了大败仗,士兵都断粮了,他还作兮兮地要吃蜂蜜水解渴,也讨嫌。

可是偏偏侠义小说不一样。在武侠世界里,好吃的大侠们反而可爱。

你看《水浒》里,鲁智深那么爱吃,“浑清白酒,都不拣选;牛肉狗肉,但有便吃”,这样一个深度吃货却显得特别可爱。

金庸笔下也有这个奇怪的规律,喜欢吃的大侠,往往比不喜欢吃的可爱。

如果金庸老爷子要写一个高手讨人嫌、不可爱,多半都给他安一个毛病:不爱吃。


举个例子——鸠摩智,这个《天龙八部》里讨人嫌的坏和尚,就是个对美食没有一点兴趣的人。

他和段誉在一起时,很明显段誉爱吃,鸠摩智不爱吃。

有一回,两人同到姑苏慕容家做客,阿朱、阿碧请他们喝茶,茶叶叫做“吓煞人香”,也就是后世著名的碧螺春。

书上写到,端起茶碗,扑鼻一阵清香,淡绿茶水中飘浮着一粒粒深碧的茶叶,生满纤细绒毛。

两人都没见过这种茶。段誉的反应是开心品尝,“满嘴清香,舌底生津。”

鸠摩智呢?打死不喝。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北斗六星文学网所有文字仅代表作者个人言论,本站不对其内容承负任何责任。

Copyright ©2011 bdlxbbs.cn All Right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本站信息均由会员发表,不代表本网站立场,如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发帖投诉   

平平安安
TOP
返回顶部